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資安攻防大戰!臺灣該如何見招拆招?
110/09/22
曾繁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資策會資安科技研究所王仁甫策略總監專訪
5G 科技讓萬物聯網的新紀元已經來臨,代表著機器與機器溝通,人類過上全自動化的超便捷生活不再是夢。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科幻電影中,邪惡駭客組織攻占重要機關的主機系統,引發一連串資安問題,甚至攸關社會國家安危的重大事件,也可能在現實中發生!
科技帶來的便利與風險並存的這個世代,來聽聽資安專家——資策會資安科技研究所王仁甫策略總監的精彩分享,一起思考 5G 物聯網下面對的資安挑戰。
一起跟資安達人瞭解 5G 如何翻轉我們的生活!
「16 年前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博士班學姐的一通電話,讓我踏上資安這條不歸路……」
問起投入資安領域的契機,王總監用打趣的口吻開場。當時在學姐的建議下,他參與了設計國内第一個資安指標的工作,從此開啓與資安的不解之緣。自稱「資安界 56 哥」的王總監,雖非一般人熟悉的另一位仁甫兄,但他對科技資安研究的敏銳觀察與豐富經驗,肯定令人甘拜下風。
他談到,4G 網絡的發展令網紅經濟崛起,你我都不曾想像『點讚、訂閲、打開小鈴鐺』會變成一種常態。而接下來的 5G 物聯網,將帶來更大的轉變與衝擊。
為什麽比起 4G,5G 有「大頻寬、高速率、低延遲」的特性?這是因為目前 4G 所在電磁波區間(約 450 MHz ~ 3800 MHz)已塞滿用戶,讓網速變得越來越慢,因此人類便把腦筋動到頻率更高的毫米波頻段(約30 GHz ~ 300 GHz)。增加了 5G 的區段,就像從塞爆的車流中,移到空曠的新路上。而頻率越高,頻寬也越寬,這條道路不止空曠而且比原先的更寬闊,於是訊息的傳遞能暢行無阻,理論上可比 4G 快一百倍!
「5G 最重要的,就是可以達成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
王總監舉例,自動駕駛和遠距醫療還未普及,是因為傳統仰賴的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傳輸訊息的速度不夠快,且成本高。雲端運算可以比喻作中央集權制,凡事都要經過朝廷皇上批閲議決,效率自然較低;但邊緣運算就像地方分權,讓數據可以直接在收集端附近實時處理和分析,無需先上報到雲端進行存儲、管理和分析運算,節省了上傳等待運算的時間,也減輕網絡和服務器的負擔。
在高速公路和手術檯上,微秒之差就是生死關頭。而 5G 搭配邊緣運算,大大提高的數據傳輸速率與極低的延遲,讓自動車之間可以維持安全的相對距離,遠端控制的手術刀可以精準無差地落在正確的部位。
也有賴於 5G 科技,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也可以實現。這些發展促成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建立,機器和機器之間可以達成溝通,整合各方數據資訊,迅速有效率地完成各種指令。小至個人智能家居,大至工廠機械、重要基礎設備如水壩、發電廠等等,都能踏入數位自動化的新境界。
越方便就越危險?機器與機器的連接也要小心
不過,5G 的特性也改變了用戶與網絡間的關係。傳統 4G 是直鏈狀的系統,由電信商自上而下提供網絡,再經由應用程式界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提供服務給用戶,存在一個封閉式的層級關係。但速率快、訊號覆蓋範圍較小的 5G(注1), 則是由邊緣端、應用裝置及用戶組成,數據傳輸相互往來的三角形體系,不再有上下權限差別的限制。為了形成物聯網提供更多應用,5G 網絡也變得更對外開放,被駭入的風險也會提高。
研究專長為駭客行爲的王總監提到,如今網絡犯罪的作案手法越來越多元。過去搶匪洗劫銀行,還要擔心實體鈔票金條太重,扛不動。現在駭客只要動一動手指,就能利用惡意程式讓銀行的上億元瞬間消失;或使用勒索病毒,鎖定廠商的資料庫,再以巨額款項要挾,否則就把重要生產機密銷毀或公諸於世。
「5G 應用得越深,危害的情境就越高。」
未來 5G 物聯網可能面對的兩大資安威脅,包括用戶 IP 可能被駭入後,可能被用作惡意中繼站或跳板繼續攻擊另一方,讓受害者同時也成了加害者。再來,當物聯網涉及的層面越來越廣,假如被不法分子入侵掌控的是自駕車、基地台,甚至是重大國家基礎建設如水壩、發電廠等等,造成的損失傷害不堪設想!
網絡戰資訊戰開打,台灣如何接招還擊?
