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不斷更新的,關於台灣白色恐怖的歌單】
昨天聽 雷光夏(summer lei) 唱〈明朗俱樂部〉之前說了她外公受難的故事,以及她受邀為電影《返校》寫片尾曲的由來,便想到可以蒐集一份關於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的歌單──不包括白色恐怖時期禁歌,不包括解嚴前後抗議歌曲,不包括早年抗爭現場經常演唱的那些老台語歌,而是「歌曲內容與白色恐怖時期遭受政治迫害的人物與故事直接相關」的作品(二二八相關歌曲也算)。
閃靈大概是寫最多這個主題的樂團,足以另開專題,先不提。1993年水晶唱片出版的《鵝媽媽出嫁》楊逵紀念專輯,也算早年重要的嘗試,在此先跳過。另外,獻給鄭南榕的歌很多,亦足以另開專題,也先跳過。
其他的歌,個人見識太少,目前只想到這幾首,歡迎大家補充(大家提名的我再盡量補進來):
鄉音四重唱 / 秋天的野菊花(為楊逵作,鄧志浩詞,鄧志鴻曲)
https://bit.ly/2kCCBcu (1993《鵝媽媽出嫁》版)
朱約信 / 玫瑰(為楊逵作,林良哲詞,朱約信曲)
https://bit.ly/2kjHWoK
新寶島康樂隊 / 阿春仔伊阿嬤(陳昇詞曲)
https://bit.ly/1BzrkJ7
以莉‧高露 / 優雅的女士(為高一生女兒高菊花作)
https://kkbox.fm/Ms4e4X
林生祥 / 百年追求
https://bit.ly/2lSTzn0
雷光夏 / 明朗俱樂部(為光夏外公李漢湖作)
https://bit.ly/2mkNJLx
盧律銘、雷光夏 / 光明之日(向鍾浩東致意,為電影《返校》作)
https://youtu.be/FrfWNfVgYCE
追加:
美秀集團 / 昨暝阿爸無轉來
https://kkbox.fm/8sOmyK
美秀集團 / 一隻雞
http://bit.ly/2l25Rta
槍擊潑辣 / Dr. Chen (為陳文成作)
https://bit.ly/2mk3Hpa
阿雞GLOJ / 白色恐怖
https://bit.ly/2lWDXyK
阿雞GLOJ / 白色的窗
https://bit.ly/2kJdPaD
阿雞GLOJ / 青春(為丁窈窕作)
https://bit.ly/2mJca5v
阿雞GLOJ / 風(為湯德章作)
https://bit.ly/2kEgpOY
謝銘祐 / 攬入心肝(未出版,僅現場演唱)
https://bit.ly/2kOCk65
謝銘祐 / 阿爸的手錶(未出版,僅現場演唱)
謝銘祐 / 歷史的迴廊(未出版,僅現場演唱)
羅思容 / 白雲之歌(羅思容譜父親羅浪詩作)
https://kkbox.fm/KSOSJD
羅思容 / 芭蕉(羅思容譜父親羅浪詩作)
https://bit.ly/2kDEVzZ
陳明章 / 祭孤魂
https://bit.ly/2lbFwsM
陳明章 / 阿爸的心肝寶貝(林良哲詞)
https://bit.ly/2kLPAIL
林強 / 幸福進行曲(曾郁雯、陳明章詞,陳明章曲,為電影《天馬茶房》作)
https://bit.ly/2lUPdvG
陳淳杰 / 無花果(為吳濁流作,林良哲詞,朱約信曲)
https://bit.ly/2lWveg0
陳淳杰 / 發光的靈魂
http://bit.ly/2lGxoAX
皮格子 / 海港少女
https://bit.ly/2lPZ323
黎子松 / 南方的木棉花(作者為受難者)
張睿銓 / 囝仔
https://bit.ly/2mlNWhD
鐵虎兄弟 / K.M.T.1947
https://bit.ly/2lTWQCJ
五五身 / 英魂厲鬼(向許曹德致意)
https://bit.ly/2kN3NFn
城鄉放送局 / 白色時光膠囊
https://bit.ly/2lQvc9z
忒修斯 / 駐水
https://bit.ly/2kBQlUC
艾文 / 李張瑞絕命詩
https://bit.ly/2kJA14o
邱垂貞 / 自由的歌聲(柯旗化詞曲)
https://bit.ly/2l1mRQx
大支 / 19470228
https://bit.ly/2kLeKY6
血肉果汁機 / 二二八
https://bit.ly/2mPHUWG
BKEE / 微光(為系列影片《少了一個之後》作)
https://bit.ly/2liGjbp
楊大正 / 航向遠方的船(為電視劇《燦爛時光》作)
http://bit.ly/2mhSjdn
鄭宜農 / 光(為電視劇《燦爛時光》作)
http://bit.ly/2mp9olS
馳云章 / 墨土黑天
https://bit.ly/2ldzUOU
詹宏達 / 耳空內的蟲聲(路寒袖詞、詹宏達曲)
http://bit.ly/2mKfvkz
Honorable mention:
羅大佑 / 亞細亞的孤兒
https://bit.ly/2kPtsx3
伍佰 / 返去故鄉
https://bit.ly/2llElXE
伍佰 / 空襲警報
https://bit.ly/2mPSJbg
龍千玉 / 傷痕
http://bit.ly/2mpSEdW
(圖為雷光夏〈明朗俱樂部〉MV畫面)
雷光夏 外公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會後感想
當我們討論本屆金馬獎的同時,或許你應該先反問自己「電影」到底帶給你什麼?
