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分享兒子 Frank Tai 的文章,提到~~在求助於別人時,可以參考「富蘭克林效應」,讓別人願意、樂意來幫助我們,也能成為好朋友……
其實,Frank一直是個主動的孩子。
他在唸建國中學二年級時,就曾主動聯繫陽明大學研究所的教授,勇敢前往請教。
教授看到他積極學習的熱情與態度,就答應他,每週可以到陽明大學腦神經研究所實驗室,參與學習、實驗。
到了建中三年級,兒子前往陽明大學實驗室的次數,也增多了。他經常在建中下課後,搭捷運到北投的陽明大學做實驗;直到半夜,才獨自搭捷運末班車, 回到新店家裏。
事實上,兒子也曾經主動聯繫、欲請教台大與交大的教授,但都被拒絕了……
被拒絕時,當然心裡會有點難過,但Frank總是收拾難過的心情,再接再厲。
後來,Frank考上台大資訊工程系,但他想唸腦神經科學;奈何台灣的大學,沒有腦神經科學系。
於是,兒子就休學,也主動跟陽明大學研究所的教授再聯繫,該教授也願意聘用他,擔任實驗室的助理。
也因兒子有在「陽明大學研究所實驗室、前後二年的資歷、與實驗成果」,後來,他幸運的拿到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全額獎學金,省下四年約20萬美金的學費。
其實,兒子在美國,獎學金需要主動爭取,實習的機會,也需要主動爭取。
在大三暑假之前,兒子又主動和紐約市「愛因斯坦醫學院」的教授(見下圖)聯絡,希望能到該校實驗室學習;
教授被兒子的積極與盛情感動,也提供兒子參與該校實驗室實習的機會,更提供兒子「三個月免費的紐約住宿」。
這三個月的「愛因斯坦醫學院實驗室」的實習參與,讓兒子大開眼界、收穫甚多;而接納他的教授(非他原本校),兒子到前一陣子,還都與他保持聯繫、見面。
機會,都是自己主動爭取來的。
你不主動,誰會為你主動?
你不積極,誰會為你積極?
你不爭取,誰會為你爭取?
去年,新冠病毒肆虐,在美國唸書的兒子,不得已回到台北。但,他仍不願浪費時間,也積極、主動與素昧平生的清華大學教授聯繫;後來,該教授安排兒子到新竹清華大學產學合作的公司,實習、上班,前後半年。
兒子到新竹清華大學旁租屋,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則上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網路線上課程。
如今,兒子美國大學畢業,暫回到台灣,也已申請到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博士班全額獎學金……
真的,
「凡事主動爭取」,是讓自己勇往直前的不二法門。
「勇敢、不怕被拒絕」,是成功的必要特質。
「我們都要~~不要放手,直到夢想到手!」
「陽明 交大 網 路 工程研究所」的推薦目錄:
陽明 交大 網 路 工程研究所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AI智慧醫療可能取代醫師嗎?陽明交大專家這麼說
2020-12-06 20:59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台北即時報導
在社區藥局藥師指導下,透過簡易機器拍攝眼底影像,就得知眼部是否出現病變,這情景在不久之後極可能在真實生活中上演。AI智慧醫療技術快速進化,健康風險預測系統愈來愈貼近民眾生活,多名專家昨在「陽明交大智慧醫療論壇」公布研發成果,交通大學副校長、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林奇宏表示,未來醫療照護將朝去集中化、家庭為導向轉型。
交大陽大聯手 AI辨識眼底影像
交通大學與陽明醫學大學將於明年2月1日合併,交大的電子資通訊技術和陽大先進醫療照護專業與臨床實務緊密結合,強強聯手,打造智慧醫療,昨舉辦「陽明交大智慧醫療論壇」,擘畫未來醫療照護的願景。
「AI醫療已被大量使用在醫療影像、健康風險預測系統。」交大資訊工程系教授曾新穆說,糖尿病患者眼部容易病變,研究團隊結合深度機器學習和巨量分析技術研發「視網膜病變自動辨識系統」,與國內多家醫院合作,收集幾十萬張影像,用AI辨識眼底影像,平均一到兩秒可完成一張眼底影像判讀,協助醫師找出潛在病患。
揪出眼底病變 準確率逾九成
曾新穆表示,這套系統判讀準確率達九成以上,未來希望普遍推廣至社區,而非擺在眼科,而是可以進到家醫科,甚至連鎖社區藥局,當糖尿病人定期回診或是拿慢性處方箋時,經簡單儀器「快速照一下」,就能篩檢出早期眼底病變病患。
通訊技術提升 朝向去集中化
林奇宏說,隨著新一代通訊技術提升,連結與連續的監測系統以及健康預測系統也隨之提升,病人的自我照護意識和能力將大幅增加,連帶也改變醫療照護體系。過去需要「一大間醫院」才有足夠的經濟和服務規模,將漸漸朝向「去集中化」的方式,往社區發散。
人文變數難測 無法取代醫師
隨著數位科技的蓬勃發展,AI可能全面取代醫師嗎?陽明大學醫管所教授唐高駿表示,AI在影像、病理等固定的病人資訊判斷上,已有非常顯著的成效,現在各大醫院積極將AI運用於動態的生理資訊,蒐集大量資訊發展成「數位孿生(Digital Twins)」用於疾病預測。
過去醫師利用經驗來做出診斷,往往也「說不出所以然」,似乎只能靠經驗、直覺,但藉由AI蒐集到細微的資訊,讓醫師發現「判斷路徑」,未來也可能翻轉醫學訓練。
唐高駿強調,AI可以輔助醫師做出正確、迅速的診斷,但患者的情緒、偏好以及言談舉止等「人文變數」,卻不是一下可交給電腦的,且醫師並不只限於判斷影像和病理資訊,因此,未來AI還是難以取代醫師。
林奇宏表示,醫學從描述性醫學、分子基因醫學,數位資訊革命後轉型為數位醫學,到現在最夯的智能醫學,變化快速,在邁向超高齡社會過程中,醫療需求從急性醫療轉向慢性病管理,醫界需要深思的是「如何連結?」、「如何將疾病治療轉向預防保健?」。
林奇宏建議,在這個時機點,政府可將技術研發及應用推廣交予學校、醫療端及企業端執行,政府將有限資源投注於法規內容並支持實際場域的「沙盒」試辦,作爲未來新政策逐步開展的實證基礎。
附圖:
陽明交大舉行「開創智慧照護新契機論壇」,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唐高駿以「AI會取代醫師嗎?」為題進行演講。記者胡經周/攝影
陽明交大舉行「開創智慧照護新契機論壇」,交通大學智慧醫療推動中心主任林奇宏教授以「未來醫院—理念與設計」為題進行演講。記者胡經周/攝影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071227?fbclid=IwAR1YPxXQXE8fq3f2NQi66ETwwJWZHFydzQxPyHdqwkb1yDJti-w3ryNEqZ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