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的《红日狂花》连续剧,好看吗?
我只能说,我不是看她的故事,我是在品味她戏内里面的对白——要知道,我说这句话:「我在品味她的对白」。
——其实我是心怀希望,如果我会英文多好?
因为我只能看翻译的中文对白,我是完全听不懂英文的对白的。
偏偏这影片,最吸引我的地方不是追逐戏,不是打斗戏,也不是剧情合不合理,而是存粹期待和享受影片中的对白。
这也不是那种存粹搞笑的黑色幽默连续剧,譬如,本来是绿叶角色的兽医。
一开始我以为这位兽医的「妙用」,就是要逗观众发笑罢了。
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原来编剧和导演是将兽医这个角色,将他「伏藏」好的对白,目的是想要带出一个值得思考的市场问题。
当兽医语带双关说「对不起」时,表面话语是「救不活人」了,可是又隐含我对不起你们了,因为我做了你们的嫖客。
结果剧情的对白变成是借体发挥出另一个话题:
没有嫖客,那会有妓院,没有妓院,那会有黑市被骗的女人,然后被贩卖到西班牙这里?
这是市场经济学的问题。
这是需求和供应的问题。
当然,如果很牵强将这些对白植入,你会觉得像说教的连续剧。
《红日狂花》连续剧,做兽医的这段,我不觉得很突兀和牵强的。
不过,剧情中,我看到这位兽医这么好笑,又一脸无辜的表情。
这样的绿叶角色,三位妓女去到他的兽医店时,我还是忍不住笑了出来。
然后在这种「医死了人」或者「救不活人」的黑色幽默剧情下,讲出这种「同情」的对白时,并不是突兀的,我当然忍不住需要称赞一下的。
我之所以不觉得突兀,是因为剧情是经过铺排的。
在兽医终于「医死人」的道歉,把话说的既同情又悲悯,然后再引发带出的嫖妓市场经济学的话题之前,故事已经做好铺排的。
因为兽医这段戏出现之前,故事是从碎片的过场回忆中,做好了铺排,铺排是这样的:邪恶的妓院老板,他的商业模式之经营理念:
假如西班牙人有一半都嫖妓的话,我们到底该怎样经营这妓院这个行业?
这些经营理念是,影片利用「碎片的过场戏」,用妓院老板调教妓女和跟股东下属开会时带出来。
(以下不是原话的对白,我是汇集其大意,稍微整理出来)
男人都是用下体来思考的动物…
人性的欲望都是在「求不得」底下衍生了许多幻想…
来我这家妓院,就是要从苦闷现实中体验,去体验「求脱离」觉得自己「很有主宰权」的性爱幻想…
现代人由于不太懂得幻想,我这家妓院就来代替他们幻想…
就是要利用男人用下体幻想这个部分来进行发挥…
所以妓女们,你们的责任就是要让这些用下体幻想的男人,尽情尽兴…
每次看到这邪恶的妓院老板像传教士宣说他的经营理念时,我真有看《金瓶梅》的感觉。
如果你说,《金瓶梅》成功塑造了集官人、商人和恶霸于一身的西门庆,那么《红日狂花》这连续剧的老板岂不是也这样吗?
但是,在这老板残废之后,被二位下属抬入大浴缸,二位下属脱光衣服陪他冲凉,那段戏又展露了温情,在展露了温情之后,又衔接了下一段戏,在这位老板的角度来看原来这二位下属还是有事情隐瞒著他的,这个矛盾的伏笔是铺排的很好的。
而且错综复杂,恩怨情仇三位妓女的逃亡过程,靠碎片过场的回忆,交代了他们的身世,再从对白说出「被嫖」的感受…
三女的对白和故事,可以让观众有既无奈又同情的感觉,再代入他们的角色当中,希望他们活出尊严,想看完他们争取自由的逃亡故事。
如果观众不小心代入了这种同情感,岂不是像参与了三女跟「命运抗争」,还参与了他们三人的「吉、凶、悔、咎、吝」的心情迭变吗?
