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感染科之父,家醫科之父:謝維銓教授去世了。
謝教授是我的師公,是張上淳老師的老師。謝教授雖然退休已久,但還是常常回科內參加會議,且活到老學到老,非常用功。他也偶而對我們年輕醫師開講。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遇到謝教授,他聽說我想走感染科,第一句就對還是小R1的我說,內科的其他次專科要先好好學喔!因為以後都用得到!
這句話讓我受用良多,因為全身器官都可以發生感染症,所以我們感染科醫師要對每一科都有基本的了解。比方說這次解讀AZ疫苗的血栓副作用,就須要有血液科,神經科的知識。
師公,感謝您的教誨!
------------------
首創國內醫院感染管制制度、堪稱「感染科醫學界之父」的前台大醫院醫師謝維銓約於今早11時逝世,享耆壽95歲;其大弟子、現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謝維銓「就像是父親一樣」,「亦師亦父」的角色影響他的醫師生涯至深。
謝維銓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得主,民國15年生於台南市,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科預類(台大醫學院前身),並曾取得日本大阪市立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及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及熱帶醫學碩士,專長科別為感染癥、臨床微生物學及家庭醫學。據了解,謝維銓臥床多時,走得平順,家人正在處理後事。
張上淳表示,老師謝維銓是「感染科醫學界之父」的意象,「我可以算是他的一個大弟子」,雖然前面應該有幾位,但早期尚無感染科專科制度,因此這幾位後來就轉到其他領域。
張上淳指出,感染科是冷門的科別,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沒什麼人要加入,主因是日治時代到光復初期尚有很多傳染病如霍亂、傷寒、瘧疾,甚至鼠疫,但隨著公共衛生制度越來越健全搭配相關政策,包含疫苗的預防注射等,許多疾病慢慢獲得控制,此外,1960、1970年代起,抗生素也慢慢開始被開發出來,當時每個醫師都可以開立相關用藥,造成有些人就覺得沒什麼專業。
在此時空背景下,感染科幾乎乏人問津,謝維銓經常都是自己一個人投入,直到年紀滿大的時候,遇到張上淳,才碰到又有人願意走入冷門的感染科。其實,張上淳本來想走胸腔科,但當時同時接受兩科訓練,後來受到謝維銓影響,進而改走感染科。
謝維銓與張上淳兩人相差30歲,感情卻非常好。張上淳民國72年當兵回來接受住院醫師訓練、75年進入次專科總醫師,當時年輕醫師都沒有辦公室,謝維銓不捨,就在自己的辦公室座位也弄了一個座位給張上淳,兩人並坐;張上淳說,「老師不是會說他是教授,我只是個年輕小夥子就怎樣」,而是完全沒有架子「讓我享受非常特別的待遇」。
「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張上淳來說,謝維銓就是「亦師亦父」的角色,對於對學生、病人都非常好,個性溫和,很會替別人考量,現在台大醫院的陳宜君、洪健清、謝思民等感染醫師,都是他的學生。張上淳說,謝維銓在70歲退休後,仍經常回到醫院給年輕醫師指導。
張上淳也分享,謝維銓是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創會理事長,也是國內首創醫院感染管制的先驅,最早在台大醫院創立感染管制小組,收集院內感染狀況並研擬預防對策,後來衛生署也正視相關問題,並由謝維銓擔任主要召集人,一起推動院內感控工作,也推動成為醫院評鑑的一環。
另外,在國內積極發展家庭醫學科、培育家庭醫師時,謝維銓也是先驅,因此也有「家庭醫學之父」的稱號,對於國內醫界的貢獻,可見一斑。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
陳宜君台南 在 夏漫_Charmain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明天1/31(日)下午2:00-4:00竭誠歡迎大家光臨台南郭岑寮聖岑宮參加「夏漫直播」歲末暖冬發放愛心物資公益活動,當天將邀請知名演員 陳建隆、林紹霆、彭曉彤、林衣倩、蔡宜君、和家穎 等藝人愛心相挺公益站台,蒞臨活動現場發送物資給大家,歡迎有空的鄉親朋友一起來共襄盛舉。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安中路六段518號
陳宜君台南 在 陳隨意 Tsui-Y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下來台南錄影就是要吃牛肉火鍋😋
早上6點多起床錄到現在吃好吃滿☺️🙌
#信吉衛星電視台明星上菜進錄校園
#老陳老蟹分成兩隊最後到底鹿死誰手?
