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在細節裡發現身體語言的流動】
第一次看《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 2001) 時,給我人生投了一顆震撼彈,我感覺到身體細胞每個都興奮的在顫動,也是我唯一看過最多次的一部電影。
.
為什麼我對這部電影有如此強烈的共振?
我透過此回顧內心的路徑與分析畫面情節整理出一些小細節來感受,算是一種運用知覺變化的紀錄,一種有感的學習。
.
▪️〔即使在一片了無生趣的空間,也能創造好玩的瞬間〕
.
我被艾蜜莉童年那種只跟自己玩的世界吸引,小時候我也是這樣長大的,因此對頻了童年孤獨感。
.
片頭開始就運用強烈的色彩、蒙太奇手法的畫面來詮釋女主角愛幻想的超現實風格,在煩悶無聊的生活找素材創造一種「靜默奇趣」,白膠沾滿雙手待透明之後撕下來、玩氣泡布、收集石頭打水漂、手插入穀物深處被冰涼填滿的舒適感、湯尺輕輕敲碎布蕾上的焦糖...,各種在無趣中找樂趣的創意法,讓無聊開始有料了起來,這種五感體會的爽快,是細膩的、療癒般的效用,這些樂趣也是某部分我曾經有過的人生體驗,我還有一個在童年經歷與阿嬤相處所收藏的樂趣想分享:我喜歡睡前用手背觸碰鋪床的棉被感受它冰涼的感覺,待發熱了之後再收手等待棉被繼續轉為涼,重蹈覆轍直到睡去,還有一種是因為依附阿嬤怕黑與怕孤獨,晚上阿嬤都很晚洗澡,每晚都要等待她洗完回來房間吹頭髮,才能看到她陪我入睡,於是吹風機的聲音算是在那個時候最具療癒與催眠的音樂,也是我尋得安全感的聲音來源。
.
▪️〔願力的啟蒙電影〕
.
我深度體會主角獨特的幻想空間與費盡心思的巧妙愛心,去完成他人心中的缺憾,我的感受力憑藉「女主角艾蜜莉將時光寶盒(年代久遠的童年玩具鐵盒),順利歸位給當時已經搬家的屋主(遺忘童年回憶的主人)契機開始了一場對自我實現的誓約:成為他人的天使」,內心也在當時默默的埋下一顆奇異之善的種子,無意識的在我心底提醒著我想完成的事,每當在現實中被無力感、匱乏感壟罩時,彷彿有一股無形力量的波動去引導我再次接觸這部電影的動機,包含電影配樂的音階觸動、靜心產生回歸源頭的感動、甚至是接觸到一丁點像(10%)艾蜜莉古靈精怪的特質人事物時,都會讓我憶起這部電影,讓我看見心理真摯的主體性,它彷彿讓我身體細胞活過來,真正的享受每一口呼吸,尤其是帶有回憶性的物品也能勾起心靈深處的思念,貪眷於時空記憶的感動。
.
▪️〔裸現的傷口:孤獨核心〕
.
在這裡我看見艾蜜莉的多次元人格,不只擁有喜歡創造驚喜的善良天使性格,同時內心也住著多位人格,兼具調皮愛惡作劇的整人專家、善用邏輯與觀察的偵探家、愛伸張正義的俠客...,而這位怪誕精靈的神秘女,將自己內心渴望被愛的感覺鎖在深層的心房裡,這種想愛又不敢愛的膽小脆弱,一種害怕面對現實,無人能進入的孤獨世界,讓我的某個意識層被照見著,電影風格醞釀一種無窮趣味特質的創造力與個人憂傷的感官體現,是我一直以來對生命多重面向的探索,為艾蜜莉值得高興的是,一位鄰居與艾蜜莉某個心境同病相憐的玻璃娃娃老畫家,因為病症的緣故,足不出戶只能在室內作畫,艾蜜莉為了讓畫家爺爺可以看見更多外面的世界,拍了很多有趣的影片送給他,因此為了回饋鼓勵艾蜜莉去勇敢追尋所愛,畫家對著艾蜜莉說:
.
