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天津寄來的《南開詩學》第二輯。這本是由葉嘉瑩老師跟知名學者謝冕,吳思敬擔任顧問;羅振亞,陳仲義等擔任編委,李潤霞教授等人主編。
我這篇放在壓軸,前面還有編輯頁,實在令我驚訝。
不過本人一向說實話,不怕得罪人。這篇文章提出兩岸詩歌研究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參考。
《两岸诗人的创作与发展差异》 @颜艾琳
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碰撞融合的多元艺术文化环境,生活美学与生活理念的传播,滋养出台湾丰富多样的文创产业形态。中国新诗的发展在台湾的语境下没有断裂过,李金发、戴望舒等开辟出的现代诗歌轨迹在台湾一直没有断档,这一点跟大陆不同,中国现代诗歌在台湾有着自然的延续,非常完整。作为女性诗人的我,由于近年常跑大陆交流,提出一些两岸的观察与大家分享。
*谈所谓活动家
我出身南台湾小农村,从小爱诗、13岁创作发表第一首诗作,国中时存钱买诗集跟文艺书籍,从小喜爱读书、绘画、音乐,长大做编辑出版、策划文化活动…大家比较看到我活泼的那一面,还一度获得“文学太妹”谑称,但我对诗歌的修练、私下的专注、执着,对自我女性主体和身体的表达意识,亦获得学界的关注。我从事以诗作为跨界的核心,演绎了诗文的丰富,企图达到艺术的高峰。在台湾,诗人作为活动主持、策画执行、总监擘划、或挤身音乐、摄影、绘画、影像、表演等相关工作,其实非常普遍。不若大陆有些人只以写诗发表多寡、不看质地,以为台湾诗人如我等,是以活动家为主,写诗为辅。
那真是很不一样的观念。在台湾,你要能跨界,表示对相关艺术、表演等知识有一定水平,甚至能够邀请到大咖来与诗共舞、与诗同盟,不仅个人诗要写好,拥有人脉、方方面面都得达到高度,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跨业诗人、好的策划人。否则一个活动只靠亲友相挺,互相吹捧,来参与诗歌活动的人都是些半调子,发发新闻稿曝个光,大家晾一下爽一下,把钱花完了,这样的活动策画我反而觉得是分赃。因此要冠上台湾人为诗歌活动家的同时,是否该先去看看这位诗人的作品跟呈现出来的意识呢?
台湾很多诗人都做一部分文创或策展活动,老前辈叫我们去做什么事情,我就去做。我最自豪的是,1995年洛夫先生还没去温哥华的时候,《创世纪》诗刊在诚品办“诗的星期五”讲座,后来洛老去了温哥华停止,2005年由我跟诚品信义店、元智大学结合资源,复活了“诗的星期五”,龙应台担任文化部长办的“齐东诗舍”诗的复兴基地,我被找去筹备跟执行了一年至少60场的诗歌活动。从年少起,文字便深植于我的生活,通过书写与企划主持活动,我认为是在回馈我的缪思女神。
*谈先锋,要综观整个华文书写的时间先后
我常被论述为台湾中生代女诗人的情欲代表,部分诗作以女性觉醒和身体为题材,且形式上具有先锋色彩。可一旦牵扯到下半身、浪荡、性别与情欲,大陆都以伊蕾、翟永明、沈浩波跟尹丽川等为先锋。却不知台湾早在1970年代的白萩《香颂》 1972初版,写的是结婚后对妻子、生活的情欲悲歌。而杨光中著名的诗集《好色赋》被认为是两岸第一本 色情诗集,出版于1978年,诠释令人脸红心跳的异色主题,以致于出版就遭到查禁。杨光中称自己是「肉体派」:「对女人的肉体做虔诚的颂赞与讴歌,我也不畏缩,对人类最有影响力的性,加以毫无保留的赞美!」诗人向明认为杨光中的作品笔触大胆,却保持诗的艺术性,「用意象处理,不会直捅捅的真刀真抢。」 杨光中那时就有「下半身诗人」之称。 1980年即有利玉芳、陈克华、颜艾琳、夏宇,1990年代江文瑜等人。所以讨论到女性和身体这类些话题,就质地与书写数量、年代、表现的手法、诗人书写的年代环境,从来没放在一起好好比较过。
其他如后现代、乡土、打工、古诗新写、自动书写等议题,几乎很少看到能综观两岸相关诗作的论述。感觉大陆诗人太会喊口号、 立山头,忘了写诗的目的并非是要出风头。台湾写所谓的下半身大多从生活感悟出发,有时读来还蛮沉重的。
再来就是因为台湾没有传承的失落期,前辈们从1930年代至今仍不断修练文字艺技,给我们晚辈很大的激励。以纪弦、痖弦、洛夫、郑愁予为例,这些人在动荡的时代是如何成为大师的?
