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產業行腳 #陶瓷技法材質】
還記得上周日跟大家分享了鶯歌陶瓷的產業聚落發展歷史嗎?
今天,小編要來跟大家談談陶瓷技法,
讀完下面提的,你就能說你略懂鶯歌陶瓷囉~
第一步驟 採土
「土」是決定陶瓷品質好壞的主要關鍵。鶯歌位於大漢溪及海山地區的石灰岩帶上,地層中蘊藏豐富的「大湳土」。
這種土黏性強、質地細緻,非常適合拉坯及燒陶,只是有個缺點,「雜質比較多」,因此還必須經過洗土、陳腐、練土及揉土等程序,讓土質純淨並增加黏性,才可使用。
後來因應產業快速發展,清理雜質讓工序複雜不少,遂改用北投瓷土或混用北投瓷土。1957 年北投禁採土礦,鶯歌的陶瓷產業曾短暫使用金門瓷土,而現在絕大多數業者都進口歐美日的土礦,不僅土質較佳且供應穩定,更有利於應付現代社會的需求,大量生產。
第二步驟 成形
陶瓷成形技術可簡單分為「手工成形」和「機械成形」兩大類。
清領時期的鶯歌使用腳踢「轆轤」以手拉坯成形為主, 1920年日治時期前後引進「手擠坯」技術,後來又加入「鏇坯」、「注漿」等技術。
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工業時代來臨,普遍使用電力之後,開始結合機械與模具,為機械複製和大量生產時代揭開序幕。
下面,小編為大家簡單說明五種手作技法
1. 盤條法:把泥搓揉成條狀,圍繞成形,常用於製造水缸、甕
2. 拉坏法:以轆轤旋轉的扭力和手掌摩擦力,把濕陶土拉塑成中空的柱狀體,然後隨著器物外觀造形(就是現在鶯歌可以體驗到的手拉坯)
3. 陶板法:將陶土團壓成厚度均等的陶片,再把陶片圍成所需形狀,再沾上泥水黏合底蓋即可,不適合用來製作大型器皿。
4. 注漿法:利用石膏模吸水的特質,讓泥漿接近石膏模的部分先行凝結,到了一個厚度,倒出多餘的泥水,形成中空坏體,再取出整修。
5. 旋坏法:把中空石膏模固定在旋坏機上,放入土團利用機器旋壓。待坏體表面的水分被石膏模吸收,就可以輕易取出坏體加以整修。
6. 塑雕法:用手將陶土「塑」成外形,再「雕」刻出線條,並除去多餘的部分,通常被應用在藝術創作上。
第三步驟 裝飾
清領時期陶器雜質多、含鐵量高,難以彩繪,大部分都用拍打、鏤空、貼花、刻花、浮雕等方式來裝飾表面。
日治時代因土質含鐵量較小,坯體顏色較白,開始運用簡單的彩繪來裝飾。
1960年代鶯歌開始大量生產碗盤,手工彩繪的吉祥圖文經常可見於碗盤上,業者也開發出轉寫釉色花紙技術,以增加量產,後來更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釉色花紙的品質日臻成熟。
第四步驟 施釉
在坯體裝飾完成後,於表面塗上一層玻璃質的釉藥,稱為「施釉」,一方面保護坯體、一方面可以增顯色彩。
不過,因為臺灣地區釉料取得不易,清領時期多只使用容易取得的泥漿釉,直到陸製陶師傅來臺後,才開始使用灰釉與鉛釉。而日治時期則由日人引進各式釉藥與色料,但那時使用仍不普遍。1970年代以後為了開創國際彩繪代工市場,鶯歌業者在色釉與彩繪技法上多力求專精,不但讓陶瓷色彩更為穩定與豐富,表面質感也更加多元。
第五步驟 高溫燒製
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施釉後的坯體必須入窯高溫燒製才大功告成。
臺灣陶瓷業所使用的窯爐有過多次變革,種類相當複雜。清領時期的窯類有包子窯、蛇窯、目仔窯(登窯)、錦窯等,都是由中國大陸傳過來的;日治時期引進四角窯,是臺灣陶瓷走入現代化的重要歷程;民國以後,瓦斯梭子窯、電窯、隧道窯、滾軸窯等新式窯的出現,帶動了鶯歌地區窯業的蓬勃發展,並使鶯歌成為臺灣現代窯業發展齊全的地方。
好了,讀完了吧~太棒了
現在你可以跟小編一起說「 我 懂 鶯 歌 陶 瓷 」。
#更多台灣產業故事請持續鎖定產業行腳臉書與MIT微笑標章臉書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
