#zemian圍成圈一起跳舞吧MV
部分朋友反應看360度VR有脖子痛的問題
我們聽到囉 !感謝影像後製夥伴趕工出貨
大家的留言分享~就是給我們最大的鼓勵
#關於zemian圍成圈一起跳舞吧計畫
排灣族歌手阿爆(阿仍仍)於8/1原住民族日釋出與大提琴家馬友友、舞蹈家布拉瑞揚及藝術家磊勒丹合作的360度VR影像作品。馬友友團隊2020年曾邀請阿爆合作,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讓後續規劃無法如期舉辦,於是將實體工作坊構想變成跨越台、美兩地的影像計畫「zemian!圍成圈,一起跳舞吧!」。
#關於zemian內容
歌謠源自台東阿美族小馬部落生活歌謠(歌曲無正式名稱)。領唱者為BDC舞者 Ponay曾志浩,另一身份是大眾所熟知的原民歌唱網紅Ponay原式cover,編舞者為布拉瑞揚老師,編曲為年度專輯製作人黃少雍。
阿爆與排灣、阿美、布農、泰雅、太魯閣、鄒、魯凱、噶瑪蘭族等8族原住民青年齊聲唱跳回應,搭配馬友友老師為此歌謠重新作曲的大提琴琴聲,跨海合力錄製影音。
圖騰設計為排灣藝術家 磊勒丹.巴瓦瓦隆, 以「天、地、靈」三個信仰為繪圖元素,MV攝影及後製為曾崴榆導演團隊,使用360度影像技術將表演者們圍圈,呼應主題:『zemian圍成圈一起跳舞吧』,傳達團結與愛的力量。
Yo-Yo Ma馬友友|ABAO阿爆|BDC布拉瑞揚舞團|Reretan磊勒丹|黃少雍|曾崴榆|子皿|出力舞集
#360VR版請上阿爆youtube
#zemian排灣語跳舞或圍圈跳舞之意
#金曲之後還是會努力嘗試不同作品唷
阿美族舞蹈名稱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現在好好的管它過去幹什麼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206522989487778&id=584986081641475
一「【歷史課本不會教的事】致覺得原住民很野蠻的人:你知道你的祖先有「吃番肉」的習俗嗎? | BuzzOrange」
➡「先把原住民灌醉殺光,再搶奪黃金──#英國旅行家 到訪台灣的筆記揭露中國人暴行」
例:「六張犁兮日進春:白恐刑場第一位原民魂--上報」
➡「#美國記者 直擊血腥228:學生遭割雙耳鼻子再刺死、海潮日日沖刷殘破屍體」
➡「台灣二二八事件走過71年 #法國記者 用鏡頭拷問歷史」
#千萬不要忘記二二八尚未過去!
➡「228事件的元兇-陳儀、彭孟緝...結局是什麼?來台屠殺鎮壓的21師下場」
➡【二二八真相解密】 陳儀請兵電報70年後首度曝光,殺人魔蔣介石罪證確鑿!
ㄧ「國民黨的320台灣大清鄉「寧可枉殺九十九個,只要殺死一個真的就可以」」
ㄧ「有些受難者都還沒年輕過 就被國民黨殺死了」
➡「「汙蔑元首」關7年! 王宏恩揭示蔣介石殘害無辜實例觸目驚心…」
ㄧ
ㄧ「70年前宣布戒嚴 促轉會:平民遭軍審被老蔣改唯一死刑」
➡「最高加害層級!蔣介石1句話 政治犯遭改判死刑」
ㄧ「《台灣基進專欄》一句話改判死刑:一封遲來58年的遺書 | 芋傳媒 TaroNews」
ㄧ
中華民國潑蔣銅像漆,偏激了?
