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感受到的「雙語國家政策」:灑下大筆資源給英語教育,卻忽略母語的瀕危與語言復振,難道合理嗎?】
最近,國發會大張旗鼓的宣布,將會成立專責機構,推動 #雙語國家政策。身為高中現場的學生,國中就讀的還是桃園10所「公立雙語創新學校」之一,實在已感受到風雲色變。
政大教授何萬順曾經指出,政府的「雙語」國家政策不明不白,在相關白皮書中 #只提及英語,卻 #未提及第二種「語」。這點我認為政府有逃避之嫌,畢竟這雙語一旦明講是中文與英文,不就跟原先力推的「#國家語言法」相關政策相互矛盾?更可能放大他們獨尊中文與英文的意圖。
講到這裡,第一個弔詭的點就出現了。口口聲聲對於國家語言保護的承諾,原來絲毫不及英語:
https://bit.ly/38NAojD
雙語政策白皮書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才循環大聯盟高峰會隆重登場🎊】
從進入國會之後,我就推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的立法、扶植台灣要成為「#雙語國家」等促進台灣與國際人才、產業交流的政策。
當美國在台協會 AIT的夥伴提出希望我能夠作為國會代表,支持台美合作的人才循環大聯盟計畫,我立刻義不容辭地答應,因為這個計畫和我對 #解決台灣人才流失問題 #幫助台灣接軌國際 #數位轉型的人才培育 的想像不謀而合。
相信一直以來關注這個計畫的朋友們,對過去我們所舉辦的 #人才循環白皮書啟動日、#國際企業徵才博覽會 等活動都一定不陌生,甚至有一路全程參加的。
每次在活動上我們都會告訴來賓,在今年11月將會有一場精彩的高峰會,期待許久,今天終於發生了。親手和AIT、All Hands Taiwan、Fulbright Taiwan 學術交流基金會以及許多朋友一起拉拔這個計畫計畫長大的我,覺得又興奮又感動。
很榮幸能夠和AIT酈英傑處長、ATD副總裁Tim Ito、我們的陳建仁 Chen Chien-Jen副總統以及經濟部沈榮津部長、台積電張忠謀創辦人等重量級貴賓一同共襄盛舉這場高峰會。
並且和AmCham Taipei會長Leo Seewald(李豪)、FSE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Randall Nadeau(那原道)、ATD講師Britt Andreatta和Melissa Daimler,以及 為台灣而教 Teach For Taiwan - TFT 為台灣而教的創辦人劉安婷,一同在高峰論壇,聊聊我們在不同領域,各自如何為台灣與國際的人才循環努力和 #數位時代 下對台灣的願景。
最後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今天ATD副總裁Tim所說的一段話作結,我想這可以代表我和其他為人才循環努力的夥伴們的共同信念和初衷—
”We make the world better by helping others be better at what they do.(我們藉由幫助他人更擅長做他們所做的事情來讓這個世界更好。) ”
#在張忠謀創辦人面前變成小粉絲🤭
相關新聞:
1. 美台創新合作 AIT:強化網路安全確保智財權 https://bit.ly/33uncvG
2. 人才循環大聯盟高峰會 AIT處長:推動台美人才流通 https://bit.ly/2pLcSAS
3. 台美人才合作 酈英傑:幫助拓展台灣國際能見度 https://bit.ly/2NJJ6V5
4. 台美創人才循環大聯盟 4大目標 https://bit.ly/33jLrwy
5. 別再說「我台大」 張忠謀:比大學教育更重要的是世界觀和謙遜
https://bit.ly/34x35gD
雙語政策白皮書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何北歐人英語普遍流利?- 天衛六
到過北歐國家如丹麥、挪威和瑞典旅遊的話,不難發現使用英語近乎暢通無阻。事實上,在 EF EPI 全球英語能力指標中,北歐國家多年來都名列前矛。在 2018 年的最新報告中,全球第一名是瑞典;挪威和丹麥分別名列第四和第五。
北歐人英語普遍流利,最基本的理由是,北歐三語 — 丹麥、挪威和瑞典語屬北日耳曼語系,與現代英語屬於相近語系,語言上是親屬,地理位置又是鄰居,自然有先天優勢。美國外交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以英語使用者為標準,將各大語言按難易度分為 5 個等級,第 1 級最易,就包括北日耳曼語種。美國外交學院表示,只需 575 至 600 小時即能掌握最易級別的語言。英語使用者學它們更容易,反之亦然。
這樣解釋似乎不怎麼激勵人心,原來只是北歐人有先天優勢?不過,與英語相近的語系也包括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法語等,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在 EF EPI 分別排列第 32、34 和 35 位。可見,語系相近並不是惟一讓北歐人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原因。
瑞典、挪威和丹麥都以其優秀的公立學校而聞名,語言學習是學校的優先事項。丹麥學童在一年級時就開始學習英語作為外語,在五年級時再多學一門外語;挪威學童亦自一年級起學習英語。在瑞典,英語是強制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一般在三或四年級開始學習。
說到這裡,你可能仍會疑惑,多年來香港教育的核心科目也包括英語,甚至在學前教育已接觸英語,為何香港的年輕人仍不見得普遍英語流利?
學校的課堂所提供的學習時間畢竟有限,而語言要多使用,浸淫在其中,才會流利。語言學習平台 Fluent in 3 Months 創辦人 Benny Lewis 與已在挪威定居 8 年的 Forbes 撰稿人 David Nikel 不約而同指出,「文化浸淫」是北歐人精於英語的關鍵。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通過網絡能輕易接觸英語文化。
北歐三國的觀眾是英語媒體的消費常客。雖然北歐三國具有豐富源遠的維京文化和歷史,但畢竟他們人口少(瑞典約 1,000 萬人、丹麥約 580 萬人、挪威約 540 萬人),本土出產的大眾文化作品始終不及英美兩國豐富,對外國的文化作品需求相對較大。
而且,在北歐電視頻道播出的英語節目,大多只附上字幕,不會為其配音。英國廣播公司(BBC)甚至也有北歐的頻道,在三國廣播。
其中一些數據,可側面引證北歐人對英語大眾文化的需求。例如挪威是僅次於美國,Netfilx 訂閱率最高的國家,丹麥和瑞典分別為第四及第五高。據 Top40-Charts 的調查排名,北歐三國現時的趨勢,亦是傾向喜愛英語歌手。
語系相近讓北歐三國人較易掌握英語,良好的公立教育則讓他們手執一套接通英語世界的工具,但浸淫在英語大眾文化之中,才是他們普遍流利的「秘訣」。
北歐人英語流利,不僅使他們自豪,甚至讓他們擔心英語威脅到本土語言的地位。2008 年挪威時任文化部長 Trond Giske 就曾表示政府對英語強勢感到擔憂,並向議會提交白皮書,宣佈挪威語的生存成為政策優先事項。瑞典自 1998 年起已商討為推廣瑞典語立法,於 2009 年「語文法」生效,重申瑞典語的主導地位,規範公共機構的工作語言為瑞典語。丹麥文化部亦於 2008 年發表報告,提出在家庭、日間托兒、學校及高等教育層面推廣丹麥語。
對於英語是否過於強勢,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北歐語言學教授 Catrin Norrby 則認為這是過份憂慮:「即使英語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無處不在,也很難相民族語言會因此末落。」她解釋,這些民族語言具深厚根基,編纂了許多詞典,語法和豐富的民族文學,亦是官方和廣泛使用的語言。她預示未來更多是在特定場合的雙語使用,而非民族語言丟失主場:「這種使用將促進更高水平的個人雙語,並抵消『單語心態』。」
原文:CUP
#文化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