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面板市場上的大事件:鴻海群創投資美國電視品牌VIZIO〕
在討論這則新聞之前,先讓我來和讀者聊一段往事──鴻海在 2012 年底發出一則公告,以 2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60 億元)取得穿戴式運動相機品牌 GoPro 相關企業Woodman Labs 10.72% 股權,郭台銘則加入 GoPro 董事會。
但如果你稍微看一下 CB Insights 上面的全球 Top 100 投資人名單,就會知道 2012 年 GoPro 找上郭台銘、引入鴻海的投資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CB Insights 是矽谷幾乎所有 VC 進行決策都倚賴的智庫,他們每天都會發布各個產業領域的投資分析報告。就算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專業媒體在報導時,也會參考 CB Insights 提供的資料來源。)
很多 VC 投資人不僅僅是給錢而已、還扮演了 Mentor 的角色,帶來經驗分享或其他附加資源。若是其他品牌廠進行投資,也可以達成品牌形象綜效的提升。 CB Insights 上面不乏理想投資 GoPro 進行戰略合作的夥伴,到最後怎麼會是讓一家硬體傳統代工廠投資硬體新創品牌?
因而我猜想這個故事或許是這樣發展的: GoPro 當年找不到對他們有興趣的投資人,不得以找上了鴻海。此處 GoPro 說服鴻海的說法是「未來將人手一台輕便的運動型相機」,同時畫下一個預期全球銷量的大餅,並承諾這邊的代工訂單將全交由鴻海生產;也是鴻海作為代工廠來投資品牌廠或通路商的最大誘因。
殊不知後來消費者都直接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功能取代傳統相機,讓 GoPro 只能走小眾的運動市場,和原先的大餅大相逕庭。我僅能在公開資訊網站中查詢到 GoPro 在 2014 至 2017 三年間的全球銷量僅 476 萬,在 2013 年至 2014 年間的銷量應該最多也是百萬之列而已。這對於千萬等級以上生產量的大型代工廠而言是一個十分小的數字。
當鴻海發現 GoPro 的銷量和當初的預期差距甚遠時,兩方的合作也跟著破局。2014 至 2015 年間,鴻海子公司不斷地出脫手中持有的 GoPro 股權到持股比率僅剩約 3.02%。這樣的結局對當初大手筆撒下 60 億台幣的郭董的確非一項理想的投資決策。
近日又傳出鴻海聯合旗下的面板大廠群創投資美國電視品牌 VIZIO 共計台幣 20 億元,和先前這個故事或許是一樣的道理。2018年 Q1 全球電視出貨量估計為5,100萬台,年成長2.6% 然而中國市場銷售出現負成長、Q1出貨量年減1.4%,包括三星在內的主要品牌銷售表現都相當疲弱。出貨衰退的結果,也連帶影響電視面板採購。Q1出貨量較去年第四季少了 8%。
現在面板面臨生產過剩、低價競爭激烈的困境,生產廠商為了搶代工訂單,直接選擇投資品牌廠 VIZIO,相中不只是品牌而已,重要的還有零售通路,未來可以賣其他周邊電子產品並整合鴻海其他的投資事業。
若攤開鴻海的新聞,可以發現鴻海在近年來併購了許多家美國電子品牌商,比如今年三月的網通品牌大廠 Belkin;此舉無非就是找一個出貨口以消化產能;否則對於代工廠來說,產能閒置是最大的傷害。
當初買下夏普也是同樣的考量。2017 年美國電視的市占排行的第一名是三星,美國本土品牌 VIZIO 排第二、LG 第三;三星和 LG 都是自有面板生產廠、再直接自有銷售;故本次投資品牌廠 VIZIO是唯一能拓展訂單打擊競爭對手的選擇 。
可能會有讀者好奇:怎麼不靠夏普這個品牌推美國市場就好、還要另外投資 VIZIO?這其實是因為夏普在被鴻海收購前,因業績惡化、早已就退出歐美的電視銷售與生產業務。近年來有鴻海支持,財務趨於穩定,又傳出最快會在 2018 年重返美國銷售,很可能就是打算靠著 VIZIO 的通路打進去。
------
更多時事評論歡迎參考我的寫點周報噢!(工商推廣一下X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