纪弦1980年代去美之前是成功中学的老师。他们那一代到了台湾之后大多担任公职、军职、要不就是老师。那时到台湾的都是大学问家;清华大学、交大、成功大学等名校,最精英的人在那个年纪都念了大学或是留洋。他们都是经过战争颠簸的,如郑愁予老师大学就念了5年,从幼儿园读到大学,大陆到台湾到美国,一共念了30个学校,这都是普遍的,他们就是生命的迁徙和奔波的一代人。而且那时候的诗人,都懂得要好好自修英文。为什么要学好英文呢?他们为了可以接触外面的空气,故想把英文学好,看更多的外文诗集。他们怎么练习英文诗?在没有影印机和打印机的情况下,他们整本整本抄写波德莱尔、艾略特,逃难路上轮流抄写,商禽,痖弦,张默等,对他们这些军中诗人来说,就是那样学习的。
而他们到了台湾,和一群背景相同的人交往,因为文学变成好朋友。台湾已有多位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或是口袋名单 : 洛夫、杨牧、李魁贤、商禽、夏宇等。而商禽、夏宇的瑞典文诗集是马悦然亲自翻译的,杨牧已经得到了欧洲的骑士奖,周梦蝶,商禽等也早就被翻译成瑞典文法文等。另外在引进翻译上,辛波斯卡、索因卡 、莒哈丝、捷克总统诗人哈维尔、策兰等等在二十来年前就引进了。木心更是在1980年代于台湾副刊上发表作品、1990年代在台湾出版系列书籍。台湾小归小,出版信息比较早开放,也没像大陆对诺贝尔文学奖那么热衷。也许出于一种自信?
台湾是小岛,但胸怀很大。大陆一些在国外长期生活的诗人,认为外语对母语写作会形成合并某种负面的影响。比如北岛跟多多的外文能力并不好,若对台湾诗人来看,简直浪费了在海外面向多元文化的吸收机会。但诗歌本是无国界的艺术,不同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魅力,台湾老一辈对外语的态度、对传统诗词文学的传习,将东西文化练成吸星大法;洛夫跟余光中老师到了80几岁都有新作跟锐意的作品出版、这种精神让台湾后辈想超越他们,只能更加用功努力。
*以诗为文创打太极
台湾的观光传播局和当地文化局常常联手合作,除了办很多文学奖,找我们这些诗人写短诗或小品文,放在捷运(地铁)跟公交车上,满城满街跑。台湾还有很多诗路、楼梯、公园、墙面也放诗句: 阿里山诗路、盐水诗路、松江路诗公园、博爱特区诗句人行道、高雄女诗人石鼓灯、台东都兰诗碑公园、文学馆的诗展览、诗行楼梯。台湾各地文化局也办国际诗歌节,把诗歌和当地特色文化结合,邀约各国诗人在地,期许他们写下只字片语藉以传传。较有名的有台北国际诗歌节、花莲太平洋国际诗歌节、文化部办的亚洲诗歌节、淡水国际诗歌节等。
近年在文创产业的活耀运用下,优秀诗人的作品、在地文学奖的得奖诗作也做为跨界授权来演绎。比如本人规划的文学唱台南、公共电视台将诗歌改编成微电影并请诗人入镜演出,音乐人谱曲、舞蹈家编舞演出、艺术家变成共艺术品、书画家画诗…用各种方法深化表演诗、让它以五感进入到生活层面。台湾金曲歌后罗思容本身也是画家诗人,她挑选了台湾12个女诗人的诗,谱成曲乐,融合客语、台语、普通话、京剧、英文等,非常精彩。罗思容将这张音乐专辑取为《多一个》,意即每首歌都是两个女人的作品,「用艺文的子宫生出一个新的作品」。
