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樂經濟學》很簡單,聞其名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與經濟學有關的書籍,但大多數的人聽到經濟學這個詞時,往往會感到頭疼。而當你讀了《牛奶可樂經濟學》這本書時,你就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理解經濟學,也會改變經濟學在你心裡的那個枯燥乏味的印象。
👴🏼《牛奶可樂經濟學》的作者羅伯特弗蘭克教授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的教授。弗蘭克教授喜歡在自己的課堂上給學生佈置博物經濟學作業,會在書中舉出很多例子,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並以經濟學的視角做出回答。教授的這些基本原理簡單又生動,很容易被人理解。經過幾年的積累,這些問題被收集成冊,就成為此書的藍本。
🤔在本書的各個章節中,作者通過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們講述了生活中的經濟學。例如在作者講述產品設計中的經濟學時,讓讀者懂得了產品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滿足賣方保持低價、便於競爭的需求,產品設計要實現二者的平衡。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則。
🍺其中,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是 為什麼很多酒吧喝水要錢,卻又提供免費的花生米?這個例子很真實,免費花生米可以隨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補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從而點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給商家帶來相對可觀的利潤率。而水和酒又互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對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買的水的價格相對較高,那酒客們為什麼不買酒呢?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書中生動鮮明的例子數不勝數。通過這些例子,改變了讀者之前那個以數學為核心的硬學科經濟學的觀點,讓讀者知道了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根植於經驗和觀察的社會科學。《牛奶可樂經濟學》把經濟學從數學中解脫出來,並為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提供了無限能量。
【用經濟學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讓每個人都成為經濟學家】
📌根據具體事例理解這些原理,誰都能毫不費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經驗中一百多個事例,教會了我們用經濟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並在不同環境下巧妙地應用經濟學原理,與此同時,體驗到作為經濟學家的美妙之處。
📌多多觀察生活,就會發現有趣的東西,而且經濟學基礎概念會給這些行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釋。這是學習經濟學的好方法,適用於所有人。
加入「精英閣」= 一年陪你读完100本经典好书
➡️15-20分钟读书音频
➡️干货总结思维导图
📍還在等什麼?趕緊点击鏈接🔗:https://pay.weread.com.tw/facebook/jingyingge/
「需求需求量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Elites insider 企業精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請益] 請問「需求」與「需求量」到底要如何解- 看板Economics 的評價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公民五分鐘】 高中公民X 需求與需求量變動∥ 買西瓜學經濟 的評價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超額需求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超額需求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供給增加需求減少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供給增加需求減少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第031讲丨需求第一定律(1/2) 的評價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超額需求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 關於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超額需求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評價