從個人角度,平時養成謹慎小心的習慣,不隨便亂點不明連接,隨時留意最新的網絡犯罪手法,是保護自己的不二法門。但在通訊科技發達的今時,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可能就在網路上發生,資安可是攸關國家安危的重大議題。
自 2016 年起,台灣便喊出「資安即國安」的口號,而王總監也參與在草擬「資安即國安」1.0 與 2.0 戰略的工作中。在1.0 戰略中,首要步驟就是將資安鐵三角(資訊安全、通訊安全、國家安全)正規化。政府也修訂相關法規,將資訊和網際空間延伸為國家主權的一環,並把駭客攻擊與竊取智慧財產,納入情報蒐集的工作,才能為網絡戰做好準備。
「守護要自己來,就需要有人才。沒有資安人才,就沒有基礎的資安;沒有錢投入,也不會有資安人才。」
王總監强調,一個國家的資安要做好,最重要的就是資源與人力的投入。如果國内資安產業沒有妥善發展,資安人才缺乏,就必須仰賴國外的產品。若系統程式都不是由自己人開發,而是假手於他人,便難以確保檢測過程的可靠性,往往等到資安事件發生後,才驚覺漏洞的存在。因此,政府也編組了多支專業團隊,培訓資通電軍與資安產業人才,為國内資安把關。
而「資安即國安 2.0」的重點,除了規劃新設數位發展部、成立專責的資通安全署,就是主動式防禦(注 2)——與其乖乖等著被人打,不如自己先請外部團隊攻擊自己,作資安測試,去找出資安漏洞和弱點!舉例來說,業界為了找出系統防禦上的漏洞盲點,常會委外進行紅隊演練(Red Teaming)。就像在進行軍事演習,紅隊扮演進攻方,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嘗試入侵,同時驗證藍隊防守方的偵測與回應能力。這樣的演練成本可不低,一次就要三五百萬臺幣起跳。
但台灣不用付錢,就有免費的資安攻防演練!王總監如此笑言。這是因為,在全球最常受駭客攻擊的國家排行榜上,台灣可是位居前列。根據網路資安商 Fortinet 的報告,2021 年第一季台灣遭受到超過兩百萬次的駭客攻擊,平均每分鐘就會遭遇逾 15 次的攻擊!所謂危機就是轉機,這些源源不絕的攻擊,也讓台灣深具適合發展資安產業的龐大潛力。王總監認為,資安產業要像台灣未來的台積電,扮演護國神山般的角色。
想投身資安產業?不需要獻出心臟,只要有一顆熱忱的心
「投入資安產業不要限科系,但是要有一顆熱忱、學習的心。」對於有心想往資安領域發展的年青人,王總監給出這樣的建議。
雖非資訊科學出身,但大學的工程背景,讓王總監有了程式語言的基礎。後來他取得經濟學、法學雙碩士,前者使他瞭解產業界的趨勢走向,法學則令他知曉資安重合規性與合法性的重要。在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博士論文中,他則從社會學、科技研究的方法分析駭客行為。他表示,跨領域的學習可以讓他從更廣濶的視角,釐清各方問題之後,找到痛點,來提供更好、更全面的科技與資安政策。
王總監指出,這一代除了要與人溝通,還要學會與機器溝通,所以掌握好程式語言的邏輯基礎是重要的,因此王總監所在的資策會資安所,除了研發研發資安監控平臺,將研發的成果技轉給業界,同時他也擔任台灣駭客協會(HITCON)理事和社團法人臺灣校園資訊安全推廣暨駭客培育協會(TDOH)理事,推展培育資安人才的各項活動,未來希望能舉辦小朋友駭客營,讓孩子在小學階段就能接觸和體會程式語言是有趣的。他也勉勵年輕人,能力好的可以負責找漏洞和抵禦攻擊,站在資安攻防戰最前線;即使程度不夠拔尖,也可肩負資安維運的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適才所用,都能為守護資安和國安,盡一份心力。
根據光速等於波長乘以頻率(c = f × λ)關係式,我們知道頻率越高的波段,波長越短,穿透能力強。所以 5G 電磁波訊號遇到障礙物時,會想强行穿越而非「繞」過,繞射能力弱,造成散失的能量大。因此 5G 雖然有著高速率、低延遲的優勢,弱點就是訊號覆蓋範圍小,故需要設置夠多的基地台方可實現,而電信服務商會提供用戶建設專網——既不同於覆蓋範圍大的公網,而是擁有特地目的、獨立運作的網絡系統。
此外,主動式防禦也包含三要素:歸因、阻斷、減災。歸因便是找出攻擊的背後原因,釐清駭客的犯案動機,才能對症下藥。再來,對惡意程式來源進行阻斷,往後才可以減少再次被入侵的風險。
附圖:王仁甫
和台灣知名藝人同名同姓的王總監,説話風趣幽默,整個採訪過程充滿笑聲。圖/台灣資安大會
邊緣運算架構
邊緣運算架構與傳統雲端架構不同的地方是,資料將改放在網際網路和本地網路之間的邊緣運算層作處理,等資料變少了,再將處理後的資料回傳雲端。
攻擊
台灣平均每分鐘就會遭遇逾 15 次的攻擊,源源不絕的攻擊讓台灣深具適合發展資安產業的龐大潛力。圖/pexels
資料來源: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0853796d-0b42-4a72-a0cb-ed70ddad9f77&fbclid=IwAR2H03H3PtQ6JhtQIy6KpMaz78iFa7NBgfizoTzEbAGba_58W6guaSHYBkg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墨小鯊 LAZY SHAR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字] 2021/22 副學士升大學▸為何你的GPA總是爛?學術論文的五個致命扣分位......|墨小鯊 LAZY SHARK #asso #心理學 #論文爛grade 遲D先改返個縮圖 orz // 頹廢的傳送門 // 唔好咁懶啦, 睇哂條片佢啦 #CLS #hkers #addoil...
