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三和社區的驚奇之旅:真正好山好水的好地方!
受到疫情影響,停休幾個月的捷兔跑步,8月逐漸恢復活動,為了避免群聚,我們先到先跑,儘量避免跑在一起。這個禮拜,活動來到龍潭三和社區,我們把車停在三元宮,這是個清光緒年間的古廟,我們從這裡起跑,穿過稻田、筊白筍田、火龍果園,跑入山丘、茶園⋯⋯
這個有名的三和社區,沒有高山,兔子卻利用土形的落差,讓大家在田野圳溝中又上又下,本來有一個地方已經跑到大馬路,沒想到竟然下到水溝裏,再從一處鮮少有人走過的山溝爬上去。精彩的是三和社區由茶山與人文底藴融合出來的社區文化。
走在三和社區的路上,這是一個渾然天成的小小社區,眼前的茶園景觀令人心曠神怡,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走在山間小路,這裡有和窯茶藝,有手作燒窯體驗,夏天桐花盛開更有味道。這個地方有已故作家鍾肇政留下的根底,也是浪漫台三缐的起點。
三元宮祭拜三官大帝:天、地、水,三和社區也稱三洽水,九坑洽三水,三洽水一條坑,這裡有很多的聚落,每一家的庭院都整理得乾乾淨淨,非常有味道,路邊有奉茶,也有咖啡小店,店內的雕塑、古玩、燒窯、陶土,把地方的文化底氣散放!
捷兔的跑步,每個禮拜都在不同的地方,除了使盡渾身解數的力氣,跟著大家翻山越嶺,偶爾還可以停下腳步看看每個地方不同的人文風情。前些天,我去金山水尾漁港,我覺得龍潭三和社區這個與眾不同的小村落,值得為大家推介一下!
台灣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社區的居民大家一起努力,把自己的社區打造得充滿文化氣息,令人自在,漫步在山林小徑怡然自得,這是令人尊敬的地方!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者放蛇北區藥房證走私仍活躍 老字號醬油舖文具店孖舖65年齊結業 90後租上水圍千呎村屋樓上生活樓下開cafe 上水石湖墟成為「水貨城」多年,而在疫情之下,不少水貨店藥妝店相繼結業,石湖墟回歸平靜,北區人都說光復上水指日可待。然而記者放蛇後,證實走私活動仍活躍;亦邀請曾經走水貨的大學生分享了看法...
陶然居社區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西貢是甚麼氣味 ]
繼續寫,香港小店,香港設計,香港製造。
BeCandle 讓西貢舊墟多了氣味。
訪問時一直好奇:假如knowhere是一種香氣,應該是怎樣?
原文刊 Pinkoi
———————————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氣味,穿過鼻孔竄上腦袋,記憶因此定型。
西貢應該是海風的鹹,草地的清澀,咖啡的甘香。
還有一種味道,凝固成蠟燭,封存瓶子裡。
BeCandle。隱在西貢舊墟小巷的店,自設工房做手工蠟燭。店面摩登簡潔,空氣裡嗅出優皮的氣味,你會以為這是專門向遊人招手的店,販賣假日風情。
「來幫襯的有一半都是西貢人。」冷不防店主Xavier搖搖頭,在地生產在地銷售,街坊生意是真像,也是理想中的姿態與面相。
而這樣一家店,見證了設計師的一段旅程。
品牌於2012年創立,其時Xavier是個家具設計師,工餘跟朋友抽空經營蠟燭品牌,帶點玩票性質,設計為先,創作過一系列造型蠟燭,異常天馬行空。
喜愛吃深水埗合益泰腸粉的他,居然用拉腸粉的方法製作蠟燭,上面還放著甜醬,效果幾可亂真。
小試牛刀後,接踵而來是幾款「點心」:燒賣、粉果、小籠包,利用五顏六色的蠟漿,模仿點心師傅的手藝,包出不能放進嘴巴的點心。
也試過從婆婆家中翻出封塵的撥輪電話、硬皮字典、卡式錄音帶等,逐件倒模,一比一地製成蠟燭,說著關於時間、更替的故事,名叫Lost In Time。
一路走了好幾年,五年前開始遇上每個創作人都會經歷的瓶頸:應該繼續製作更多亮眼造型的蠟燭?專注擺展覽,還是實實在在地銷售較好?
