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接觸過性/別理論嘅朋友應該常常接觸「性別認同」呢四個字。每個人都有形容自己嘅方式,有一啲人會用「男/女」、有啲人會用「非二元」、「流動」、「酷兒」、「唔男唔女」等等嘅字眼。隨着我哋長大,不斷摸索、體驗、感受,而慢慢確立現階段嘅性別身份,當我哋追尋「做自己」呢一個目標嘅時候,背後有啲咩因素係影響緊我哋嘅性別認同呢?
首先(係廢,但都係要講)條件當然就係你個身體啦。
身體係我哋同人交流最直接嘅實物,身體呈現出嚟嘅外表,以及同其他人嘅差異,都係造就性別定型(例如假設對方係咩性別),繼而理解對方嘅第一步、最原始嘅條件。
我哋一出世就會被判定成為某一種性別。呢一種完全被動嘅性別認同就係靠當時個醫生睇你胯下而決定。喺出現第二性徵嘅時候,因為生活環境、染色體、荷爾蒙等嘅因素控制住我哋內外器官嘅發展。我哋會見證住自己五官嘅輪廓、脂肪比例同毛髮嘅增長,有啲嘢會生多啲,有啲嘢會生少啲。所以身體嘅轉變就係奠定我哋探索或者疑惑自己性別身分嘅重要一環,軀體就係我哋做開始嘗試同轉變性別表達嘅地方。
講到轉變,當然包括我哋點樣慢慢塑造自己嘅性別表達啦。
性別表達,即係我哋嘅言行舉止、衣着髮型、興趣行為都係表達緊自己嘅性別。話雖如此,外在嘅表達往往會受制於自己內心嘅安全感同埋接受程度而改變。所以即使係同一個性別認同嘅族群(或者角色),都會出現性別表達不一致嘅狀況。舉個例,有人以為TB就一定係短頭髮,但都有人一頭長髮,同時認同自己係TB;一仔都好肌肉型,都有走bitchy風嘅一姐。
呢一種概念落差就係我要講嘅第三個因素 - 社會觀點。
我哋身在嘅社會、文化、宗教、習俗都不斷咁影響緊我哋對性別身份嘅想法。我哋成日講話着裙就係「陰柔」,但係參考其他文明例如古羅馬,男性會着無褲檔嘅長袍嚟表達自己陽剛嘅性別氣質;十四、十五世紀嘅歐洲都會有男性著長襪吊襪帶。即使喺亞洲、太平洋同非洲地區,都會有男性著裙嚟做民族服飾。
當其他人靠衣着同埋行為認知自己,喺呢個雙向嘅互動之中,不時會同自己想表達嘅訊息有出入,而造成誤會、尷尬、甚至係唔舒服嘅情況。呢個狀況對於跨性別或者性別流動嘅朋友比較明顯,尤其係被呼叫性別稱謂嘅時候。好多時人嘅本能就係靠睇樣同人社交,依靠自己對性別嘅理解而作出直覺判斷。一層層直覺嘅判斷,你點睇人,同時都點睇自己,都會構成自己性別表達嘅一個改變因素。
要從社會觀點開始倡議多元性別,唔係就咁叫人「唔好假設對方男定女」,甚或「叫錯名就大大矱」,因為對方聽咗都唔知道要點做,加上誤會,可能會造成更多對立面。蓄意嘅冒犯應該係對方明知你嘅性別認同,都仍然刻意重複叫一個唔恰當嘅稱呼。
不如諗多一層,準備點樣同對方講自己點解聽咗某啲字眼會唔好受,係咪對方嘅習慣語言同自己唔同。例如,廣東話對所有性別都通用「佢/他」同「你」,無用女字邊嘅「她」/「妳」唔等於英文中用錯pronouns咁。
仲有啲咩可以做?
鼓勵更多人初次見面時可以問多一句「你點稱呼」,或者建議一啲直接、通用嘅不分性別稱謂,例如「朋友」、「參加者」、「使用者」、「同學」之類。
你仲諗到有咩方法呢?下面留言話俾我哋知啦!
//
撰文:馬天娜 @mtna.sc
圖源: @glsen 、互聯網
#pridelab #pridelabhk #BeTheChange #馬天娜 #所有性別 #性別表達 #hklgbt #性別多元
陽剛氣質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理工科的男生真的比文組的男生更值得交往嗎?
