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海印去看中華白海豚🥰🥰🥰
今天和朋友參加了 海印 Ocean Stamps 主辦的賞鯨豚活動!由負責人Emma帶我們出海三小時尋找香港的吉祥物🙃中華白海豚!Emma是專業鯨豚導賞員❤️在台灣受過專業訓練⋯除了跟我們分享鯨豚相關知識外,還會教我們如何找中華白海豚⋯分享不同的海洋故事,講解沿途經過不同地點的大小事!
三小時的活動非常豐富:聽了很多故事,看到超多海豚,吹了海風,曬了太陽,看了飛機(🤣太久沒坐飛機),也順便看了垃圾🤣🤣🤣!真的是超級大滿足呢🥰🥰🥰
今天我們出海沒多久就已經遇上海豚
Emma同船長都很厲害很快找到海豚
又教大家如何尋找
在大家一同幫忙觀察下
我們已經不知道看到幾隻海豚(超多)
高峰時船邊有5-6隻呢☺️
Emma說如果我們相信香港有三十多隻海豚
我們今天就有看到超過一半了😍嘩嘩嘩
雖然我不是第一次看中華白海豚
在台灣也有看過七百多條海豚在海上游🤤
但在香港看中華白海豚依舊讓我興奮
因為我覺得這是屬於香港的海豚🤗
他們都是住在香港的😌
跟野生動物相遇很棒
每次看到海豚游近⋯
對我們很好奇⋯跳出水面⋯
都令人興奮到忍不住:嘩~~~🙈
(常常覺得一嘩就有點呆呆的感覺)
Emma說出海一次有九成機會看到海豚
我說出海保證100%看!到!垃圾!🤪
沒錯出海其實不一定會看到中華白海豚
因為海洋生物沒辦法預約
看到多少看到怎樣的海豚都看那天的運氣
所以有美好的相遇要好好感恩
今天海上時有漂浮的垃圾😪
除了北大嶼山不同的基建會影響海豚
(北大嶼雖然有海洋保護區但成效不大🥲)
垃圾也是其中一個威脅
所以Emma都有提大家要源頭減廢
在陸地每少製造一件垃圾
就少一件垃圾有機會落入海洋危害生物
另外高速的船隻其實對海豚都會有干擾
所以在賞鯨豚時船隻在適當時會減速
盡量不去追逐騷擾海豚保持舒適的距離
因為這樣海豚對我們也會有點好奇
有時候會游近一點點看看我們呢🤗
今天很多隻都刻意探頭出來看我們
很可愛
又有看到年輕海豚😉超棒
Um⋯我沒有厲害的攝影器材及技術
只有這些照片可以分享
大家有興趣看可以留意海印的活動
這是一次很好的海洋生態旅遊體驗
值得大家參與
今天還要是坐遊艇出海😚真的很棒呢
謝謝Emma跟船長給我們難忘的一個早上
謝謝同行的朋友🥰
請follow💩的MeWe & IG
MeWe : mewe.com/p/imsheeppoo
IG: www.instagram.com/imsheeppoo/
#大便妹 #環保 #源頭減廢 #減碳 #走塑日常 #不塑之客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如孤島般的「地帶」,好像摯親都無法明瞭。偏偏英國的某位詩人如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不少人說小島孤獨,卻鮮有人親身體會孤島的感受,因為都市人禁不起,放不下,走不來。外人走進島內,島民踏出島外,經年來往的渡輪看盡離合。島上的「祺森冰...