滿腦點子,唯一肯定是需要突破,才能走下去——他選擇回到簡單,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重新開始。
「我在西貢讀書長大,這裡一直是我屋企。」他曾在歐洲生活好幾年,留意到很多大品牌的本店,最初也是由小社區起步,聘請當地人,服務當地客人。
他決定在西貢落腳,自設工場,經營社區獨立小店。
心態同時有所改變:相比以往的純設計主導,他嘗試把蠟燭帶入實際生活,「畢竟香味才是重點,專業的蠟燭能夠用氣味去說不同故事,影響用家的生活。」
亦強調Made in Saikung的在地性,帶領店子融入西貢,包括串起附近小店互作推廣,邀請街坊參與工作坊,提供自備玻璃瓶的「裸買」蠟燭服務等,貼近在地人的日常生活。
其中一款蠟燭叫作Oud,那是特別為西貢調製的氣味,回溯當地歷史:「西貢從前是個漁村,後來傳教士來了,興建天主教教堂,而這裡本來都有天后廟,是個充滿宗教味道的地方。」
當市場上已有許多人在做蠟燭,Xavier認真問自己:我的蠟燭語言會是甚麼?
先由氣味出發,一口氣調校出六個味道:大浪灣,大帽山,油麻地,廟街,荷李活道,以及中環,嘗試用氣味將人的感官與記憶連繫。
並且額外關注工藝,找來製作不銹鋼、黃銅、陶瓷和木工的香港職人與藝術家合作,生產容器和周邊工具,還工藝一個重要位置——有趣的是,店子身處的西貢舊墟,從前曾經充滿各種老工業,比如白鐵、木工等,隨時日式微,現已消失。
設計固然不會草草了事,選用實驗室玻璃器皿,可承受高溫,容器本身的比例和闊度都經過小心計算,讓眼睛和手都感覺舒適。
附帶的杯蓋,可於燃點時墊於杯下,阻隔瓶下散出的熱力;用完後蓋上瓶蓋,蠟燭便會隨之熄滅,是實用與漂亮兼具的設計。
對美學的堅持仍在,只是偏向低調,需要細味,期望用過的人會察覺心意。
BeCandle的命名,源於Xavier偶像李小龍的名言be water:蠟液是流動的,擁有不同形態。
唯獨初心不變,將繼續挑戰蠟燭的各種可塑性。
「想做一些自己喜愛的設計,然後分享給他人。」Xavier如是總結。
—————————
丨認真做無聊事 x knowhere 丨
日期:8月21日-9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1-7pm
地點:中環PMQ B座 H205 knowhere
—————————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Tu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陶然居社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寶溪國際「竹建築」雙年展》
這是一場永不落幕的「竹建築」展,始於2016年。
參與者包括隈研吾、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楊旭、李曉東等。來自 9 個國家 共12 名建築師,他們打造了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築。
竹建築展在日本已經行之多年,在中國除了北京長城公社之一的建築代表作之後,中國建築先走上國際建築路缐,互相競逐缐條,燈光:卻忘記了環境中的污染。
竹建築雙年展地點在中國浙江省寶溪,策展人葛千濤回應地點的選擇:人文基礎、歷史淵源和地理地貌是他選擇這個離上海 650 公里車程的小鄉村的原因。
在2011-2014 年前,中國的混凝土消耗量已超過了美國。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環保建築材料之風才慢慢刮起,建築師開始尋找更天然的材料。
四年前開始的竹雙年展結束後,這些建築不拆除,留下來繼續使用。因為「永續」環保,正是這次雙年展的主要核心價值。
這次獲首獎🏆的作品為隱居龍泉。它為國際竹建築文創,開啟了很大的動力。
竹子在東方並不難找,堅韌有力、生長週期短、不必破壞山林、又富有延展性。這些優勢都讓竹子脫穎而出,建築師 Anna Heringer 團隊在建構得獎的隱居龍泉時,特別青睞竹子,大量使用。
Anna Heringer説:比起傳統建築拼命使用泥土、大理石等建材,竹子要坦誠很多,竹子編織的網罩直接成為建築外立面,呈現毫無保留穿透的美感。
每到夜晚,內部的石塊建築發出微光,竹制外殼則如同燈罩,建築物此時就像放大了很多倍的手工藝品。
得到首獎、打敗日本建築大師級隈岩武的隱居龍泉,建造之初即希望能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有關聯。
寶溪鄉的陶瓷器皿,頗有名聲,這幾座建築的形態就被設計成燒陶制瓷的器具的外觀。線條、弧度,再用於大型建築上。
獲得 ArchDaily 大獎的「隱居龍泉·國際竹建築文創生活村落」,由兩間旅捨和一間民宿組成。(圖片1-14)
製作這樣的大型竹建築並非易事,建造過程考驗竹工匠的手藝,這也為當地的匠人提供了大量的成就感。
當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牆」匠人組,每次碰到遠道來觀看考察的客人,都會問一句「你覺得這個房子漂亮嗎?」