还有我跟观光界、料理界、饭店把诗歌做成旅游项目、餐饮菜单。,比如将郑愁予的《野店》做成一道高粱炙烧羊排,《错误》则是一碗呈现江南鱼荷的面疙瘩。让文学走进衣食住行,在台湾搞创意的诗人,尽可能把诗歌与民众生活结合。
而所谓跨界的本事,也可让执行企划的诗人、因为以诗为文创工作,可以营生乃至抽版税,不论企划者跟授权的诗人,皆能以诗人身分去尊荣诗艺。
*结语
两岸诗歌创作环境、 诗人自我培成的教育途径、文创授权、活动规划,也许因为大时代环境变迁而有异,但逐年的交流沟通,华语诗的研究跟市场,私以为只会越来连结越强,越紧密。
2018.11.30定稿
陈立农微博 在 Hew Kuan Yau 丘光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这是我今天刊登在东方日报专栏的文章,欢迎大家share。
绝食是最温和的抗争手段文
/丘光耀博士
上星期,我遭马华网络枪手集体举报,被警方援引《通讯与多媒体法令》逮捕,投入扣留所(lockup)四天三夜,体验了短暂的“臭格人生”。
我第一晚在槟城警局扣留所里就开始绝食,直到三天后在柔佛古来警局获释为止,此趟一共绝食了八餐,开始只喝自来水,后才获白开水供应。
两宗个案
对于绝食,我经验丰富,比较广为人知的实例有二。第一宗是发生在1992年,当时南方学院马来学系学生会为纪念“族魂”林连玉而申办“华教节”,却不获亲马华的南院董理事会批准而引发学潮。我作为学生会副主席,因向媒体揭发此事而遭到“两次大过”的纪律处分,遂展开绝食抗议,目的就是要引发媒体关注。没料到绝食期间居然出水痘,天助我也,“一定有莫大的冤情”,结果绝食的第二晚,院方就范,不仅取消记过,院长还答应辞职,学潮结束。
第二宗个案是发生在505大选前夕,从提名日开始算起,在一连16日的竞选期内,我开展“绝食祷告”,只喝白开水,不吃任何固体食物(后期有服用喉糖,为了演讲需要)。绝食期间,白天我翻阅完所有报章,和行动党文宣组开会,晚上还要应邀巡回各地去为火箭候选人站台演讲,“信靠主,就是要发挥宇宙中最强大的能量,赋予我坚强的意志,来唤起群众的醒觉,扭转溃败的国运”。绝食期间的每一场演讲,各地都万人空巷,大家纷纷来看绝食超人表演栋笃笑,这对于拉抬选情,绝对有利。
还有其他没有公开的绝食个案,如我在中国广州暨南大学读研时,在宿舍电视看到香港左派人士陈毓详因参加“保卫钓鱼台运动”而堕海丧命,我为他的英灵祷告而绝食三天,过程只有宿舍的同学们知道。那是1996年的秋天。
绝食的要义
关于“绝食”,国际定义为“非暴力抗争的一种方式”(A method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绝食既非反动报人张木钦所形容的“烂招”,也不是键盘激进派所指的“做戏”。
这种抗议手段温和得不得了,“没有破坏任何公物”,因为自残的是自己的健康,威胁的是自己的生命。你首先要有顽强的意志,能克服饥饿煎熬的痛苦,才能将这份痛苦转为压力,让敌人来承受。有网民对此感到迷惘,在我脸书留言:“超人应该要吃饭,否则饿坏了,那还有精力和国阵周旋?”其实,逻辑恰恰相反,你越吃饭,国阵越不怕你。你造反越孔武有力,国阵警棍越镇压有理。
首先,作为相信“和平斗争”路线的社会民主派,尤其在种族威权体制下抗争的我们,动作稍微“激进”一点,都要付出血泪代价,甚至还要被媒体诬蔑,得不偿失。故此,绝食就是一种最温和但又有威慑力的手段,来和野蛮的当权者对抗。