陸海洋行負責人 在 李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第19屆全國NGOs環境會議系列座談會--分區環境議題盤點會議【馬祖場】🌊
為使明(2022)年第19屆會議之大會主題,可更切合當前台灣環境議題之現況,故今年7月開始籌備一系列的分區會議,進行各縣市環境議題之盤點。待議題盤點結束後,將於今年底前舉辦NGO、產、官、學「分組議題會議」之分區會議、政策溝通會議,並將各分區討論結果匯集至明(2022)年之全國大會。
明天9月8日早上將舉辦分區會議的【馬祖場】。在島嶼邊際海洋環境議題中,我將分享馬祖的海洋廢棄物、抽砂船等議題。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
【馬祖場資訊】
主辦團體: 台灣公民參與協會 TCPA
日期:2021年9月8日(三)09:00-10:30
方式:Google meet 會議室線上視訊
報名:https://reurl.cc/WXaQ7Z
因線上會議人數有限,請務必事先報名,線上會議室連結會再另行通知。
主持人:何宗勳(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
議題:
一、 #島嶼廢棄物及資源回收
1. #保麗龍議題:
劉家宏(東引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中柳村村長)
2. #民眾自發性的減塑策略分享:
郭寧(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 會員/減塑育兒二寶媽)
3. #商家減塑策略分享:
李振元( 西尾半島物產店 主廚)
董逸馨( 南萌咖啡館 Café Nanmon 負責人/馬港社協前理事長)
二、 #建設發展與水土保持
李振元(西尾半島物產店主廚)
三、 #水資源議題
董逸馨(南萌咖啡館負責人/馬港社協前理事長)
四、 #島嶼邊際海洋環境議題
李問( 民主進步黨連江縣黨部(馬祖列島) 主委)
【全國NGOs環境會議】
這是由環保、動保等公民團體所聯合發起籌辦,自2004年開始辦理第一屆,於每年4月22日地球日之前,召開全國會議,並將會議結論遞交總統及行政單位,並敦促政府採參。
今年分區環境議題盤點的線上會議,有彰化、台東、台南及高雄,新竹縣市、苗栗、和金門等,已於7、8月間陸續舉辦完畢。(https://e-info.org.tw/node/231708)
2022年的主辦單位有: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資源保育聯盟、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台灣動物保護⾏政監督聯盟、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蠻野⼼⾜⽣態協會、桃園在地聯盟、惜根台灣協會、關懷⽣命協會等共12個團體。
陸海洋行負責人 在 張淵翔 JCI Sean Ch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7 星期二 農曆六月十八日 天氣 晴
基隆市議員張淵翔服務處新式工作法✨
👉方式:臉書粉專線上直播服務
👉時間:週一~週五 9:00~9:30
👉內容:接受各方建議,分享有趣的時事與基隆市新聞分享
因應新冠疫情,保持社交距離,大家都少出門,少了與民眾面對面互動,因此淵翔開直播跟大家聊聊天,大家有問題也可以上線來問我歐👌
🎥直播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sean/live_videos/
或是臉書搜尋keelungsean
張淵翔Line ID: @m0937507877 聯繫電話:02-24692122
📣#今日分享主題:
分享一 東奧
銀牌!射箭男團不敵霸主韓國平最佳
