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夜之鴿 | 盧斯達 on Patreon】
現在特區政府官員講到明「愛國不愛黨」講不過去,象徵他們收回了香港人最後自欺欺人的精神空間。國家是否等於政黨,這個問題我們幾年前開始思考,當年也頗為熱鬧,爭論有沒有結出果子?我們不知道,但我們沒有騙人,當初我們直接指出,中國不是這樣想,我們全香港都認為是這樣,只是局部的同溫屠效應。我們為何對中國政治有如此的「假性認知」,自然也有內外的雙重因素。鄧小平當局當初部署接收香港,為爭取香港人心,也受中國國內自由化影響,設計較寬鬆,鄧說不強迫香港人愛黨,只要求他們愛國,甚至說共產黨不怕人罵,因為共產黨罵不倒。
這種技術性取態是順從香港的既有政治文化。香港人自清末起就被隔離在中國以外,不算正式參與共和國甚至民國的誕生,等於長期是「海外華人」的心態,有樸素戀中感情。英方在 20 世紀初,也搞傳統國學教育,希望用文化國防頂著赤化的威脅,培養出香港人普遍反共,但支持「理念中國」的二元認同。
鄧小平他們當然知道要求香港人一下子去到愛黨、去到支持社會主義,並不現實,也不利收回香港,就容忍統戰了。說穿了上一代民主派元老甚至各界人士,其實都做過中方的入幕之賓。京港來回之間,他們也將自己一時受禮待的特殊歷史經歷當成了通則。雖然後來有了六四引致的反面,但香港人接到了一國兩制,也就認為這是鎮山之寶,認為「愛國不愛黨」的道德高地有政治法力,可以反過來束博中共。這種取態,在短時間內似乎令人產生一種印象:此論述能夠獲得「民主保本」一代港人在選舉投票給民主派,也可以頂住中共指控他們不愛國。
從更長時間和事後看來,中國容許香港局勢不改變,是因為國力未夠強大,而不是因為香港人始終愛著理念上的中國。你是否愛理念上的中國,中國不在乎,但法律上政治上效忠中國的要求,則始終未被剔除。
最明顯的例子是黎胖子和李柱銘等人,他們中國人身份認同很強,但始終反共和要求民主。我們香港人幼承庭訓,假定「愛國民主」是極為安全的爭取路線,「中國也不可能反對呀」,但香港是否有民主,在中國的天朝藍圖關係到整個社會主義體系的完整性,對中國而言社會主義的完整性其實就是主權的完整性。如果香港有真民主,則中國又可能等於再次失去香港控制權,180 年前香港分裂出去的情況又會出現。任你自報家門如何愛國,是真愛國還是假愛國,中國的想法都不會自己改變。
在香港搞愛國民主其實屬於掩耳盜鈴,自己覺得安全,但在中國看來可能是笑話。當然香港其實無險可守,上一代人打算死馬當活馬醫,亦可能是忍辱負重的偉大。好像曹操行軍進入險處,大家又饑又渴,作為領袖只好不斷欺騙士兵前面就有水源有補給,以精神力動員大家撐下去;但香港的現實遠比成語故事來得殘酷,望梅止渴的故事去到最後,曹軍真是撐著走到了綠洲,錯有錯著,但香港則是仍然依照宿命走入永夜的曠野。
愛國民主沒有獲得中國優待。盡量爭取議席,然後準備在民主政改之後「量變質變」由港人獲得香港管治權的暗渡陳倉,亦一如所料被中國截斷。在 2014 年白皮書之後,我們其實就已碰到了現實的牆,所以之後才有退聯、圍繞支聯會六四和前途問題的各種討論。一旦香港會達到真普選的未來被否決,選舉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後來參與選舉的新力量,其實都不是求結果,而是求過程,將選舉視為一種政治運動,用選舉來攬動形勢。
在中國看來,香港的選舉被激進化,漸漸走向否定制度,這有某程度上亦是事實,不過這種趨勢在 2014 年之前並不存在,基本上是 2014 年的白皮書宣示幾代香港人期待和參與的「民主回歸」化為一場春夢的結果。這情況也不只是年輕人搞出來,後來我們發現不知為何當初非常反對搞事的泛民,後來自己都開始在議會裡搞抗爭。畢竟 2014 年之後,老民主運動員都不禁公開抱怨,中方已經跟他們斷絕溝通,跟中國有商有量的舊情不再,也許才是泛民最後也被迫激進化的根源。
