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災後,梅克爾宣示2022年廢核。目前有九座核反應爐的德國,處於「能源轉向」期,雖然電費年年漲不停,但再生能源也不負七成以上民眾的支持,出現令人驚喜的進展。
德國在二○○○年上路的「能源轉向」政策,目標是擺脫對核電與化石燃料的依賴,改用再生能源。廢核讓德國人付出高電費代價,但柏林能源智庫Agora Energiewende研究員史泰博(Markus Steigenberger)接受《天下》專訪說,「痛苦只是暫時,長期來說,能源轉向會為德國創造更大利益。」以下為專訪摘要:
德國為了能源轉向,花了非常多時間與民眾取得共識,也付出不少成本。例如從七○年代開始,國營銀行就提供優惠貸款給民眾,加強房屋隔熱設備;在建築界也有法規規範新建築,必須符合節能標準。
產業也有貸款誘因,但德國企業大多自發性提升能源標準,企業都將提升能源效率視為榮耀,有助提升企業形象與銷售。此外,他們也發現短期投入資源提升能源效率,成本其實三、五年就能回收,更有助於長期獲利表現。
目前,德國仍處於能源轉向期,導致這幾年電費漲不停,但我們很有信心會逐漸回穩,因為風力發電與太陽能光電的成本已經愈來愈低。事實上,德國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比很多國家核電成本還低。
上週我們才剛發布一份報告,結果讓我們很震驚,因為技術進步以及達到規模,再生能源價格比核電便宜太多了。
我們發現,新建太陽光電設備,每兆瓦發電成本比新建核電廠要低三四%,岸上風力發電甚至比核電低五○%,這完全顛覆了「再生能源比較貴」的鐵律。
能源界的傳統看法會認為,「彈性供電」是不好的,一定要有穩定基載電力,也就是核電廠或火力發電廠。這個迷思,其實德國也在過去兩年才真正被扭轉過來。
因為,可彈性供電的智慧電網再搭配再生能源,比蓋一堆基載電力電廠,發出很多被浪費掉的電,是能更有效率發電及配電的方式。很多國家也逐漸摒棄對基載電力的依賴,轉而思考彈性化供電系統。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