東京奧運射箭男團賽事今(26)日登場,中華隊一路挺進決賽和霸主韓國對決,湯智鈞、魏均珩、鄧宇成發揮出色,可惜韓國超水準表現,中華隊總回合比分0比6落敗,收下銀牌仍追平隊史最佳,也是相隔17年再度奪牌。
中華隊今天首戰在加射階段以1分險勝澳洲,8強年紀最小的湯智鈞展現「大心臟」三回合都飆出10分箭,領銜擊敗中國,接著4強,更是強勢演出,最後一回合3人飆出5支10分箭,總比分6比0大勝荷蘭,搶下金牌戰門票。
首回合,韓國隊展現霸主實力6支箭中有5支滿分,中華隊以55:59,暫時以0比2落後,第二回合,湯智鈞回穩,3人連續射出10分,但韓國更猛6支滿分,中華隊以58:60再度讓出,0比4落後。
第三回合,湯智鈞飆出10分箭,但韓國隊最後補上2支10分箭,中華隊以55:56,總回合比分0比6吞敗,收下銀牌,相隔17年再奪牌,也追平隊史在奧運的最佳成績。
台灣柔道型男楊勇緯奪下奧運銀牌!台灣史上第一人,創下柔道最佳紀錄
8強對上荷蘭選手茨亞卡杜阿Tornike Tsjakadoea,猛烈進攻以10比0勝利,再度晉級60公斤級4強,接著對抗法國好手凱德澤Luka Mkheidze也不負眾望,最後一刻拿下一本,挺進冠軍戰。
而在最後與地主隊日本選手高藤直壽對戰拿下銀牌,也寫下台灣柔道奧運新紀錄,成為史上第一人奪下奧運柔道獎牌。
楊勇緯是台中排灣族人,2017年在亞洲青年柔道錦標賽60公斤級為台灣奪得第一面柔道亞青金牌,去年參加德國杜賽道夫柔道大滿貫賽,拿下銀牌再創佳績,這回首度來到奧運殿堂,就代表台灣寫下新歷史,絕對是本屆奧運最帥男人之一。
奪女子跆拳道銅牌
台灣跆拳道女將羅嘉翎首次登上奧運殿堂,今晚(25日)迎戰東京奧運跆拳道女子57公斤量級銅牌戰,年僅19歲的她以10比6擊敗尼日的對手耶索夫,喜獲銅牌。
台灣跆拳道好手羅嘉翎首度前進奧運就奪銅牌,蔡總統也透過臉書貼文發文恭喜,並以羅嘉翎的名字做諧音「+0」,表示東京傳回來的「+0」捷報振奮了全台灣。
羅嘉翎年僅19歲,25日中午對上今年29歲,曾在2017年世界錦標賽奪金、18年雅加達亞運奪銀的南韓強敵李雅凜。羅嘉翎前兩回合以10比14落後,第3回合連搶8分超前,但在最後30秒內又遭老經驗的李雅凜兩波近身攻擊逼平,雙方18比18進入驟死賽。
進入驟死賽後,李雅凜遭到兩次警告,羅嘉翎因此取得致勝兩分,最終以20比18險勝李雅凜,取得8強賽門票。在下午的8強賽中,羅嘉翎又以18比7擊敗加拿大選手帕克(Skylar Park),成功收下4強門票。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今日晚間的銅牌戰,羅嘉翎面對尼日的對手耶索夫(BEN YESSOUF Tekiath),第一回合先靠正拳拿下分數,3比0的領先在第二回合雖沒擴大,但第三回合在對手4比3反超下再以兩次上端攻擊再要回優勢,最終就以10比6踢下銅牌,為中華隊奪下第二道獎牌。
分享二 淵翔問政
基隆市議員張淵翔服務處「拒絕台電協和電廠填海造陸」連署活動
📍地點:新豐街全聯旁
📍對象:具中華民國國籍且滿20歲
📍連署方式:紙本連署/線上連署
📍時間:7/28~7/30 下午5:30~6:00
📍電話:022469-2122
📍LINE@:@m0937507877
不方便外出的民眾也可以線上聯署👉🏻https://reurl.cc/XW9n5e
圖片中的QRCode也可以掃描唷🤘🏻
#讓我們一起共同維護海洋
位於外木山(基隆市中山區文化路80號)的協和電廠即將更新改建為天然氣發電廠,除陸地上的機組改建外,也將於電廠外海興建天然氣接收碼頭,總填海造陸共18.6公頃──相當於「443」個籃球場面積,並興建高達14公尺、長約數百公尺的東西海堤。此舉,將造成海岸地形、大範圍海洋生態、海流與景觀嚴重的傷害。
我們支持協和電廠從燃燒重油轉為天然氣,但反對有許多替代方案之狀況下仍堅持填海造陸!也特別說明,台電在天然氣一號機組運轉的七年期間就要使用FSRU(浮動式接收碼頭,也就是卸收船)來接收天然氣以供機組運轉。專家也評估可以以要除役的油槽改為天然氣槽以達成天然氣發電安全儲存量,這些都是可行的替代方案,填海造陸不該是唯一方案!請一起要求台電嚴謹評估!要求環評審查加嚴把關!達成能源轉型!