除非因宗教信仰、个人还愿或者不需要公开的理由所进行的绝食,否则,用在政治行动和社会运动方面的绝食,就是一种“公开感召群众,激起舆论压力,迫使政敌就范”的策略。
当然,绝食能否让政敌感到压力,还要有其他配套条件。我且分享我的若干思考:
第一,绝食是否“师出有名”,这至为关键,即《孙子兵法》所说的“道”。你绝食的诉求是什么,要能清楚表述,如印度圣雄甘地,绝食是用非暴力,凝聚民众力量,消解族群矛盾,争取印度独立。台湾民主运动的先进林义雄绝食,是为了反对核四,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功德。他们都是属于“名人”,老人家绝食虽然是“个人自残”,但滚动的效应却是“社会自强”,用“大爱”力量和国家暴力机器对抗,以柔克刚。
第二,绝食也有集体开展的模式。如学运、民运、工运以及农运等。参与者是“众人集体”行动,多选择在公共地方扎营“示众”。学运当然最具理想主义,年轻人集体联署的 《绝食书》不仅要有理有节,最好要有泪有血(咬破手指头书写)。只要是关乎大众利益,就能获得广泛同情和支援,包括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施压。集体绝食也会有扩大效应,随时可以将参与者界别打开,让更多人加入绝食行列(马拉松接力绝食),增加威慑力量和运动规模,这也是一种有效动员群众奋起的民主抗争行动。
行动升级
第三,“有限定日期”和“无限定日期”的绝食。绝食不要一开始就“去到尽”,不要轻言“绝食至死”,要有按“斗争需要”和“形势发展”而逐步升级的时间表,一是让议题持续发酵,二是让对方摸不着而苦恼,三是让运动有回旋的余地。就以我这次的案例来说,警方延扣我四天,我就公开说“我在扣留期间绝食抗议,但会喝水,还有,我是糖尿病患者”。万一四天后警方继续向法庭申请再延扣,我就会将绝食行动升级,即刻断水。里头其中一位扮演“黑脸”的查案官在盘问时威胁我“若不合作,就会再延扣”,我说:“我不喝水,压力就在你那边”。
第四,绝食对抗的政敌是蛮夫还是绅士,也会影响绝食的有效性。有论者说甘地绝食之所以能成功争取到印度独立,是因为对手为英国“尖头曼”,是“可敬的对手”,一来英国有新闻自由可广为报道,二是英国政府有怜悯之心不会强势镇压。换作是共产党,即使你自焚他也不会手软。这种观点值得进一步研究,需要更多的历史案例做比较分析。我认为凡重大的“历史事变”都不会是一因一果,绝食作为抗争手段能否独立凑效,不能一概而论。反之,我更相信多重因素所促成“历史的合力”才比较具有说服力。
除非纳吉要如北朝鲜金正恩那样自绝于国际社会,否则,面对再野蛮的恶法和国家暴力机器,只要我们战略运用得当,绝食作为其中一种手段,辅以大众小众线上线下媒体的宣传,就能激起民众的关注和同情,进而采取各式各样的声援行动,来迫使政敌不敢轻举妄动,甚至打消恶念,回到用文明的方式,来处理政治矛盾。
最后,容我分享一下个人绝食的体能状态,首四十八小时最为难受,第三天开始,已经没有感觉,没有排便,只有口臭,但精神奕奕,目光炯炯,脑袋灵光,我甚至还可以在牢笼里打拳健身,吓坏囚友和警察。当然,意志力最为关键,要积极思考,阳光心态,一切困难都会过去。张木钦,明白吗?