信吉衛視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莊振凱 (Chuang Chang Kai)
鄔兆邦 - 魅力阿邦 謝宜君 Yi Chun
陳宜君台南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佛陀紀念館永久保存高雄市大崗山龍湖庵3座木造「穹窿頂」藻井彩繪大悲出相圖,由於是台灣首例不解體移地保存的佛教古物,相當具有歷史價值,館方配合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於2019年5月11日上架。
高雄大崗山百年古剎龍湖庵大悲樓,拆除進行重建,住持印悟法師將約有60年歷史的三座彩繪藻井捐贈給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商請臺灣文化部文資局施國隆局長支持,由所屬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展開文保工作,進行全程3D影像紀錄,科學調查研究與專業保存修復以及包裝落架技術等協助,終於讓罕見的三座穹窿頂木構藻井及其上的彩繪大悲出相圖等珍貴文化藝術,得以完整被保存下來,安全地運到佛陀紀念館。
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李麗芳主任表示,大崗山龍湖庵創健於1908年,是台灣首座專供女眾修行的寺廟,寺方在1960年曾禮聘台南地區彩繪師傅為大悲樓3座穹窿式藻井彩繪上「大悲出相圖」,堪稱全台第一,非常珍貴。由於大悲樓要拆除重建,決定捐給佛館永久保存。
龍湖庵因為「千家寺院聯誼」而和佛光山結緣,該寺創建於1908年(日治時期),大悲樓於1961年落成。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李麗芳表示:大悲樓彩繪藻井的作品不同於現存寺廟常見的壁畫或是樑枋彩繪形式的大悲出相圖,其名相註腳完整,具有歷史性與稀有性。從源流上來說,與千手千眼觀世音有密切關聯,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圖文藍本,加上菩薩像共有88幅,藻井上還繪有16幅佛典故事與詩偈警世語等,共組成104幅圖像,另再加上8幅象徵永離八難之苦的幡蓋共計112幅圖文。
李主任說,木構建築最怕火災,傳統建築均用「井」做為造形並於其上彩繪藻類等水生植物,取其水火相剋意思,因此稱為藻井;龍湖庵的3座藻井,繪製了一百多大悲出相圖,以「大悲心陀羅尼經」84句咒語,加上4幅大天王的圖像,依據方位,從中座面對大雄寶殿依據逆時針方向繪製第1至16幅大悲出相圖,再由龍邊到虎邊,依據東,北,西,南四個方位繪製,共88幅,加上藻井上的鸚鵡請佛等16幅佛典故事、詩偈與警世語。
尤其中座藻井的最上方,有兩輪連續環繞其上的「心」與「佛」兩字,意涵「欲見佛土,先淨其心」,字、畫觸動人心,許多旅客看了深受感動,歡喜在下方拍照留影。
文資中心還邀請了學者專家一起到龍湖庵見證相關修復工作。成大的林宜君博士指出,龍湖庵大悲樓的三座藻井不同於臺灣多數以斗拱形成槓桿原理的藻井,其「穹窿頂」趨近宋式《營造法式》的鬬八藻井,在臺灣相當罕見。對於宗教建築知名的李乾朗教授現勘時也表示大悲樓中座藻井,在宋《營造法式》稱為陽馬板型式,陽馬板作法在臺灣罕見,原本林口的竹林寺藻井及現存大直劍潭寺正殿藻井雖有,但都不比龍湖庵大悲樓藻井有三座之多,也沒有珍貴的大悲出相圖。
深入臺灣宗教彩繪研究的蕭瓊瑞教授現勘時指出大悲樓藻井彩繪為臺灣罕見實木結構,大悲出相圖應為臺南知名畫師蔡草如或其流派匠師所繪。
負責藻井外部加固與落架的大木師傅蕭勝壬說,他從業40餘年尚未見過如此建築構造,以檜木層層堆疊後的彩繪相當罕見,尤其不拆解藻井,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和人力下要完成完整加固落架與包裝運送,還是首度的大挑戰。負責這次任務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俊宇也表示,這是他負責過的保存修復工作中,難度與規模最大的一次。
如常法師指出:佛館樂於承擔「移地保存、延續文物生命的重任」。後續的工作,包括繼續請文資中心專業人員協助修復外,向高雄市政府申請登錄指定為文化資產。佛館計畫出版專書、舉辦研討會,研究最佳的展藏方式等,希望讓彩繪藻井風華再現,讓來到佛館的國內外觀眾有更多的機會認識與欣賞真正屬於台灣這片土地與歷史的宗教藝術。

陳宜君台南 在 蘇尚珄 Borr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創作理念:
每個人都有想要保護的事物,當我們守護的東西受到威脅甚至侵犯,有的人選擇憤而起身對抗,而有的人因環境使然, 在表達自己立場之餘,為了兼顧平衡,而放棄最直接的對抗方式,選擇堅定而溫和地捍衛著, 所以,只要擁有想捍衛自己信念的決心,都能被稱做為英雄。