目前此案的環評已經來到最後階段,邀請關心海洋的大眾一起連署,拒絕協和電廠填海造陸政策、要求台電提出有效評估之替代方案、也要求環評委員以海洋保護作為最重要的審查基準!一起守護基隆外木山美麗的海岸。
#海洋永續 #拒絕填海造陸 #天然氣接受站 #443個籃球場面積 #SDGs14 #海洋不可取代 #為海洋找生路 #海洋已經給人類很多了 #海是生命之源 #天然海岸少得可憐 #線上線下同步連署
分享三
竹筍會分辨也要懂吃! 農委會分享3品種獨門料理方式
竹筍很常出現在許多美食當中,例如竹筍炒肉絲、竹筍排骨湯等等,是多數民眾愛吃的食材之一。對此農委會表示,不同的竹筍種類有不同的吃法,同時分享3樣不同品種竹筍的料理方式。
農委會在臉書粉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文分享,臺灣食用的竹筍有綠竹筍、麻竹筍、桂竹筍、箭竹筍、烏腳綠竹筍及孟宗竹筍等,常見竹筍加工品包含筍乾、脆筍、酸筍、桶筍及真空包裝筍等。不過不同竹筍,可以有不同吃法,並列出3種常見的料理方式如下:
1.綠竹筍
口感清脆甜美,最適合作為沙拉筍或竹筍清湯之食材,也可加工製成真空包裝。
2.桂竹筍
肉質稍硬,大部分用以製造桶筍或筍乾等加工品,經常被用於燉、滷等料理。
3.箭竹筍
肉質鮮美、口感脆嫩,適合快炒、炒肉絲,也可以整支烘烤、直接食用。
⭐保存小訣竅
新鮮竹筍在採收後放置常溫下會容易纖維化,用白紙包好後,外層套上塑膠袋不要使裏頭水份蒸發,放入冰箱內冷藏即可!
大家有竹筍獨門料理,也歡迎在下面跟我留言分享喔~
新聞網址:https://reurl.cc/R0gGvg
分享四 基隆新聞
基隆今年辦中元祭 加強防疫管理
由於防疫三級警戒自本月二十七日降級,基隆市今年中元祭,將以加強版防疫管理措施舉辦,並把參加人數拉大間距為原則,而各項傳統科儀則不開放民眾入場。
基市府指出,今年雞籠中元祭將以加強版防疫管理,以百年傳承為主的科儀照常舉行,但減少參與人數並拉大間距為原則,各項科儀不開放民眾入場。放水燈部分,不徒步遊行、不進行表演、不封街管制。
基市府以「第二級警戒-加強管制」為管理措施制定標準。落實實聯制、體、噴酒精、善規劃民眾進出動線、並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飲食。各姓氏宗親會先行繕製名冊,並由基市文化局製發識別證,未持識別證者禁止入場,不開放一般民眾入場。不開放媒體入場,由市府新聞科協助提供錄影及照片等資料。
中元祭各祭典科儀,將規範出席人數;迎斗燈以車隊繞行為主,沒有步行人員,依宗親會共識,各姓氏燈除主普宗親會外,不安奉於慶安宮;放水燈遊行改為放水燈繞境祈福,不邀請表演隊伍、人員下車及不進行封街管制。
民間普渡部分,各里辦公處不主動舉辦普渡,由里民家戶在家準備供品自行辦理。社區、街廓、工業區、機關及團體等聯合普渡,科儀祭拜部分,指定負責人或主祭者一人;民眾參與需造冊並依中央防疫指引,戶外間隔一公尺,室內間隔一點五公尺,民眾祭拜以「徒手不持香」方式進行。在贊普供品部分,由主辦單位鼓勵採事先登記,統一集中擺放,祭拜後供品由主辦單位防疫指引分流發送,或提供弱勢做公益。
在宮廟方面,中元普渡科儀祭拜,建議統一由宮廟辦理,不開放民眾參與祭典,不舉辦平安宴。基市府相關單位部分,由市府暨所屬機關、學校率先示範辦理。
新聞連結:https://taiwan-reports.com/archives/580725
