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雲 科 工設 教授 在 插畫家王子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用心做事的老師被看見!
最喜歡聽 鄭宜玟 哲學教授講課~
教室沒有人睡著,因為她用心將繁複的哲學,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大家一下就聽懂~
教授發現,現代的學生部分喪失基本生活的能力。不太會煮飯做家事,人際關係,工作態度也是被動處理,更不知道自己未來要什麼。
因此帶領長庚大學工設系「生活研究」的學生到新竹「五峰獵人學校」體驗回歸到基本的生活。
人類不該過度耗費自然資源;藉由自己動手操作,例捕魚、射箭、放置陷阱、削竹製餐具、DIY竹筒飯等,體驗大自然恩賜和自己動手做的辛勞。
在體驗過程互動中,幫助年輕的學生在面對交友、愛情、課業,以及婚姻、工作、家庭等,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團體活動,也能看出哪些人會服務大家,哪些人坐享其成。
與其說,不如帶學生親身體驗去做。這項有意義的活動得到2017年香港大學「第三屆全球創意產業研討會」錄取並前往發表!
2018年更以莊子的生活美學,獲得第25屆世界哲學大會錄取,即將前往北京大學發表!
#鄭宜玟 哲學系教授
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
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研究所、靜宜大學等校兼任助理教授。
雲 科 工設 教授 在 劉行格 Singger Liu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北藝!我深深的驕傲!👍👍👍👍🎉🎉🎉🎉
The 2017 Taipei Universiade opened on August 19 with an impressive ceremony that was produced by TNUA.
The production team, organized by Interplan Group and led by Prof. Wang Yunyu, dean of the School of Dance, will also produce the closing ceremony for the Summer Universiade on August 30.
It is the second time that TNUA has been put in charge of producing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major sports events. The first was for the World Games 2009 in Kaohsiung.
The Universiade shows – a cross-department effort involving almost 200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NUA – are again demonstrating to the world Taiwan’s creativity. The departments taking part in the production include the Department of Dance,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the Department of New Media, the Department of Theatre Arts, and the Department of Theatre Design and Technology.
The show on August 19 was in three parts that respectively highlighted the energy of Taiwan, the host city of Taipei, and the country’s global reach. It was meant to demonstrate Taiwan’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a dialogue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with an eye on the future.
The first part of the August 19 show was directed by Chieh-hua Jeff Hsieh, a graduate from TNUA’s Graduate Institute of Dance; the second part was directed by Liao Jo-han from Tainaner Ensemble; and the third by Lin Kun-Ying, who holds a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Department of New Media.
There were some notable performers of the show. Billy Chang, an alumnus of TNUA and currently a member of Cirque du Soleil, performed a mid-air dance 25 meters above the ground. PeiJu Chien-Pott, a principal dancer at 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 and a graduate of TNUA, gave a solo performance.
Hsieh, who directe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how, said it was both a tough job and memorable experience.
展現臺灣藝術創意新能量 北藝大跨系師生校友製作團隊再次成功打造國際運動賽事開幕盛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繼參與籌劃執行「2009年世界運動會」開閉幕典禮製作後,2016年再次與安益國際集團合作,投入「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開閉幕式典禮製作團隊。這次的活動由安益國際(Interplan)統籌,北藝大舞蹈學院王雲幼院長擔任總製作人,美術學院曲德益教授擔任視覺統籌,邀集校內舞蹈、美術、新媒、戲劇、劇設等跨系所師生校友近兩百人投入參與這次的活動策劃執行,再次打造一場完美的國際運動賽事開幕典禮,讓全世界看見臺灣文化藝術源源不絕的創意新能量。
於8月19日在田徑場舉辦的這場令人震撼之視聽饗宴,不僅結合藝術、文化、科技及娛樂等元素,三位新銳導演們分別以「活力島嶼」、「匯聚台北」,以及「世界部落」為主軸,展現臺灣孕育多樣生態與文化特色,傳統與現代不斷交錯之對話, 藉由一股前進躍動的力量,以年輕的視角回顧過去、凝視當代、前瞻未來,來讓全世界瞭解及認識「臺灣」這個夥伴。
「For You.For Youth!」在開幕式三段文化節目(簡稱CP)部分,各組導演分別為第一段(CP1)由舞蹈研究所校友謝杰樺,第二段(CP2)為台南人劇團導演廖若涵,第三段(CP3)是新媒系碩士班校友林昆穎,以及序曲暨儀典部分則為舞蹈研究所研究生劉彥成。節目策劃歷經1年8個月,共計投入國內各大專院校、國高中,以及民間企業、藝文團體等1500人次一同參與製作演出。
北藝大舞蹈學院為了這次的開幕式,從校友、老師、學生(貫四到貫七生)出動了百餘人次。其中在演出部分,為臺灣首位加入太陽劇團成員的校友張逸軍,於CP2吊掛上25公尺高度進行高空舞蹈呈現;現為瑪莎.葛蘭姆舞團(Martha Graham Dance Company)首席舞者的簡珮如則於CP3以前衛及充滿宇宙科技感造型擔任獨舞,並與學弟妹們一同演出。而焦點舞團(貫七生)的29位成員也於CP2表演「煙」舞,而這支舞之編舞者為舞蹈系校友沈怡彣,她同時也擔任此次世大運開幕典禮舞蹈系領隊與行政協助;此外,焦點舞團部分成員們並與系上學長學弟們一同參與三段節目不同小節之表演。
CP1導演謝杰樺表示,這次的節目策劃執行是一次很難得也很艱辛的考驗。在300多人的編制中,除了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學生是舞蹈專長外,其餘的大多非科班出身,但大家對於參與這次活動都抱持一顆熱情的心,一起努力到最後一刻,來呈現出最佳的畫面在全世界觀眾眼前。CP3編舞者-舞蹈系林立川老師表示,二度參與國際運動賽事開幕式活動策劃,讓他學習很多,也更能掌握如何與參與學生們在這樣表演空間去溝通做呈現。
另在聖火臺部分,由新媒系校友張耿豪、林昆穎、陳志建與藝術家張耿華組成之豪華朗機工團隊負責製作,與竹編藝術家游文富協助造型設計。這個會移動的聖火裝置,使用了1萬7千多個零件,工法上則與腳踏車業者、自動化加工設備製造商製作,且通過風洞實驗室測試。耗時20個月的製作過程,歷經颱風的考驗,這座高達7公尺、寬幅6.2公尺,金屬扇葉造型的聖火台,在「永遠的第四棒」陳金鋒教練的揮棒引動下,完美呈現全世界的觀眾眼前,熊熊的火焰在搖曳的火台上燃燒著,展現生生不息的活力與熱情。
再次感謝全國年輕優秀表演者包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及臺中國體院等舞蹈科系學生,與中正高中、左營高中、華岡藝校、清水高中、桃園高中、北安國中等國高中舞蹈資優班學生,以及金山高中、樹林高中兩所學校的原住民藝能班學生的熱情參與。
Llunc Lin
攝影 王世邦 吳俊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