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倍券,挺藝文。
不要讓「紙風車們」孤軍奮戰!
認識紙風車多年,這六年來 #思瑤姐姐親子藝術季「 年年有紙風車」,有時一年多場,不論寒暑晴雨,甚至颱風來襲,我們堅持讓孩子看好的表演,這樣的初衷與合作情誼,讓思瑤與紙風車劇團建立起濃烈的革命情感。
今年疫情衝擊藝文產業,紙風車表演行程斷炊,但堅持不放無薪假,努力照顧劇組人員生計。
劇團本身營運產生困難,但創辦人李永豐率所有藝文團體之先,甚至比政府更有效率,主動發起紓困行動,「 #紙風車返笑日」廣發英雄帖鼓勵熱愛表演藝術的朋友持續創作,上傳影片拿獎金。
四月還開設「技術人才進修班」,鼓勵劇場人來上課還能領薪水,讓人才培育永續前進,愈艱困的環境裡愈要支持藝文創作。
這段時間我多次聯絡劇團團長,除了彼此打氣加油之外,我也主動詢問「需要幫忙一定要告訴我喔!」但團長建誠也像永豐大哥一樣帥氣,總是說「沒問題的,我們一定會挺過去。」
前幾天我生日,還窩心的收到執行長送來的花,祝福我一起繼續為藝文界加油。這是我今年收到最貴重的禮物了,在危難中還為朋友捎來祝福,我看到人性中罕見的慷慨與溫暖。

昨天午夜的一場大火,把紙風車劇團珍貴的道具、佈景、燈光、服裝的收藏倉庫一夕焚毀,我第一時間慰問團長,也請文化部全力協助。
我知道像我一樣焦慮擔憂的朋友很多,而我也能猜想得到永豐執行長慣有的沈穩,說不定還會反過來安慰大家,不要擔心什麼的。
「OK啦,大風大浪見太多。」新聞中看到他這樣說,果然氣魄如常。
文化部已經表示啟動對藝文團體的急難救助,我會持續督促,更重要的是未來在重建的過程,更需要各界的協助。
雲門舞團排練場大火後,社會捐資讓雲門在淡水異地重建,林懷民老師説「一場大火可以重新瞻望未來50年的挑戰與幸福」。
優人神鼓山中劇場也在去年遭祝融之災,10月即將啟動重建工程,除了民間善款外,更將首創協力造屋重建文資空間的新典範。
在台灣,藝術家擁有絕對的創作自由,這是幸福的。
但另一方面,藝文團體在台灣生存卻依舊艱辛,來自於社會普遍對藝術領域普遍無感,或是擁有距離感。很多台灣人覺得,接觸藝術文化是吃飽、有閒了以後的事,而不是生活裡的必須。
對於長期從事文化問政的我來說,充分感同身受。
硬體建設是王道,文化軟實力所獲得的政策支持太弱太少。
這也是為何在疫情衝擊下,藝文產業所分配到的紓困預算,遠遠不及其他內需產業,52.5億還是拚了命爭取來的極大化預算。
而我更常遇見的質疑是,「關心文化沒用啦!」選民認為重視經濟比投入文化更重要,殊不知以文化內涵而建構的軟實力才是真正的台灣品牌,在全球化下,文化經濟力擁有比其他產業更有利的發展空間。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台灣藝術家總能在拮据的社會條件下找出生存之道,也磨練出更堅韌的意志,就像我在紙風車劇團同仁身上看到的「骨氣」與「勇氣」。
我長期投入的工作充其量也只能讓藝文工作者「少辛苦一點點」,讓藝文界能夠擁有豐沛的資源、更有力的環境支持,這都需要藝文培力的厚植與深耕,需要台灣整體社會的認同,行動力挺。