.
當上星期六11/17晚間的第5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結束,一夜激情,幾家歡樂幾家愁,當然就更不用說統獨風波的新聞了。經過了幾天,【台北金馬影展】依舊舉行,電影院的院線電影依舊火熱,看電影的人潮依舊沒有減少,那我們到底在爭什麼?在乎什麼?
在乎一個得獎者在頒獎台上講話不得體?還是爭論誰在頒獎台上講話內容最好?誰先開那爭議話題的第一槍?
其實在我們爭論這些事情的同時,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依舊透過電影院的放映機器持續運轉著,持續將電影投射在大銀幕上呈現給觀眾。
電影確實是一種藝術形式,我甚至也常常說它就是一場魔術表演:觀眾享受被受騙的過程,也希望在這段過程中獲得什麼。但每個人看電影的理由千千百種,不同的電影上映自然有不同的觀眾想要去一探究竟。這就是電影神奇的地方,因為它沒有一道高牆阻礙著我們,更沒有什麼門檻才能夠入門,它就靜靜在大銀幕上,任由觀眾席上的觀眾們如何看待。
所以,電影本身就是自由,限制它的反而是人。當我們限制哪些電影能播放,哪些電影不能播,這是電影本身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我想,這才是這次我在金馬獎,身為一個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學習到的最大收穫。因為電影海納百川,吸引各種不同身分的人齊聚一堂,映後各自發表意見而討論出一個共識:這就是為什麼金馬獎可以被譽為華語電影最高殿堂的真正原因。因為它體現了電影就是一種自由的藝術創作,在大眾面前一律平等的精神。
不管主席是否為李安導演,不管評審團主席是否為鞏俐主席,也不管金馬執委會執行長是否為聞天祥老師:任何一部電影,不管如何被討論,在哪種場合上被評論,在人人平等、自由開放,且互相尊重、包容、妥協的狀態下,每個人都可以捍衛自己的權利,也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聽見彼此的意見,更不用擔心拍了什麼電影會遭受威脅,也不用擔心說了什麼立場的話而被冠上污名:各種創作都有可能會被鼓勵,讓辛苦努力的電影工作者能夠有機會上台享受到榮譽的時刻。這就是金馬獎為何當今被華語電影圈重視,被公認是具有指標性,有其權威的地位。
我們不彷將焦點轉移到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精神,以及這屆的得獎人身上。而傅榆也只是其中最佳紀錄片獎的得獎人,張藝謀也只是其中最佳導演獎的得獎人,總共23個獎項被頒出,大家又何必因為一棵樹而忘了整片森林呢?我們能做的,就是欣賞這整片森林的美好,並保障每棵樹在這片森林中的地位,這不正是這片森林所帶給我們的價值嗎?
這次金馬期間,我因為外公過世而回鄉下奔喪。遇到我的親人也正巧因為這樣的關係,見到我劈頭就問那個統獨的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那個胡波是怎樣?為什麼祂會自殺?不是得獎的都中國嗎?但按照常理,一個頒獎典禮結束至少會問我影后影帝是誰?有哪些電影好看嗎?怎麼把問題的風向都帶到這些關鍵字身上了呢?