然而醜婦終須見家翁,中國早晚也會告訴香港,不打算搞民主,但這個夢在香港已經做了幾十年,有幾代人的期待,已經尾大不掉。這件事對中國來說,是上一代人把問題留給後代解決的結果,對香港人來說,則是無險可守,只能對當初承諾極為認真,始終追數的悲劇。
然而一個人成長,接受了的社教化很難清除。
我們就經歷過「公民教育」只教你在街上要守秩序、不要亂拋垃圾的年代,後來就開始有23 條、國民教育等等,最後普選夢碎。這種對中國天經地義的事情,實際上是要把幾百萬人累積了上百年的思想習慣扭轉過去,將他們對世界的普遍認知改變過來。這種強烈的世界觀衝突,一經政治力的強固,就變成一種蔓延的認知失調。當兩種衝突的意識形態並存於一個人身上,最後他都會撐不住,會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使衝突於內在調和。結果便是藍絲和黃絲相繼出現,因為作為認知失調者的整體香港人,為了沖淡內在衝突,一些人選擇做「政治上的中國人」,一些則選擇做另一種人。兩種方法都可以緩解自身的心理衝突,但其實也是將內在衝突移情出去,雙方都會為了避免認知失調而慢慢 reinforce 自己的信念,以免精神崩潰,香港就此進入動亂。
2014 年之前的香港為何比較平穩,是因為我們將所有事情建設於一個「香港很快就會民主」的春夢,夢境是和平的,但畢竟是虛幻。真實的香港一出世,就是戰地嬰兒。政治充滿謊言,現在只是用謊言建造的和平終於被時間揭穿。
在這個年代存活,不知是可哀還是可幸。例如早就去了地獄的司徒華就看不到香港「水落石出」的一天,沒能親耳聽到「愛國不愛黨」被黨否定了。人們說長大就是不斷被現實打倒,最後不明不白就接受了現實,也就是一個嬰兒慢慢發現世界上有其他人,自己一點也不特別。據說佛洛伊德認為人類遵守外在道德的起源,就是他明白了自己無法勝過成年人的父親,在爭奪媽媽的戰爭必然輸掉的現實的一瞬間。
然而後來我們到了青年時期又會有中二病,中二病就是人開始又想重建自己的獨特性,想創造自己認為獨特的人生的一瞬間。歷史上極具開創性的東西,往往都有中二病的影子 (但不代表甩皮甩骨的中二病必定等於有開創性)。啟蒙主義的歐陸思想家、宗教改革中的馬丁路德、美國建國先賢、中國人的反帝共和派、共產主義要創造新世界,其實全部都是由人的妄自尊大緣起。
Ridley Scott 拍的《Hannibal》(2001) 就有一段非常意味深長的話。那個時空漢尼拔醫生已經越獄逃到美國之外,史達琳還在找他,但同時因為受腐敗的司法部打壓而被投閒置散。後來她訪問漢尼拔在監獄裡要好的獄卒 / 護理人員,引述下,當年漢尼拔是這樣評價這個不一樣的女孩子:
「他談到遺傳和內心深處的行為,他用鴿子的遺傳來做比喻,它們喜歡高高的飛到天上,然後炫耀的翻著筋斗俯衝下來……鴿子分為膚淺和深沉兩種,當兩隻深沉的鴿子結合之後,他們的後代往往會俯衝撞地而死……史達琳探員是隻深沉的鴿子,只希望她父母中有一個是隻膚淺的鴿子。」
後來這對敵人和師徒終於在電話對上了話,當時史達琳已經被停職,接受內部調查,漢尼拔想將她爭取過來,他說:
「妳把自己的生命獻給調查局、獻給體制,然而在付出一切之後,卻發現他們並不喜歡妳。這一點讓妳憤憤不平,比放棄丈夫和孩子都還要憤怒。為甚麼?為甚麼妳會如此憤怒?……妳服侍『秩序』這個概念,他們不;妳遵守誓言,他們不;妳覺得保護弱小是自己的責任,他們不;因為妳跟他們不同,所以他們討厭妳。他們恨妳也妒忌妳……」
