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的法文怎麼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週課堂有學生詢問:「是否有面子文化的法語呢?」面對學生的疑問,我這才意識到,關於東西方「面子觀」這麼重要的議題,自己卻從未寫過專文。事不宜遲,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和比較吧!
面子在我們的文化圈中有多重要?
爭臉、爭面子、爭光、爭氣、丟臉、丟面子、
看在某人的面子上、無臉見人、不要臉、賞臉、給面子……。
真沒想到我們居然有這麼多關於「臉」和「面子」的表達語!
臉,在法語中是le visage,而面子,則是la face。這兩者在西方的面子觀中所指涉的意義差不多,都是指「他人所給與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但是在我們的文化中,臉指的是:在個人的形象(涵蓋家世、知識、氣質、外表、才華和道德素質等個人條件)符合社會期待後,從自己內心生出的自尊和滿意。
而面子則跟他人有關,這是一個必須在社交互動中,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東西。面子無法從自己的內心中獲得。
舉個例子:
人們會因為亂丟垃圾(或其他不好的行為)而感到很丟臉,而不是很沒面子。會因為得不到他人的敬重而覺得沒面子,而不是丟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幾種關於面子的法語說法:
🇫🇷 丟面子 perdre la face
Les Taïwanais aiment conduire des voitures de luxe de peur de perdre la face devant leurs amis.
台灣人喜歡開豪車,惟恐在朋友面前沒面子。
🇫🇷 挽回面子 sauver la face / sauver les apparences
Il s'est moqué de moi devant tout le monde, comment puis-je sauver la face ?
他在大家面前嘲笑我,我該如何才能挽回面子?
🇫🇷 給面子 donner de la face
Faut pas réfuter les gens de façon directe, il vaut mieux leur donner de la face.
不該太直接駁斥他人,要給人面子才好。
🇫🇷 保留面子 préserver les apparences
Il s'est efforcé de préserver les apparences mais il a fini par se ridiculiser.
他努力想保留面子但最後還是出醜了。
在西方的面子觀中,因為不像我們細分為「臉」和「面子」,所以法語中的面子la face指的一律是「他人所給與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百年前,有位英國作家說:
" L'Orient c'est l'Orient, l'Occident c'est l'Occident, et les deux ne sauraient se rencontrer. "
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不能相遇。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東西方是多麼的不同。
西方文化源於古希臘文化,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這在西方逐漸形成了一種以「個人自由」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而我們的文化源於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和諧」和「仁愛」。因此,我們的文化重視社會整體,並且強調個人服從整體,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
簡而言之,西方重視「個人」,而我們則重視「關係」。在西方,和別人搞好關係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不特別注重「給人面子」。而在東方,因為關係高於一切,因此面子運作就成為生活的必須。這也是東方和西方文化根深柢固的差異。
要理解東西方的不同並非容易的事。同學若對於東西方的面子觀有其他體驗,也非常歡迎分享喔!
集體主義 特徵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你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
#只用自我認知去推論對方感受
#那每段關係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
在我工作的對象中,如果他們在人際社交中容易出現問題,例如有容易被排擠的情形,大多數都是在中學時期就開始有此現象。而人際問題往往會一路跟隨至成年時期,讓他們在與人相處上有很多憂慮,進入新環境總是害怕自己會不會再重演。其實,人際關係的不穩定,往往也與個人的自我不穩定有關。可能來自過大的我,或過小的我,也就是在人際互動中有自以為是的狀態,不自覺貶低他人,或是自我貶低的情形,不自覺討好他人。
而這種自我不穩定狀態,會引發三種人際互動情形,分別是:第一、錯誤的人際知覺;第二、缺乏人際核對能力;第三、過度尋求認可。
#人際互動困境一 #錯誤的人際知覺
首先,我帶你了解,錯誤的人際知覺。所謂「人際知覺」是一個人在社交情境中,如何去判斷他人的行為,進而認定這個人的狀態或關係的狀態,常見的有:
1.先入為主
他們對人的知覺並非出於理性客觀,而是將主觀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認為對方就是這樣類型的人。例如:看見對方板著臉,就認為對方一定很難相處;或者看見對方找零錢的方式,就認為對方一定很吝嗇等。
2.投射作用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會把自己的特徵,歸屬到其他人身上,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並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他人。例如:對自己很自戀的人,見到他人對自己微笑,就以為他人對自己有好感;對自己很自卑的人,見到他人別過目光,就認為對方也不喜歡自己,而對方可能只是較內向或不知所措罷了。
3.情緒效應
當下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讓他們戴上有色眼鏡看人,以致看出去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己當下的情緒色彩。例如:你現在覺得不開心,就覺得所有人都在針對你;你最近都被人拒絕,就容易過度解讀他人的已讀不回、拒絕或冷淡對待,但有可能只是對方當下過於忙碌。
說實在的,我們的確會在某些情境下不由自主地錯誤判斷某些事情,畢竟每個人的生活脈絡非常不同。就拿約會遲到這件事,在不同國家對時間的感受截然不同,有些人覺得晚到十五分鐘還好,但有些人覺得是極其不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性有這麼大的不同,在人際互動裡若沒有去了解與澄清事實,或表達自己的需求,你可能會陷入自己的小劇場中推論對方的狀態,認為自己在對方心中就是不重要的小螺絲釘,而讓關係漸行漸遠。很有可能你在很多段關係最後都容易走向這樣的局面。你發現了嗎?