陶瓷技法材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陶瓷雕塑展 #林洛安專訪
凝結萌芽的瞬間,微觀生機之傳承
法國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曾說「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書」藝術家林洛以植物的意象,創作出內心對於美的造型想像,綠意盎然、生生不息又完美的幻想世界
山林間奔放自由的童年
中忘卻停下腳步回頭探究自我。洛安回想起就學的時光說到:我一直是生長在台北的孩子,相當融入城市中快速的腳步、繁忙的生活,求學的階段就讀普通國高中,下課後不外乎穿梭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擠在電影院般排排座的補習班,周末再起個大早到圖書館報到,日復一日的規律又乏味的生活讓我漸漸遺忘觀察日常事物的樂趣。
聊著聊著,說到小學久遠的記憶略微模糊,述說在自然中度過的童年時光「當時媽媽將我和弟弟送到陽明的森林小學就讀,全校只有六個班級,還記得每個班級在大水溝旁邊都有塊田,每天早上都要從水溝撈水照顧自己的農作物,可能是四季豆、番茄或是小黃瓜。在森林小學的課程一周有兩日半天的自然課程,老師讓我們在山中集合,每周帶學生認識校園周遭的植物與動物,除老師的講解還需到圖書館翻閱圖鑑、書籍,認真查資料加上寫生畫圖才能完成一張學習單,那時候就發現自己對於植物寫生的喜愛。」經過這段敘述,可以想像童年在山間奔跑的自由與快樂,加上林洛安家裡曾開過花店,走在路上、有花草的地方,母親便會一一告訴她這是什麼花、這是什麼植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植物知識。
林洛安的父親長年居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從事普洱茶商的工作,回台期間總會與她分享在當地與茶山村民互動、述說生長了百年的野生茶樹是多麼地高,而茶的採收作業是如何遵循季節更迭來摘取葉芽,使茶樹生長得更茂密;不使用農藥與人工化肥,以維持大自然間生息的平衡,洛安每每聽起關於茶山的故事,便會對大自然有種景仰與說不出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照顧。
在城市中尋找綠意
近幾因搬家緣故,有幸家中多了一片小小的花園,喚起林洛安對花草的興趣,開啟了綠手指生活,其中對於多肉植物更是上心,其圓潤而飽滿的葉面和多變的外型令她感到驚奇,漸漸投身研究如何種植,進而有了自己一個多肉植物小天地。
就讀研究所期間,林洛安曾於誠品歐風花藝店打工一段時間,每日店內皆會保有2、30種進口花材與葉材,以及各式植栽與大型植物裝置,打工期間認識了許多植物與花材,也能利用上班空檔練習花材的搭配。這些生命經驗、對於植物的喜愛與研究,不知不覺已成為創作的養份。
取材於自然的溫度創作
大學就讀台藝大工藝設計系期間,林洛安接觸了多樣工藝媒材,包含金屬、陶藝與木工等,剛開始她覺得陶藝並不吸引人,經過兩年的學習,發現陶藝的塑造過程、裝飾技法與燒成都有著深厚學問與知識,而陶土的易塑性、能立體呈現作品外型等特質,更是令她深受吸引的原因。洛安認為「陶土經常被形容成為一種溫暖的材,在適當的濕度下捏塑起來的觸感柔軟細緻,其原料包含高嶺土及複雜的礦物質,使其成現不同的色彩、硬度、燒成溫度、黏土顆粒的粗細。對於土的掌控,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只要對乾濕度控制得宜加上眾多的成型方式,黏土就能在手中千變萬化,結合了土、水及在燒成環節需要用到的火,這樣近乎自然的材質皆取之於大地,甚至滋養了同樣被喻為溫暖的材質-木材,大地對我而言就是最溫暖的存在。」