那麼這些年的激蕩歲月之後,我也有這個疑問。我們是膚淺還是深沉的鴿子?你選擇 to be 還是 not to be ?漢尼拔說那番話是因為他明白自己道德標準異於常人,只能將自己隱藏起來,避免成為撞地而死的鴿子。然而人總會不禁期待一個深沉鴿子也能展示本色的世界。鴿子能夠活著固然很好,作為深沉的鴿子能夠活著並且保持著自己的本色,就更困難,但也更好。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雙重趨避衝突例子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永夜之鴿 | 盧斯達 on Patreon】
現在特區政府官員講到明「愛國不愛黨」講不過去,象徵他們收回了香港人最後自欺欺人的精神空間。國家是否等於政黨,這個問題我們幾年前開始思考,當年也頗為熱鬧,爭論有沒有結出果子?我們不知道,但我們沒有騙人,當初我們直接指出,中國不是這樣想,我們全香港都認為是這樣,只是局部的同溫屠效應。我們為何對中國政治有如此的「假性認知」,自然也有內外的雙重因素。鄧小平當局當初部署接收香港,為爭取香港人心,也受中國國內自由化影響,設計較寬鬆,鄧說不強迫香港人愛黨,只要求他們愛國,甚至說共產黨不怕人罵,因為共產黨罵不倒。
這種技術性取態是順從香港的既有政治文化。香港人自清末起就被隔離在中國以外,不算正式參與共和國甚至民國的誕生,等於長期是「海外華人」的心態,有樸素戀中感情。英方在 20 世紀初,也搞傳統國學教育,希望用文化國防頂著赤化的威脅,培養出香港人普遍反共,但支持「理念中國」的二元認同。
鄧小平他們當然知道要求香港人一下子去到愛黨、去到支持社會主義,並不現實,也不利收回香港,就容忍統戰了。說穿了上一代民主派元老甚至各界人士,其實都做過中方的入幕之賓。京港來回之間,他們也將自己一時受禮待的特殊歷史經歷當成了通則。雖然後來有了六四引致的反面,但香港人接到了一國兩制,也就認為這是鎮山之寶,認為「愛國不愛黨」的道德高地有政治法力,可以反過來束博中共。這種取態,在短時間內似乎令人產生一種印象:此論述能夠獲得「民主保本」一代港人在選舉投票給民主派,也可以頂住中共指控他們不愛國。
從更長時間和事後看來,中國容許香港局勢不改變,是因為國力未夠強大,而不是因為香港人始終愛著理念上的中國。你是否愛理念上的中國,中國不在乎,但法律上政治上效忠中國的要求,則始終未被剔除。
最明顯的例子是黎胖子和李柱銘等人,他們中國人身份認同很強,但始終反共和要求民主。我們香港人幼承庭訓,假定「愛國民主」是極為安全的爭取路線,「中國也不可能反對呀」,但香港是否有民主,在中國的天朝藍圖關係到整個社會主義體系的完整性,對中國而言社會主義的完整性其實就是主權的完整性。如果香港有真民主,則中國又可能等於再次失去香港控制權,180 年前香港分裂出去的情況又會出現。任你自報家門如何愛國,是真愛國還是假愛國,中國的想法都不會自己改變。
在香港搞愛國民主其實屬於掩耳盜鈴,自己覺得安全,但在中國看來可能是笑話。當然香港其實無險可守,上一代人打算死馬當活馬醫,亦可能是忍辱負重的偉大。好像曹操行軍進入險處,大家又饑又渴,作為領袖只好不斷欺騙士兵前面就有水源有補給,以精神力動員大家撐下去;但香港的現實遠比成語故事來得殘酷,望梅止渴的故事去到最後,曹軍真是撐著走到了綠洲,錯有錯著,但香港則是仍然依照宿命走入永夜的曠野。
愛國民主沒有獲得中國優待。盡量爭取議席,然後準備在民主政改之後「量變質變」由港人獲得香港管治權的暗渡陳倉,亦一如所料被中國截斷。在 2014 年白皮書之後,我們其實就已碰到了現實的牆,所以之後才有退聯、圍繞支聯會六四和前途問題的各種討論。一旦香港會達到真普選的未來被否決,選舉的意義就不一樣了。所以後來參與選舉的新力量,其實都不是求結果,而是求過程,將選舉視為一種政治運動,用選舉來攬動形勢。