如果你不懂得去澄清事實或表達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只用自己的認知去推論對方的狀態,那麼你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不斷地複製、受傷又挫敗。這也是我接下來要提的第二種人際互動困境—「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
#人際互動困境二 #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
有時候你可能不知道怎麼說、何時何地去說、說些什麼?又或是,有時候你不確定能不能對別人說,說了會不會被討厭、被拒絕或者被嘲諷?也就是,你缺乏人核對能力,這還是會指向「自我」的穩定性。
親愛的,你要先問問自己,我在關係中有沒有價值?有沒有付出?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要接著問自己,我是否能認可我的需求,以及澄清我的疑問?如果你的答案是十足的否定,那也難怪你常在人際互動中受委屈、也受挫敗,很可能你都不懂得尊重自己,所以他人也跟著不會尊重你的意願與需求。你可能會想問,要如何培養在互動中人際核對的能力呢?
你需要做的是「協助自己覺察看人的視角」。
在著名的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我好,你也好」。也就是在看人的觀點上,如果你容易對人有先入為主,甚至帶有敵意的判斷時,你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經常以「你不好」的視角,容易覺得別人要找你麻煩;如果你在人際中,經常覺得自責、什麼都做不好、不被喜歡,就要留意自己是不是經常帶著「我不好」的視框。
你可以帶著「我好,你也好」的視角來練習人際核對的能力,這對你會非常有幫助。當你核對後,將更能拓展你的視角,看到人性不同的面向。成功經驗的累積會帶給你更強化「我好,你也好」的視角,也讓你真正不斷吸引更多「對自己和他人都善良的人」與你為伍。
再來,我們談談因自我不穩定狀態,引發的第三種人際互動困境—「過度尋求認可」。
#人際互動困境三 #過度尋求認可
其實每個人在人際互動中,都會某種程度地想要尋求認可。因為被彼此認可時,能強化關係的強韌度,也能感覺到自己在關係中存在的重要性與價值感。但當你過度想被認可時,就會造成以下現象:
1.過度表現
太想要呈現自己的好、自己的優點,有時候讓人反感的是,你可能會將過往的英雄史都帶出來,就希望換得對方肯定與讚賞的神情。曾在我某一堂課的討論中,有學員說到自己在工作中投入太多心思,而感覺自己被耗竭。正當我們一群人認真探討原因時,一位學員插話進來,說到他覺得對工作上手又游刃有餘的人,是不會覺得耗竭的。這時,討論的氛圍瞬間被冰凍。這位學員並沒有發現,他的發言在間接表明自己工作能力很好、他人工作能力很差,在過度表現中,讓人對他產生排拒感。
2.過度討好
過度細心體貼地想要服務對方,雖看似是暖男或暖女的舉動,可是有時卻讓人承擔不起。除了不知如何回應而有壓力之外,也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不是弱化了他的能力,當對方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這會讓人想要保持距離,你也可能因此覺得挫敗,為什麼自己付出這麼多,卻反而換來距離感。
3.過度合群
合群在集體主義下是種美德,但當這個合群造成你失去準則的判斷,那就是有害的。畢竟有許多人打著合群的名義,要求你承擔他人該做的事情,而讓你成為被利用的對象,使得他人並不會珍惜你的付出。若你是過度合群的人,往往是源於你內心強烈渴望團體歸屬感,所以,當團體共同討厭一個人時,你也就自然加入一起討厭對方,或當先鋒去做破壞他人名譽的事。但你知道嗎?這很可能使你最後落得裡外不是人。
#如何撫平人際焦慮?
