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鳥快訊 #青鳥居所活動 #十二月正式開跑
⊿ — 昨日的世界明日的我們|重回狂騷的黃金年代 — ⊿
一場重回過去,狂騷起舞的熱鬧派對,即將燦爛的大稻埕裡啟動!
青鳥居所【昨日的世界,明日的我們】系列二:#重回狂騷的黃金年代
1920年代,是電影「午夜巴黎」中的「黃金年代」。
海明威與費茲傑羅正放肆睇暢談文學與理想,而葛楚思坦、畢卡索、達利也在沙龍的圓桌上大聲疾呼何謂藝術。那是一個思潮與新想法激烈迸發的時代。
北方的德國,也在劇烈衝刺的年華裡,以信念武裝對烏托邦的美夢,那是包浩斯從漫延至今日的浪漫;而遙遠的東方島國,柳宗悅的民藝運動也正要展開,屬於平民百姓的工藝之美,逐漸內化進大和民族的血液中。
那是一個新思潮的年代,從社會主義到女性主義,從文藝到民藝,世界劇烈的燃燒,而台灣也被這把火燒出一個新時代。
在大火裡淬鍊的時代精神,是這場派對最燦爛奪目的彩球。
讓我們重回那個絢爛斑斕的舞池,重返妖嬈搖曳的「昨日世界」一同共舞,思索這百年來,歷史如何在辯證與反覆中形成當今世界的樣貌,並且對自己提問:接下來這時代,是屬於我們這代人的黃金年代嗎?
⊿ ⊿ ⊿ 首場十二月登場!!———————
◆
⊿ 活動時間|12/21 (六) 14:00-16:00
1919以來的震撼和擾動包浩斯和他的朋友們
龔書章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 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分別於1992 及1993 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碩士以及設計碩士雙學位,1997 年成立「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AURA),目前為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作品總是在建築與自然間,挑戰其尺度、材料及現地環境並與之對話,除建築設計與學術教育的貢獻外,龔書章更積極地參與各項文化藝術領域的跨界展覽、會議和演講,並於《建築師》、《室內》、《台灣建築》等專業雜誌完成多篇重要的建築評論與理論文章。
⊿ 報名請進|https://reurl.cc/ZnEyx3
◆
⊿ 活動時間|12/28 (六) 14:00-16:00
柳宗悅日用之美的溫柔革命
鄭陸霖 社會學者
社會學者,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現任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副教授、「JFK繪本屋」創始人。
⊿ 報名請進|https://reurl.cc/zyoD0e
◆
⊿ 活動時間|1/5 (日) 14:00-16:00
海明威文字裡的巴黎印象
陳榮彬 台灣大學台文所與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一九七三年生,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目前為台灣大學台文所與輔仁大學外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業為英、法、美、台等國現代主義都市小說。譯作總計近三十本,包括小說大師費茲傑羅第一本作品《塵世樂園》(南方家園),曾以《繪畫與眼淚》(左岸)和《血之祕史》(大塊)兩度獲得《中國時報》開卷版所頒發之翻譯類十大好書,另有單篇譯作數十篇刊登於《BBC知識》、《孤獨星球》與《探索頻道雜誌》等期刊。
⊿ 報名請進|http://bit.ly/2XQ6nJK
◆
⊿ 活動時間|1/12 (日) 14:00-16:00
從女性服裝轉變看1920年代的女性主義
廖秀哖 Harper's Bazaar 時尚雜誌總編輯
現任《Harper''s BAZAAR》國際中文版總編輯,曾任《美麗佳人》雜誌服裝主編、《費加洛》雜誌時尚總監,蘋果日報副刊時尚組組長,擁有逾二十載的時尚媒體經驗。與臺灣時尚生態一同成長,走過瞬變媒體圈,褪盡絢爛外衣專注於時尚本質,擅於洞察媒體、時尚與藝術變遷,提供大眾經過沉澱與淬煉的厚實觀察。
