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個人特質|
⠀⠀⠀⠀⠀⠀⠀⠀⠀⠀⠀⠀
常常會聽到健身教練跟7-11店員一樣多的說法,那我們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成為金字塔中上的族群。
⠀⠀⠀⠀⠀⠀⠀⠀⠀⠀⠀⠀
當了快五年的教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實戰經驗也是豐富了我的人生,也讓我更知道如何面對人事物,這過程會遇到不可理喻的同事,也會遇到半夜打電話給你要業績的主管,也會遇到奇葩的會員,也會遇到你不能理解的制度規範,這些都是過程,都是我們不可控制的因素,那我們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會是以下特質⬇️
⠀⠀⠀⠀⠀⠀⠀⠀⠀⠀⠀⠀
🔸專業力
教練身為教育業與服務業共存的職業,面對的是人體本身,基本的解剖學、生理學、營養學、肌動學都要會,也要有極佳的專業整合能力,隨著運動科學越來越進步,訓練系統和運動訓練方式也不斷出現,而教練要有辦法整合內化不同的系統,並優化自己的教學,訓練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
🔸教學能力與溝通
今天學富五車,專業能力很強,學了很多知識,你必須要有辦法去交給學生,今天我們可以換位思考,回想一下學生時期,你上課時,遇到如果上課老是念課本上的段落與課本每個字,且上完課後馬上問你懂了嗎的老師,這時會有兩種現象發生,一、你可能會選擇睡覺不繼續聽,二、你會覺得時間過的很慢很痛苦怎麼還沒下課,所以我們需要把我們的角度放到學生的角度去死思考與他溝通,假設學生對訓練運動只有6成的認識,那我們就用6成的高度與他溝通,例如:我等等要做臥推,請你幫肩膀外旋幾度,肩胛骨後收,肱骨外轉,聽到這裡,學生已經滿頭問號了,而我們其實可以白話的跟他說,等等臥推時,想像手肘向地板肘擊,保持挺胸不駝背,不刻意挺胸,向下時往肋骨靠近,向上時往脖子上推,這樣學生也會比較清楚,當然有更好的指導語,就看你怎麼跟學生溝通,我常常認為教練是一位翻譯家,翻譯運動這個語言的專家,好的教學不用華麗詞藻,而是精準打動到學生。
⠀⠀⠀⠀⠀⠀⠀⠀⠀⠀⠀⠀
🔸心態
教練是一份自律性極高的工作,需要很大的上進心與熱忱心,需要保持空杯心態,去看待每件事情,面對挫折時也需要有很好的抗壓能力,自律的部分一方面是需要透過訓練去精進自己的所長,會練才有辦法去理解教學,例如今天你要教學生深蹲,而你卻沒有做過此動作,你怎麼會有辦法去幫助學生成長,而學生遇到的問題反問你時,你怎麼有辦法解答,一切都需要自己先走過,才有辦法指引道路,而保持空杯心態是對於精進自己的關鍵,你需要讓自己可以面對新事物,才有機會成長更多,所以對於所有的訓練系統跟訓練方式我都會想去嘗試。
⠀⠀⠀⠀⠀⠀⠀⠀⠀⠀⠀⠀
講到這裡,其實會有人問說為什麼我都沒有提到銷售與行銷能力,其實銷售很重要,但是其實在銷售之前,以上是我們可以去增進與控制的部分,所以先掌握以上要點,做精做到好,其實銷售與行銷可以輕鬆一點,如果想把教練這個行業做長久,以上特質就一定要了解。
⠀⠀⠀⠀⠀⠀⠀⠀⠀⠀⠀⠀
最後我也想分享幾個關點,其實今天教練參加比賽與否其實不是這麼重要,比賽確實可以增加經歷,但是實際上我們的角色是教練,面對的是學生,而比賽是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表現,就算我們拿了冠軍,學生也不會因為我們得名後,體脂下降,肌力提升,訓練強度增加,身體結構變好,肌肉變多,而我們最好的回報就是跟他們分享這份榮譽,但是訓練計畫與目標照常進行,所以當教練不一定要比賽,選手也不一定要當教練,每個角色都有每個角色難唸的經,要修的學分,不要迷失角色的責任就好。
⠀⠀⠀⠀⠀⠀⠀⠀⠀⠀⠀⠀
幫我分享給想當教練但是不知道怎麼準備
或者遇到迷惘的教練
🙏🙏🙏🙏
#教練 #健身房 #健身教練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專業 #教學 #人際關係 #心態 #分享 #健身 #經驗
電話行銷自律規範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期網路瘋傳的乳房圖,其實不那麼正確的。
https://www.livescience.com/65346-milk-duct-image-explained…
第一張是用現代影像技術模擬的泌乳期乳房乳腺管分佈,期刊點進去還有其他的圖。我講課時會用來提醒大家,乳腺管這麼細,請溫柔對待,任何「推」「壓」「擠」都有可能造成傷害。
http://www.infantjournal.co.uk/pdf/inf_014_lbt.pdf
第二張是我講乳房的PPT,Cooper醫師是第一個解剖泌乳期乳房的醫生,改變了以往對哺乳期乳房的想像,是個實體的乳房解剖。
第三張是取自美樂(擠乳器廠商)官網的超音波模擬圖,其實跟第一張圖引用的是同一個研究,內容有蠻不錯的分析。不是葉佩雯喔!研究所時做訪談,覺得美樂是一家嚴守哺乳規範守則的公司,深深感到佩服,有機會想去瑞士拜訪。
https://www.medela.com/breastfeeding-profe…/…/breast-anatomy
==============
節錄自己的碩論
[寶寶優先]
雖然我沒用過美樂(Medela,瑞士公司)的擠乳器,但是無論在醫院或是期刊論文上,總是以美樂為擠乳器的領導品牌。查詢擠乳器的專利登記,許多設計專利都屬於美樂公司。究竟是母乳哺育率提升,才造成擠乳器的普及,還是因為擠乳器取得方便,所以也維持了母乳哺育率,我想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在台灣這些年來擠乳器的普及,也超乎我的想像。對於美樂在台灣銷售情況一直很好奇的我,跟美樂公司銷售許經理約了時間訪談。
許:總公司對我們有兩個要求,一個是任何產品都不能凌駕於寶寶之上;另一個是任何產品都不能凌駕"breastfeeding"之上。
萍:指的是親餵這件事嗎?