陸海洋行負責人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如孤島般的「地帶」,好像摯親都無法明瞭。偏偏英國的某位詩人如是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自全。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整體的一部分。」不少人說小島孤獨,卻鮮有人親身體會孤島的感受,因為都市人禁不起,放不下,走不來。外人走進島內,島民踏出島外,經年來往的渡輪看盡離合。島上的「祺森冰室」負責人林耀山(Gary)生於斯,長於斯,闊別孤島逾十年後回歸故地,不為甚麼,只為年邁父親背起擔子——好好經營冰室。他只望將冰室一代傳一代,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世世代代得以保守家族的心血結晶。念念親情,看來孤島不孤單。
緩緩地流淌的靜謐時光
島與城的距離原來僅僅約半小時的里程,渡輪在浪花與浪花之間顛簸,不一會兒便來到彼岸。實實在在踏足於一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純淨清新的海洋氣息撲面而來,慣於急速的步伐不期然放慢,放輕鬆。赫然發覺孤島,原來一點都不孤獨,因她正正被溫柔的海洋圍抱著。坪洲,外形彷如一個「凹」字,半點兒都不平坦,地形與其名字不相配,煞是有趣,陷下去的地方像是埋藏着隱世秘寶,或是世外桃源,遠眺還看得見青翠山嶺。坪洲在七、八十年前是繁盛的工業中心,全盛時期更有逾百家廠房。
從昔日繁盛到今時今日的平靜,坪洲的面貌經歷多大的轉變,在島上不難發見歷史痕迹。如今,小島沒絲毫熙來攘往的壓迫感,沒有車子,沒有擠擁人潮,大街小巷彌漫悠閒靜謐的氛圍。每分每秒在城市如江河奔流的時光,在島上卻是緩緩地流淌。踏出碼頭,一座古廟映入眼簾,沿着永安街直行,偶爾有腳踏車擦身而過,街頭巷尾迴盪着微妙的窸窸窣窣,夾雜清脆的叮叮噹噹。店鋪之間隔着一道「楚河漢界」,店家卻會互相打招呼,談談天氣陰晴,說說生活瑣碎。
一塊牌匾牽繫兩代心血
巷尾,便看得見「祺森冰室」牌匾,一塊牌匾四個大字連繫兩代親情與心血,負責人林耀山(Gary)說:「爺爺名『祺』; 爸爸名『森』, 結合在一起就變成冰室的名字。他們都是行船,都是做廚房,懂得甚麼便做甚麼工。」原來,「祺森冰室」坐落的屋子早在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Gary太公那代就已經在這裏居住,直至Gary的那一代已將近是第四代,經歷了數十載風霜的屋子見證着林氐四代的家族歷史,「之前是太公來到這個小島,買了這一棟物業,最初都是供別人做餐廳。坪洲那時有很多廠,人多了,食的需求就變大,就會有冰室及餐廳的出現。 他們想到不如就做餐廳生意,就收回餐廳。」
生於斯,長於斯的Gary繼承衣缽,經營島上的家族餐飲業生意,孝順的他從小便在冰室幫忙,亦與小島有着深厚感情,「坪洲這個地方,比較寧靜。最大分別是這裏沒有車,空氣好。坪洲人較淳樸,但睦鄰關係好很多,都是土生土長。我們從小就在這幫手,上午就幫手做早餐,放學後冰室已經關門,就回來掃地清潔。那時候,日常生活,包括吃飯、做功課等所有事情都在店裏做,記得有些人會拿五毫子給我,叫我拿給媽媽。」
離開終究是為了歸來
畢業後,Gary毅然離開長大的地方,出外尋找工作,移居近十年,曾與家人討論過「接手」的問題,他的內心亦經歷過幾番掙扎,徘徊於拒絕與接受的邊緣,反思過去梳理思緒有助填補未來的空白,他憶述:「那時心想不會接管餐廳,結了婚到有小朋友之後發覺 ,以前家人對我們真的好。慢慢就去理解,他們老人家可以撐起這間餐廳,真是厲害。中間也有很多時候,是星期六日或者星期五晚我也有回來,爸爸的年紀都差不多退休,經營餐廳,做了大半生,又供到我們、我、妹妹都長大自立,反思都應該是時候回來幫手 ,二零零一年便回來了。」 終究,冰室對Gary充滿了兒時回憶與深厚感情,可想而知難捨難斷。