陈立农微博 在 何飛鵬自慢人生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陸的創業故事,值得參考。
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而只是旁听,许鲜可能并不是一个性感的故事。
许鲜是一家水果电商,说起来是电商,但听上去他的生意却简单而无趣——只做卖水果这一件事。既没有如京东的亚洲一号那样壮观的仓储基地,也不具备重金打造的冷链物流体系,甚至连在很多O2O领域早已成为标配的上门服务这件事许鲜都不去做,反倒是高冷地要求用户每天必须在凌晨一点之前下单,中午之后用户才被允许跑去门店自提水果,并且48小时不提视作自动放弃。
他们从不搞疯狂补贴,也不打广告,在资本已经重金进入的生鲜电商市场里显得尤为特立独行。
在生鲜电商这块难啃的骨头面前,前有获得1亿美元天使轮融资的华为荣耀前总裁刘江峰;后有京东7000万美元领投天天果园,还有被精心打造的亚马逊生鲜馆,顺风优选。
当资本的砖头到处抛,补贴和红包满天飞之时,许鲜这家不怎么花钱的互联网公司怎么看都有点像出入大人国的格列佛,仿佛游离在那个慷慨激昂的主流互联网世界之外,和那些马上要被互联网革命掉的线下水果摊一样,似乎注定在这场大戏中只能当当配角。
不过,当用车、上门服务很多领域早已被互联网思维武装的补贴大战厮杀地血流成河时,许鲜却用短短九个月内从大学校园起步,从零迅速扩张了66家线下门店,单月水果销售额突破千万,在菲律宾香蕉等细分品类许鲜目前已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销售商;不仅如此,这个不玩补贴、不打广告的异类把水果零售价格做到了低于市场均价30%,同时还保证自己1%到2%的净利润——尽管不愿意被贴上互联网思维的标签,许鲜事实上已经取得了在互联网企业身上才能看到的指数级增长。
许鲜现在到底有多火,当你亲自到北京的大学里走一圈就会感受一二。
5月19日1点,中国矿业大学内,许鲜的水果店门口排起了十几米的长队,网友@独孤笑雪0311用手机拍下了眼前的画面,并分享到微博上:以前12点的时候还见过队伍长100米……
同一天,许鲜的创始人徐晗在朋友圈里算了一笔帐:目前许鲜总共的 10 万多付费用户里,仅5月份 的前20天就有8万人下了订单,二次购买的人数达到5万以上,其中有2万人20天内购买次数超过4次。
当极客公园试图去了解许鲜这家小公司从零开始快速扩张的秘诀时,许鲜创始人徐晗却一脸神秘的说:我们没怎么花钱,A轮融的数百万美金钱现在才只花了一半不到。
一个桔子背后的故事
23岁的阿鹏是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生,跟着导师打工,每月的工资加上学校的补贴也就千元左右,比他小两岁的女朋友在北京语言大学读研,由于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实验室里,两人见面的时间并不多。买水果就是两个人沟通的方式之一。
通常她会在提前在我们学校的网点里定一些荔枝之类的水果,我第二天去取。我有时候也会买给她。
对于阿鹏和他的女友来说,许鲜是他们沟通感情的纽带,在普遍经济并不宽裕的大学生群体里,这样的需求并不少见。
许鲜还改变了一群大学生购买水果的方式。北京理工大学的 @moxie 说:因为价格低,所以我买的比较多,许鲜经常搞活动,倒是让我的水果没有断过。许鲜之后,菜市场旁边的水果摊都无人问津了,有一个水果摊还接入了淘点点,仍旧无法拯救颓废之势,许鲜就是面对这样一群高校大学生火起来的。便宜,新鲜成为他在学生心目中的标签。