「電影分析論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演員黃浩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墨小鯊 LAZY SHAR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一個與王家衛有關的碩博士論文- 看板WongKarWai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詢問電影研究所 - 電影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電影分析論文 在 [影評解析]2021最值得看的Netflix電影《千萬別抬頭》|這些 ... 的評價
電影分析論文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沙丘》小說六部曲:你只能變成五千年沙漠裡的一粒砂】
妳去過沙漠嗎?可能很少人有過這種體驗:眼前是一片不可思議的金黃,延伸到無邊無際,甚至超出妳的想像力之外。那壯大的視覺奇觀,很容易令妳誤以為,整座星球早已經被這片沙漠覆蓋。
這種震撼甚至強大到令妳屏住呼吸……而當妳的自主神經開始發揮機制時,隨著空氣順勢鑽進鼻孔的細砂,將會刺痛妳的鼻腔。當妳發現,這刺痛其實意味著妳正呼吸著這奇觀的一部分時,也代表著妳正在接觸、接納、與不由自主地化為沙漠的一部分。
也許妳沒有去過沙漠,但妳仍然可以透過眼睛「吸一口」沙漠——閱讀《沙丘》六部曲,妳就能成為遙遠銀河裡那顆沙漠行星的一部分,享受壯麗、華美、殘酷、失落與茫然,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飄散在千年宇宙帝國的空氣中。
很難用文字或影像形容沙漠,而很難想像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是如何用文字構築這片虛構的宇宙沙漠。50 年代,美國政府農業部研究如何透過植披來防治沙漠化現象,而赫伯特原本要以此為題,寫篇分析論文,但是他研究地越深,卻對這個「植物 vs 沙漠」的概念越發著迷。
最終這篇論文一直沒寫完,赫伯特倒是寫了一本新小說,描述遙遠星際裡的沙漠星球上,武裝勢力搶奪香料的浩瀚史詩。這個《沙丘》的誕生緣起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趣味,但是這片柳蔭卻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還有野心、還要漆黑。
江湖傳聞,喬治盧卡斯借用了《沙丘》的元素,寫成了《星際大戰》的故事。史詩人人會寫,卻不是每篇史詩都能輕易抄襲,更何況是無法用一句話形容的《沙丘》——上段「浩瀚史詩」云云只不過是極為浮面的形容。
很難想像法蘭克赫伯特的經歷,因為單從《沙丘》看來,這位小說家應該有地理學家背景、歷史學家背景(應該特別了解英國玫瑰戰爭時期的宮鬥歷史)、生物學家背景(了解沙漠動植物生態與演化)、宗教學家背景(對於政教合一制度時代與宗教如何影響宮闈知之甚詳)等等,這讓《沙丘》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冒險故事而已,而是一個栩栩如生、設定完備的宇宙。
那裡有前所未見的珍奇異獸、特殊的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宗教三方角力的社會氛圍。你能說《沙丘》是科幻小說、是戰爭小說、是歷史小說、是超能力少年冒險小說、是王子復仇記、是宇宙版的《冰與火之歌》與《三國志》……用一句話形容《沙丘》,誰都辦不到。
法蘭克赫伯特曾說過:「有人說(《沙丘》)是一部宗教批判小說……很多人說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套哲學小說。以我的觀點,我能接受它被稱為科幻小說……但無論如何,我不關心他們怎麼稱呼《沙丘》、我不關心他們會不會把《沙丘》放在寫著『科幻類』的書架上。」
赫伯特沒說的是,《沙丘》系列要說得更多。
好吧,我們可以很不禮貌地說,《沙丘》就是一部塞滿各種奇想設定——而且不像維基百科那麼枯燥、仍然很好看的小說。但這樣仍然代表著我們小看了《沙丘》,因為《沙丘》還有續集:《沙丘:救世主》。
在前集法蘭克赫伯特已經鋪陳好一個完美的沙丘宇宙,搬演一套亡族王子復國的傳統戲碼,但到了《沙丘:救世主》,已經成為銀河裡最有力量的王子保羅,卻仍然要與其他勢力拉扯,甚至與自己拉扯——以他偉大的形象為名,一場聖戰已經爆發,而渴望平凡生活的保羅,必須著思如何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並讓自己的帝國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最終讓保羅不再是「保羅」。但是這個把沙丘星球扛到全銀河最高高度的偉人,怎麼能夠一走了之呢?而身邊他最親近最關心的人們,又怎麼能不受到波及呢?
這看來讓故事進入了開國君主的治國困境裡,但是《沙丘:救世主》不只如此。換個角度,它同時也在分析服從與領導的議題:
為什麼我們會死心塌地的服從一個被我們稱為「領導」、「皇上」的人?而為什麼我們願意為這個領導犧牲一切?而當領導做出了與我們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決策時,我們又該堅持這份忠誠到什麼時候?