在中國看來,香港的選舉被激進化,漸漸走向否定制度,這有某程度上亦是事實,不過這種趨勢在 2014 年之前並不存在,基本上是 2014 年的白皮書宣示幾代香港人期待和參與的「民主回歸」化為一場春夢的結果。這情況也不只是年輕人搞出來,後來我們發現不知為何當初非常反對搞事的泛民,後來自己都開始在議會裡搞抗爭。畢竟 2014 年之後,老民主運動員都不禁公開抱怨,中方已經跟他們斷絕溝通,跟中國有商有量的舊情不再,也許才是泛民最後也被迫激進化的根源。
然而醜婦終須見家翁,中國早晚也會告訴香港,不打算搞民主,但這個夢在香港已經做了幾十年,有幾代人的期待,已經尾大不掉。這件事對中國來說,是上一代人把問題留給後代解決的結果,對香港人來說,則是無險可守,只能對當初承諾極為認真,始終追數的悲劇。
然而一個人成長,接受了的社教化很難清除。
我們就經歷過「公民教育」只教你在街上要守秩序、不要亂拋垃圾的年代,後來就開始有23 條、國民教育等等,最後普選夢碎。這種對中國天經地義的事情,實際上是要把幾百萬人累積了上百年的思想習慣扭轉過去,將他們對世界的普遍認知改變過來。這種強烈的世界觀衝突,一經政治力的強固,就變成一種蔓延的認知失調。當兩種衝突的意識形態並存於一個人身上,最後他都會撐不住,會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使衝突於內在調和。結果便是藍絲和黃絲相繼出現,因為作為認知失調者的整體香港人,為了沖淡內在衝突,一些人選擇做「政治上的中國人」,一些則選擇做另一種人。兩種方法都可以緩解自身的心理衝突,但其實也是將內在衝突移情出去,雙方都會為了避免認知失調而慢慢 reinforce 自己的信念,以免精神崩潰,香港就此進入動亂。
2014 年之前的香港為何比較平穩,是因為我們將所有事情建設於一個「香港很快就會民主」的春夢,夢境是和平的,但畢竟是虛幻。真實的香港一出世,就是戰地嬰兒。政治充滿謊言,現在只是用謊言建造的和平終於被時間揭穿。
在這個年代存活,不知是可哀還是可幸。例如早就去了地獄的司徒華就看不到香港「水落石出」的一天,沒能親耳聽到「愛國不愛黨」被黨否定了。人們說長大就是不斷被現實打倒,最後不明不白就接受了現實,也就是一個嬰兒慢慢發現世界上有其他人,自己一點也不特別。據說佛洛伊德認為人類遵守外在道德的起源,就是他明白了自己無法勝過成年人的父親,在爭奪媽媽的戰爭必然輸掉的現實的一瞬間。
然而後來我們到了青年時期又會有中二病,中二病就是人開始又想重建自己的獨特性,想創造自己認為獨特的人生的一瞬間。歷史上極具開創性的東西,往往都有中二病的影子 (但不代表甩皮甩骨的中二病必定等於有開創性)。啟蒙主義的歐陸思想家、宗教改革中的馬丁路德、美國建國先賢、中國人的反帝共和派、共產主義要創造新世界,其實全部都是由人的妄自尊大緣起。
Ridley Scott 拍的《Hannibal》(2001) 就有一段非常意味深長的話。那個時空漢尼拔醫生已經越獄逃到美國之外,史達琳還在找他,但同時因為受腐敗的司法部打壓而被投閒置散。後來她訪問漢尼拔在監獄裡要好的獄卒 / 護理人員,引述下,當年漢尼拔是這樣評價這個不一樣的女孩子:
「他談到遺傳和內心深處的行為,他用鴿子的遺傳來做比喻,它們喜歡高高的飛到天上,然後炫耀的翻著筋斗俯衝下來……鴿子分為膚淺和深沉兩種,當兩隻深沉的鴿子結合之後,他們的後代往往會俯衝撞地而死……史達琳探員是隻深沉的鴿子,只希望她父母中有一個是隻膚淺的鴿子。」