這些話題似乎也可以從新聞媒體上有跡可循,因為幾乎焦點都集中在獲得最佳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傅榆在台上說出:「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引發所謂台獨言論爭議。或是張藝謀在台上頒發最佳新導演獎前說的「中國電影」爭議、以及去年因為《老獸》而獲影帝殊榮的涂們,在頒發最佳女主角時說道的「中國台灣金馬」、「兩岸一家親」的爭議言論。
當我那些原本沒在看電影的家人,一年可能進不到戲院兩次的人問我金馬獎時,我一方面慶幸他們終於能夠跟我搭上一點話題,也一方面難過原來本該將金馬電影精神推廣至大眾的新聞媒體,讓這些原本不關心電影的人似乎更不想關心金馬了。
就我一個在現場觀禮的人而言,這樣一來一往的爭鋒相對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發聲平台,每個人在現場都可以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感想。在節目的流程上,本來就有讓得獎人發表感想、發表內心聲音的機會,我認為這在一個自由的頒獎典禮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媒體們爭論是張藝謀、是傅榆、是涂們、還是誰先挑起爭端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又陷入一種找尋戰犯,將之送上審判台批判、公審的迷思?這樣的不理性行為,怒火攻心的本能反應,就像是幼稚園小朋友互相指責誰先打誰而又互不相讓的不成熟呢?想想,這不也是另外一種傷害呢?
整個典禮其實還有包括王力宏向幕後電影工作者致敬的開場、李安亂入金馬55主持人宣傳影片的搞笑影片、陳政文帶領《角頭2:王者再起》的演員重現電影角頭火拼對峙的主題曲演唱、李英宏演唱《誰先愛上他的》主題曲《峇里島》、雷光夏演唱《范保德》主題曲《深無情》、大正演唱《小美》主題曲《迴光》、陳奕迅演唱《後來的我們》主題曲《我們》、追憶已逝電影人等精彩片段。
當然就更不用提到因為《幸福城市》奪下最佳女配角的丁寧、因《翠絲》奪下最佳男配角的袁富華、因為《誰先愛上他的》奪下影后的謝盈萱、以及因為《我不是藥神》奪下影帝的徐崢。
也不得不提到,每每提到《大象席地而坐》時,每每在大螢幕上秀出胡波燦爛笑容的感動時刻。如今影中人已逝,與胡波母親嬌小的身軀兩相對比,現場觀眾們流下感動的眼淚,紛紛為胡波給予掌聲。這不正是金馬能夠給予電影人正面的肯定,足以證明電影藝術的價值足以跨越生死而永存留世的偉大嗎?
整個頒獎典禮看下來,頒獎典禮還是需要回歸電影本質,而非一再挖掘八卦、炒短線地製造話題。因為社會大眾需要關注的,是這些更值得注意的事情。
這匹奔騰中的金馬,讓我想起史蒂芬史匹柏在2011年執導的《戰馬》(War Horse),描述了一匹原本在英國鄉村長大卻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徵召上戰場的馬兒。電影的中段高潮,戰馬在兩軍交戰的前線,在砲火之中奔跑,最後卻因為被重重鐵絲網纏住而困在三不管地帶。兩方原本敵對的軍隊,因為要救出這位被鐵絲網困住的馬兒,紛紛放下武器而互相提供工具讓這匹馬兒脫困。馬兒被救出後,兩方軍人各自又退回到自己的戰壕中,等待下次交戰衝鋒。
金馬獎不就正如這匹戰馬,讓原本競爭激烈的兩方暫時放下一切,展現偉大的關懷;我也期待有那麼一天,分屬不同陣營,但在沒有敵對戰火的情況下,用心呵護、珍惜這匹難得的馬兒。
.
你對這次的金馬獎有什麼看法呢?
或是你對於身邊關注金馬獎的人們,觀察到什麼樣有趣的現象呢?
都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與我討論唷!
.
照片為2011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的電影《戰馬》(War Horse)劇照,以及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得主謝盈萱,得獎後於後台接受媒體攝影照片
#第55屆金馬獎
#金馬獎
#頒獎典禮
#統獨風波
.
.
.
**************
別忘了按讚追蹤XXY視覺動物
📣 XXY視覺動物 YouTube頻道 http://pcse.pw/9ZNYT
📣 XXY @Yahoo頁面 https://tw.tv.yahoo.com/xxy/
📣 IG:xxy_djfishmb
雷光夏 外公 在 李屏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訊八月號。
感謝訥姐這篇,我們是主婦聯盟。
《文訊》8月號的「文壇新秀」是小光登場唷!
