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的日常
#雲林秘寶
#全國古蹟日
#北港集雅軒
雲林舊是潮
Old is the New New!
超越一甲子的世代技藝
北港集雅軒是縣定古蹟,為北港古老傳統音樂發展成的支系。
爲響應2021全國古蹟日-雲林秘寶,舉辦集雅軒文物展及超越一甲子的世代技藝-雲林大木匠師展,
特別展出北港地區許澤南、劉鴻林及劉勝仁三位老中青三代大木匠師,
除了展出三位「司阜」的經歷、圖說、模型及工具外,
其中劉鴻林老師是負責北港集雅軒修復工程的大木匠師,
更於去(109)年底舉行上梁儀式,
因此於會館後方特別展示傳統木構的上梁習俗,
寓示「雙龍扶梁。五榖豐收」之意。
雲林舊是潮,
全國古蹟日引發了民眾尋找雲林祕寶的風潮,
接著在土庫第一市場、土庫順天宮、北港大復戲院、雲林故事館、二崙故事屋、永光故事屋、海口故事屋、斗六雲中街、虎尾登記所、虎尾建國眷村等還有多場活動,
邀請大家踴躍參與,
來雲林佮古蹟做朋友!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明麗 內容簡介: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
「雲 林 古蹟 修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雲林古蹟保存#歷史建築東和派出所 ... 的評價
- 關於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雲林古蹟的推薦,YOUTUBE - 網紅好吃甜點推薦指南 的評價
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是全國古蹟日,我們在 #西螺崇遠堂 辦理開幕記者會,開啟雲林秘寶主題一系列活動,會後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館長 何美慧帶我們走踏西螺,包含 #街長宿舍 #西螺戲院 等老舊建物,更深入瞭解西螺各古蹟修復狀況。
這幾年,縣府團隊投入很多精神與資源保存與修復重要的文化資產,我們會持續傾聽地方聲音,虛心接受來自各界的建議,一起合作為古蹟注入新活力!
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雲林全國古蹟日
#雲林秘寶文化觀光地圖
#OldIsTheNewNew雲林舊是潮
#17個館舍42場活動全境活化
#西螺七崁武術威震天下
Old Is the New New,雲林舊是潮!
今天我們從台灣三大家廟之一的歷史建築- #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 出發,
正式啟動2021「全國古蹟日—
雲林秘寶」系列活動,
9/18-10/3串聯全境17個館舍,
42場的導覽行程、活化講座及體驗活動,
帶領民眾了解古蹟保存的概念,
讓雲林古蹟保存貼近生活親近民眾,
早上首場由崇遠堂廖介源董事長,
以及人間國寶彩繪大師 #洪平順 ,
為大家導覽崇遠堂家廟的地理風水、建築設計與新舊工藝美學。
雲林古蹟及歷史建築共計登錄116處,
近年積極修復古蹟與歷史建築多達50處,
對應文化部「文化-馬賽克」主題,
我們加入多元文化融合的元素,
以「雲林祕寶」為活動主軸,
連結全縣各文資景點,
透過全國古蹟日活動,
除了推廣地方文化為老建築注入新活力,
也形塑 #走讀雲林深度文化觀光。
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全國古蹟日的舉辦,
是城鄉永續發展與深化文化歷史內涵的體現,
扣合聯合國2030年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
以「幸福雲林,永續上場」作為發展願景,
訂定「活化歷史空間,營造雲林文化資產新氣象」、
「再造歷史現場,形塑在地文化品牌」,
以符合SDGs之永續發展目標。
張麗善 謝淑亞 虎尾建國眷村 雲林記憶cool 台西海口故事屋
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和風老屋旅行散策:尋訪日式建築,走入老台灣的時代記憶、懷舊聚落、生活情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明麗
內容簡介:
探訪台灣在地日式老建築,時空背景回溯百年前,
一磚一瓦,一片牆一根柱,都有歷史和典故……
上個世紀,小小的台灣島在日本殖民下,
一座座日式屋舍、鐵道車站、糖廠、神社,如雨後春筍般,遍地生根。
金瓜石採礦風華,留下許多日式老宅和礦業文物;
嘉義林場帶動木業興盛,築起可觀的日式民居;
日本子民大量移居花蓮豐田,移民村藏有東洋生活樣貌,
甚至,因製菸業而築起鳳林一帶綠意環繞的菸樓聚落;
加上一條縱貫線鐵道開通,串起全台北中南七大經典日式風格車站……
這種種,成就了今日島嶼上、街巷間一簇簇溫婉細緻的建築風情。
◎28幢和風老屋──承載時代記憶與人文土地的故事
台灣這片土地,歷經1895~1945日本殖民五十年,從鐵道車站、州廳官舍、醫療院所,到糖廠、酒廠、菸廠、林場、茶廠,甚至連監獄、穀倉、碾米廠都有東洋氣息,處處可見日式建築的蹤影。
歷經時代演變,老屋修復或翻新,如今成了旅人懷舊尋幽的去處。本書精選全台28個日式特色建築,包含純日式屋舍,以及融入西方巴洛克、文藝復興建築語彙的和洋折衷式樣。
