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看料理頻道? 齋主非常喜歡小高姐,從容不迫的用著好手藝,做著看起來像家常菜的館子菜。當然也喜歡蘿潔塔,就像是個完美的主婦,漂亮的人做著漂亮的家常菜,連運鏡後製都無比美麗。但這陣子,似乎這些人都全然被比了下去,因為有個老飯骨橫空出世,頻道中三個廚師都赫赫大名,不是家常菜,也不是館子菜,而是宮廷菜出身。大爺鄭秀生、二伯孫立新和三叔武劍利都是國宴主廚的等級,也不知是發生甚麼事情,讓三人決定開個頻道來聊聊做菜。
看這三人做菜,其實也學不到甚麼。因為當他們做超級手藝菜,如三不沾、雞豆腐、文思豆腐或松鼠桂魚,你知道那根本是另一個世界的菜,光是最簡單的術語可能都聽不懂,更遑論那些精湛的刀工,或看似粗枝大葉實則重劍無鋒的調味。另一方面來說,即便是做咕咾肉、番茄炒蛋或是炒飯,雖然從頭到尾都看得懂,但仔細看看那火候控制、翻炒節奏、時間掌握,我個人是覺得能學到的除了一些大師教你的細節之外,其他的不是他不教,而是他也不知從何教起。所以這頻道還真是看爽看開心的,真要學到甚麼廚藝,我覺得還是去看看小高姐吧。
我滿好奇。為什麼三個國宴等級的廚師,要降格來開頻道? 雖然他們專屬商品鍋子賣得非常好,但賣得再好,我也不覺得這種等級的廚師,有必要親身下來賺這種小錢。若他們要賺錢,大可替某家飯店或集團掛個名,這些錢更好賺,而且也更有高度。
某次,我看到大爺切雞肉時,旁邊三叔似乎特別關懷,問大爺需不需要幫忙? 然後二伯三叔在旁稱讚大爺切菜時,手完全不會抖,並且大爺多半在影片中,都是坐在椅子上,看來是上了年紀,身子不若以前那樣硬朗了。還有某次,大爺找來了得意門生隋坡,來替觀眾做三不沾、文思豆腐和雞豆腐,聯想到大爺手腳或許沒過往俐索,才請了高徒來替師傅演繹演繹。
如果只有這樣,恐怕也是難理解為什麼要開頻道。
直到我看到當大爺高徒隋坡完成了雞豆腐,給旁邊的三叔吃,三叔滿口稱讚之後,眼前映入眼簾的是大爺掩不住喜悅的笑容。那時我才明白,原來這幾人開頻道,除了好玩打發時間,也是希望能將料理傳承下去,更是有種替自己留下紀錄的初心。
說真的,能看到這頻道的料理內容,實在是三生有幸。
PS.這頻道裡頭的助理,都是大飯店主廚等級,有時還要拿攝影機XD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家庭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須彌山石窟】 為中國北魏至隋唐時期的石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西北的須彌山上,其名稱來源於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須彌山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是絲綢之路沿線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距今1500多年的歷史,開創於北魏年間,在北周和唐朝尤為興盛。至今保存有132個歷代石窟,較完整的有20多...
隋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家庭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須彌山石窟】
為中國北魏至隋唐時期的石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西北的須彌山上,其名稱來源於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須彌山位於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是絲綢之路沿線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距今1500多年的歷史,開創於北魏年間,在北周和唐朝尤為興盛。至今保存有132個歷代石窟,較完整的有20多個,其中70個石窟有雕造佛像。目前保護狀況堪憂。開鑿於唐朝的第5窟則是整個須彌山石窟,甚至整個寧夏最大的佛像,它高達20.6米,比龍門石窟奉先寺中的盧舍那大佛還要高2米。佛像神態莊重,氣宇軒昂,端坐於群山之間,氣勢宏大。是整個須彌山石窟的代表。
2017-08-01~08(我的出國假期)
雄獅旅遊Lion Travel
寧夏⼤漠沙坡頭、青銅峽108塔、最美溼地鳴翠湖8⽇
隋坡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風穴寺,位於中國河南省汝州市市區東北9公里的少室山南麓的山巒中,擁有唐塔等歷代古建築和中國第三大塔林,是一處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的古蹟。1988年,風穴寺及塔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風穴寺始建於北魏時期,原名香積寺,至隋代改名為千峰寺。唐代進行了擴建,易名為白雲寺。寺廟地處嵩山支脈少室山的南麓,寺東南山側有穴,天變而出風,故山又名風穴山,寺也俗稱風穴寺。此後歷代尤其是五代、明代和清代,都對寺廟進行過較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風穴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建築依山崖溪流等自然條件布局,整體具有園林的風格。全寺現存建築140餘間,多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時所建,主要有山門、天王殿、中佛殿、毗盧殿、方丈院、地藏殿、觀音閣、鐘樓、藏經閣、七祖塔、望州亭等,其中尤以七祖塔、鐘樓、毗盧殿和中佛殿歷史悠久,保存最好,價值較高。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造的七祖塔,由唐玄宗賜名,供奉佛教禪宗七祖貞禪師的舍利。塔高22米,為九層方形密檐式磚塔,外廓呈梭形曲線,每層均懸掛風鐸。塔剎由覆缽、相輪、寶蓋和火焰組成。整個塔造型優美,比例勻稱,是中國現僅存的7座唐塔之一。中佛殿是典型的金代建築,坐落在高1米的磚砌台基上,面闊、進深俱為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和二菩薩、二弟子像,殿前多明清碑刻。鐘樓和毗盧殿建於明代。