赫伯特從多個面向深入一個已經很複雜的故事架構,試著在這些角度裡解釋他對於現實社會議題的論述:如同他曾批評劃地為王的美國邪教教主吉姆瓊斯,瓊斯讓自己的 900 多名信徒集體自殺,釀成震驚社會的「瓊斯鎮慘案」。
《沙丘:救世主》的故事發生在《沙丘》的 12 年後、而下一本小說《沙丘之子》故事發生在《沙丘:救世主》的 9 年之後 、再來的第四集《沙丘:神皇》發生在《沙丘之子》故事的 3,500 年後……乃至第六集《沙丘:聖殿》結束為止,這六本由法蘭克赫伯特撰寫的《沙丘》系列小說,講述了超過 5 千年的銀河歷史,赫伯特的創意從有形的社會文化與動植物設定,延伸到形而上的意識、概念、生死等等議題。
儘管我們早在第一集的《沙丘》裡,就見識到保羅因為香料而啟發的超能力有多麼驚人:他可以看到無數個尚未發生的未來、他甚至可以心念一動就改變自己身體的分子結構。但如果讀者因此感到驚訝,那他們驚訝地太早了:
《沙丘:救世主》出現了可以保存人類意識到永久的生化技術,甚至可以將已死之人的意識轉存到生化人身上,使他永遠地「活下去」;而《沙丘之子》裡,意識與肉體甚至可以穿越物種的隔閡,讓渺小的人類與巨大的沙蟲合為一體,成為能有自由意志又刀槍不入的宇宙最強存在。
《星際大戰》、《冰與火之歌》、《時間之輪》、或是《戰鎚 40,000》這些由《沙丘》啟發而成的後世作品,都像是《沙丘》系列這條宇宙長河裡的一瓢江水而已。沒有小說能像這個系列涵蓋了這麼多的題材與議題,而且這個系列的六本小說,每一本都在顛覆或超越上一本小說的格局,更大、更壯觀、更虛無飄渺,它絕對能挑戰讀者想像力的極限,但另一方面也向讀者展示了人性的極限:
《沙丘》系列展示人類的多樣情緒,而後分解與剖析這些情緒,將它們放進時間長流之中,看看這些能夠操控人類做出各種舉動的情緒,在時間無情地沖刷之下,如何變質、衰退、轉化成新的樣貌。
我們曾經相信的愛、信任、與忠誠等等信念,也會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合情合理地轉變成我們認不得的模樣。有人說,偉大的小說最終都會碰觸到佛家思想,而在《沙丘》系列裡,無論是多邪惡的詭計、多正直的信念、多麼難以割捨的愛情與親情,最終都如佛家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照見五蘊皆空」。
就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閱讀《沙丘》系列很難不感受到如墜五里霧中的漂流感。赫伯特一定清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陷入的無助感,他在《沙丘》裡留下了這句話,彷彿在安慰讀者們不用擔心,既來之則安之:
「你不能透過停下整個過程去了解這個過程,而必須隨著過程的推進繼續理解、必須繼續參與、並隨著過程進行下去。」
隨波逐流、隨波逐流。你會在電影《沙丘》裡持續聽到這句台詞。
赫伯特對自己設計的世界觀與文字功力的自信心可見一斑,而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第一次閱讀《沙丘》系列小說時,未必能夠很清楚每個橋段裡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是什麼——你必須了解,要描述一個能看透未來、過去、與無數平行宇宙的角色的心智是多麼困難。
但是,後來的劇情幾乎都能穩穩地接住掉隊的讀者,至少讓妳清楚這些橋段之間的因果脈絡,並且依然讓妳得到該有的感動或心碎。
多年來,台灣讀者一直沒有辦法親近這套赫伯特的曠世巨作:從來沒有台灣出版社出齊全六本的《沙丘》系列——我還記得拿著《沙丘:神皇》原文小說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的痛苦回憶。
如今,這片宇宙沙漠終於蔓延到了寶島,這當然是讀者之幸: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這片沙漠正在招呼著你,吸引你進入一片浩瀚的未知,引誘你拋開所有成見(還有大把時間),陷入、沈迷、困在《沙丘》系列的上下 5 千年的歷史之中,然後樂不思蜀、然後想到赫伯特沒寫出第七本《沙丘》就離世,不禁哀痛莫名。
(原文刊於《沙丘》小說六部曲導讀附錄本)
◈◈◈◈◈◈◈◈◈◈◈◈◈◈◈◈◈◈◈◈◈◈◈
我覺得沒有人能把《沙丘》說得清楚,事實上也不應該說得清楚,那片沙漠的全貌,需要你自己感受……所以本來我很抗拒寫的XD
我昨天說過了,我覺得電影拍得很好。但是,電影畢竟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一種「個人解讀」,這片沙丘該長成什麼樣子,在你的腦海裡可以是完全不同,而這是你翻開書頁就能在內心開始構建的工程。