「親愛的小艾蜜莉,你不是玻璃娃娃,你可以用力擁抱生命。如果你任憑機會流逝,漸漸地你的心會變得乾枯易碎,就跟我的骨頭一樣。去吧!大膽的去吧!」
.
在此片段,感受了忘年之交的互補友誼,淡淡的為彼此點醒心中明白自己最缺乏的精神核心。
.
跟艾蜜莉一樣,因為敏感細膩易受傷的靈魂,只能選擇將這些深沉的感受吞進心裡,用孤獨包覆著脆弱,在每個意識層次的深度自我整合中,都能看見我有艾蜜莉的影子。
.
當時看完電影之後,不管看了幾次,還是羨慕艾蜜莉可以跨出心中的膽怯,勇敢去愛擁有與自己相似靈魂的男人,到後來我才明瞭當時的心境,只是因為還未遇見我此生所渴望的靈魂,那種勇敢品質,是在靈魂認出彼此之後才能產生的深度堅決性。
.
▪️〔他們與我們.異與同〕
.
以前總會因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害怕自己內心的孤獨,而想迎合身邊的人,也擔心自己的各種反應與行為妨礙到他人,到了學生時期漸進式地的發現並反轉,決定不活在他人期望的價值觀裡,開始使用內心深藏已久的反骨力量,去對所有事情詮釋不同程度的叛逆,我承認某個時段曾經也為了反而反的任性過,到了現階段,有意識的去觀察此現象,選擇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
反叛不是為了證明你的獨特,也不是為了博取關注,而是為了活出真實的價值與靈魂的自由才有的品質。
.
迎合不是盲信、從眾與膽小,也不是為了隱藏自我,而是因為尊重對方的相對觀,產生的一種慧見行為。
.
我們不一樣不是為了展現我是最特別的,是因為看見全世界的所有人,都是獨特的。
每個人的品質與潛力,包含生命故事,都值得我們去一個個品嘗,即便是無聊人生,也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劇本,願不願意醒來,決定於心靈洞見、生命體驗的遠見、自省的看見。
/
從我的文字裡,能感受我喜愛的程度嗎?我對於法式幽默的電影,也極為熱衷喜愛,包含電影配樂的音樂家揚.提爾森(Yann Tiersen)創作的鋼琴、手風琴風格,都成了我人生中的最愛,默默地成為我動態靜心(身體語言)的音樂素材。
.
Yann Tiersen - J'y Suis Jamais Alle
https://reurl.cc/eEQk2R
Yann Tiersen - La Valse D'Amelie (Live 2002 Rennes) 現場演奏版
https://reurl.cc/NrOxMm
Yann Tiersen - Comptine d'un Autre été l'après-midi. 1 hour (432hz)
https://reurl.cc/vqGLz1
.
法國人的隨性與優雅,也是我一直以來欣賞的,他們的文化,無時無刻透露出自在隨意的品味生活,電影某片段出現艾蜜莉正要捐款給一位流浪漢時,對方卻拒絕說:「我今日公休!」(專心陪著身邊的狗狗),這裡是我最被戳中笑點的地方,也是我看見他們重視生活品質的一種瀟灑自由態度。
.
我們的身邊與內心裡面,都有天使圍繞,這種名詞只是為了方便意象美化的一個溫暖的形式,包含我創立粉專(癒天使的閱章)的用意,也是為了讓他人理解:人人都是擁有自癒力的天使,也能成為他人心中的天使,自癒與療癒他人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因為愛,所擁有的品質,我透過經驗、書與電影體會,紀錄活著的多重感受與內在情節產生的化學反應,嘗試用文字來描寫藝術語言,一章章的自我揭露來認識世界,同時也讓世界了解我的型態表現,我玩弄語言,期盼用多元的感官意象發現藏在意識底層的世界。
.