後來這對敵人和師徒終於在電話對上了話,當時史達琳已經被停職,接受內部調查,漢尼拔想將她爭取過來,他說:
「妳把自己的生命獻給調查局、獻給體制,然而在付出一切之後,卻發現他們並不喜歡妳。這一點讓妳憤憤不平,比放棄丈夫和孩子都還要憤怒。為甚麼?為甚麼妳會如此憤怒?……妳服侍『秩序』這個概念,他們不;妳遵守誓言,他們不;妳覺得保護弱小是自己的責任,他們不;因為妳跟他們不同,所以他們討厭妳。他們恨妳也妒忌妳……」
那麼這些年的激蕩歲月之後,我也有這個疑問。我們是膚淺還是深沉的鴿子?你選擇 to be 還是 not to be ?漢尼拔說那番話是因為他明白自己道德標準異於常人,只能將自己隱藏起來,避免成為撞地而死的鴿子。然而人總會不禁期待一個深沉鴿子也能展示本色的世界。鴿子能夠活著固然很好,作為深沉的鴿子能夠活著並且保持著自己的本色,就更困難,但也更好。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雙重趨避衝突例子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2015年爆發的歐洲難民危機,遷徙規模在人類史上前所未見。當時德國總理梅克爾一方面秉持人道主義精神,一方面考慮德國老齡社會需要基層勞工,決定廣開國門接納外來難民,這個決策使許多地方政府一時帶來經濟負擔和頭痛的社會問題。當然也造成德國國內極右派仇外政治勢力迅速崛起。
位於德國北方的漢堡,為歐洲知名港都,同樣領到配額,需要收容八萬難民。但市政府並沒有把問題丟給民眾,任由各種社群媒體以誇大不實的方式蔓延憤怒、不安甚或謡言來主導難民安置計劃。漢堡市設法邀請市民主動參與難民安置計畫,結合地方意見領袖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特殊設計的草根民主參與大數據模型,妥善照顧失去國籍的流浪者,輔導他們就業,讓他們融入德國社會,並且轉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和活力】
{內文}
距離北海一百公里的漢堡,是德國境內最大的天然港,貨物吞吐量名列全球第二十,也是人口僅次於柏林的第二大城。過去一百年來,這裡最為人熟悉的景象,莫過於水上川流不息的船隻、停泊碼頭的大噸位貨櫃、和櫛比鱗次的倉儲設施。然而這些屬於漢堡的標誌,隨著四年前歐洲難民危機爆發,逐漸釋出不同意涵。一場搶救難民大作戰,也讓漢堡成為實踐人道救援的典範。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2015年夏天,有愈來愈多難民湧入這個城市,一度達到每月一萬零四百人的巔峰,光是2015年九月,就創下單月湧入一萬零四百名難民的紀錄,讓整個城市處在極度緊繃的狀態。在這段特定期間,政府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興建難民營,每週單位以兩倍、三倍、四倍數字成長,只為了避免讓難民在冬季來臨時落難街頭。
Hamdan先生在漢堡城邦政府難民事務統籌部門中,負責第一線溝通和協調。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截至2017年底的統計,德國接受了一百四十多萬難民,胃納量全歐第一,遠超過法國的四十萬、義大利的三十五萬、瑞典的三十三萬。開放邊界是德國中央既定政策,但如何執行,卻得由各級政府自行消化,尤其對一個擁有五百萬人口、土地高密度使用的大都會來說更是棘手。面對又急又猛的難民潮,漢堡市政府幾乎是和時間賽跑,先在第一時間趕搭大批帳篷,然後以最大效率過濾所有可用地,佈建只需一週工期就可組裝完畢的貨櫃屋社區,並且展開逐步安頓,為漂泊的異鄉人提供一個遮風擋雨的港灣。