对我来说,这不是烧脑经典连续剧,是可以让我开怀一笑,又有品味空间的小品连续剧。
她更不是人生哲学的连续剧,如同上述我所有的观剧感受,在影片中都是很像看著滑稽的笑话一样的,不过又有让你品味她的空间。
随意发挥英文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媒:陈时中态度大改变,称“如有人对大陆疫苗有兴趣,可推荐”】
据台湾《联合报》等台媒报道,台湾地区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此前多次公开说“不会购买大陆疫苗”,昨天(2月16日)态度却明显大改变,他首度表示,如果有人对大陆疫苗很有兴趣,也可以跟我们推荐。
台湾“中央社”报道称,针对国民党人士表示,有期刊2月刊登了大陆疫苗试验相关结果,与“指挥中心”之前称大陆疫苗没发表过科学性资料不符一事,陈时中表示,大家觉得很有兴趣的话可以来推荐。陈时中还声称,2月3日是非常近的时间,当初在谈列入候选疫苗已经是去年的事了,后续会再注意。
《联合报》在报道中表示,陈时中这是“松口”了,态度明显大改
看到岛内“疫苗难”,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12日喊话蔡英文,若大陆有意愿向台湾提供疫苗,“不要马上拒绝”。然而,这个建议却被民进党“立委”批评“抱大陆大腿”。
陈时中14日还宣称,大陆疫苗不是我们的候选疫苗,“主要是一些相关技术性资料并不完备,科学性资料也没有发表过”。这一说法很快被国民党人士推翻。
中时新闻网16日报道称,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左正东质疑,陈时中说大陆疫苗没有已发表过的科学性资料,但只要网络搜索,就可找到今年2月《柳叶刀》(Lancet)期刊发表的关于大陆疫苗试验第一、二期的研究。该文章的研究成果是否有说服力,两期试验的品质如何?医学专家当然可以质疑,但若宣称大陆疫苗没有发表过科学性资料,恐与事实不符。
关于大陆疫苗,《联合报》称,台湾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表示,灭活疫苗需要选择适合的细胞大量培养病毒,再杀死病毒、制成疫苗,细胞和病毒的培养一直是个挑战,但大陆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且能大量生产,这是相当不容易的。
王任贤说,台湾现行相关法令禁止大陆的血液或免疫制剂等产品输入,主要是担心艾滋病等污染,但灭活疫苗不会发生这种问题,建议法令应该与时俱进。他表示,随着大陆对其他国家的疫苗援助越来越多,不见得会有多余的量可以卖给台湾,如果有可能向大陆采购,应尽早开启谈判。
与此同时,以蔡英文将进口莱猪解释为“要给台湾人多一个选择”为例,国民党“立委”赖士葆提出,经过世卫组织认证效果的疫苗,都应纳入考量,“人命关天的事,最好不要有意识形态”。
赖士葆无奈表示,台湾虽然标榜科学防疫,但更高的指导原则却是要“政治正确”,否则免谈。即便欧盟已有国家签署协议购买大陆疫苗,但在台湾根本没有理性探讨的空间。任何人倡议要用大陆疫苗,就会被绿营打成是“舔中”发言。
而早在1月27日,针对有记者问是否可能通过红十字组织向台湾捐赠疫苗,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就表示,随着大陆新冠疫苗加快生产并开始大规模接种,近一段时间,我们确实收到很多台湾同胞的反映,希望能在台湾接种大陆的疫苗。但是大家都知道,台湾防疫部门负责人多次表示,“不会使用大陆疫苗”。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确实是存在障碍,主要是政治障碍。
她指出,台湾一些人拒绝大陆疫苗,总要编织各种借口和谎言,为一己政治私利而损害台湾民众生命健康。疫情当前,“政治防疫”无济于事,只有实事求是,从科学和专业角度出发,真心守护台湾民众健康福祉才是解决之道。
随意发挥英文 在 Hew Kuan Yau 丘光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凡有意邮购廖金华新书《政海浮沉卅载》的朋友,请PM我,零售价马币30,邮费另加马币10(西马)/马币14(东马)。
以下是我为该书写的一篇推荐文。
《理解廖金华的两道钥匙》
丘光耀博士
廖公金华是我行动党政治上的启蒙“师父”,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尊称他为“契爷”,我亦是“华沙”廖家军的二徒弟,大师兄是黄永安。