於港人而言,冰室是香港歷史遺留下來的昔日印記,可理解為茶餐廳的前身,流行於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年代,隨着西餐業發展而起,最初因售賣的食品又以紅豆冰、咖啡、奶茶等西式飲品為主,以「飲冰」為賣點,故取名「冰室」。Gary解釋:「做冰室賣的食物很簡單 ,會有奶茶咖啡,只賣幾種粉麵。最早期我們有上海麵賣,雞蛋及肉片。我們的肉片是煎香了的肉片。那時是媽媽想食,爸爸就說拿一些回來賣,說這樣食就食了幾廿年 ,直到現在我都保持有上海麵賣,做一間冰室要茶靚咖啡都靚,兩者必須要做得好。」
片片蝦多士皆有血汗
歷久不衰的是情懷與傳統,雖然Gary 認為肯變肯去接受就會更好,但他並非一味主張顛覆過去的變革,而是選擇奠基於優良基礎上推陳出新。他細心地把過去的種種保存下來,「茶底沿用以前爸爸留下的,那味道由那時到現在沒有很大轉變,其實要煲一壺好的奶茶是很簡單,但要保持到十年是同一樣的味道,就是功夫。還有一個以前有、現在也有的就是紅豆冰。裝潢仍保留一派老式冰室格局,店內一枱一椅一磚一瓦均與開業時無異,還保留所有卡座椅子,這些椅子於一九六零年已經存在,因經過好些時日,木材腐朽,需要不停翻新修補。」蝦多士,是祺森冰室的「招牌菜」,不少人趨之若鶩來嘗鮮。
Gary坦言:「蝦多士以前是沒有的,以前麵食為主,而且沒有一種較有特色的菜式,就想到蝦多士不錯,將蝦放進麵包,再用餡包起。其實不是我構思,五十年代的蝦多士就是這樣做。」蝦多士滋味香口,然而製作蝦多士的過程竟血汗交融,因為當中有一個剝殼挑腸的工序,「我們剝得很快,很容易會刺到手流血,還有個漿,要用很多香料去炒,將幾樣混合放到麵包裏,再浸蛋漿,再沾麵包糠,再炸。」
情鍾爸爸烹調的早餐
經營餐廳的擔子沉重得很,Gary卻沒有後悔當初的承諾與決定,他憶起一件引以自豪的往事,「有一個時刻十分感動,平時我們收的錢會放起來,通常我就會全部拿給爸爸。有一天,爸爸突然跟我說不是啊 ,今日你第一日接管 ,你拿吧。那種感覺是我終於真正地接手了,是一種認同。」從爸爸身上,Gary學到了堅守原則,絕不馬虎,「本身有些客人喜歡爸爸的食物。有時我們會分得出是不是舊街坊回來,一家人來食四碗五碗上海麵。
不想失去這批客人,我會有少少要求,再做下去慢慢加東西,要求不能變,這是從我爸爸身上學的。因為爸爸做事的方法是慢工出細貨,當他口說隨便的時候才是最令人害怕,其實都是有要求的。」爸爸煮的食物,是Gary孩提時代的世間美食,他想起讀中學時,每日七時走下來客廳,便會看見一杯奶茶,一件腿蛋治已準備好在枱上,「爸爸一定先做好放在這,我從未食厭。」
冰室拉近了Gary與親人的距離,Gary爸爸放手後就沒有再理會餐廳生意,轉而在背後支持子女。 至於,Gary的兒子現時也會到餐廳幫手打點,「冰室令到自己和家人關係更親近 ,但當你太親近時也會有很多摩擦 ,我們的溝通方法可能就是先罵先吵架。有時工作上不滿意也會發他脾氣,吵完就算了。一家人,開心不開心全都在這裏,回憶都全在這裏。」承傳下來數十載的冰室是多代人的心血結晶,Gary一心希望能夠將冰室繼續傳承下去,「保存招牌和心血,再交給兒子再交給孫子 ,一代傳一代。」
撰文:文朗琛
攝影:胡浩賢
祺森冰室
地址:坪洲坪洲永安街3號地下B鋪
電話:2983 0554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 8am-4pm(星期一休息)
詳情: http://bit.ly/2VnXidp
陸海洋行負責人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基隆市三十五團鄉野複式童軍團介紹
訪問: 陳俊吉(總團長)
崔亮載(行義團團長)
羅英銓(服務員)
崔維昕(羅浮童軍)
崔嘉勻(行義童軍)