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樓市長期向上】(三)(這篇文在2015年已發表,這次是再出多次,內容無改過。但由於不少因素現在仍適合,所以發表多次)
--供應分析--
有分析員指,未來供應將大增,故令樓價大下跌。無錯,未來的供應量將上升,但卻不是增加得很多,只是比過去較少的時期增加了,簡單來說,可以說供應量由之前的短乏,回復至正常的水平,這是說中期的事,而長遠的供應其實不足。
由於現時政府的信任度甚低,民間各樣事情都有反對的理由,令政府吋步難行,事事受阻,保育、收地、賠償、政治等問題多多,新市鎮的發展不斷推遲,長遠供應不要說多,能做到足夠已很好,這樣的前題下,樓市難以大跌。
所以,所謂的未來供應增加,只是中期而言,更甚的是,這只能說返回合理的水平。而另一邊,由於在過往持續供應不足的,再加上政府令樓市冰封的情況下,出現了一種可怕的情況,就是需求正不斷累積。
--需求正不斷累積--
所有政策都有其好壞兩面,政府以冰封樓市政策來減低金融系統的風險,意圖令樓市降溫,但卻無法解決樓市的根本問題,即是供應。
過往政府一直無辦法解決供應問題,並利用政策將問題拖延,過往每年都出現需求大於供應的情況,而這些需求暫時性冰封,將需求不斷延遲,不斷累積,而這潛在的需求已到達了一定數目,大家一定要明白這點。
分析員習慣用數據分析,相信他們較少身邊環境去分析。我身為80後,不少朋友都是30歲左右,而部分已結婚的朋友,夫婦要與男家的父母同住,但他們卻很想搬出去二人住的,他們不是打消買樓念頭,而是將買樓這動行推遲,這不是個別例子,我身邊就有幾對要與父母同住的夫婦,可見等待跌市準備買樓的需求量是大的。
我所知道現時一般的80/90後,大部分都是處於等樓市下跌的狀態,他們在等機會、等買樓,你不信問問這年齡層的朋友,大部分都是等待買樓,這種潛在的購買力,只要樓市略為下跌,需求即會增加。
因此,未來的所謂供應增加,能否填補過去因供應不足而累積的需求量,我看就未必得了,因為所累積的潛在需求不少,而正常所產生的需求量又每年都有。就算不計用家需求,因各原因而等待機會買樓的人絕對不少,這情況下,只要樓價回落一、兩成,就會止跌回升,大跌條件不存在,反而平穩上升的機會更大。
--不要單純比價格--
坊間不少分析都會比較現時與97年的樓市,從而推斷樓市將出現97年時期的大跌,可惜在投資世界裡,並沒有一本通書睇到老這回事,單純的比較是不適合的。
雖然現時樓價對比收入的痛苦指數已超過97水平,這或許會因購買力不足而令樓價回調,但不會出現97式的大跌,因成就97時期的大跌,背後要有多個因素去產生的。
首先是炒樓,當年炒樓的情況非當熾熱,不少人更全職炒樓,引至大量虛假的需求,我在《80後百萬富翁》中已講,這類虛假的需求、加上借貸因素如何對商品價格產生長遠的影響。而97年的炒賣需求成了將樓價推升的需求,這成了樓價假上升的因素,當然最終會成為樓市下跌的因素。
炒家買入目的不是住,只是為了賣出,每一個買入都意味著將有一個潛在的賣出,當時炒家瘋狂、不理價式的買入,造就了他日大量賣出的力量,再加上他們不斷借貸等因素。當樓市或外圍環境有變時,就會出現一次過沽出的現像,造成樓價暴跌。
--現時需求組成--
樓市主要由三種需求組成,用家、長線投資者、炒家。炒家對樓市的造成97年其中一個下跌因素,但在今天已不存在,至於長線投資者,可能的情況下他們都想保住層樓,但為何97-03年時期成了其中一部分推低樓市的力量?答案就是利息。
大部分長線投資者,若果能做到租大於供,產生正現金流,他們沒有理由賣出物業的。但在97年時代,利率是P+的高息年代,即是供樓要比10厘息,但收租只有4厘息,買樓收租是一個負擔。
因為租金減去供樓後,每會仍要比過萬蚊去供樓,只要能賣出一個物業,每月就能節省萬元的持續支出,所以這成了一股賣出的力量,持有數個物業的投資者,也要減磅,令賣出力量增大,從而令97年的樓價下價下跌。反觀現時,在將來加息不會多的情況下,大跌條件不存在。
至於用家,97年發生金融風暴,香港進入經濟持續下滑的週期,失業率上升,被公司炒後收入自然等如零,沒有收入就無法供樓,可能是賣樓,或銀行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成為銀主盤賣出。多人失業自然令更多人供不起樓,市場自然多盤賣出。
反觀今天,最可怕的金融海嘯今天都開始退卻,環球經濟雖然仍有隱憂,但大致開始向好,而香港本身的經濟亦平穩發展,在這前題下,真真正正打算買樓住一世的用家,是不會無故將物業賣出的,所以這難以成為下跌的力量。
所以結論是,今天的情況與當年97年有很多不同之處,絕不能單從表面上作比較,除非一些外在因素改變,否則樓市並不會出現97式的下跌。
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江魔的魔界(Kong Keen Yung 江健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市場定位的三個盲點》
很多人對市場定位是淪落於廢話層次的詮釋。甚麼叫做廢話?就是產品一定要有需求量,又有獨特性云云。難道沒有需求又不獨特的產品會大賣嗎?而且麥當勞的產品,請問有特色嗎?