走進一幢幢日式老房子,看日治時期小販市場的景況、百年製茶廠的歷史珍寶;教職員的宿舍裡,重現教育家昔時的生活情境;走進日治時期監獄,一窺木造、磚造、鬼瓦融合,並開有「貓道」的監獄建築文化;紅磚搭配灰白泥牆裝飾的洋樓官邸,不分古今,持續散發古典與優雅氣息;旗山車站八角形尖塔散發的哥德風情,教人目光一亮;到碾米廠去看三層樓高的木造碾米機,在老建築裡來一趟稻米文化旅行……
建築是城市的風景,老建築更有著訴說不盡的故事。循著時光線索,在洋溢和風的屋宇中,一邊欣賞匠人的巧思,了解建築技法和美學價值,一邊聽舊時代的故事,還可學習茶道、劍道,穿上和服飲茶、賞日式庭園,了解日治時期礦業、林業、製糖、菸草產業的興衰景況,重溫百年前的生活情境。
◎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看熱鬧也懂門道
欣賞日式老屋之美,認識東洋建築名詞是入門的功課。本書精選16項必賞日式建築元素,帶你認識懸魚、鳥居、破風、鬼瓦各有何作用?屋頂、門廊、天井、雨淋板藏著哪些建築意涵?從而了解日式老屋經典的造型式樣、建材工法、裝飾擺設及生活空間運用等,見識早年的生活智慧,來一趟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旅行。
◎10個老屋特輯──散步懷舊街廓,新與舊演繹風華
一座日式建築,就是一個時代與土地的故事,串起豐厚的人文地貌。本書延伸10個老屋特輯,以「老屋改建新風貌,走入空間活用」的概念,帶你穿街走巷,在日式氛圍濃厚的屋舍、街廓間,來一趟和風小旅行。台灣從北到南皆有日式建築遺蹟可賞:
✽保有日治時期蓬勃商業街廓風貌的迪化街──早年台北城繁華的縮影,從南北貨、中藥材鋪,乃至轉型經營的藝文空間或餐館,融合新舊建築之美。
✽有背山環水地理優勢的大溪──日治時期陸續興建公會堂、武德殿與四連棟警察宿舍,百年來,老屋老樹相依相襯,保有濃厚的舊城風光。
✽自成一股文風的雲林斗六、虎尾街市──早年因虎尾糖廠設立,帶動運輸鐵道興建,讓雙城同時沾光,留下官邸、郡役所及日式宿舍群遺蹟,如今文創小店進駐,翻轉新意,飄揚著書香與咖啡香。
✽水陸運輸發達的哈瑪星──日治時期高雄港邊通往魚市場的一條鐵道,早年企業會社與行政機構紛紛進駐,日式傳統屋宇、和洋折衷樓房、老車站、日式茶亭與文史工作站,都是古蹟散步的亮點。
喜歡老舊事物的你,跟著這本書在島嶼上遊逛,悠閒尋訪日式老屋串起的街巷風情與人文故事。這些舊時代建築歷經整修或重建,改以咖啡館、民宿、食堂、書店、茶樓、文創空間面貌展現,洋溢嶄新的東洋風情,持續在島嶼上熠熠發光閃亮。
作者簡介:江明麗
曾任職於多家旅遊媒體記者,因職務跑遍世界,包括日本、荷蘭、德國、泰國、美加、中國、俄羅斯、埃及等,其中以中國、日本最為密集,目前專攻台灣旅遊、美食之報導。個人著作有《量身訂作住民宿》、《百年好店》、《嚴選正港台灣味小吃南部篇、東部篇》、《宜蘭美好小旅行》、《花蓮美好小旅行》、《嘉義美好小旅行》、《高雄美好小旅行》、《苗栗美好小旅行》等超過10本著作,現為自由撰稿者及HERE雜誌固定特約記者。
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縣趙州橋、惠安縣洛陽橋及北京蘆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集拱橋、樑橋及浮橋於一體,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廣濟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初為浮橋,由浮船連結而成,初名康濟橋。後自兩岸向江心逐墩修築,至紹定元年(公元1228年),建成23墩。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大橋重修,於橋上修築樓閣12座,橋屋126間,並統一名稱為廣濟橋。後形成目前十八梭船廿四洲風格。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時任知府張自謙再修,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洪水,東墩鉎牛墜入江中。有此民謠道:「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當地政府對大橋做了全面的修理與加固。2003年至2007年,對廣濟橋按照最輝煌時期的明代進行了修復,恢復了「十八梭船」的啟閉式浮橋,修復了橋上的12座樓閣和18座亭屋,並加上匾額與對聯,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橋全長約520米,現存古橋墩21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草創階段,便有築亭、“覆華屋”於橋墩上的舉措,並冠以“冰壺”、“玉鑒”等美稱。明宣德年間,知府王源除了在500多米長的橋上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並分別以奇觀、廣濟、淩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駟、飛躍、涉川、右通、左達、濟川、雲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摘星、淩波、飛虹、觀灩、浥翠、澄鑒、升仙、仰韓為名。至此,橋樓之設,乃造其極。