這套六部曲終於出齊,第一集書皮是電影海版,堤摩西柴勒梅德無論過去有多帥,這部電影裡他又帥出新海拔。不過,小說原本設計的封面也很美,而這層電影海報書皮是可以自由取下的,一書雙封面的設計真是感恩感謝。
不過我自己私心覺得,儘管六本大書擺在書架上真是氣派氣質,但是、但是、《沙丘》超過七百頁的厚度真的是折煞手腕,我還是推薦看電子書比較環保……不是環保、是「體保」、保護您的玉體。而且誰能帶著七百頁上山下海呢?我用一隻手機,就能把沙丘星帶著走、帶到馬桶之上(每次都用馬桶舉例實在是……
《沙丘》是大王最喜愛的長篇(實在太長了)科幻小說系列,6年前大王第一次寫,陸陸續續地寫到現在,內容乏善可陳,實在沒把握能把諸君推落深坑,可能還讓各位誤會一直洗版。現在終於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品味這個系列,看看大王說的是不是又過譽了🤣。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購書訊息:
📙 沙丘六部曲【限量書盒珍藏版+導讀手冊】
🔔 網路通路目前預購熱銷一空,可改訂購 #無書盒一般版套書。若仍想珍藏書盒版套書,9/8正式上市時,可前往全台實體書店購買。
電影分析論文 在 演員黃浩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9/1(晚)
影集《好萊塢教父》完食
終於等到第三季的播出
也是這個影集的最後一季
其實看完也已經一個多月了
直到現在才想要把感想寫下來(我其實還看了很多電影、影集跟紀錄片,已經累積到我不是哪麼想寫了,哈!)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裡面講了一個在業界會談論到的事情
卻很少人會公開來聊
我實在是不知道要用什麼角度說這件事情
因為我彷彿深陷其中
XD
為了不劇透
我就不仔細的說最後一季發生的事情
讓觀影者有自己看的樂趣
劇裡面一直提到一件事情
就是『沒有戲演的演員才會去當老師!』
麥克道格拉斯很不想要承認這件事情
但他確實是教課比演戲強(至少劇裡面呈現的是這樣的狀態)
回到現實生活中
的確有很多演員是因為沒有舞台
所以只能去教課
無關乎他(她)的演技好壞
就真的只是沒有緣份(可能環境的原因,自身的因素)
這些後來選擇教課不演戲的演員們裡面有沒有很棒的演員?
當然有
但現實生活的種種因素讓他們最終選擇了這樣的生活方式
沒有對錯
只有自己是不是想要這樣的選擇
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
當我沒有戲演的時候去當表演指導
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我可以在自己不是演員的劇組裡分析一部電影或是40集電視劇的劇本
陪所有的演員長角色
某個程度上來說比自己當演員演一個角色的時候收穫更多
自己演的時候練到的是如何操作和丟接
旁觀看的收穫是各種不同角色的可能性和不同演員的盲點
這兩個角度都是非常需要練習的
所以我很喜歡這兩件事情同時出現
特別是我自己是一個演員
能夠陪演員處理的事情就會更直接
他們遇到的事情我也會遇見
他們的盲點也會是我的盲點
來來回回的結果就是我可以更客觀的面對所有事情
不是所有的表演老師都會演戲
也不是不會演戲的老師就沒有辦法教表演
這件事情可以另外寫一篇論文
今兒不討論
看著劇裡面的角色
我確實有思考過自己會不會未來也是這樣
畢竟大環境的變動真的太未知
身為演員這個職業如果沒有爬到一個程度是會非常辛苦的
之前有分享過
一個老朋友入圍金鐘獎
他說有入圍跟沒有入圍真的還是有差
知道自己的人變多了
機會當然也變多
雖然最終還是要用作品說話
但知名度這件事情永遠脫離不了關係
除非你真的遇見知道你才能又能夠把你放對位置的導演、製作人和選角指導
有些人你只要願意給他機會
他可以做的非常好
只是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不一定會遇見這些人
或是他其實在身邊但我們沒有發現(他們也沒發現我們)
這是一個很適合演員們看的影集
一般人如果想要了解演員的生活也是可以看的
想說的是
很多很棒的老師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戲演才去當老師
可能是他們覺得在教育上更能發揮
培養更多的人才出來也是在為業界做些什麼
不一定要一直在前線
這是一個很難說清楚的事情
每一個人的狀況都完全不一樣
至於有沒有人是因為沒有戲演才只能去當老師的?