在北京很多高校的校园内,你可以很容易找到它的线下门店,门店只能提货,不进行零售。与逼仄的夫妻小店不同,这些门店的装修大多以棕色为主,几十平米的空间内,立着几排靠墙的柜子,陈列着八十多种品类的水果:香蕉,苹果,火龙果,香瓜,荔枝……它们有的被塞进在一个小型的塑料盒子中,有的被封装在袋子里,用户拿到手里的,全是独立的包装。
图为每晚货品售完的商店
你可能不知道,一个东阳湖的桔子在产地只要4毛钱。徐晗如数家珍地向极客公园描绘这些水果的来历。传统水果摊上的水果之所以又贵又不好吃,与其背后的复杂的流程有着密切关系。
水果的供应链包括存和运,在存方面,传统的供应商不知道用户在哪里,就会产生库存,库存涉及到冷链(冷库)和普通库存,普通库存存在一定的损耗,冷链虽然损耗较低,但是存储成本很高。
在运输的环节,所有产地的水果在物流环节会有上车,下车,出仓,进仓的过程,人为的损耗很大。
同样,由于涉及到人为因素,每一层的人力成本都会将水果价格提升5%。在这个过程中,每砍掉一层,损耗会降低10%到15%,加上之前5% 的人力成本,毛利就会增加15%到20%。
损耗、毛利、库存这些生意人熟知的概念被徐晗时常挂在嘴边。水果生意里的各个环节,他都想得很细。
你看传统的小摊上,让用户挑,挑来挑去也会产生损耗。水果的摆放条件,码放的要求,高度,重量压力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这些环节并不高效。
以火龙果为例,一个火龙果从果园到用户手里要经历多少道流程。如果你去北京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新发地,你或许能够感受一二。
下午三点,新发地的库房附近,每个商家的脸上都透漏着疲惫,他们通常在凌晨2点起床,他们会一直发货到第二天上午6、7点。白天的时间还要处理各种散货。
在水果行业从业十余年的苑经理介绍说:现在的火龙果都是从越南进货,我们从北京拿货,放在仓库里,再成箱批发给零售商,水果超市等。
整个过程中,物流,冷链,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每类水果的存储温度是不一样的,你看这些澳芒,他们放在阴凉的室内就行,但是火龙果,蓝莓,香蕉就不一样,要封装好放进冷库里。不然就会坏掉。苑经理看着这些水果,像是看着一个新生的婴儿。
除了冷链和物流,还有一个难点在于,生鲜电商领域没有一个严格的价格体系,投资过天天果园,看过大量生鲜电商案例的投资人,海纳亚洲创投基金董事总经理徐炳东如此总结道:
农产品是一个网状结构,价格透明度和信息对称程度会比较高,没有层层代理的机制,也没有绝对的渠道控制,一级批发市场可以直接卖给零售,二级批发市场也可以直接卖给消费者。价格体系不存在,价格在正常情况下是有梯度的,但是到了尾市,商户可以不计成本地往外销售。
物流,冷链极重,价格又不稳定,水果这门生意如何赚钱是一门比敲代码更复杂的大学问。
许鲜的做法是,把物流,冷链这些重的事情变轻,他们会找到联想佳沃,甘肃天水这样的水果供应商,给他们带来销量,只专心做好买水果这一件事情。
提前下单,是许鲜网设置的订货流程。你需要在网上选好自己要买的水果,凌晨一点之前付款下单,第二天11点之后,再去指定的门店提水果。没有送货上门的配送,也无法在线下的门店临时购买,如果超过两天没有提货,订单还会被自动取消。
习惯了到家服务的用户可能会对这样不友好的流程颇不适应,但正是由于像团购一样提前完成了支付的环节,反而能够让用户产生一定的重视。
掌握用户需求之后再进行配货,也会降低许鲜的库存压力和损耗率。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上去很美好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对价格敏感的学生群体快速产生兴趣呢?