➡「如果你看見人被割掉耳鼻、淋汽油燒死會心疼,為何要同意國民黨阻擋促轉會追查兇手?」
看看國外怎麼做。#說好的國際觀呢?【轉型正義】
ㄧ
ㄧ「「加害者幾乎都是公務員」吳乃德:台灣政治迫害非常體制化,但社會和民眾不在意-風傳媒」
ㄧ
#國共一家親 #白藍國共統派黑道都是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同文同種文化上的中國人不要分那麼細
例:【如何培養共諜】
➡「連中將都被吸收!美國學者:馬政府時期是中共間諜最活躍的「黑暗十年」」
➡「8大情治系統個資爆外洩 馬政府時代疑已被中國掌控」
一
【中國】-【香港】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97792287027511&id=584986081641475
《「豐年祭」三個字,就是國民黨發明的》
貧瘠得要死,豐年個頭。
日殖時期因Pangcah/阿美族ILISIN祭典舉辦時間多在9-10月滿月的月份,後以神道教祭儀替代其名因此將其稱為月見,文獻常見「月見祭Zukimisai」就是阿美族的ILISIN;日籍學者小泉鐵稱「月見祭」,古野清人則稱「正月季」,過往阿美族曾反抗日人,祭典時男性階級軍事訓練活動又浩大,修改其名正好削弱祭祀的戰鬥性格,「月見」「正月」與「豐年」一般,同樣留著殖民色彩。
最早就是在中華民國/國民黨流亡來台後,對於台灣原住民族無知與鄙視的意識生產,而為相抗衡中國文化大革命,中華民國正宗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更是將這種刻板的「豐年」意象宣傳建構至顛峰的單位。沒錯,「豐年祭」三個字就是國民政府發明的,並就此簡化標示著原住民族所有的祭典,透過教育與媒體傳播固化這種既定形象。
再窮都要「豐年」的原因,我們看看。
#1952年 國族化目的的「改進山地歌舞講習會」。
#1967年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為相抗衡中國文化大革命,促使將山胞文化隸為從屬。
#1971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以發揚山胞優良傳統,帶動花蓮地方歡光事業為理由,舉辦的一次轟動國內外的「千人豐年舞祭」。
#1973年 平溪鎮菁桐坑的「台北縣第一屆原住民豐年祭」。
#1982年起,更將將原分散各村落的小型祭典,集中成鄉鎮為單位舉行。
#1984年省政府頒佈「台灣省山地同胞傳統歌舞競賽實施要點」開始舉辦的「台灣省山地同胞傳統歌舞競賽」。
#1985年文建會(今文化部)以強化原住民歌舞的”觀賞價值”為理由,也開始規劃「台灣山地音樂舞蹈觀光計劃」;當然也包括近年盛大如聯合豐年祭的活動。
展演化觀光化
#1962年,「阿美文化村」英文名稱為 Ami Culture Village成立。逐漸建構「山胞觀光」的異族觀賞形式。
#1986年,九族文化村
#1987年,台灣山地文化園區
循此脈絡,統治政策裡對原住民附屬的、貶抑的、消費的態度,不待說明,即可明辨。祭儀被國家化,被中華附庸,成為每每招待外賓國際外交彰顯本土性的工具,可不是近年才開始,把原住民族祭儀俗媚、商業、展演正是去除文化主體的一種手段。
先說豐年祭不存在,祭典叫什麼就是什麼,但過去豐年祭一詞通常被指稱為阿美族祭典,近年也開始成為概括稱呼起其他族群的祭儀。Pangcah在7-10月所舉辦的祭典,我在這可以直接說那是個台灣最複雜脈絡的祭儀,完全無法同質歸類,不同部落的ILISIN祭典甚至源自不同的信仰脈絡。呵,但那被外人輕薄稱呼的「歡樂的豐年祭」阿美族可揹了不少年的爛名。
其他族群還再把阿美族祭儀單一化刻板化,若曾意識到該詞彙背後的殖民脈絡卻還這麼使用,那不只是深化殖民詞彙,也是複製統治觀點的內部殖民形象的典型。
---------------------
圖:太巴塱大社月見祭(白色幡旗寫著「太巴塱月見祭」
阿美族舞蹈名稱 在 科教館GO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天就是『原住民族日』啦✨
為什麼原住民日是訂在8/1呢? 🧐
原住民族在歷史上因外來政權輪番的統治,被賦予過許多不同的名稱,例如清朝時期,稱原住民為「番」;日治時期,稱原住民為「蕃」 或「高砂」,國民政府則稱為「山胞」,這些稱號均帶有濃厚的歧視意涵。
1984年起,一群原住民知識分子成立第一個抗爭團體「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主張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決定自我認同名稱、擺脫污名,這一主張在原住民族內部凝聚高度共識,成為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核心議題。
1994年8月1日總統公布實施憲法增修條文,正式將沿用40 餘年之「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回應原住民族10年來的訴求,而且行政院在2016年核定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
資料來源: 原住民族委員會
https://reurl.cc/0oLk9b
✨明天科教館也有舉辦原住民日活動唷!!✨
📆 8/1(六) 10:00-12:00、13:00-16:00
📍 科教館9F科普傳播中心前中廊
🔸原民快閃攤位🔸
#臨時推廣攤位,展示臺灣原住民族文物,並帶領觀眾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之美以及本土文化的多樣風貌。
🔹原來認識你體驗工作坊--原風毛球吊飾🔹
各原住民族的頭飾及腰帶上,常見渾圓飽滿的 #毛球裝飾,在祭典裡隨著身體舞蹈而擺動;在阿美族文化中也代表著祝福及圓滿的意義。
ℹ隨到隨做,一份150元
ℹ 適合10歲以上觀眾。
立刻報名👉https://reurl.cc/oLn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