「這種因為參與項目而產生的認同感,自豪感,正是竹建築雙年展的意義所在。」
策展人葛千濤形容「手工精神構築起了鄉村自覺的鄉土精神」。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想傳遞的正是「場所精神,鄉土建設」。
* 擅長使用在地性材料的隈研吾出現在這次雙年展可以說是「眾望所歸」,他的建築作品向來強調溫暖及自然。青瓷是寶溪當地重要的文化特徵,隈研吾在「竹雙年展」設計了一個當代青瓷藝術館,展示當地文化。(圖片15-20)
藝術館跨溪而建,造型靈感來自當地(壓製成型)的重竹,隈岩吾刻意放大出重竹的張力。
隈研吾主張的「隙間」理念,也因竹的疊排及錯落而呈現。整座青瓷藝術館建築,如呼吸著自然的氣息。
隈研吾認為比起城市,在農村舉辦這樣的雙年展更有意義,「在鄉村做這樣的雙年展,它的意義遠遠超越雙年展本身。」
尤其在中國。他説。
*策展人葛千濤,除了邀請國際大師參與之外,也以「竹橋」自己的作品參展——一座以石頭為橋墩、竹材做成巨型螺旋結構的橋梁。(圖21-23)
「橋的造型語言源於 DNA 雙螺旋結構圖,寓意了竹建築雙年展文化基因的在地性。」
葛千濤本想做一座古代廊橋,但建築師們幾乎全體否決了這個想法:「歷史可以穿越,但無法複製。尋找文化基因,並不只有復古這一條路。」
這座竹橋所處的位置也有深意,它連通著古村落和當代竹建築社區,「在穿梭的光影變化中將傳統引向了未來」。
*中國建築師李曉東為竹產品的研發設計打造了一個「創空間」,建築外立面呈現竹林的意境,建築本身即融於環境中。(圖24-28)
李曉東對於鄉村建築有自己的想法:「鄉村生活應該審視當下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而不是一味地複製城市生活。」
*建築師楊旭則在這𥚃,留下了他的遺作。他共設計了兩棟藝術酒店——「花間」和「水間」。「水間」靈感源自寶溪當地的龍窯,如青瓷器皿一般的外形中,龍窯在內部盤旋而上。(圖29-31)
在國際竹建築雙年展正式開幕的前一年,楊旭遺憾離世,成為他最後的遺作。
這場國際竹建築雙年展也成為一次啓蒙。在 18 座竹建築潛移默化四年的影響下,當地及上海附近其他幾棟民宿也「返璞歸真」,重新審視在地性材料,把原來的馬賽克牆換成了木板。「這也是文化的反哺,一種審美觀念的改變。」
陶然居社區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記者放蛇北區藥房證走私仍活躍 老字號醬油舖文具店孖舖65年齊結業 90後租上水圍千呎村屋樓上生活樓下開cafe
上水石湖墟成為「水貨城」多年,而在疫情之下,不少水貨店藥妝店相繼結業,石湖墟回歸平靜,北區人都說光復上水指日可待。然而記者放蛇後,證實走私活動仍活躍;亦邀請曾經走水貨的大學生分享了看法。有機會興建大型購物城的梧桐河,又將會面臨甚麼問題?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024/LYZWQPNPKZGZ5PGR6TKDPJQMA4/
武漢肺炎衝擊下,店舖結業,失業潮浪接浪,疫情下的香港滿目瘡痍。但諷刺是,這大半年對北區居民而言卻有另一番感受:水貨客消失,社區終於還給香港人。然而,平靜背後,有人歡喜有人愁,上水人都熟悉的石湖墟巡撫街,將有四家開業逾65年的民生老店於年底結業。石湖墟近20年早已變天,難得巡撫街守住舊墟風貌,但這老北區最後的情懷亦即將成為絕響,上水即使「光復」了,會否已面目全非?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025/HP74IZBAENFZVDMZF2Q6U4EZEM/
上水人對「水貨街」琅琅上口,大概已忘記它真實的名字──新康街。石湖墟六十年代發生兩場大火後,街道都以新字起頭,意味去舊立新,新康街也有健康成功之意。武肺暫時把水貨客趕離北區,大家終於能重返行人路,這條貫穿石湖墟的主要街道也悄悄起了變化。街頭有受惠於減租的90後陶瓷家,開店圓夢;街尾有60多年老店寧願縮小舖面,也不願拉閘結業,他們記憶中的石湖墟是如何?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025/V6T6WSF5OVE2TCZSX4CKO4E4FM/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上水 #藥房 #上水圍 #村屋 #老字號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CaQGF6i7Xs/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D9ZVQBKuAxbVaD-ALJX6dK0JKcdA)
陶然居社區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位於高雄市六龜區寶來里,是高雄市寶來人文協會(原寶來重建協會)在莫拉克風災後成立的社區營造據點。座落於中央山脈和玉山山脈之間、海拔600~1000公尺山坡地的寶來,盛產金煌芒果、蓮霧等農產,也以溫泉、泛舟等觀光活動聞名,對外交通僅靠台20線南橫公路聯繫,整座山村彷若世外桃源。