鐘樓又名懸鐘閣,建在6米高的石台上,為三重檐歇山頂式樓閣,樓內懸掛一口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大鐵鐘,重約800公斤。毗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是全寺最大的木建築。其殿前有月台,四隅置石獸,殿內中部為神壇,橫占三間,上置明永樂七年(1409年)周藩王所贈白玉石佛一尊,高2米多。院落內還有鐵佛一尊,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所鑄。風穴寺外有奎光塔,和寺內的至高點望州亭遙相呼應。寺院周邊的山坡上還分布著上下兩處大型塔林,包括唐、元、明、清和近代的僧人墓塔及其他磚塔石塔146座,數量僅次於河南登封少林寺和山東長清靈岩寺,位居中國第三。全寺周邊山清水秀,林木蔥鬱,風景幽美,現已闢為一處國家森林公園。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里有幾個經典片段,曾在風穴寺內取景拍攝。
隋坡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陽朔西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步行街。位於陽朔古鎮中心,寬約8米,長近800米,略呈東西走向,東到濱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間與縣前街、城中路交匯。歷經1400多年,是陽朔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也是陽朔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明城牆、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紀念館等這些古老的建築保存皆較完整。西街,曾是孫中山先生演講的地方,藝術大師徐悲鴻也曾居於此,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曾在此留下足跡。590年(隋開皇十年)設置陽朔縣時,縣城就已有一條長約200米、寬約5米的街道。當時街上只有幾家經營日用品的店鋪,居民大部分是農民。西街真正始建於1674年。早期的西街不長,得名緣於其地理位置。陽朔縣城在元代至正年間築成石頭城牆後,以縣衙前的街為署前街,與從東到西的一條橫街相接,往南至碧蓮峰下一段則為小巷,東邊一段通灕江邊城牆,與南街相接,後來把這一帶通稱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長則叫西街。當年的十字街部分是縣城繁華的商業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這裡有經營日雜煙酒的萬利祥,有經營南貨土產出名的陳公興,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號,都是實力雄厚的粵商。另外本地商家劉來興等,他們對陽朔的經濟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抗戰勝利後,十字街商業中心逐步走向衰落。後來,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後,西街人為了出城方便將城牆拆開一段直接公路,並在旁邊修建有最早的汽車站。並把東邊直到西城邊的一段改稱西馬路。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間因避忌“西”字而改稱東風路,取其“東風壓倒西風”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復舊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陽朔對外開放,西方遊客發現了西街,同時,他們對當地古樸典雅的民居和傳統文化、民風民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從此,每年到西街觀光、休閒的境外旅遊者超過數十萬人次。他們有住幾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幾年的,有的乾脆在西街成婚、開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規模龐大的“外語角”。陽朔西街全長近800米,大理石路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用本地產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牆紅窗,透著嶺南建築的古樸典雅。西街的建築大都是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也有一些是明清時期的,所以歷史比較久遠。西街的街道用大塊的石板鋪成,也頗有歷史韻味。1984年經初步改造,建成了古樸典雅的旅遊文化街。1999年到2004年,陽朔縣又完成了保護性整治,使整條街道建築凸顯出“小青瓦、坡屋頂、馬頭牆、木門窗、吊陽臺”式的桂北民居特色;與桂花街組成並行的步行街,頗具特色。戰時駐桂林的美英盟軍人員也經常到陽朔來,西街成了多國人員的集散地。當時的陽朔縣城由人口由2500多人猛增至10000多人。這是陽朔西街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解放前,何香凝、柳亞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過陽朔,藝術大師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黃賓虹都在西街住過,創作了大批山水畫。從50年代至今,將近有40多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到西街參觀遊覽,美國前總統卡特夫婦還騎自行車在西街觀光。歷史上的西街除了幾家店鋪外,居民大多數是農民,相當長一段時期保持著“半是鄉村半是店,可為生意可為耕”的半商半農狀態,使西街人形成了城裡人豁達和鄉里人忠厚的雙重性格。西街,已經成了陽朔主要的旅遊服務街,街中有眾多的工藝品店、書畫店、旅館、咖啡廳、酒吧、中國功夫館。但西街人仍保持著忠厚淳樸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