感謝小光的邀請與信任,讓我扮演好命婆的角色,介紹他的小說與劇本書出場,以及主婦聯盟互送蔬菜與酪梨的故事XD
同期還有他的劇本〈倒數十分鐘〉,以及世界停電羅志成獨舞特輯!
---------------------------
活下來的長女:讀李屏瑤《向光植物》與《無眠》
青春的老夏天
剛認識李屏瑤的時候,她就是向光植物了。
2016年,李屏瑤在PTT「拉版」上連載了快五年的小說《老夏天》,以適合放在高中制服裙口袋的文庫本大小出版,更名為《向光植物》,短短一年內銷量已經衝破五刷。一如她在訪談時替自己孵了好幾年的小說定錨:「我想寫一個女同志不自殺的故事。」作為第一次上路的新手,李屏瑤已有極好的方向感,清楚自己的故事如果要與眾多駕駛在同志文學史的長長旅程中同行,她要創造不一樣的窗外風景。而繞遠路鑽小巷,把乘客帶往難以指認的岔口,是她穩定行走的方法。
因此,雖然有《童女之舞》在前,以探索青春期性別認同之幽微曲折成為經典之作,而李屏瑤在〈靜待回覆的摩斯密碼—曹麗娟、李屏瑤〉中也提到曹麗娟小說是她的啟蒙與時光膠囊,二者在題材選擇上,的確都是回身凝望女同志在高中校園裡,在長髮與短髮之間,試著愛與不能愛之間,拒絕歸類與確認自己與她人關係的形狀。「我是誰」的考題,有時候要從「我愛誰」的算式開始寫起。
不過,《向光植物》以中篇小說的篇幅,用更細密的工法搭建出90年代高中女校與大學生活場景,學姊學妹制,排球隊,陳綺貞與五月天的經典歌曲,電影院首輪播映的《藍色大門》,達浪社與奇娃社,藏在書包裡的《童女之舞》與《鱷魚手記》,當然還有雷光夏的〈老夏天〉。李屏瑤彷彿格林童話的漢斯與葛麗特,撒下女同志養成的記憶麵包屑,召喚一整代人沿途撿拾老去的時光,「人們說話漸漸慢了下來 / 時間永遠不會往前」,一如雷光夏在〈老夏天〉的呢喃。只是,小路盡頭的糖果屋裡,彩色糖果打造的窗框邊,總是有食人巫婆隱隱的威脅。因此,《向光植物》雖然是一本女同志不自殺的小說,但是,除了長日照的純愛,使角色互相傷害,背叛、妒忌、多角關係甚至是死亡,是讓小說長得更豐茂的枝枒。只是在處理情慾與傷口時,李屏瑤選擇讓讀者透過紗布,用朦朧的視線觀看,不把讀者帶的太深。你能感覺到作者的手一路靠在肩膀上,讓你知道帶著傷口行走是沒關係的,跌倒的時候,她讓角色告訴你:「那樣其實很好,很有安全感,所以其實妳不希望它消失。傷口是嘴,說出想說的話才會好。」
我想,這樣溫柔的選擇總有她的理由。選擇讓文字去療癒,而不是深鑿撕扯;選擇看見躲在暗中弱小的怯懦的,用小說成為她們的支持系統;選擇在故事中埋線索,向生命中傷過她的與愛過的她人傳送摩斯密碼,種種選擇也許來自李屏瑤作為大家族長女的命運,撐住天花板,提早長大。
一道不刺眼的光,綽號小光的李屏瑤與她的文字,是這樣的存在。
在我認識小光之前,她就已經是早熟照顧者了。
去年七月,夏天還不老,小光、陳柏青和我組成了文學直播節目「作家事」,那是我認識小光的起點。明明才一起直播了幾次,她就熱熱的拎著一袋農產品給我,滿滿南瓜,接著又揪我團購酪梨,說是品質超好的一批,貨一拿到酪梨還綠著就與我分享,趕緊的。
起始在主婦一般的交誼,很植物。
後來,聽她說真正屬於自己的高中的故事,什麼球類都能打,朋友被男生欺負了,她就穿著裙子伸出腳踢回去。再後來,看她常常在社群媒體上替朋友抱不平,替文學產業裡被錯待的寫字者們跳腳找架吵,總是在這些時候,就好像又撇見一隻腿,正悄悄從裙子底下踢出來,很向光。可既植物又向光的李屏瑤,偶爾也會揉揉她俐落的短髮,嘟著少女嘴型開玩笑問:「喂,你有沒有發現,所有女作家系列活動,都沒有我耶。大家會不會忘記了,我其實也是女作家啊?」她彷彿是《向光植物》所有角色的綜合體,又或者,每一個正在試驗社會生存本質是否適合自己的人,都能在《向光植物》裡找到一點屬於自己的碎片。
