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鵬眷村(參考相片攝於2015.5.30)
已拆除
因為我常常在紀錄一些即將拆除的老地方,所以很自然的就會遇到很多人給我建議或是邀案,不過我通常大多都是拒絕的,要說是藝術家的怪脾氣也好,不過我還是有很多複雜的考量,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
1.有些人會說「OO要拆了,你”應該”去畫」(其實這個「應該」兩字,會給我莫大的壓力,我沒道理要扛下這個「應該」,去畫你認為我應該畫的東西,所以越叫我去畫,我越不會想去畫)
2.有些人說「哪邊已經拆掉了,我有老照片,你要不要畫」(我雖然沒有很排斥畫老相片,只是我大多喜歡畫自己拍的相片,若要畫別人的老照片除非是有別的創作計畫,否則目前沒有特別的動力去畫老照片)
3.當然也有不少是邀約去畫他的老家老店之類的,其實這種案子我通常都不會接,因為很多事牽扯到錢就會變調,再者,通常個體戶的邀畫預算都不會太高,就看我願不願意折價來接,我已經遇過太多次不快的經驗,與其這樣,不如都不接,省得影響我心情。
但其實我並不是真的這麼愛錢,我更喜歡畫一些自己喜歡的景,畫完後有時還無償的將原作或是複製畫送給對方,畫了也不會刻意的Tag對方,想順便幫自己打廣告,我比較喜歡這樣的交流,也有一種自己在純粹付出的感覺(所以我說我是窮畫家就是這樣)。
最近畫了西市場20幾間店家,我全部自費做了一張藝術微噴複製畫送給他們,沒有很了不起,但就是一點心意,知道自己的一張畫會給他們帶來很多回憶就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國103年10月,臺灣各地眷村文化的工作者及相關學者專家,組成「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簡稱「眷盟」);108年6月,眷盟與以社區營造起家的「台灣種子文化協會」合併,成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最重要的溝通平臺;109年4月,「台灣種子文化協會」正式申請更名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並發行創刊《眷村...
雲鵬眷村 在 李世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懷念的、透心涼、古早味~粉圓冰
小時候,沒有珍奶,粉圓就叫粉圓,不叫珍珠,也不叫青蛙下蛋。 要吃粉圓冰,往往是攤車沿街叫賣。 一碗咕溜的粉圓冰下肚,那份清涼滿足,解了多少夏天的渴。 雲鵬眷村雖已搬遷,一賣就近50年的阿婆冰品依舊在。
半世紀的古早味,純天然粉圓冰,歡迎大家來尋味!
#城市有愛 #延續優質正能量
雲鵬眷村 在 平時樂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隱藏版 #眷村好滋味 #巷弄美食
這是一攤不起眼的路邊攤
但你可知,這是從雲鵬眷村市場
搬遷至機場北路的眷村好滋味嗎?
時代的變遷,眷村美食越來越少了
說到眷村的煎餃比一般煎餃大顆一些些
還有那獨特的醬汁,吃起來鹹甜鹹甜的滋味
如果你還不知道什麼是眷村的滋味,不妨試試看。
-
小編正在挑戰「100家」美食攝影
歡迎商家來信合作 #免攝影費
-
🔺店名/無店名
🏡地址/屏東市機場北路192號附近(勝利路與機場北路轉角處)
🕒營業時間/05:30-08:30
15:00-18:00
📱0973649634📱
美食訊息搶先看
● 按讚看更多►設定搶先看 屏食樂趣
屏食樂趣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newfood/
#屏食樂趣 #煎餃
#屏東美食 #雲鵬眷村
雲鵬眷村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民國103年10月,臺灣各地眷村文化的工作者及相關學者專家,組成「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簡稱「眷盟」);108年6月,眷盟與以社區營造起家的「台灣種子文化協會」合併,成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最重要的溝通平臺;109年4月,「台灣種子文化協會」正式申請更名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並發行創刊《眷村》雜誌,由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擔任發行人及總編輯。
《眷村》雜誌創刊號封面故事,是從眷村的起源1949年談起。 2019年是政府遷臺70週年紀念,但是政府部門並不熱絡,民間卻有所感,辦理了2檔重要展覽,「封面故事一九四九」專題,即仔細剖析在媒體上只有極少篇幅報導的展覽:「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臺灣地區曾經有近千個眷村,近年來已漸被拆除殆盡,目前僅餘13個眷村保存區,以及零散具有文資身分的獨棟眷舍,兩者共計約50處。在民國96年,謝小韞與一群眷村夥伴攜手共同催生《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修正案,讓眷村在土地的保存及相關經費的編列上,取得正式的法源。這項得之不易保留下來的13個村子,到現在還有一半停留在閒置階段;本期專題「眷村事」,即報導全臺各地的眷村夥伴如何堅守自己的家園,努力維護眷村文化的故事。「眷村論」專題,則探討政府主管單位對眷村文化保存的問題。「榮民‧榮眷」專題,則是榮民榮眷基金會的在地工作成果。「也是臺灣村」則是要一窺「類眷村」的面貌。「有關離散」則是介紹與眷村相關的藝文消息。
眷村雜誌創刊號的作者,囊括近年來卓然有成的眷村文化及臺灣史工作者,依序有: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資深紀實報導者張夢瑞、桃園市眷村故事蒐集站計畫主持人陳翠萍、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理事長魯紜湘、《翱翔天際-虎尾的天空1936~1958 》作者霍鵬程、南瀛眷村文化館館長金冠宏、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孟繁珩、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副教授顧超光,空軍三重一村保存營造計畫發起人董俊仁,以及化南萬興願景團隊召集人陳淑美。未來,眷村雜誌也將廣邀臺灣各地眷村文化工作者,一起探討眷村文化,也向眷村事務的主管機關提出專業的建言。
1949年造成的臺灣眷村,是動亂時代的人間悲劇,但是否也成就了今天臺灣的豐富面貌?眷村雜誌的出版,象徵眷村時代改造的開端,也是民間對眷村文化保存集結的力量,眷村雜誌期待所有關心土地家園,以及臺灣多元文化發展的您,一起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