我想,這部電影的超現實途徑,會讓我渴望衝破幻象的實踐,去完成我此生未完成的事,迎那萬物,創造屬於我與他人連結的「益享」世界。
圖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AmelieMovie/
電影風格 分析 在 港唔斷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狂舞派3》影評
「為咗夢想,你可以妥協到幾盡?」
(含劇透,慎讀!)
—
《狂舞派》續集要成功,
其實唔難,
但黃修平導演偏偏就揀咗,
最難行嘅一條言志之路。
—
「為咗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
《狂舞派》嘅呢句對白,
至今仍然如雷貫耳,
但由2013年走到2021年,
香港好似已經變成一個,
唔係我哋可以發夢嘅地方。
—
「為咗夢想,你可以妥協到幾盡?」
只要將句對白改一改,
就可以變成電影最核心最重要嘅命題,
—
面對住呢套作品,最多人問嘅一條題目,係《狂舞派2》去咗邊。其實《狂舞派》續集要成功,比起其他比較新晉嘅導演都更為容易,《狂舞派》第一集口碑載道,會有固定客源,電影未上映已經有一定嘅基礎。上集拍「舞林大會」,今集大可以將電影嘅規模玩得更大,玩亞洲賽、國際賽、世界大賽,上集得幾丁友跳舞,今集可以群P,總之跟番實第一集成功嘅方程式,一定無得輸。
—
但《狂舞派3》係一套點樣嘅電影呢?據我嘅睇法,佢甚至連係一套「跳舞電影」都稱唔上,改做《狂RAP派》都絕對無違和感。而就算有跳舞場面,一係斬頭斬尾,一係跳中有戲,令觀眾無乜機會可以真正欣賞演員嘅舞技,而最過癮嘅係,戲入面亦有一場跳舞比賽,喺影完對手跳勁舞之後,主角LOKMAN嘅還擊竟然以極短嘅時間就比導演剪走咗。
—
正正因為咁,《狂舞派3》比某啲觀眾鬧爆,令部份人大失所望,我絕對可以理解,但個問題係,點解一手好牌,明明有機會可以成為大受歡迎嘅電影系列,點解要「自毀長城」,點解要拍成咁?
—
一切一切,從故事嘅中心命題講起。撇除跳舞元素嘅縮減,《狂舞派3》另外一個極端嘅改變,係電影風格由青春熱血嘅,一扭而轉而成為寫實沉鬱嘅調子。戲嘅一開始已經開宗明義,《狂舞派1》只係一套電影,所謂追夢,其實只係一個一戳即爆嘅BUBBLE,現實往往令人抖唔到氣,要交租,會比人由工廈趕走,要比家用,唔比瞓覺,就連要點樣笑,電影入面嘅角色,都無選擇嘅權利。
—
如果話《狂舞派》係青少年嘅童話,其實《狂舞派3》仍然係成年人嘅童話。見到電影入面每個角色對現實嘅妥協,有時會睇到我哋咬牙切齒,點解咁樣都肯制?點解咁仆街都做得出?大家都係人,為咗要追更大嘅夢想,每個人都要作一定程度嘅犧牲,例如要為政府財團塗脂抹粉,要放棄拍拖嘅時間,要笠住個大頭佛幫無良地產商RAP。揞住良心嘅背後,其實電影入面無一個主要角色係壞人,做小惡嘅背後,係為咗大善,為咗兼顧生活同追夢,大家都努力咬緊牙關。
—
為咗達成虛無縹緲嘅好事而做嘅壞事,同純粹地做壞事,到底有咩分別?答案就係我哋無忘記到自己嘅初心,時時刻刻都可以做「選擇」,可以乘時投袂而起,即使偶有歧見,但兄弟爬山,各自修行。喺電影嘅最後,一眾跳舞主角為城市活化計劃起動禮擔任跳舞嘉賓,大家都為最後一場違心嘅表演而鬆一口氣,但HEYO突然出場搗亂,跳舞主角們積極配合,最後成功破壞成個動土典禮。