「檨仔腳」意為台語的「芒果樹下」(「檨」讀作「奢」),這座文化共享空間由寶來居民胼手胝足改造舊倉庫,取材溪石、漂流木、稻殼、稻草等自然原料,運用傳統工法砌造而成。在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木桌椅上的陶製杯盤、竹編夾泥牆上的植物染布、土窯裡出爐的麵包,每樣都是寶來社區婦女和青年「與大地和諧共處」的最佳展現。
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以生活、生態、生產為發展方向,推動災後重建、福利照顧、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目前主要發展陶藝品、植物染、窯烤麵包、文化旅遊等產業。曾於民國105年榮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家永續發展獎‧民間團體類」殊榮,是唯一以工藝社區發展型態獲獎的單位,自此寶來年年得獎,107年獲屏東林區管理處社區林業計畫考評佳作、屏東林區管理處社區林業計畫考評佳作、台灣城鎮品牌獎青年地方貢獻獎,108年陶藝組的虎斑範拓簡約淺盤、虎斑咖啡杯盤組作品,榮獲台灣優良工藝品,另寶來人文協會執行長榮獲農村領航獎農村英雄、林業及自然保育有功人士。事實上,檨仔腳文化共享空間之於寶來不僅是一座工坊,更是一處落實人與土地連結、創見生活美學、發展台灣在地社會企業的家園。
來到檨仔腳?迌,採芒果、玩陶弄染,吃飽喝足,你還可以聽很多酸甜苦辣的故事……
高雄市六龜區寶來里檨仔腳32-8號
https://www.suai-a-ka.com/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Rainbow. - Want You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Video Link: https://youtu.be/RRENXVnQW3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Bqi9f4QawY/hqdefault.jpg)
陶然居社區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上水—疫情收入減半 90後自資辦社區報紙 組自衞隊義助街坊:捉賊整水喉搵貓都會搵我
去年,香港各區的社區報開始遍地開花,北區人引頸以待的首份刊物《北島》,亦於兩個月前誕生。10月中,北區另一團隊出版的報章《邊境》亦正式面世。由訂立題目、資料搜集到採訪出版都由街坊親力親為。召集出版區報的群組來自「上水社區互助網絡」,原是自發協助北區居民的小隊,希望報刊化身流動連儂牆,面對再尖銳的打壓與被噤聲,也不虛作無聲,「盼《邊境》令大家重拾對這地方的自豪,不介意跟別人說:我是北區人。」
30歲的阿蛋(廖宇恒)是位忙碌的上水人。今天幫A小姐搵貓,翌日為坐輪椅不便於行的B先生維修水喉;還得幫忙轉介某戶太太被家暴的案件給社署及區議員;圍村連續幾戶女街坊都被偷內衣褲,他竟親自出馬趕去村裏埋伏捉賊。通宵達旦依然機不離手覆街坊訊息,女友投訴照收,助人態度照舊。然而忙碌的阿蛋不是區議員,也不來自社區組職,只是位默默為社區付出的普通街坊,不少北區人都很熟悉這位人緣旺的後生仔,「有時電話響不知道是誰人打來,我也不明白街坊為何有我電話,可能是口耳相傳吧。」阿蛋一提起別人讚賞自己,就覺不好意思,靦腆地笑了。
#上水 《來生不做北區人》相關影片:
1. 90後租上水圍1000呎村屋似「社區中心」樓上生活樓下開cafe 過節辦聚餐 幫街坊創業賣番梘陶瓷:無論咩人都可以喺呢度搵到友誼
(https://youtu.be/YL0O_xHK7iY)
2. 90後上水水貨街開文青店教陶瓷 疫情減租水貨鋪結業潮望光復 街尾老店寧劏一半舖位不結業:上水像病人,光復後要復興
(https://youtu.be/O5G3t3PhuZY)
3. 上水巡撫街逾65年小店 4間店一齊12月31日結業:「上水光復的話即重開!」 老字號醬油舖文具店孖舖 最後情懷成絕響 20201025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4. 記者放蛇證上水藥房走私仍活躍 代客經澳門珠海寄回大陸 前水貨客自白:3日賺2千,試過滯留大陸瞓桑拿浴
(https://youtu.be/cU0X1flvt6k)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果籽 #上水 #北島 #北區 #連儂牆 #區議員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wld_EHfC4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