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與溪谷中的音樂饗宴 --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
自然美景與音樂藝術的巧妙融合,「太魯閣峽谷音樂節」與您共享自然山水與人文藝術間的起承轉合。
🌺💞💞🌺🌺
網路直播連結:http://tarokomusic.taroko.gov.tw/
#內政大小事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太魯閣 #音樂
2016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太魯閣台地共享天籟美聲
2016太魯閣峽谷音樂節10月29日在太魯閣台地登場,范宗沛音樂團隊、歌手舒米恩、Amis旮亙樂團、太魯閣族葛都桑音樂工作室、秀林國中合唱團及布農族的太平國小合唱團輪番上陣,上、下午共吸引至少5千多位觀眾前來欣賞,有人甚至一早就來等待下午的演出。內政部長葉俊榮、次長林慈玲、立法委員徐臻蔚、營建署署長許文龍等人也都到場聆聽,場面非常熱絡。
今年適逢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30週年,因此峽谷音樂節就以「峽谷原音,守護山林」為主題,由大提琴家范宗沛擔任音樂總監,策劃一整天音樂的演出。上午場首先由Amis旮亙樂團和歌手舒米恩演出。來自台東阿美族的「Amis旮亙樂團」,是以竹子為主要樂器的音樂團隊,包括使用竹筒製成的打擊樂器,再搭配阿美族傳統的鼻笛、膜笛、排笛、口笛、弓琴等,來詮釋阿美族的音樂特色。演出的曲目包括:「祝福的音符」、「豐收」、「老人飲酒歌」、「小鬼湖之戀」、「歡樂舞+勇士舞」、「刺桐花開」等阿美族傳統樂曲。他們還走下午台,帶領觀眾共舞,氣氛相當熱烈。
同是阿美族的創作歌手舒米恩,一連演唱多首創作曲,包括「風」、「石頭歌」、「Shingo」、「我們的約定」、「歡樂飲酒歌」、「在這城市寫下愛」、「不要放棄」等。其中最讓現場觀眾喜歡的是「不要放棄」,這首曲子讓他勇奪2015年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與2016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等兩項大獎,而它在峽谷音樂節中以阿美族語唱出這首年度金曲「不要放棄」,獻給深愛這片原始山林的每一位無私奉獻的保育者。
下午場首先由來自花蓮卓溪布農族的太平國小合唱團演出,他們最膾炙人口的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曾以《誰在山上唱歌》專輯,獲得第16屆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獎」及「最佳演唱獎」2項大獎。峽谷音樂節中他們演唱「尋找狐狸洞」、「鄒族禮讚」及「誰在山上唱歌」3首曲子,其中「誰在山上唱歌」是布農族傳統歌謠組曲,由范宗沛老師改編,並管弦樂合作演出,令觀眾陶醉。
緊接著登場的是葛都桑音樂工作室彼得洛‧烏嘎帶領的團隊,他們以太魯閣族的傳統樂器,包括口簧琴、木琴、獵首笛,再搭配歌聲、傳統舞蹈演出,演出的曲目包括:「獵首得獨奏」、「勇士舞」、「邂逅」、「搶婚」、「求偶」、「樂話家常」等,用音樂舞蹈來表現太魯閣族在這片高山峽谷中的生活點滴與文化內涵。
秀林國中合唱團也是太魯閣族頂尖的音樂團隊,他們帶來最具太魯閣特色的3首曲子,分別是「神秘谷之聲」、太魯閣族傳統歌謠「Jazz rmdax」。合唱團團員他們在太魯閣的山林間成長,受到大山大海美景的薰陶,唱出太魯閣之聲,也屢屢在「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有優異的表現。
而范宗沛音樂團隊則以管絃樂演出「太巴塱之歌」、馬修連恩的「飛鼠溪」、「森林狂想曲」、李碧華的「雲知道」、洞簫獨奏「馬蘭姑娘」、陳中申的笛子獨奏「秀才騎馬弄弄來」等曲子,此外也和秀林國中合唱團、太平國小合唱團合作演出。活動最後,所有人則合唱「美麗的太魯閣」,為今年的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劃下句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楊模麟處長表示,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創造一個讓自然、音樂和人相遇的機會,把音樂帶回到自然之中,讓人在自然中聽見天籟,也從音樂中看見自然,體驗太魯閣的自然人文之美。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
阿美族舞蹈由來 在 原住民族委員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所擁有自然豐富生態與16個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與祭儀,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近年來,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部落深度旅遊,並以「uhtan’e ho mimimiyo部落『心』旅行」為品牌,傳遞部落旅遊有別於傳統旅遊的體感經驗外,更具有不同族群互相尊重欣賞多元文化型態與生活樣貌的深層意涵。透過部落「心」旅行,原民會邀請旅人走入花東,親身體驗縱谷上富庶平原的馬太鞍、太巴塱及馬佛三部落,瞭解花蓮縣內最大阿美族生活圈的文化之美。