我和永安都是在1987年“茅草行动”爆发,大马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那段日子,因满腔热血反对马哈迪政权而在火箭总部和廖公结缘的。
我那时在组织上还未参加行动党,但思想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火箭仔”,这是因为我高中毕业后设立漫画工作室,在出版了《族魂林连玉》后准备编绘《人民英雄林吉祥》的关系,通过陈泽坡而联系上廖公,免费拿到了行动党总部的所有出版品(以林吉祥的文告集最多)。我当年19岁,在下笔前,用三个月时间,通读了获赠的火箭书籍。
★茅草行动的黑暗时代
1989年的廖金华,是行动党全国宣传秘书,和时任林吉祥政治秘书的黄永安,坐镇火箭总部的“中央宣传局”。他们靠频密的新闻文告、编辑《火箭报》文章、收发传真机文件,肩负起整个党日常的对外宣传工作。当年还关押在甘文丁扣留营的林吉祥,每每在关键时刻,靠暗中传送出来的便笺和口语,来给全党发出“重要指示”,这当然也是廖和黄执行工作任务的“手谕”。
在上世纪80年代杪,那是一个还没有发明手机、互联网、电邮、网页、脸书、微信和推特的“前数码”年代,那时所谓的“和平抗争”,可想而知,条件何其坎坷。
在马哈迪铁腕管制下的马来西亚,正正是“亚洲价值观”包装下的警察国,电视台全然由国阵(巫统)牢控,各语文报章也处于白色恐怖的重重笼罩之中,法官被开除,社运被钳制,异见份子被收监,民间舆论很难浮出水面,形成威慑性的浪潮。然国内经济矛盾和种族关系却越发尖锐,邻国的民主化浪潮又澎湃汹涌,大马犹如一个随时爆发的压力锅。
在斗争条件如此严苛的大环境下,廖公督导的《火箭报》能定期出版、发行和销售,正是行动党连接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唯一喉舌,也是廖公在黑暗时代中维系一道不灭烛光的艰辛使命。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当年廖金华的工作,理解廖金华不屈不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理解林吉祥在逆境中曾对他的信任(相对同一历史条件下脱党的李霖泰),理解廖金华和林吉祥长年并肩作战的同志情谊,这就是综合理解廖金华晚年和林吉祥发生过节时(KOKS运动)那种悲苍和义愤之第一道钥匙。
★火箭的华沙和英沙
再则,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廖公在行动党的角色,就离不开分析华裔政治领袖在行动党斗争史中的分工脉络之第二道钥匙。
行动党作为一个标榜“非共民主社会主义、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之多元民族主义政党,自1966年3月18日建党以来,就云集了一批又一批既不认同巫统单元马来霸权主义,也不支持马共武装革命路线的抗争者。他们有英文教育源流的自由派(律师和医生)和社会民主派(工运份子),也有华文教育源流的社会主义思潮追随者。
英文教育源流领袖对捍卫宪政民主下的公民自由权(civil liberties)比较执着,而华文教育源流领袖则对追求民族平等和争取少数族裔尊严不受践踏为主要奋斗目标。就此,我称之为行动党斗争的两大分工脉络,即“自由人权派”和“民族平等派”,其实两者严格而言并无矛盾,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在政治认知和斗争情感上有所侧重而已。
新村和华校出身的廖金华,加上南洋大学的中文系背景和受中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影响的缘由,他显然,是属于“民族平等派”。所以在行动党内,廖公被看成是“华沙”大将,即同陈庆佳、陈国杰、戴新标、陈泽坡、欧阳丁清、刘德琦等人被归类为一个阵营(非派系)。
而另一阵营,则以受英文教育,用英语来思考的领袖,他们多是不谙中文的二毛子,对林连玉和董教总没有感情。他们以看英文版的《孙子兵法》来理解中国兵家智慧但又不屑和社阵毛共左派为伍。这些火箭高层精英(还包括不暗淡米尔语的印度领袖),以华裔专业人士为多,社会地位较高,对华人基层社会的认识和情感相对比较疏离,在政治议程上以捍卫宪政自由、世俗民主、抗拒封建皇权和神权主义为标杆。这些精英份子,党内俗称“英沙”。
坦白说,“英沙”是行动党历届中央领导层的主流,“华沙”则在基层党员和华社拥有广泛的支持力量。这个分野,其实李光耀早年领导下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就一直存在,只不过他们的分野,导致该党的大分裂,最终成为李光耀主导下的人民行动党和林清祥控制的社会主义阵线之间的对峙。