最後,我想告訴你:真摯的友誼往往來自「發自內心的感受」,人際互動中沒有內在感受的連結,往往只會流於表面的社交互動。因此,小美可以向小花坦誠自己的部分是:「我當時很想跟他們拉近關係,所以很擔心如果我拒絕他們的要求會被討厭。坦白說,我也覺得這樣透露細節很不妥,但我沒有勇氣拒絕他們。」
接著,進到尋求他人原諒的層次,這需要深層地去同理對方的感受。你需要徹底明白你的行為對對方造成的影響,甚至是痛苦,如果對方沒有感受到你的理解,就不會感受到你的歉意。所以,小美可以對小花這麼說:「我真的很抱歉,這麼做一定讓你覺得自己被背叛了,也有被欺騙的感覺。我相信你當初是信任我,才加我好友,跟我分享你的生活。我也知道你後來非常生氣,我真的覺得非常內疚,真的很抱歉,你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嗎?」
當你說完這些,你還是要將原不原諒的權力給予對方,畢竟他人因為你的行為感覺受傷,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快從受傷的感受中復原,強壯到可以立刻再次信任,因此,你需要給彼此一些時間。
最終,很重要的是,你要練習與自己和解,而不是讓這次人際挫敗經驗,再次成為你與人互動的焦慮來源。你需要理解自己那份對歸屬與連結的匱乏、對自我的不肯定,你才能真正從人際經驗中,學習如何提升自己,以及適切地連結他人與維持關係。如此,你才不會在一生中不斷複製人際挫敗的經驗。
--
📖 本文節錄自《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作者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為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創辦人、諮商心理師,本書由 三采文化Suncolor 發行。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y6j46jwz
集體主義 特徵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簡單說,中共若勝,世界文明將在一種聲音下,通通被扼殺
對於一個非基督徒的我,要理解根基於喀爾文清教的美國保守主義,除了閱讀文獻與歷史,青少年時期大量閱覽的古典哲學起了很大作用。
雖然從高中起因研讀存在、後現代、結構、解構主義,而開始思維左傾,並以進步左派自居;但由於對個人主義的理解與堅持,意即自我實現的追求,對集體主義已不只是反感,更是厭惡。在2016年川普競選開始獲得啟發與反思,藉由個人主義而回歸原是右派的本我。
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方案幾乎是以畜道對待人類,編織出烏托邦理想社會,帶來的卻是思想監控、肉體毀滅。中國共產黨甚至妄想將全人類納入一體化管理,並美名為「新世界秩序」、「人類命運共同體」。20世紀極左翼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納粹黨、蘇聯共產黨造成的無界侵略、圈養、大屠殺,如果沒有美國的引領與對抗,世界大部份國家可能早已歸於極權統治。
而這個趨向世界極權一體化的可能性又在21世紀初開始具現,因為中國共產黨和美國民主黨的利益結合,或者說是以民主黨為主的左派扶持、餵養了共產黨,先是蘇聯,接著以中國為實驗種植園,並以全球化分工與經貿獲取利益。
當獲得的利益龐大到不可想像時,這些政客、資本家,及其圍繞的利益集團為了追求慾望與快感,墮落到集體做出暗網才可能看到的各種變態、泯滅人性行為。而這個全球化利益分贓集團,除了把14億中國人當成韭菜收割,甚至妄想把全球也變成韭菜園。
由川普帶領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不僅關乎是否能阻止美國社會主義化,更關係到全人類的命運。這也是我開始寫本專頁,繼之創辦右派網站《對觀點》,期望成為華文(使用華文不與主張台灣獨立相悖)右派的一個虛擬據點,並支持川普連任。
川普舉著聖經,以清教徒美國傳統價值對抗所謂的自由派,這些意圖以人造天堂引誘人類進入社會主義地獄的左派領袖。我並不是討厭或排斥左派大眾,因為我過去也是其中一員。我厭惡的是利用左派烏托邦理想誘導希冀人類社會進步,引人踏入精心設計美麗陷阱中的那些陰謀領導者。
全球學術界已有8成以上被左派佔領,他們多數堅信自己的理念,沒意會到自由派思想帶來的危害。正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關於自由派思想的危害,文末連結到網站的【西方文明的危機與醫治】,文章所介紹的沃格林可以說是先知。