市場定位的第一個盲點是:很多定位都是存活偏見,倒果為因的詮釋已經成功的案例。
二戰的時候,聯軍想為他們的戰機裝甲,他們看到被掃射後還能夠飛回來的飛機身上的子彈洞,發現有幾個部位是最常被射的。因為資源短缺,當時他們的想法就只是在被射中最多的地方補上鎧甲就行了。當時就有一個數學家指出這個做法的漏洞 —— 被射下的飛機飛不回來。
能夠被射中而又飛得回來的,那些部位應該不是最致命的,要賭的話,倒不如把鎧甲補在那些沒有被射中的部位。
這就是一般研究行銷和市場定位的盲點,我們都只能研究那些已經成功的,就好像那些二戰被人家打飛機打不下來的飛機。
想學習創業的人,都喜歡聽一些講座,請來那些在某領域很成功的商家做嘉賓。
看起來是有道理,但他可能只是打仗的時候,恰巧沒被打下的飛機。
現實中,失敗的經驗遠比成功的經驗珍貴,你不能為了看彩虹而選擇不要天空下雨。
而且90%創業會在三年內倒閉,也就是說倒閉的機率是比成功的機率大出很多,那90%失敗的經驗也就遠比成功經驗更貼近現實。
還要記得,10%能夠生存下來的創業,也不是每一個都成功,一些只是還能存活,能夠成功賺大錢的是少之又少。
機率越低的東西,隨機和運氣的成份其實就越高。
一個機率這麼低的企業成功,雖然沒中彩票的機率那麼低,但如果我要研究脫穎而出的企業,差不多就好像要研究中頭獎的人為甚麼會中頭獎。
跟打下的飛機飛不回來的例子不同的地方是:失敗企業的那些創業家、員工和客戶都還活著。與其研究成果案例,還不如用心的研究人家的失敗!
第二個盲點就是:迷信大數據,不少現在的人會大呼大數據的時代來臨了,不依賴大數據的公司肯定會倒閉,但如果我們用心思考一下,試問Nokia要倒閉之前,沒有參考過大數據嗎?
實際上他們當年擁有的大數據就是告訴他們智能手機不會成為主流。
這個道理跟人工智能的道理一樣,更多的AI專家是怕人工智能會殺人,不是因為人工智能突然間有了自主意識而變成殺人狂,他們更擔憂的是人工智能出錯而意外殺了人。
人工智能是不會一弄好就甚麼都會,而是是需要很多的人為訓練,最後才會演變成像有智能。大數據還是需要被人詮釋的,而當年Nokia的詮釋就讓他們翻車了。
你可能會認為那個年代的大數據沒有現在這麼精準,現在的大數據是很精準的,能夠幫你大海撈針。問題是越先進的的大數據,是可以累積更龐大的數據和資訊,現在你已經不是在一個大海撈針,因為大數據會給你帶來更多更大的海,這個詮釋會容易嗎?
Nokia也參考了那時候的大數據,他們當年的財力和資源都是頂級的,難道其他公司的大數據會比他更強嗎?
品牌定位的第三個盲點:一些人進入市場,是因為看到人家做,他們就跟著做。另一些人的市場觀,是看到人家做,他就不做。
那麼哪一個才對?
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就應該是人家做,你就不做,這個才有品牌差異化。
實際上不管跟還是不跟,如果你做決定的主要理由是因為看到人家進入一個潮流,你做錯決定的機率是很大的。
你進不進人這個行列,不只是看市場流行甚麼,還要看你的能力是甚麼。
舉例,馬來西亞那些人氣最出名的網紅,講話都是語氣誇張,表情都是七情上臉,其實也有不少人也跟隨這個模式,不是每個都行。我在去年的行動管制開始,就看到很多人直播或做視頻時,突然間都變成寶萊塢TVB式,這些網紅 Wannabe已經紅了嗎?
其中大家模仿已經成功的網紅,主要原因也是第一個盲點 —— 存活率偏見。
你只是看到用這個模式飛機沒有被打下來的概率。
那難道不跟隨他們,你就會有品牌嗎?