⊿ 報名請進|https://reurl.cc/GkQ5Ay
#黃金年代 #德國 #日本 #法國 #女性主義 #包浩斯 #海明威 #費茲傑羅 #柳宗悅 #民藝運動 #午夜巴黎
陸劇北方有佳人 在 陶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百年光影 一代風流
影視大亨邵逸夫爵士逝世,帶走了中國電影史的滄桑百年。
邵逸夫家族早年在上海經營電影生意,幾乎與中國電影之父黎民偉同步齊名。邵爵士的兄長邵醉翁創立的「天一」公司,一早就確定市場路線,認定電影是供大眾娛樂的商品。天一公司製作的電影,以武俠和神怪題材為主。尤其《火燒紅蓮寺》片集,更開創武俠片先河。上海是電影文藝基地,三十年代為共產黨影響滲透,攝製了許多「揭露資本主義半殖民地上海陰暗面」的產品,邵氏的前身「天一」,堅持商業第一,「教育人民群眾」第二,與上海的文藝主流不同。此一強烈的市場意識,不但造就了邵爵士成為商業奇才,而且後來上海六大公司聯營壟斷,年輕的邵逸夫隻身到南洋開拓新市場,更令邵爵士晉身為國際影業聞人。
邵氏公司對中國電影的貢獻,是一九四九年大陸變色,中國電影香火中斷,邵爵士從上海和南洋轉戰香港,在殖民地的泥土,為中國電影的命脈生機另行接枝。跟隨邵氏來香港的還有一批京滬知識分子編劇家和導演,由於大批大陸難民湧來香港,國語片有了市場,邵氏電影公司承接了中國電影文藝的香火,在香港復興黃梅戲,一齣《梁山伯與祝英台》,無論音樂、美工、唱功皆臻上乘。還有許多以家庭倫理為主題的溫情小品。中國導演岳楓、陶秦、李翰祥,託庇了邵氏這棵大樹,當毛澤東把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在大陸一概打為「毒草」,邵逸夫爵士當了一位勤懇的園丁,把中國電影灌溉成林。
其間經歷了許多挑戰和變故。南洋世家陸運濤也來香港成立「電懋」,對邵氏形成競爭。一九六四年,陸運濤在台灣墜機身故,邵爵士的運氣好,差點也搭上了同一班機。導演李翰祥和張徹都先後出走,自己當起老闆,但電影生意難做,文人經商,先後失敗,只有嘉禾的鄒文懷先生成功。更見邵逸夫爵士的眼光和韌力。
我無緣認識這位影業巨子,只是一名小觀眾。我很小的時候,在左派學校讀書。左派的報紙時時大罵邵氏的出品色情加暴力、荼毒青少年,左派學校嚴禁學生看邵氏的電影,只准看「愛國」的長城和鳳凰產品。我看的第一齣邵氏電影是張徹的《拳擊》,很驚訝電影竟然可以這樣子拍、明快的剪接、躍動的鏡頭、邵氏的出品為我開了眼界。以後李翰祥的風月系列,更是中國北方民間文化的一座寶庫。然後是《瀛台泣血》和《傾國傾城》,一個活潑、優雅而古老的中國在邵氏的銀幕上重生了。邵氏的產品,七十年代轉型,改以粵語為主,雖然一度也「很黃很暴力」,但都反映社會現實,觀眾只要心智成熟,一點也沒有問題,記錄了香港「百花齊放」的十年歲月。邵逸夫爵士真是一位商業奇才,眼光準、腦筋轉得快,除了放走了一位李小龍,在深圳河以南的殖民地,在殖民地以外的台灣和南洋,邵逸夫爵士贏得了整個世界。
華語電影無數人才,不論台前幕後,幾乎都跟邵爵士的事業有一點淵源,都是邵氏這棵大樹的種子。當年的邵氏,在香港扎根成長,因為香港是全球華人社會最自由的地方。大陸正在鬧「文革」,台灣戒嚴,華語電影在香港之外,不是政治宣傳的工具,就是在審查之下,不准這樣,不許那樣,了無生氣,奄奄一息。只有邵氏的電影自由自在,對人性中的情慾、暴力、貪婪、仇恨,一切直話直說。邵爵士非常了解華人社會的教育程度和修養水準,絕不玩弄深奧清高,每一齣戲都為華人市場的需求計算精確,今日看來,許多備受道學家抨擊的產品,即使拳頭和枕頭,貴在坦率和真樸,比起今日許多華語片,一點也不失色,而且成為香港人趣味的社會紀錄。
邵爵士逝世,評論這位傑出的華人,應該由追隨過他的人來憶述,邵先生締造的時代,是二十世紀一個動盪的百年,邵爵士經歷了戰火連天、餓殍遍地的憂患,一生都富貴長壽,而且對名利看得淡,真是三生修來的洪福。
上一代中國的事業家,蘇浙水清木秀,都富有君子的修養和胸襟,一點也不囂霸驕狂。邵爵士曾自述風流,但絕不下流,他帶走了的豈止是中國電影的長卷,更是百年香火和一代風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108/1858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