九个月,从零到1000万是怎么实现的
从零开始,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很多O2O项目为了在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端占领市场份额,不惜花大价钱补贴用户。
快的打车的CEO吕传伟曾经透露,高峰时期,快的每天花掉3000万人民币。以至于缺钱成为快的长期面临的最大困难。
相反,在早期推广中,许鲜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源在其中,用徐晗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是用一个苹果就砸出一个注册用户。
最早,为了招徕用户,许鲜在北大等一些校园内采用扫二维码下载客户端送苹果的方式,靠着一个个苹果的地推,许鲜积累了最早的一批用户,门店也开到5家。
不过,许鲜最早的这些天使用户可并没那么天使,他们口中许鲜的名声实在不怎么好。
我们是被骂出来的,我们的客服全部都被骂哭过。
许鲜负责运营的同事小西回忆起早期做活动促销的经历时依然记忆犹新,在拥有了一定用户之后,许鲜希望用促销手段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当时就想到了举办一些买赠的活动,他们预计一天可以卖出 3000 份水果。
出人意料的是,活动当天卖出了1万份。不到100平米的仓库顿时显得不够用了。
那些日子里,徐晗每天凌晨一点睡觉,三点半起来去进货,整个团队超负荷运转仍然无法满足激增的订单需求。学生来到店里提货,发现要买的水果还没有到,都骂许鲜是个烂网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许鲜的坏名声不胫而走。
北大未名论坛的十大新闻热点,我们一周连着上了两次,全都是负面,很多用户来我们店里就是想过来看看我们到底有多烂。
名声坏成这样,反倒让许鲜没有了负担,小西索性就和同事一起建了微信粉丝群,把骂他们的用户拉到群里一个一个收集意见反馈,并且时不时地跟群里的同学进行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用户的建议常常会被采纳,这个参与的过程也让许鲜一步步了解了用户更细微的需求。
我们在对外经贸大学做推广的时候,一个大妈说,你们老是这么白送水果也不好吧,后来我们就想到让双方都获利的方式:用户在大众点评上给好评,我们再送两个芒果。
慢慢地骂声开始变弱了,直到有一天小西发现,群里之前一个骂他们最凶的用户开始主动向别人推荐许鲜了。
目前,许鲜已经建60多个群,每个群有100个用户,针对社区的活跃用户,小西和他的同事会定期组织一些采摘活动,新水果的试吃也会交给这些用户,反馈良好的品类才会进一步在网站上上线。
和光膀子、操土话的供应商交朋友
好的商业模式,获取大的流量,这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来说都不是难题,难的是如何沉到最底层,和光着膀子操着土话的供应商打交道,在形形色色的水果批发市场中间找到最靠谱的几个,建立信任和长久的生意关系。
这可不是靠在办公室码几行代码,在产品设计上改几个功能就能完成的。
传统的水果供应流程是从果园到果品公司,再到一级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三级批发市场。
许鲜最早是和三级批发市场合作,不断把量带上去之后,才开始有资格跟二批,果园,果品公司等合作。
早期,许鲜的体量还不够大的时候,采购人员去新发地水果批发市场找香蕉批发商,想用更便宜的价格拿货。
那时候,批发商嘴巴都不张,只是鼻子轻蔑地哼了一下,看都不看一眼。
后来,等许鲜用户体量做大了之后,有一次香蕉发货出现延迟,这位批发商亲自上门道歉,保证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并希望许鲜不要中断既有的合作。
对于供应商态度变化的原因,徐晗总结道,除了能够带来大量的销量之外,许鲜同时能够做到不拖欠供应商的货款。许鲜的一位供应商高师傅介绍,最早许鲜是每天一结,慢慢地变成一周一结,从没有拖欠。
在这一点上,徐晗精打细算的一面又发挥了作用。
传统的零售因为有库存,生意差一点的便利店,一次现金流的滚动是负15到负20天,一些大型传统商超甚至达到负30天,许鲜能够做到正向15天的现金流,不拖款,不压帐。
订单量大、不拖欠款项为许鲜赢得了供应商的信任。
在水果电商行业内,从做线下水果生意起家的天天果园让徐晗敬重,但他更崇拜的是15年如一日把低价、新鲜做到极致的永辉超市——当年沃尔玛、家乐福们在中国纷纷提出农超对接,但最终却是本土的永辉超市赢下了低价、新鲜、放心的声名,让无数市民愿意起大早赶公交排队去永辉买生鲜,这家看似传统的连锁商超,却有着让徐晗叹服的后端和IT体系,这种粗中有细的深厚商业积淀,正是让徐晗心有戚戚的榜样。
驯服技术,而不是膜拜
许鲜创始人徐晗毫不掩饰他对于互联网圈习以为常的比吆喝、比补贴、比概念等风气的厌恶,他相信把补贴拿掉以后,还能留得住的才是真正的价值。
虽然身材不高、戴着眼镜,徐晗在性格上却并不似文弱书生,他既会在朋友圈里公开喊话线下都是打出来的天下,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也会偶尔感慨:回归线下就是做生意,做生意是以诚致成,以正合以奇胜,不以为诚,仅取用奇,何来价值?!