馬太鞍濕地是過去阿美族馬太鞍部落的所在地。濕地曾經長滿了樹豆,阿美族稱之為「Fata’an」,後來成為部落命名的由來。馬太鞍濕地裡,族人利用泥土圈地、竹節樹枝屏障的捕魚文化,是一種不會對自然造成破壞的生態實踐。在建造過程中不必使用一根釘子就可以屹立近百的馬太鞍古屋,是從細節中看見智慧的佐證。這幾年馬太鞍濕地更以栽種夏季景觀蓮花田聞名;盛夏時,荷葉連天,荷花怒放,吸引許多遊客前來沿著木棧道尋覓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身影。
太巴塱是阿美族語「螃蟹」的意思,由於農田肥沃、稻米收成良好,所以另有「富田」的稱號。部落族人在生活中仍傳承阿美族傳統年齡階級、祭師、傳說、禁忌及母系社會制度的文化。太巴塱文化園區設有阿美族傳統文物館、文史館及漁獵生態園區,除有先人留下的古井與石板遺跡等豐富的史料文物,並有木雕、編籐及野訓課程體驗,讓旅人得以一窺阿美族部落文明;部落裡「kakita^an」家族的祖屋,是部落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更是傳統社會的政經中心,族屋的建造,在一工一釜、一木一樑中表現阿美族傳統工藝之美,美在大器卻又細膩的渾然天成。
紅糯米生活館位於太巴塱部落,館中呈現過往農耕生活景象;傳統工藝的手編籐飾,有著一爐一鼎方成一家的寓意。在養生概念風潮帶領下,以有機無毒方式栽種的紅糯米,歡迎所有來到光復鄉的族人,與阿美族人共饗這個特色主食。
每年8月,是花蓮縣阿美族人舉行豐年祭的時節,除了慶祝豐收外,還有慎終追遠、緬懷祖先功蹟的意涵;內容包括階層訓練、迎靈祭祖、祈福儀式、體能競技、歌謠舞蹈、感恩酒會,乃至於最終的除舊迎新儀式,都與傳統信仰體系緊密結合,部落祭司也同時進行全部落的潔淨禮儀,並祈求年年豐獵、豐收,全部過程莊嚴神聖,與一般人認知中歡慶作物收割或單純的飲酒歡樂聚會有相當差距。
竭誠歡迎所有旅人在仲夏時節參訪部落之際,共同參與8月18日至20日馬太鞍部落文化廣場、8月19日至22日太巴塱部落文化祭祀廣場及8月20日至22日馬佛部落吉海央休閒農場的傳統祭典,透過族人們的歌聲與舞蹈,感受熱情與活力。記得!進入部落務必尊重並遵守祭儀的規範,讓我們一起共享一場繽紛豐富的文化洗禮。
◎聯絡窗口
1、馬太鞍濕地生態館:03-8701867
2、馬太鞍文史工作室:03-8700015/03-8700721
3、渡邊吉海秧休閒農園:03-8700780/0926-975455
4、有限責任花蓮縣琺達岸運銷合作社:0933-234228
阿美族舞蹈由來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 Sakizaya Palamal《撒奇萊雅族「巴拉瑪火神祭」》在桃園原味呈現
今天在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重現了一場沉寂136年的Sakizaya Palamal《撒奇萊雅族「巴拉瑪火神祭」》,這是通過火神祭隱喻Sakizaya的苦難與重生。
我們特別請撒奇萊雅族的花蓮縣原住民族行政處處長督固·撒耘,北上擔任主持人,在經過祭典請示、繞境祭(行通關之禮)、火神降臨(迎神祭及點火儀式)、點火儀式等傳統過程與步驟後,由來自花蓮和桃園的族人帶來Sakizaya族傳統舞蹈,桃園在地的青年團也演出傳統祭典舞,最後再由主祭帶領所有輔祭,為在場所有族人以酒沫生薑葉淨身護身,象徵並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1878年的「加禮宛事件」,清朝巡撫沈葆禎對台灣採取「開山撫蕃」政策,遭遇居住在奇萊平原(花蓮新城吉安一帶)的撒奇萊雅族部落強烈抵抗,為剿滅撒奇萊雅族,清兵用火攻打部落,激戰後,撒奇萊雅族大頭目慘遭清軍凌遲處死。倖存的族人為了躲避追殺,隱藏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融入阿美族部落的生活中隱姓埋名,而被歸為阿美族,也被稱為「奇萊阿美族」。
根據官方的統計資料,Sakizaya族全國只有852人,設籍桃園也只有90人,但是在我上任之後,為了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異,依然編列「歲時祭儀」預算,讓這份傳統文化與精神在都會區傳承。
撒奇萊雅族的長老李來旺(帝瓦伊·撒耘),從2000年開始,推動正名運動,他蒐集編纂了撒奇萊雅語及撒奇萊雅史料,並在花蓮恢復舉辦祭祖大典,以刺激族人決心重建自己的認同。2003年,李校長過世後,族人接棒展開民族正名運動,後來原民會經過研究調查,認為撒奇萊雅族確為單一民族,最後在2007年1月17日獲得官方承認,成為第13個臺灣原住民族,當撒奇萊雅族在行政院舉行正名儀式時,我擔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也同時參與見證了這次令人動容的正名運動,到今天依然印象深刻,歷歷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