(阿富汗難民)
「(你來德國已經幾年了?)五年了。我從2014年就來了。」
這個難民社區的座落地Hafen City,是漢堡市近年來重點開發的新市鎮。二十二歲的阿富汗男子Said以有限的英語,解釋自己如何跟著一大群同鄉,花了一年時間,或徒步、或坐車、或搭船,輾轉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在平均容納三百人的每一個難民營裡,房屋結構一律為三層樓建築。一樓通常配給家庭,二樓以上供單身者使用,兩人一室,每層都配置獨立衛浴設備和廚房。在專業建築師看來,這種設計能讓使用者比在帳篷或大通鋪生活時享有較多隱私。同樣住在「單身宿舍」的還有伊朗籍的Hedyeh,兩年前跟著劇團出訪,卻因為莫名政治因素被迫滯留海外,最後與敘利亞女子成了患難之交,擠身在約兩坪大、功能卻一應俱全的空間中。
(JorgNoennig/漢堡數位城市科學教授)
「事實上,這些貨櫃單位屋,不論在設計和製作技術上都是相當高水準的,我自己是專業建築師,主要是設計研究室和實驗室,這是最複雜的建築結構,就我來看,這些貨櫃要容納非常複雜的實驗室,甚至都是沒有問題的,他們的結構就像太空船,具備非常好的工程條件。儘管看起來不如一般房屋美觀,但他們非常容易取得、非常容易佈署、而且相較於建造房屋,組裝貨櫃單位屋的成本很低,因此政府採納貨櫃單位屋,是很自然的政治決定,因為能夠最快滿足緊急需求。」
幾乎每個難民營都有超過二十個以上國籍人士居住,儼然民族大雜燴。事實上,德國近代史上並不乏接納移民的經驗。然而像2015年如此龐大的遷徙,卻前所未見。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我們碰上的問題是,這批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的背景各異,都來自於東方,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不同國家,大部分是隻身旅行的男性,而且多半是年輕人。我們碰上的問題是,這批近一百五十萬難民的背景各異,都來自於東方,有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不同國家,大部分是隻身旅行的男性,而且多半是年輕人。」
「當我們要在漢堡市內找土地搭建難民營或公共住宅時,附近鄰居就會開始恐慌,我們得和他們溝通,安撫他們,讓他們知道難民不會搗亂,不會騷擾居民,請他們放輕鬆。我們讓每個難民社區內的家庭人口佔百分之六十,單身者佔百分之四十,這種安排對單身男子形成非常正面的影響。」
Hamdan先生提到,難民營如今看來平靜無波。然而當初在推動時並不如想像中順利。隨著慕尼黑、漢堡與科隆等地陸續傳出伊斯蘭極端份子攻擊事件,打著仇外旗幟的民粹政治勢力迅速崛起,不少地方社會氛圍從歡迎轉成質疑,輿論也從大加讚揚轉趨保守。
(FouadHamdan/漢堡難民事務部門市民參與計畫專員)
我舉個例子。我們曾碰過十四個非政府組織連成一氣,發起「讓漢堡更好地整合」的運動。這名字取得很聰明吧?可是實際上,這些人彼此都是鄰居,屬於社會中高階級,而且都居住在市內高級住宅區,付得起法律訴訟費,裡面很多人甚至也是律師,這些都不打緊。當我們打算在他們的社區附近興建大型難民社區和高品質公共住宅時,我說的可不是簡陋的難民營,而是整齊的貨櫃屋,可容納五千、三千、兩千人的那種社區,他們一聽就立刻說,絕對不可以,想都別想。期間雙方持續溝通,到了最後他們說,我們其實並非反對難民,只是不想讓家附近一口氣出現五千、三千、兩千人。一個社區至多只能放三百人,而且必須平均分布在漢堡市內,這樣對社區才能更好地融合。