我當年進入教NLP的行業,不是看到有人做,所以我就跟;也不是因為沒有人做,所以我進入了就沒有競爭。
特別是後者,很多人會誤以為沒有人入場的話,自己進去就可以壟斷或喝到頭啖湯。
實際上你功夫很爛的話,給你插到頭香也沒用。
#江魔設教
#廣渡魔粉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幫到你,你可以隨緣樂捐,打賞個小費給我吧:http://paypal.me/kongdemon
不打小費的話,麻煩幫忙點讚分享,好讓演算法幫我推文!
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公民五分鐘】 高中公民X 需求與需求量變動∥ 買西瓜學經濟 的推薦與評價
需求量 與 需求 變動是各位同學往往容易搞混的內容通常坊間參考書或講義會請大家直接記憶:「價格導致的就是 需求量 的變動;價格以外的因素是 需求 變動」 ... ... <看更多>
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超額需求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0. 需求. 7. 1.50.經濟短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超額需求(excess demand),又稱短缺(shortage),是形容商品與服務的需求量多於市場... 在美国,一個最極端的例子 ... ... <看更多>
需求需求量例子 在 [請益] 請問「需求」與「需求量」到底要如何解- 看板Economics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repub (repub)》之銘言:
: 高中課本的說明是
不要再看高中課本了,找本大多數人推薦的經濟學原理吧!
: 需求: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某一時間內相對於某單一商品的不同價格(P),
: 購買者(消費者)所反應的一系列「願意」且「可以」購買的數量(Q),稱為購買者
: 對於該商品的需求。
以下我不用嚴謹的定義來敘述,儘量簡單白話的說
消費者對某商品的「需求」是:價格與數量之間「一整套的關係」
這「一整套的關係」可用三種方式表達:需求表、需求曲線、需求函數
以「需求表」為例:
P 10 8 6 4 2
Q 2 3 4 5 6
當價格是10元時,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是2單位
8 3
6 4
以此類推
: 需求量: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某一時間內相對於某單一商品的特定價格(P)
: ,購買者(消費者)所反應「願意」且「可以」購買的數量(Q),稱為購買者對該商品
: 的需求量。
延續上例
「需求量」只是「需求表」其中的「某一個數量」
例如,消費者看到價格是10元時,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是2
這個「2單位」就是消費者在面對 P = 10 的「需求量」
需求量,只是需求表當中,某一個特定價格下所對應的數量
如果是用「需求線」來表達「需求」
那「需求量」就只是「需求線上的某一個『點』」
: 然後就是硬背,需求是價格以外因素的變動,需求量則是財貨本身價格的變動。
: 請問,有沒有不要硬背,可以用理解的方式來說明這兩個詞的意義?
不理解也只能亂背一通了…
: 為什麼多一個「量」就是本身價格的變動?沒有「數量」的概念就是價格以外因素?
: 謝謝!
因為「需求量」是「需求」的一部份
消費者面對「不同的價格」都會有不同的「需求量」(參考上例)
因此,影響「需求量」的只有「商品自身價格」
P 10 8 6 4 2
Q 2 3 4 5 6
當價格是10元時,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需求量)」是2單位
8 3
6 4
「需求表」只有2個變數:P與Q,Q為什麼會變? 因為P變了啊
需求函數或需求曲線亦同
接著討論「需求的變動」
把上例重抄一次
P 10 8 6 4 2
Q 2 3 4 5 6
「需求」的變動,用上面的話來說,是「P與Q全套關係」的改變
原本P = 10的時候對應Q = 2,其他類推
現在因為某些因素變動,將使得需求表中的P,「全部」對應不同的Q
例如:
所得提高時,如果商品是正常財,面對相同的價格,消費者會買得更多
P 10 8 6 4 2
Q 5 6 7 8 9
面對相同的價格(10、8、6、4、2)
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需求量)改變了
反應在「需求線」上的話,就是「需求線右移」
(每一個給定的P,都對應更多的Q)
造成「整套關係(需求)」改變的,是「商品自身價格」以外的因素
造成「需求量」改變的,是「商品自身價格」
===============================================
懶得打了
先這樣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1.49.2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conomics/M.1488037932.A.628.html
※ 編輯: akai0928 (36.231.49.228), 02/25/2017 23:55: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