所幸民主行动党的“华沙”和“英沙”矛盾,没有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情况那样糟糕。根据我的党史研究,火箭半个世纪以来的多次党争,其实多以权力争夺为主,意识形态之别只有范俊登在1976年对林吉祥发出的挑战(林和范都属“英沙”)。至于其他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派系斗争,主要都是环绕在议席分配和个人ego所衍生的矛盾。
而林吉祥,作为行动党的最高统帅,一直都在“英沙”和“华沙”之间维持平衡。林在捍卫“自由人权”和争取“民族平等”两大主旋律的处理中不仅游刃有余,他还有一个更突出的表现,能让两大阵营诚服,那就是他敢于在议会内外揭发贪污丑闻,这需要无比的勇气,因为财经弊案直击敌营的心脏(在朋党资本主义横行的大马尤其严重),会遭到敌营滥用国家机器的强力打击。继林吉祥之后的林冠英,要坐第一把交椅,就难逃牢狱之灾和种种串莫须有的司法迫害。
★执政后的保守趋势
在晚近10年,托政治海啸之福,行动党告别了“万年反对党”的宿命。在开始践行半个世纪的建党理念、取得渐进改良的成绩之余,也造就了不少的机会主义苗头,如未经考验就能轻易当上议员,为了拓展组织和强化派系势力而广招党员又不加培训,再加上为了急于要转型成为所谓的“全民党”,不惜向保守的政治舆论妥协,尤其不愿再旗帜鲜明地捍卫世俗价值(因为伊斯兰鼓吹政教合一),不愿再坚定地追求民族平等(因为不要被视为挑战“马来特权”),不愿再如卡巴星那样敢于按《联邦宪法》精神挑战封建力量(避免被政敌扭曲为行动党反皇室),不愿在环保议题上站稳立场(关闭莱纳斯稀土厂被认为是违反马哈迪的亲商和亲日政策),甚至在处理“爪夷文风波”上也一再进退失据,这,看在“民族平等派”元老廖金华眼里,行动党509后的表现,为了执政的“大局”,42席的大党,給马哈迪过多的荣誉,给自己党过多的耻辱。一句话,行动党在参加希望联盟执政的22个月,对马哈迪没有发挥“是其是,非其非”的功能,2020年3月不幸倒台,未来的历史将会如何记载和评论?难道只批判后门政客夺权,我们自己完全没有责任吗?
历史学的功能,就是纠正“社会的集体失忆症”。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家庭记忆、宗族记忆、学校文化记忆、社会记忆,国家记忆,他的脑海中没有前人的任何印记和坐标,不晓得自己从那里来,为何站在此,将到那里去,那么这个人,等同于患上“老人失忆症”,在喧闹的城市中迷失方向,回不了家,也不懂今晚在那里露宿。
一个民族,也可能如同上述的那个人一样,因为被同化、被流散、被清洗,不幸断了文化的根,或者被其他民族、统治集团、外部势力强行灌输错误的、扭曲的、虚假的历史印记,那么这个民族,就等同患了“社会的集体失忆症”,那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
这种通过抹杀他人的记忆,改变他人的记忆,重新塑造他人的记忆之手法,在任何权力机构,为了统治之便,都可能发生。
故此,历史学者要知道前人和记载过去,就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今天,让后人更好地走向未来。
而治党史,就是为了要认识、尊重和记载前人的斗争,他们因追求一个“非共的民主社会主义、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之建国目标而前仆后继,并为此而付出了青春和血泪代价。换言之,没有他们的过去,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没有50年的“逆境斗争”,就没有308到509的相对“顺境建设”。
有鉴于此,我们要从前人的斗争历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提炼出斗争的核心要义,什么价值需要坚持,什么手段可以扬弃,这都需要一个开阔的胸襟,多元的视角,超越主流派系对党史的诠释,才能丰富和补充“林吉祥史观”的内涵,避免任何人为了短期执政的考虑,而遮蔽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志士仁人对行动党的付出和贡献。
我希望廖公的这本回忆文集,能协助年轻的党员和领袖“认识你的党”和“认识你自己”。我提出的两道钥匙,可以作为你阅读时的参考,希望行动党人在当前的乱世中,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