英雄所對抗的對象,在本片中,不是一個具體有形的人,而是社會觀感、傳統的束縛以及自我認同。
片名嘸聲披甲,即是蔡桐這個角色的寫照,在傳統繼承的觀念下,他的處境,猶如披甲一般沈重, 然而在他身上所彰顯出來的是無聲而沈靜的力量。 藉由這部片,我們希望可以重新定義『英雄』一詞,縱使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盡相同,我們仍能發現, 有些人使用他們的方式,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英雄。
Deep in everybody's heart, we all have that specific thing that we'll give everything to just protect it. While some people choose to stand up and fight for what they think is right when they notice that the things they hold on to are being offended, some people choose to do it in a peaceful way instead, since they don't really have a choice under the pressure from the world they live in. So whoever fights for their belief could be called a hero.
The subject our heroes are fighting against in this short film is not an actual human being, but self identifications, pressure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 bonds from the traditional ideas.
The name of this short film -- The Silent Hero, is the best portrayal of Tung.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traditional ideas, all the matters that he encountered were like a heavy armor to him. However, what people see in him is the power of quiet and silence. We are trying to redefine the word "Hero" through this short film. We realized that even though we all co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some people had become our heroes in their own ways somehow.
演員
鄭國強 飾 許弘志
張哲豪 飾 蔡 桐
黃美珠 飾 蔡 媽
劇組
導演/ 蘇尚珄
副導演/ 林楊脩
編劇/ 蘇尚珄、林楊脩
製片/ 呂慧儀
製片助理/ 孫良娃
攝影/ 黃泰誠
攝影助理/ 周法薷
燈光/ 林嘉葦
成音/ 黃俊瑜
美術/ 王呈豪
劇照/ 李欣怡
後製剪接、混音/蘇尚珄
協助
美術助理/ 許喬華
燈光助理 / 蘇柏豪、黃毅哲
側拍助理/ 施宜君
平面設計/ 林致維
英文支援/ 吳少鈞
音樂製作/ 劉瑋舜、李竺芯
音樂
空
作曲/ 李竺芯
Float
作曲/ 劉瑋舜
感謝
台南市政府策展人—叮玲
大新汽車租賃有限公司
林妙嬋
梁凱皓
黃大偉
鄭宇辰
莊翔丞
宋奕霆
張富鈞
陳威廷
廖啓文
HĀUSENN studio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東方技術學院影視藝術系
全美戲院
33house臺南民宿
度小月
攝手座攝影器材出租
本片拍攝於臺灣臺南市,為【2014年臺南39小時拍片競賽】之參賽作品。
主辦單位: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臺南市政府影視支援中心
臺南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
2014年臺南39小時拍片競賽第30組—後生影像合作團
[Video Producer Borry 蘇尚珄] 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ProducerBor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