有,當然有
而且很多
只要從老師能給你的養分裡面就可以知道這個老師有沒有料了
沒有對錯和好壞
適合學生(你自己)的就是好事
有些人給的養分一輩子受用
有些人你會在未來罵他髒話
時間到了才會揭曉答案
不急囉~~~~
#影集的最後有點不是那麼寫實
#但我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樣選擇
#是一個清楚的落款
#為演員這個行業
電影分析論文 在 墨小鯊 LAZY SHAR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中字] 2021/22 副學士升大學▸為何你的GPA總是爛?學術論文的五個致命扣分位......|墨小鯊 LAZY SHARK #asso #心理學 #論文爛grade
遲D先改返個縮圖 orz
// 頹廢的傳送門 //
唔好咁懶啦, 睇哂條片佢啦
#CLS #hkers #addoil
- - - ღ - - - ღ - - - ღ - - - ღ - - - ღ - - -
【大專副學士一對一線上輔導】
▸ https://forms.gle/zDQSMhvMPgoUPFen9
【預約20分鐘免費線上理財需要分析】
▸ https://forms.gle/LhnSAYi6j8pmg4wVA
// 請小鯊喝杯茶 //
▸ https://payme.hsbc/mozishark
// ღ // ღ // ღ //
// 跟蹤小鯊日常 //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moziii_5/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mozishark
// ღ // ღ // ღ //
// 更多墨小鯊 LAZY SHARK //
大學鯊系列
▸ https://reurl.cc/9XAeQx
副學鯊系列
▸ https://reurl.cc/OqaZeg
心理鯊系列
▸ https://reurl.cc/VXZAqb
電影鯊系列
▸ https://reurl.cc/8nAEOd
日常鯊系列
▸ https://reurl.cc/v1bY41
// ღ // ღ // ღ //
// 本集內容 //
論文點拎好grade, 點樣拎A, asso論文, 副學士論文, 英文寫作,
GPA好低分, 老師係killer, 同學free rider, self serving bias,
自利偏差, 心理學 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香港 心理學科普,
lospsychology, 心理學科普平台, 港大心理, 港大哲學, 大專補習, 大專輔導
- - - ღ - - - ღ - - - ღ - - - ღ - - - ღ - - -
電影分析論文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中華民國
#歐陽靖
#王毅外交
電影分析論文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影片由 馬奎斯《異鄉客》深度解析系列
亦即本頻道編號4、5、6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關於命運。這是我所讀過最恐怖的短篇小說之一──它是馬奎斯寫的,收錄於《異鄉客》,與魔幻寫實這件事幾乎一點關係也沒有。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0/27/我的心滴在雪上的血痕──馬奎斯《異鄉客》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馬奎斯 #百年孤寂 #文學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電影分析論文 在 詢問電影研究所 - 電影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很喜歡電影,想研究電影理論,但是我的身體很差- 影評,電影. ... 我建議理論組是沒問題看片讀論文分析建構自己的研究論述這個沒問題,只要有認真我 ... ... <看更多>
電影分析論文 在 一個與王家衛有關的碩博士論文- 看板WongKarWai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只有摘要~~
=======
https://datas.ncl.edu.tw/theabs/1/
論文名稱: 與孤獨的無盡遊戲 — 王家衛電影裡的芸芸眾生
論文名稱: Endless Play with Solitude: Characters in Wong Kar-wai's
Films.
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系統編號: 90FJU00023008
出版年: 民91
研究生: 黃志偉 Huang Jih-Woei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家圖書館索書號 ,未查獲者表國圖尚未典藏)
(以研究生姓名查詢國科會科資中心微片資料庫)
(連結至全國圖書聯合目錄) (連結至政大圖書館館藏目錄)
論文名稱: 與孤獨的無盡遊戲 — 王家衛電影裡的芸芸眾生
論文名稱: Endless Play with Solitude: Characters in Wong Kar-wai's
Films.
指導教授: 李依倩 Lee Yi-Chi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學號: 488096017
學年度: 9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關鍵字: 王家衛 Wong Kar-wai
都市 City
時間 Time
空間 Space
現代性 Modernity
孤獨 Solitude
[摘要]
本研究嘗試從人文主義的電影研究出發,並以西方現代性(modernity)的觀點探索都市、
都市人和王家衛自1989年以來至2000年導演的電影之間的關係。本文以為王家衛電影之所
以能夠在世界各地獲得廣大影迷與影展的迴響,究其原因不止出於其電影屢屢在技術層面
的創新突破,更大的原因在於他的電影書寫了當代人類生存在都市中的情境,也就是,都
市不僅是一個物理的地理的地點,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產物,可作為理解人類生存狀態的方
式。
本研究首章闡明想像、真實與再現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而討論電影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同時梳理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取徑。第二章針對王家衛電影特異之處進行介紹討論
,凸顯王家衛電影與其他電影的差異,並且提出其電影裡頭的城市作為反映人類情感的舞
臺,同時針對其電影文本,說明王家衛電影裡對於都市空間特殊的時間與空間的矛盾修飾
。第三章聚焦於王家衛電影裡的都市人,以齊美爾(Georg Simmel)的陌生人(stranger
)概念作為可能的詮釋視角,進行對於王家衛電影裡頭的人物的情感與心理的距離、時間
的距離與空間的距離問題進行探論。第四章則延伸第三章的探討,從嫉妒與佔有的角度出
發,討論鑲嵌在《東邪西毒》(Ashes of Time)、《阿飛正傳》(Days of Being Wild)
與《墮落天使》(Fallen Angels)裡關於親情、友情與愛情中的嫉妒者、被嫉妒者、佔有
和被佔有等情感與距離議題。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01-
23
1-1研究動機 02
1-2問題意識 06
想像與再現
電影與城市
1-3影片分析方法與研究取徑 18
影片分析方法
研究取徑
第二章 看不見的城市:王家衛電影的都市性 ----------------- 24-57
2-1近視王家衛 24
對於類型電影的改寫
單一視角與敘事線因果關係的突破
獨白與旁白的應用
都市作為情感展演的舞臺
2-2失落的世界:王家衛電影的都市空間 38
熱鬧的寂寞:影像流、資訊流符號流與媒介
流動的空間、自己的時間
第三章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王家衛電影裡的都市人 ----- 58-85
3-1城市的即興創作 58