—
只要人仲有選擇,那怕就剩低一絲嘅空間,就有機會喺妥協嘅狹縫入面種玫瑰,而將電影嘅呢一個MESSAGE放落去分析呢套電影嘅概念,就更有意思。明明電影可以無壓力賣到一定嘅票房,明明電影有潛力可以變成一個長賣長有嘅系列,明明只要符合觀眾期望就可以輕輕鬆鬆,但導演選擇言志,選擇用呢套作品為觀眾去解答咩叫做真正嘅「唔妥協」,咩叫唔走入「建制」,喺創作自由仍存之下拍咗呢套離經叛道,但緊扣香港現況嘅《狂舞派3》。
—
曾經睇過導演嘅一個訪問,問點解續集唔係《狂舞派2》嘅問題,導演戲稱話要突破「續集魔咒」,但睇完電影,與話係擺脫魔咒,不如話係全心顛覆,反其道而行,唔要食全球電影都沉淪緊嘅老本。
—
電影嘅首映擺喺高先電影院舉行,喺香港建立一間以香港電影為本位嘅戲院,喺崇尚大製作嘅彈丸之地搞革命,配合另外一場電影顛覆《狂舞派3》,縱使作品係有沙石,唔係第一下就令人有好感,但我,又點可能唔支持呢?
電影風格 分析 在 陸秀慧 Desiree's Plane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Le Redoutable 情陷高達 (Michel Hazanavicius,2017)
Country : France
Score : 7/10
本片改編自1960年代法國新浪潮電影先驅Jean-Luc Godard第二任妻子Anne Wiazemsky的自傳,以她作為高達愛侶的視角出發,看表面光鮮亮麗、充滿理想和才華的藝術家,私底下卻自我沉溺、不安躁動、善妒易怒、安全感超缺,標準壞情人一枚。講述的是1967-68年間高達在藝術及政治上轉型的困境,在中國文化大革命及毛澤東主義影響下,他心神都投注在藝術路線和政治取向的轉變上,困惑與挫敗不斷,執迷困擾,越來越不近人情。但Anne乃主叙事觀點,呈現高達沉溺於自己的政治和藝術事業難題,對妻子和朋友變得冷酷無情,充滿幽默色彩的批判性。例如反諷地讓男女主角裸體談論影片中裸體戲份是否必要,把一些曾用來刺激甚至挑釁觀眾慣性的電影元素變得平易近人,逆向操作,把高達作品中各自完美獨立展現的事物拼貼起來,重新表述。但如果沒看過高達作品,大概只會看到一個不懂愛人、無限上綱的自我中心、被慣壞了的大孩子,不會看出導演戲仿高達當時期的電影風格,趣味會大打折扣。把高達拍成成既惹人討厭又有點可憐的丑角,神經兮兮、喋喋不休的知識份子,帶點 Woody Allen的影子。人們常以「視野廣闊」、「觀點獨到」和「目光遠大」等措詞形容藝術家和知識份子,讚賞他們視覺的優越性,導演卻拿高達的眼鏡當作搞笑及批判道具,三番二次讓他摔破眼鏡,利用重複和撞板等喜劇元素來表達他自我中心的「近視」,看不清自己之外同等重要的人和事。
在2002年的Sight&Sound投票中,高達在評論家有史以來的十佳導演中排名第三(這是由評論家投票的單個電影的導演組成的)。據說他“創造了自二十世紀中葉以來任何電影製片人最大的批評分析機構之一”。他和他的作品一直是敘事理論的中心,“挑戰商業敘事電影規範和電影評論家的詞彙”。Michel Hazanavicius拍這部「關於電影的電影」,目標觀眾顯然是藝術電影或電影節圈子的小眾市場,nevertheless, I enjoy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