如果你把他的这些观点看做是一个传统行业出身的人对互联网因无知而蔑视的话,那就错了。事实上,徐晗并非商人出身,反倒是在互联网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
做过动漫,做过导购平台翻翻网,曾在盛大任过用户数据分析和数据管理的产品经理的徐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IT青年。
许鲜对于他来说,是第三次创业,之前在互联网公司数据分析的工作和前两段创业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鲜选择的方向和做事的方式。
复盘之前两段创业的问题,共性都是市场不够大,稍微有点竞争竞争压力都很大。我当时想,再创业的话,一定要选择天花板足够高的领域,民生经济是天花板比较高,它包括衣食住行,教育科技制造业,医疗,通讯九大行业,专业性太强的,我做不了,吃和穿,这个行业中,有太多人工的参与,有人工参与的地方,市场就比较细分,只有水果行业中,人工参与最少。
决定进入水果市场之后,徐晗迅速组建一个互联网技术背景的团队,此外,和专注于技术的极客所不同的是,徐晗家族中几乎都是浙商,用他的话来说,浙商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把钱算清楚了。
受家族成员多年的商业经验和视野影响,徐晗在产品定位上清晰而直接——只做卖水果的平台。让用户提前下单、上门自提使需求更细化明确;凌晨1点下单,11点后提货保证水果当日采摘足够新鲜;不被库存、物流羁绊最大限度降低损耗控制成本;提前装份,提前付款减少调减和用户下单不取造成的损耗。
另一方面,创业初期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数据产品经理出身的徐晗不仅攻技术,而且还负责采购,几乎把运营,采购,技术,产品,系统……所有的活儿都干了一遍,每天只睡一个多小时;如今随着规模扩大,招聘和管理技术团队,对服务器升级,用分析数据创造价值成为徐晗更关心的话题,徐晗相信这是支撑许鲜未来成倍增长的关键因素。
过去一年里,互联网加速影响很多线下的商业实体,从用车、外卖到上门服务再到生鲜O2O,遗憾的是,这些本应产生更多创新的广阔天地却逐渐被资本推动着变成了血腥的营销大战、补贴大战,巨头挥舞着的巨额钞票无声的告诉这些行业里想要玩点不同的创业者,没有资本作为弹药,便没有入局的资格,趁早洗洗睡吧。
互联网行业中盛行的资本补贴,割肉竞争手段就像冷兵器时代的火器,被这些火器武装的,那些高喊互联网思维的殖民者风卷残云般闯入传统商业这个旧世界,他们靠着降维攻击横扫一切,似乎无往不胜,这让过去靠创新驱动的竞争越来越变成简单粗暴砸钱补贴,以前那个让我们惊喜不断的互联网在很多领域正蜕变成乏善可陈的资本游戏,技术武器的被滥用同时反噬着很多创业者的初心,估值神话,上市奇迹,驱动不少投机者陷入一种用互联网概念追逐财富的集体无意识,在他们眼中,仿佛互联网+上任何东西就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与这种癫狂相比,另类的许鲜为那些想要实实在在带来改变的创业团队启发了一种新可能——从对互联网的盲目崇拜回归到关注商业的核心和本身,把技术的手段用的淋漓尽致并能深刻理解所处行业最朴素的本质规律。
技术或许能够实现一个酷炫的网站,资本也许可以帮助短期内获取海量用户,但是真正的价值仍然存在于代码无法运行出得真实世界中,对这个世界的服务与改造,将会开启一个充满机遇的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把基础设施构建完毕,这个有待拓荒的世界的未来还充满着未知。
但毫无疑问,未来将属于那些有能力驾驭技术而又尊重商业规则的脚踏实地者。
主编:薛蛮子
用蛮子六十年的人生经验
为你节省宝贵的时间!
蛮子文摘微信公众号:MZW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