3-2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 62
3-3距離與情感 71
第四章 冷靜與熱情之間:愛憎情緒與境遇 ------------------ 86-118
4-1王家衛電影中的嫉妒與佔有 86
嫉妒者歐陽峰
嫉妒者黃藥師
嫉妒者與被嫉妒者的混合體慕容嫣(燕)
4-2失格人間裏的嫉妒心與佔有慾 — 《墮落天使》 99
4-3親情裡的嫉妒與佔有 — 《阿飛正傳》 107
4-4小結:結束就是重新開始 115
參考資料 ---------------------------------------------------------------- 119-
126
附錄一:王家衛電影劇情概要、簡介與獲獎提名紀錄 ------- 127-136
附錄二:慕容燕(嫣)與歐陽峰的對話 ------------------------- 137-140
附錄三:旭仔與養母的對話 ------------------------------------------ 141-142
附錄四:223與林青霞的對話 ---------------------------------------- 143-145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于中蓮(2001):〈王家衛生平及創作年表〉,《當代電影》,第一0二期。
于麗娜(2002):〈迷惘與冷酷的都市寓言 — 王家衛與楊德昌電影對比〉,
《電影藝術 》,第二八二期。
王海洲(2002):〈後現代主義與王家衛電影〉,《影視藝術》,第一期。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市。
—(1994):〈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第113期。
王志成(1995):〈燈火闌珊、情感輝煌〉,《影響雜誌》,第六十八期。。
司徒健恩(1998):〈王家衛電影劇作的敘事策略〉,《當代電影》,第八期。
朱元鴻(1992):〈布希亞科幻劇場〉,《當代》,七十五期。頁12-28。
李詠青(2001):《村上春樹研究》,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李道新(2001):〈王家衛電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意涵〉,《當代電影》,第一0二期
。
何建平(1998):〈飄零與復舊:現代人的精神之旅 — 析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洩》〉,
《電影藝術》,第二六二期。
呂艷(1997):〈絕望中的救贖〉,《當代電影》,第八十期。
林燿德(1997):《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
—(1994):〈凱悅森林的北丐南帝 — 與王家衛對話〉,《聯合文學》,第十卷第
二期。
—(1994):〈王家衛與他的四部電影〉,《聯合文學》,第十卷第二期。
周華山(1990):《解構香港電影》,香港:青文。
侯季然(1995):〈王家衛影片中的空間典型〉,《影響雜誌》,第六十八期。
陳旭光(2001):〈一種現代寫意電影 — 論王家衛的寫意性兼及中國電影民族化與現代
化等問題〉,《當代電影》,第一0二期。
陳墨(2001):〈生命的呢喃 — 王家衛電影閱讀闡釋〉,《當代電影》,第一0二期。
曹大維(1999):《影像經驗中的都市性 — 以八0年代以降的台北為例》,東海大學建
築系碩士班建築碩士學位論文。
黃怡(1999):〈王家衛的抽象寫實 — 在時間之進行式中,情慾已灰飛煙滅〉,《人本
教育札記》,三月號。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
黃建宏(1999):〈沙漠‧春╱秋:記王家衛的武俠世界〉,《電影欣賞》,第一0二期
。
—(1998):〈磨損的殘影:當刻與過去的視覺世界 — 記王家衛之《春光乍洩》〉
,《電影欣賞》。第九十四期。
齊隆壬(1984):〈「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其言談與拉崗精神分析釋夢〉,《電影欣賞
》,第七期。
楊凱麟(1999):〈北野武與王家衛:觀看「事件」的兩種方法〉,《電影欣賞》,第一
0二期。
黎至笑(1994):〈王家衛電影的時間與空間意識〉,《影響雜誌》,第五十五期。
簡妙如(1998):〈將布希亞佔為己用 — 擬象論的解讀與媒體分析的再延伸〉,《哲學
雜誌》,第二十四期。
〈中文譯著〉
王永年等譯,Jorge Luis Borges著(2002):《波赫士全集》,台北:商務。
王祖旺、張田英譯(1999),Helmut Schoeck著:《嫉妒與社會》(Envy: A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志弘譯,Italo Calvino著(1993):《看不見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1972),
台北:時報。
吳昌杰譯,Jean Baudrillard著(1999):《美國》(Amerique),台北:時報。
吳珮慈譯,Jacques Aumont & Michel Marie著(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
(L’ Analyse des Films.),台北:遠流。
李顯立譯,Tim Bywater & Thomas Sobchack著(1997):《電影批評面面觀》
(An Introduction to Film Criticism.),台北:遠流。
宋碧雲譯,Gabriel Garcia Marquez著(1994):《異鄉客》(Doce
cuentos peregrinos),台北:時報。
余鴻榮譯,F. W. Nietzsche著(1983):《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台北:志文出版社。
林家沂譯,Jean Baudrillard著(1995):〈通訊狂歡〉(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七期。
林淑琴譯,Michelangelo Antonioni著(1991):《一個導演的故事》(Quel Bowling
sul Tevere.),台北:遠流。
洪佩郁、藺月峰譯,Max Horkheimer & Theodor W. Adorno著(1990):《啟蒙辯證法》
(The Dialectic of Enlightment.),重慶:重慶出版社。
馬新林譯,James Joyce著(1999):《都柏林人》(Dubliners),台北:貓頭鷹。
符平譯,Abbas, Ackber著 (1999):〈新香港電影與城市體驗 — 王家衛電影的失望影像
〉,《明報月刊》,第三八八期。
張君玫譯,Zygmunt Bauman著(2001):《全球化:對人類深遠的影響》(Globalization
: The Human Consequences.),台北:群學。
張伯權譯,Franz Kafka著(1975):《卡夫卡的寓言與格言》(Franz Kafka: Parables
and aphorisms.),新竹:楓城。
童元方譯,Alan Lightman著(1996):《愛因斯坦的夢》(Einstein’s Dreams.),台
北:爾雅。
劉森堯等譯,Peter Wollen著(1991):《電影記號學導論》(Signs and Meaning in
the Cinema.),台北:志文。
歐陽景根譯,Zygmunt Bauman著(2001):《流動的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上
海:上海三聯書店。
賴明珠譯,村上春樹著(1986):《失落的彈珠玩具》,台北:時報。
—,川本三郎著(1986):〈村上春樹的世界〉,《失落的彈珠玩具》,台北,時報
。
〈英文部份〉
Abbas, Ackbar. (1997). Hong Kong: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llen, John. (2000). “On Georg Simmel: Proximity, distance and Movement.” In
Thinking Space. Eds. by Mike Crang & Nigel Thrift. London: Routledge.