而這樣的支持,絕不是只有在災難中積極捐贈募資而已,更需要大家在生活中踴躍進行藝文消費,讓「花錢看表演」「買票看藝術」成為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七月上路的 #振興三倍券,歡迎大家積極進行 #藝文消費。您的藝術消費,不只能夠維持藝術工作者的生計,更是支撐發展台灣的藝術創作能量,讓台灣的故事繼續說下去。
紙風車一場大火,希望可以燃起社會支持藝術消費的無限熱情。
明天開始國內解封,邀請大家走進劇場看一場表演,到美術館看一場展覽吧。
#讓藝文消費成為你我生活的日常
#用振興三倍券救藝文產業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雲門 舞 者 薪水 在 黃琦勝的劇場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藝文環境不好:
「你要去做才能改變環境」
身為一個劇場工作者,常常聽到這句話:因為藝文環境不好,所以......。
但我想的事情是,甚麼是藝文環境,又,甚麼是環境不好?在我的理解中,藝術產業必須有等級之分,不是以好壞,而是以規模和形式。如同羅伯威爾森、彼得布魯克、碧娜鮑許、鈴木忠志等國際級劇場藝術家,或雲門舞集、優人神鼓等國內國際級團隊,這些是最高級,他們以個人的藝術見解引領其他藝術家批判、思考或效法;以至於出現大型商業劇團,如綠光、屏風、表坊等相對貼近一般觀眾生活之戲劇作品;而再往下則是相對中型,以地方為出發的職業劇團,如阮劇團、豆子劇團等等,他們的作品以規模相對較小,但仍有一定的觀眾群,並穩定成長中。
再來則是地方的小劇場,這個部分就具有非常多的數量,但作品的質、量相對不穩定,有更多前衛、實驗性的作品,當然在生存上也相對不容易,南部我所知的部分就有愛慕、南島十八、六八等等許多小劇場。他們努力經營、批判、思考,並致力走在非主流的路線,讓觀眾有更多觀戲選擇與思考空間。
接下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但這部分往往被忽略。
再往下走則會是地區性的社區劇場,社區劇場的作品往往不是商業性質,合作的對象大部份也以未受表演訓練的素人為主,社區劇場把戲劇融入生活,並重現居民在生活中的模樣,並讓社區能把劇場視為生活的一部份。
最後,是學生劇場,在學生劇場大致還可以分為科班與非科班,科班學生的作品主要以學期製作、獨立呈現等試圖與觀眾溝通、學習,並成長累積創作經驗,而非科班則以社團性質出發,以團康、遊戲等共同完成作品。
歸類大致完成,我想講的事情大家應該可以稍微清楚一點了。
這是我在高雄的第八年,每年大家都在說藝文環境不好,我們需要整合資源,但事實上我們空轉了八年。
「不要問環境可以給我甚麼,先問我可以給環境甚麼?」
商人掏錢是為了得到更多錢,
消費者掏錢是為了得到等值商品。
很多時候有多少錢,多少預算就做多少事,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很重要,南部的觀眾還沒有把「看戲」當成「生活必需品」,很多人不把表演視為一項專業。這是為什麼?