作家黃大米日前在臉書上po了一篇文,內文詳述跟理工男性交往的「優點」以及跟文組男性交往的「缺點」,但要我說,黃大米通篇文章只彰顯著滿溢的 性 別 刻 板 印 象。
首先,我不會用「我認識的文組男生也很願意幫女生付錢」、「我認識很多理工男生其實對女生很不好」這類說詞來辯駁文章,因為一旦從這種角度出發,背後正預設了「#異性戀框架中男性該有的樣貌」。
文章中對於男性願意幫女生付錢、幫女生抬重物、男性就該照顧女性的態度持好棒棒的評價,甚至直接說出男性個性比較柔弱=缺點,這種論述就是 #性別刻板印象 最好的教科書範例。
上述的思想預設的是男強女弱的思維,但你有想過為什麼女性就要依偎在男性身旁、被男性照顧,為什麼男性不能展現自己柔弱的一面?
這種性別刻板印象的思維也衍伸出許多議題,包含當蔡英文要選總統時,有人認為「穿裙子的不能當總統」;廣為人知的葉永鋕事件則是由於葉永鋕的陰柔氣質而遭受霸凌。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沒有所謂的 #本來就應該要有的樣子 ,每個人都有權力探索自己想要的樣貌,不管是想當個陽剛的女性或是當個陰柔的男性,只要自己喜歡,就是很棒的樣貌。
黃大米的文章更鼓勵找不到女朋友的男生可以讀文組科系,或是跟女性喊話說如果男友想讀文組科系要全力勸退,不然男友一定會劈腿等等,我只想問黃大米是不是把上學跟聯誼搞混了?
選科系應該是選擇自己志向所在,怎麼會是用科系性別比當作篩選標準?
況且如果今天只因為文組女生多,就要女生勸退自己的男友不能讀,是不是該先評斷這段感情的信任感與安全感是不是不足?
黃大米這篇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文章堪稱是父權思維的遺毒,若我們仍抱持著男生就該怎樣、女生就該怎樣的想法,就會有人繼續因為性別框架受壓迫。
沒有所謂的理工男就比文組男好的說法,根本就沒有誰比誰好的說法。
只要是自己選擇、喜歡的人,就是好的對象。
#我就跟文組男結婚啦不然你想怎樣
#老娘比理工男文組男都值得交往
陽剛氣質英文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Openbook閱讀通信💌 #本周精采好文全收錄
自從通通編拜讀2月繪本大師愛德華.高栗的《#死小孩》後,欣賞圖畫書創作的視野又被撐開了一些。裡面從英文字母A到Z,繪製出26位孩子的離奇死法,直觸死亡與陰暗面,讓人一面讀一面叫好(也想叫救命!),懷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讀完這本書……可以想像,這部作品為何在當時引起極大的爭議。
台灣「最富爭議的小說家」#七等生,當年也以〈#我愛黑眼珠〉引起許多爭論。政治大學教授 #陳芳明 形容七等生:「他最厲害的是在寫對人邪惡的部分。」通通編覺得,七等生作品描寫幽微且複雜的人物心境時,會把你帶進一股幽暗的思考空間中,讓人對書寫出這些挑戰人性作品的作家,引起好奇跟思索……高栗跟七等生在創作上的反叛、挑戰道德禁忌,既表現出自己內心的奇特風景,也擴充了讀者的視野邊界。
.
#本周還有
👧🏻|#繪本大師_林明子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作者林明子,以簡潔明朗的文字,為孩子寫了這個富含生活氣息的故事。她對人物形象的精妙描繪,捕捉了孩子第一次獨立行動的關鍵時刻,是那份生之勇氣,永遠觸動人心。
這本書的影響力不僅擴及日本三代人,風行國際,也是台灣廣大書迷喜愛林明子的起點。
.
👫|#詩人顏嘉琪X柴柏松談性別與詩
二位詩人一同討論,在對自己的性向與性別的認知過程中,關於各種性別符號的想法。所謂的社會性別,那個「男」或「女」,是否仍建立在文化上約定俗成的陽剛/陰柔氣質?是不是一個性別被定義後,就必須遵循某些共識?
.
🗡|#小說掠殺_美連續殺人犯以瑟烈_凱斯追蹤調查
由調查記者莫琳.卡拉漢執筆,入圍2020年愛倫坡獎最佳犯罪實錄的《掠殺》,完整、詳實地記載了千禧年後最神祕莫測的「頂級掠食者」以瑟烈.凱斯的一系列案件調查與研究。
.
📝|#書人生_楊斯棓
醫師、作家楊斯棓分享出版《#人生路引》,在著手打書之際,一時千頭萬緒,翻開書找答案,推薦人邀請、行銷策略、新書發表會規劃,書籍行銷的精采幕後特輯。
.
更多精彩好文,以及近期閱讀活動,請見👇👇
—————
👉訂閱電子報,每週好文全收錄: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