埃里克·沃格林( Eric Voegelin , 1901-1985 ) ,美國政治哲學家。1973年,沃格林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次演講中預測說,十年之內,蘇聯將從內部崩潰。1991年12月26 日蘇聯解體,與沃格林的預測僅相距8年,這代表他對於極權與共產主義危害人類的深刻理解。
沃格林一生致力於研究二十世紀的地方性政治暴力,這一努力相關於政治、歷史或意識的哲學。根據沃格林的世界觀,他「指責對基督教的惡劣的烏托邦式解讀,因為會導致像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樣的極權主義運動」。沃格林不接受任何讀者和擁護者給他貼上的意識形態標籤或分類。
沃格林最經常被人引述的一段話是:「因此,只有當基督徒的先驗充實(fulfillment)被現世化的情況下,歷史中的本質(eidos)問題才會出現。然而,這樣一種關於末世的現世化假說是一個理論上的謬誤。」有個口號出自這段話:「不要把末世現世化!」,意思是:「不要嘗試讓來世的事情發生在此刻、此處」,或者「不要嘗試在地球上創造天堂」。
本文作者王志勇提到沃格林一生致力於尋求真理和秩序,他對政治學和人文學術做出了七大突出性貢獻:
一、批判實證主義,使政治學重新成為一門科學。
二、診斷西方文明的危機,強調靈魂的疾病。
三、批判極權主義和現代各種意識形態運動。
四、恢復對秩序的重視,強調失序和秩序的重建。
五、為人提供了一套歷史哲學。
六、為人提供了一套意識哲學。
七、為人提供了向超驗保持開放的哲學框架,用於醫治西方文明。
關於西方文明危機,作者指出:
西方文明的危機不僅僅是思想的危機,而是來自靈魂的疾病,也就是人的意志和意識的危機。這種意志的危機就是個人意志的叛逆,不願意降服在上帝及其所設立的秩序之下;這種意識的危機就是對超驗者上帝缺乏認識、敬畏和愛慕的意識,人的意識中充斥的是自己的慾望,成為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信徒;而少數野心家則是瘋狂地想成為上帝,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要把自己的意志和觀念強加給麻木不仁的大眾頭腦。
十九世紀興起的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就是對上帝和他人的叛逆,就是想通過政治宣傳和武力征服的方式實現個人所設想的烏托邦夢想,不管是法西斯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都是如此的路徑。
因此,沃格林強調,許多自由派知識分子反對極權主義,但是,他們並沒有認識到,他們自己的意識形態傾向與邪惡的共產主義和納粹主義是完全一致的。他甚至明確地說:「不容置疑的是,自由主義向邪惡的共產主義的過渡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和誠實性;如果我們把自由主義理解為主張對人和社會的內在性拯救,那麼邪惡的共產主義顯然不過是自由主義最激進的表達方式。
二十世紀中,從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建設邪惡共產主義的蘇聯、中國和柬埔寨,這些極權共產國家以「現代化」、「科學化」的名義下主導了大規模屠殺。表面上,造成這種大屠殺的根源是阿倫特所強調的極權主義,但是沃格林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極權主義背後意識形態的因素,就是自由主義、實證主義等各種以人為本的意識形態的陰暗性、虛偽性、暴力性和醜陋性。
這些意識形態的普遍特徵就是攻擊上帝的超驗性,藐視上帝在人的心靈中和社會中所設立的基本秩序和法則,從而摧毀文明所賴以存在的精神根基,為那些無法無天的思想與政治狂人的倒行逆施鋪平了道路。既然沒有上帝,當然也就沒有上帝所設立的秩序和法則,那麼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重新塑造自己和這個世界。各種各樣的烏托邦夢想及其實踐就是出於這樣的思路。
全文請點閱網站連結閱讀,對於非基督徒者如我,這篇立論深刻嚴謹的文章,讀後具有很大啟發。
https://rightpoint.site/column-wang-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