因為產業分級沒有做好,沒有大型的規模,不要做大型的製作,因為你付不起,你付不起就會賠錢,你賠錢就會說環境不好。
你不想虧錢,你就東省西省,從哪裡開始省,人事成本。從價碼開始砍,從工時開始加,這會造成甚麼後果?南部的專業人才外流,因為拿不到合理的價碼,因為學生覺得自己做這行賺不到錢,所以就離開,甚至再也不看戲。原本可能成為一流人才,或者是觀戲支持者,但因為不健康的營運模式,導致流失。
老闆,不要再以環境不好為理由虧待員工了,
你賺不到錢,表示你不適合當老闆。
社區劇場和學生劇場的建構不完整,多少人願意走出舒適圈帶領一群非專業人士以專業的方式做戲?你必須讓這些人了解表演的快樂與痛苦,成本與利益,他們才有可能支持。
劇場工作者,放下藝術家的光環,開始累積,把自己供在神壇上,是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的。
酸民們,你我都知道打字很簡單,但要把字句變成現實卻很困難,如果你不想做,那就提出建言,如果你提不出建言,那就閉嘴。不要享受了別人的成果還囉哩吧唆。
重返地球創作體是我大三的願望。
去年我實現了,沒有拿政府的任何一毛錢,全部來自學員和我自己,我們上了三期15堂表演課,演了三齣戲。所有參與工作的人員都有拿合理的薪水(除了我,但那是我自願的)
我帶的高中社團的學生,在今年辦了三校戲劇聯展、兩次表演課程工作坊,都由自己主辦、找場地、寫企劃。
我在學生劇場裡,有將近十位學生想考科班,有三四位已經考上了。這些都是未來的劇場工作者,也是未來的觀眾。
不要說環境不好,先問你有沒有累積。
雲門 舞 者 薪水 在 台灣三六八 Taiwan368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一年很感謝看見368鄉鎮攝影計劃的大家,也給了自己許多的期許,對之後的人生也有了新的規劃
-
從軍並沒有不好,能有現在的成績,都是依靠軍中的假期制度以及薪水達成的,秉持著無私奉獻分享的初衷,在逐夢、攝影的路上花費的時間、金錢成本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一直都不期望能在這之中獲得多少的回饋,反正賺錢也不是我的本意,主要目的僅僅只是深耕在地文化、發揚臺灣而已
-
因為有著站上TED舞台的夢想,自發性的想練習演講能力,每兩個月我就有四次向將近200個新兵分享自己從軍逐夢以及攝影的心路歷程,只要懂得善用,軍中的資源也是可以很龐大的
-
截至目前的短期目標,大概就是完成苗栗18鄉鎮全輯、在自己家鄉辦個小小的展覽,主題暫定是「368鄉鎮攝影計劃—帶著對家鄉的情感,為夢想而前行」,以及利用軍中資源培養自己面對人群的恐懼以及演講的能力
-
這樣下來發覺時間真的不是很夠用,有時候發文想打的更引人入勝些、之前有寫部落格,礙於時間問題時常草草結束,到最後就沒寫了,旅行臺灣各地,想更深入了解當地文化、風景人文景象、紀錄更多感動人心的畫面,還有夢想者計劃,也想更加強自己的英文對談能力,我的照片看似很深入的紀錄臺灣,對我而言卻只像走馬看花般的跑點,因為368鄉鎮市區規模實在是太大了
-
決定拋開一切現實層面拘束的我,這一次將完全的選擇夢想,107年3月14退伍,看似還很長,但對我來說其實也還好,退伍後的打算是把所有積蓄跟退伍金全部給家人,身上只帶五萬塊,在五月前出發徒步環島一年,以借宿跟露宿街頭為主(這樣時間夠多了吧😂),希望我的24歲生日能夠在這趟旅程中渡過,這一年的目標就是直接完成368鄉鎮攝影計劃,緊接著報名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順利獲獎的話我會帶著臺灣368鄉鎮市區的照片,到一個亞洲國家流浪60天,跟他們交流文化、分享自己的國家,接著在報名圓夢基金或是募資平台募集環遊世界的旅費,然後帶著368鄉鎮市區的照片到世界各地流浪個1.2年,邀請路上每個遇見的人來臺灣玩,回國之後在辦個巡迴攝影展,展出368鄉鎮市區的相片以及在世界各地所拍攝的人文景象、與他們分享交流的畫面
-
「這一生一定要轟轟烈烈做一件事,不求回報,只求這段旅程故事能感染更多週遭的人們,引領著多數人前進」
「旅途最美的不一定是終點,而是延續下去的堅持信念」
-
#368鄉鎮攝影計劃 #機車環島 #instagram #iseetaiwan #vscotaiwan #amazing_taiwan #taiwan #台灣 #臺灣 #taipei #instameettaiwan #環島旅行 #環島 #bpintaiwan #exploretaiwan #台灣好美 #板橋 #iseetaiwan #新北市 #臺北市 #板橋區 #postthepeople #旅行 #臺北 #台北市 #台北 #攝影 #夢想 #堅持 #板橋第一運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