Barker, Chris. (2000). “Cultural Space and Urban Place.” In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Baykan, Aysegul. (1992). “Women between Fundamentalism and Modernity.” In
Theories of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 Ed. By Bryan S. Turner. London:Sage.
Berman, Marshall. (1982). All that is Solid Melt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Penguin.
Bridge, Gary & Watson Sophie. (2000). “City Imaginaries.” In A Companion to
the City. Eds. by Gary Bridge & Sophie Waston. Malden: Blackwell.
Calinescu, Matei. (1996[1987]). “The Idea of Modernity.” In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Duke
University Pres.
Crang, Mike. (1999). “Image-Reality.” In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Eds.
by Paul Cloke, Philip Crang & Mark Good Win. London: Arnold.
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nald, James. (2000). “Immaterial City: Representation, Imagination, and
Media Technologies.” In A Companion to the City. Eds. by Gary Bridge & Sophie
Waston. Malden: Blackwell.
— (1999). Imagining the Modern Cit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92). “Metropolis: the City as Text.” In Social and Cultural Forms
of Modernity. Eds. by Robert Bocock & Kenneth Thompson. Cambridge: The Open
University.
Driver, Felix. (1999). “Imaginative Geographies.” In I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 Ed. By Paul Clock, Philip Crang & Mark Goodwin. London: Arnold .
Friedberg, Anne. (1993). Window Shopping: Cinema and the Postmoder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lloch, Graeme. (1997[1996]). Myth and Metropolis: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C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rvey, David. (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Jencks, Chris. (1995). “The Centrality of the Eye in Wester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In Visual Culture. Ed. by Chris Jencks. London: Routledge.
Lalanne, Jean-marc. (1997). ”Images from Inside.” In Wong Kar Wai. Ed. By
Argillet, Stephane. Trans. By Wright, Stephen. Paris: Dis Voir.
McQuire, Scott. (1998). Visions of Modernity: Representation, Memory, Time and
Space in the Age of the Camera. London: Sage.
Mumford, Lewis. (1961).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London: Secker &Warburg.
Ngai, Jimmy. (1997). ”A Dialogue with Wong Kar-Wai.” In Wong Kar Wai. Ed. By
Argillet, Stephane. Trans. By Wright, Stephen. Paris: Dis Voir.
Nowell-Smith, Geoffrey. (2001). “Cities: Real and Imagined.” In Cimema and
the City. Eds. by Mark Shiel & Tony Fitzmaurice. Malden: Blackwell.
Rayns, Tony. (2000). “The Innovators 1990-2000: Tony Rayns Examines the
careeres so far of Wong Kar-wai, director of Ashes of Time, Chungking Express
and Happy Together, Whose much imitated style reshaped 90s cinema.” In Sight
and Sound. No.1, pp.34-6.
— (1995). “Poet of Time.” In Sight and Sound. 5, No. 9, pp.12-4.
Robins, Kevin. (1993). “Prisoners of the City: Whatever Could a Postmodern
City Be? ” in Space and Place: 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Location. Eds. by
Erica Carter, James Donald and Judith Squires.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Simmel, Georg. (1999).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In Modernity:
Critical Concepts. Ed. By Malcolm Waters. London: Routledge.
— (1990). The Philosophy of Money. Trans. by Tom Bottomore & David
Frisby ed. By David Frisby. London: Routledge.
Stein, Jeremy. (2001). “Reflections on Time, Time-Space Compression and
Thchnolog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Timespace: Geographies of
Temporality. Eds. by John May & Nigel Thrift. London: Routledge.
Tsui, Curtis. (1995). “Subjective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Ethnographic
Cinema of Wong Kar-wai.” In Asia Cinema. No.72. pp.93-124.
Urry, John. (1995). “Tourism, Travel and the Modern Subject.” In Consuming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Wilson, Elizabeth. (2001). The Contradictions of Culture: Cities: Culture:
Women. London: Sage.
Wolff, Kurt. Ed. (1964).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圖片來源〉
王家衛(1988):《旺角卡門》(熱血男兒)。
—(1990):《阿飛正傳》。
—(1994):《重慶森林》。
—(1994):《東邪西毒》。
—(1995):《墮落天使》。
—(1997):《春光乍洩》。
—(2000):《花樣年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237.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