三十五團頃於民國六十三年五月間開始籌備成團,由吳萬發先生擔任總召集人,成員以基隆市有志於童軍運動之伙伴為主,成立籌備會,然創團初期全体伙伴皆為應屆高中畢業生且均未年滿二十歲,無法組織團務委員會,於是經由王武龍先生介紹,邀請當時台北市第206團主任委員林山地先生至基隆召集其他委員成立團務委員會。 隨著團務委員會的成立,團員更加凝聚,創團初期本團團部乃是由主任委員林山地先生所提供,也就是當年登堡企業有限公司基隆辦事處,位於基隆市仁三路巷內三樓,由吳萬發先生出任該辦事處負責人,及首任羅浮群群長。同年七月向基隆市童軍理事會辦理羅浮群(團)登記,理事會幹事傅選卿先生,總幹事劉應循先生,全力支持與輔導本團成立,團次暫定為第32團,然因送理事會資料不齊全遭退回補件,於補件期間恰逢省立基隆中學、成功國小陸續辦理成團登記,本團於是依序退編為第34團,當時團次『三四』之數字其台語諧音為『窮死』,經由全體創團伙伴決議放棄第34團再等下一團次,即第三十五團,結果第三十四團由本市某專校登記完成後,本團及時再度送件審核通過成為今日第三十五團,『三五』不也正代表著童軍之意。 正式手續完成登記日期為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而成立大會則順延於二日後,即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節),以後每年團慶便定在十月二十五日。
成立後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創辦人(群長)吳萬發先生就被徵召入伍服役,把團務交給副群長王智超先生,王智超先生再轉交給林漢雄先生繼續推展會務,由於創團伙伴陸續入伍服役,最後只好把團務工作交由主任委員林山地先生的弟弟王武龍先生負責。從此以後本團轉到台北市內湖區,在基隆地區消失了整整二年,而後由居住於基隆市的謝順志先生、游和榮先生接掌團務,本團重回基隆市,且由於二位團長的努力推動,團員人數多達上百人,是本團的全盛時期,而且改頭換面,不再以當年創團的羅浮群為主,而是以童子軍及幼童軍伙伴為多數。團員超額過多,奉童軍理事會指示增團,於是新增團次第43團,原本以為童軍運動將蓬勃發展,無奈好景不常,謝團長於板橋自設成衣工廠,工作繁忙,無法再全力推展團務,將團務工作交給當時海洋學院夜間部學生陳君玉同學負責,一夕之間團員大量流失,於是緊急向基隆市童軍理事會註銷第四十三團,保留第三十五團於祥豐街陳團長租屋處,同時登報招收團員。
民國六十五年吳萬發先生退伍,卻找不到第三十五團下落,正巧看報紙時發現民眾日報、國語日報有本團招收團員廣告,才得知第三十五團之團址及當時最近的一次團集會是在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地點在中正公園大佛像內,從這次團集會後,本團重回創辦人吳萬發先生手中,經清查團圖記、證書皆已遺失,且已一年未辦理童軍三項登記,經過重新整合及補辦登記,將幼童軍團、童子軍團及羅浮群,組成複式童軍團,團務委員會亦隨之改組,由吳萬發先生擔任主任委員,團部乃由幼童軍家長提供,位於本市忠一路九號,繼續推展團務。
四十多年來,團部陸續轉遷愛五路、愛二路、愛三路、孝二路、崇安街,直到今日的南榮路109號二樓。 一個成功的童軍團要靠全体伙伴團員、家長、團長及團務委員會全力支持,犧牲奉獻,方能薪火相傳。本團成立至今,已締造了多對佳偶,共組幸福美滿家庭,也培養了木章持有人共七位,本團未來的目標將計劃成立鄉野童軍文教基金會,繼續為童軍運動而努力,更希望有志參與童軍運動的伙伴們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為基金會的成立催生,也冀望藉由基金會的運作,能帶領基隆市的童軍運動更往前跨一大步,進入一個嶄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