市政府最後不得不向強大選票壓力低頭妥協,接受小型難民營和公共住宅的建議,同時尋求與都市規劃研究機構合作,啟動「為難民找地方(Finding Places)」的市民參與計畫,最後總算圓滿了難民安置問題。來自敘利亞、四十二歲的MutazEnjila是計畫受益者之一。2015年他獨自抵達德國,被迫在難民營生活兩年,靠著濃烈的思念和微薄的津貼度日。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當時每件事對我來說都很艱困。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你不知道沒有家人在身邊,日子該怎麼過。」
「德國政府一邊協助難民學習德語,一邊輔導難民找工作,這非常重要,因為找工作不容易。」
儘管Mutaz在中東地區已是資深新聞從業人員,有關單位仍鼓勵他參與為期半年專門訓練課程,協助豐富他的履歷,後來順利進入網路媒體擔任兼職記者,報導少數族群在漢堡的動態。期間他好不容易盼到一家五口團聚,一起入住漢堡市西區新落成的公共住宅。政府代為支付每月八百歐元房租,待日後謀得全職工作,或屆滿兩年居住期限才需搬離。人生際遇總是難以預料。翻開舊照片,Mutaz忍不住感慨,自己也曾是有白色洋房、兩輛房車的人生勝利組。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那時候我們的生活狀況非常完美,在2010到2011年的時候。」
(Sousan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很想念我的家庭,我的回憶,我的大房子,一切的一切,每個地方,我在敘利亞擁有很棒的回憶,但戰爭迫使我們踏出這一步。」
Mutaz現在幾乎能夠自力更生。原本為中學英語教師的Sousan,過不久通過德語高級檢定考試後,也會開始找工作。他們現在的落腳處,是規劃為本地人和移民混居的社區,規模三百人左右。在當地人鼓勵下,一家人生活逐漸恢復安穩,忙著交朋友融入本地文化,學著以正面態度看待人生。
(Sousan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們同時也必須為當地人著想,因為是他們幫助我們,提供了庇護,所以我們絕對不浪費時間抱怨。」
(MutazEnjila/:敘利亞難民)
「我們的故事並不因為離鄉背井而畫下句點,故事並不因此打住,儘管過去的痛苦和悲傷仍如影隨形,但我們努力試著讓生活更好。」
協助無數新移民在異地重生,自己擁有德國和黎巴嫩雙重血統的Hamdan先生說,儘管當初將難民化整為零,分散安置的提案,確實讓市政府被迫因此多花了很多錢,但事後想來,這樣的處理確實比較細緻,讓族群之間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合,降低不必要的社會衝突。猶如漢堡一直是開放的港口,市民們展現出寬闊的胸襟,展現愛與包容,最後也讓移民的多元背景,進一步妝點了市容,增添了城市動能和活力。
雙重趨避衝突例子 在 小花心理學/程薇心理學- 💦趨避衝突(approach-avoidance ... 的推薦與評價
有趣又貼切的例子,這個口罩我也有,是我騎機車好夥伴。 4 年. 2. 唐福. 我 ... 雙十節連續假期小花客服時間調整 10/7(六) ~ 10/10(二):AM10-PM07 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