向光與暗影
回想起來,對小光真正的認識,可能還是要從看完《無眠》算起。以長女形象走跳的她,總是讓人以為植物又向光,有障礙她就跨過,有傷害她就反手拍揮擊,大概是完全沒有暗黑原力存在的人吧。可去年底,我坐進牯嶺街小劇場,與陌生人肩並肩親密地共享了觀看《無眠》的經驗,舞台劇尚未結束,前後排的啜泣聲就已經變成了杜比環繞音效,左前方的女孩甚至哭倒在朋友的手臂上,好像沒有停止的可能。
這是一個關於女同志自殺的故事。在這個劇本裡,還有把孩子留下自死的父母,與長大後帶著傷口夜夜無眠,最後試圖自殺的孩子。因此,更具體地說,這是一個關於自殺者遺族如何活下來的故事。一如她形容《無眠》是她面試北藝大的第一部正式劇本,劇本界的長女,也是《向光植物》的異卵雙生,小說輕輕觸碰,擦邊而過的死亡議題,成為劇本的核心關懷。而在小說結尾留下的探問:「你覺得你好了嗎?」「可能沒有辦法完全好起來。」不變好真的沒有關係嗎?類似的問題在《無眠》中不斷以各種形式重現。這一次,李屏瑤領著觀眾往深處走去,「人為什麼會自殺?」「到底人有沒有權利自殺?以及,我們有沒有權力阻止她人自殺?」這是角色之間彼此的詰問,也是作者李屏瑤試圖用整個劇本去周旋去回答的。
原來暗黑的小光,都在劇本裡了,她用她自己的影子,造了一個殼住進去。
因此,如果只讀《向光植物》,可能會以為李屏瑤在小說中讓人物在死亡周邊盤旋而不是降落,是不了解倖存者痛苦之深遠無際,正能量過剩的緣故;那麼,今年《無眠》演後以劇本書形式出版,在書籍編排上挑選、增加了她從2004年開始在「PTT2個版」寫的日記,名為「夜行動物」。《向光植物》的暗影,無疑成為一種閱讀的對照記。而透過這樣的閱讀,才真的意識到李屏瑤自己其實就是倖存者,失去睡眠之人。2015年她寫到:「我想我這幾年的作業是離別的練習,要練習把情緒發洩出來,練習好好的哭跟笑。」好友,父親,黑貓奇奇與外公,反覆回到離別前的時空,用許多「如果」來演練失去,用許多陪伴試著停下失去。若是如此,劇本《無眠》的創作,大概就是她的離別練習,摩斯密碼沒有停止發送,只是朝向另一端再無法回覆訊息的人們。所有角色的聚散離合,都不遠不近回應「夜行動物」的其中一句:「死亡是一個小會客室。」她在劇本裡大量引用葉青的詩句,讓人物一句一句去朗讀,而我想起某次與小光走近小巷咖啡廳,她忽然停下,抬頭,用平平語調說,這裡以前住葉青的那個表情。
不過,這一次,李屏瑤雖然帶觀眾與讀者向暗處走得更深一些,不過,長女如她,《無眠》仍舊是照顧人的一部劇本,在結尾處透過主要角色彼此陪伴,再把觀眾或讀者拉回陽間:「即使這個世界不夠好,留不住一些我們覺得很好的人,甚至留不住我們愛的人。選擇死亡需要勇氣,但是選擇留在這個世界,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氣。」不遠的山頭,《向光植物》還問著社會生存的本質是否不適合我們的問題,而《無眠》則像山谷裡的回音,迴盪成一場集體療傷儀式。走出劇場,女孩們擦乾眼淚,互相擁抱著,她們或許都收到了,關於選擇活下來的答案。
無論小說或劇本,向光與無眠是一體兩面。而長女李屏瑤的寫作,大抵就像立在燈光照不到的地方,努力把光舉起,大家都亮了只有自己站在暗處,讓暗處裡只有自己。而她的文字則永遠留在光的那邊,偶爾對如她一般努力舉燈的人說,累的話沒關係喔,你真的真的,很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