從眾多媒材當中,林洛安選擇專注於陶藝創作,本次展覽作品造型元素靈感通常源自於植物的啟發,更將自然界植物所展現的對稱、飽滿、滑順、曲面等元素納入其中。
捕捉生機展現瞬間
本次系列作品以植物發芽的瞬間與繁衍的傳遞,作為展覽主軸,林洛安觀察到許多女性藝術家創作靈感經常來自植物、花卉與性徵,例如美國女性畫家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的花朵繪畫「對於大部分的開花植物來說,花朵背負著複雜美妙的繁衍工作,它們色彩艷麗、香味誘人,花瓣的造型襯托出花粉和花柱,吸引昆蟲來傳遞花粉,繁衍後代。」。
(萌系列作品)微觀植物的細節,作品呈現圓潤、簡潔的線條,將特點聚焦,林洛安舉例作品(萌),在一似葉面組織的平面上的兩點,象徵著甫冒出的芽點,佐以戲劇性的色彩打光加強重點。(傳遞系列作品)外型靈感來自於顯微鏡下的花粉,理念源自花粉的傳遞過程,授粉代表著植物生命延續與傳承。在作品的展現上也承續著自然界的定律「散撥越多種子提高生存機率的定律」大量複製同樣一件的組件作品ex. (向光),使用種子發芽意象並向著陽光方向排列,呈現出律動感及方向性。藉由不同的媒材質感與成形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她所想要傳遞的視覺感受。
自然的樂章與傳達
「我希望透過我的作品,也能傳達這樣的感受給觀者,讓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美好及愉悅的情緒。」當藝術家林洛安徜徉於大自然所帶來的感動及美時,經由創作將這些生長的瞬間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實現過程,傳遞給觀者,同時也達到自我療癒。林洛安的作品如同一首平靜溫涼的歌曲,卻飽含生命力與希望,帶領觀者徜徉於自然界的篇章。她更希望此次展出能有別於以往以材質特性為出發的習慣,以最純粹又新穎的視覺感受傳達作品義涵,帶來不一樣的陶瓷雕塑作品。(文:金車文藝中心)
林洛安學歷: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所陶瓷組
2009- 2013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系
獲獎 :2014 第十屆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 入選獎
2014 澳洲黃金海岸國際陶藝獎 入選
2014 南投縣第十五屆玉山美術獎 入選獎
2014 南瀛獎 佳作
2014 西班牙17 th Biennal de Ceràmica d'Esplugues 入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kW_b5ediUQ/hqdefault.jpg)
陶瓷技法材質 在 台灣製產品MIT微笑標章- 【#MIT產業行腳#陶瓷技法材質】 五個你 ... 的推薦與評價
MIT產業行腳#陶瓷技法材質】 五個你一定要了解的鶯歌陶瓷一起來讀完下面的這五種陶瓷技法,才能說你略懂陶瓷 。 第一步驟✓採土「土」是決定陶瓷品質好壞的主要關鍵。 ... <看更多>
陶瓷技法材質 在 #柔揉小日常陶瓷是個工序繁複的材質, 需要很多的時間與耐心, 但 ... 的推薦與評價
柔揉小日常陶瓷是個工序繁複的材質, 需要很多的時間與耐心, 但也因為如此才能在當中用心的去體會每個階段的感受⋯ #噴釉大挑戰#陶瓷有很多好玩技法快來玩ㄛ. ... <看更多>
陶瓷技法材質 在 【#MIT產業行腳#陶瓷技法材質】 這五個不知道,小編不許你說 ... 的推薦與評價
MIT產業行腳#陶瓷技法材質】 這五個不知道,小編不許你說了解鶯歌陶瓷對的,不許你說。除非你讀完下面我們提的這五種陶瓷技法,才能說你略懂。 第一步驟✓採土「土」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