許:是的,總公司希望所有媽媽學會親餵之後,遇到像是工作必需與寶寶分開的情況,才使用擠乳器。
(訪談逐字稿,2014年12月24日)
Cowan認為工業化之後,原本是夫妻、小孩、雇用的人一起協力分工的家務工作,變成男人與小孩外出工作,女人獨立挑起所有的家務工作。所有家庭內的工具,都是以每個家庭會有一個女主人的想法來設計的。隨著女性主義、婦女運動的興起,女性開始也大量進入職場。家庭從「製造」(production)的功能,轉變為「消費」(consumption)的功能。哺(擠)乳是家庭中女性的再生產勞動,屬於製造功能。為了維持這個製造功能,「擠乳器」同時是家庭內使用的工具,也是職場上使用的工具,並無法二分,而哺(擠)乳也成為橫跨家務與職場的一種勞動。但是「育兒」這件事情,目前看來還是屬於家庭內(家人)或是機構(托兒中心)的,有沒有可能在一切內/外、家庭/職場、製造/消費的二分鬆動之後,有更多符合人性的選擇方式?我認為「寶寶優先」的想法推到極致,從生物性來看,應該是寶寶與媽媽一直在一起。
許經理從民間企業的角度來看,認為政府開始推母嬰親善政策之後,對母乳哺育是很大的推力。除了媽媽們的觀念改變之外,改變最多而從「最大阻力」成為「最大助力」的,是醫療專業人員。許經理強調公司提供的服務並不止於提供產品,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做「心理諮商」。平時與媽媽們互動的經驗,她發現媽媽們下定決心要餵母奶其實很早,通常在懷孕初期就已經決定了。然而她們卻常常得不到家人的支持,產後常因家人覺得「餵得那麼辛苦不要餵了!」而放棄。這裡的「辛苦」,指的是上班要擠奶,職場卻不友善。回到家還有忙不完的家務工作,讓家人們覺得母乳哺育是「多出來的工作」。所以無論是打電話來詢問,或是親自到公司來的母親,「就是給媽媽支持,讓她們能餵久一點,讓她們知道餵奶並不是『疼痛』與『辛苦』。當初公司就是本著讓台灣的媽媽也可以用到好工具的初衷,不要讓擠奶一直與痛連結,才開始進口這些產品的。」許經理這麼說。
在月子中心工作時,我發現其他擠乳器廠商的業務跑得勤勞,有的還提供月子中心媽媽們「免費」的母乳哺育課程,或是在媽媽入住時,床頭已經擺著廠商免費提供試用的擠乳器,但不曾看到美樂這麼做。原來是因為公司有著「寶寶優先」的考量,「月子中心的媽媽們,我們還是希望經由護理專業人員,視臨床上有這樣的需求,才建議並教導她們使用擠乳器。」許經理這麼說。這是這家公司的自律與企業精神,然而從研究田野中,我發現護理人員並非依媽媽的需求,對媽媽們做使用擠乳器的建議。如前面一章所提,月子中心護理人員的處境,陷入一種兩難。必須配合媽媽們要求要有「獨立」不受寶寶干擾的休息時間,而使得提早使用擠乳器成為多數媽媽的「理所當然」。
母嬰親善政策的推行,規範了配方奶的行銷,但是擠乳器的行銷,卻因為與母乳推廣的結合而不受任何規範。在台灣擠乳器是一個「商品」,不屬於醫療器材,所以不需要受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範。但是擠乳器的使用,並不是如同一般商品般無害。如果設計不良,有可能造成母親的乳頭受傷、感染。而從乳汁擠出進到奶瓶,放到冰箱儲存,再回溫給孩子喝,這一路牽涉到多種繁複的「技術」。先前國外也發生過因為擠乳器設計不良,導致擠出的乳汁回流而造成細菌汙染,危害到寶寶健康的事件。近年來在一些民間舉辦的媽媽教室講座,經常看見將擠乳器當作獎品贈送。在美國擠乳器目前屬於醫療器材,受食品藥物管制署(FDA)的規範。我們若以「寶寶優先」應該要先學會親餵,讓母親泌乳達到平衡為考量,就應該要規範擠乳器的使用。這對哺乳婦女與寶寶來說,並不是一種限制,而是一種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