誠如明代李齡在《廣濟賦》中所雲:“方文一樓、十丈一閣,華稅彤撩,雕榜金桷,曲欄橫檻,丹漆黝堊,鱗瓦參差,檐牙高啄……”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韓愈紀念館即韓文公祠,位於潮州城東筆架山麓,唐代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韓愈,由於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門寺佛骨到長安供奉的建議,觸怒了皇帝,被令處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講情,改貶為潮州刺史。韓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個多月,把中原先進文化帶到嶺南,辦教育,驅鱷魚,為民眾做了許多好事,被潮人奉為神,潮人並將筆架山改稱韓山,山下的鱷溪改稱韓江。
饒宗頤學術館,始建於1993年11月,是第一個潮籍名人學術館。該館占地面積45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學術館坐北朝南,大門上有啟功題字的「饒宗頤學術館」橫匾,文氣斐然。樓內第一層展廳以「譽傳寰宇耀名邦」為題,介紹饒先生歷年行跡及主要學術貢獻;第二層題為「墨瀋丹青動藝林」,陳列了饒先生的書畫作品;第三層展廳則以「曠世奇才饒宗頤」為題,從「博大精深」、「預流導路」、「勤奮自勵」三個方面,對饒先生的學術成就及治學精神,予以述評、介紹;第四層則為小型會議廳。此外,尚有收藏圖籍的「書巢」及再現歷史環境的「選堂讀書處」等設置。 2006年重建了饒宗頤學術館,年底剪綵落成。學術館經過擴大,裝修,成為一座古色古香的「頤園」。
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雞場街Jalan Hang Jebat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古城中華人聚集的區域,細看雞場街的建築,走馬騎樓、古老樓房、華僑會館等等,全都帶有老香港的情懷。這條古街有許多販賣古文物的商店,所以又稱古董街。此外,街上還有不少珠鞋、木屐或陶瓷精品店,以及不同的食坊,選購手信的朋友也可以在這裏選過滿足。在荷屬馬六甲其間,公務員和荷蘭統治者以前住在附近的Heeren Street。然而,荷蘭人離開後,它變成貴族的街道。富有的土生華人們開始在這些街道轄區範圍內做生意,讓大街上瀰漫着根深蒂固的種族和文化氣息。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始建於15世紀,位於該國馬六甲 Tokong 街25號,數百年來除了負起祭祀和鄉誼作用外,同時是華人社區的法院、仲裁機構,青雲亭的擴充工作多由葡國治下最高華人代表甲必丹負責任,英國人廢除甲必丹制後,青雲亭亭主仍充當同類角色,直到1911年為止。當年廟宇建材和工匠均由中國引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為傑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典範,廟內供奉著三座祭壇,儒、釋、道各一座。
甘榜吉寧清真寺Jalan Tukang Emas是馬來西亞馬六甲一個古老的清真寺,靠近Sri Poyatha Moorthi Temple和青雲亭。最初的建築為木質結構,由印度穆斯林商人建於1748年,1872年改建為磚砌建築。該清真寺是馬六甲傳統的清真寺之一。仍然保留了其原有的設計,混合了蘇門答臘、中國、印度教和馬六甲馬來風格。其叫拜樓類似佛塔,與沐浴池和門拱,與主體建築同時建成。
聖保羅堂St. Paul's Church是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一座古老教堂,最初建於1521年。它位於聖保羅山之巔,是今天的馬六甲博物館的一部分。其他是聖地牙哥古城門廢墟、荷蘭總督府和其他歷史建築。最初的建築只是一個簡單的小教堂,供奉Nossa Senhora da Annunciada(恩寵聖母)或Nossa Senhora da Annunciada(山上聖母)。小教堂由葡萄牙貴族杜阿爾特科埃略建於1521年,以感激聖母保佑他逃脫了南中國海的風暴。1548年果阿主教將小教堂給了耶穌會。小教堂更名為天主之母堂Igreja de Madre de Deus。同年,聖方濟•沙勿略在此設立了一所學校。這也許是馬來半島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學校。聖方濟•沙勿略將此教堂作為他前往中國和日本傳教之旅的基地。在一次旅行中,1552年他在中國上川島去世。聖方濟沙勿略的遺體於1553年從上川島運回該教堂暫時安葬,最終葬在果阿。曾埋葬聖方濟•沙勿略的空墓,今天仍然存在。1641年荷蘭征服馬六甲,教堂歸屬荷蘭歸正會,名為聖保羅堂,繼續作為荷蘭人的主要教堂,直到1753年基督堂建成後,聖保羅堂改為世俗用途,成為馬六甲防禦工事的一部分,堂內用作墓地。
雲 林 古蹟 修復 在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雲林古蹟保存#歷史建築東和派出所 ... 的推薦與評價
雲林古蹟 保存#歷史建築東和派出所修復再利用工地展#感謝聯合報記者蔡維斌報導古坑東和磚木造派出所修建日本時代的警所風貌重現「古坑東和派出所」192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