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死亡的意義 #文長慢慢看
在思考『死亡』這個議題時,想了很久。我不是個常常和死亡擦身而過的人、過去工作過的職業,也沒有會造成生命危險的可能;那麼,對於『死亡』,我能談的是什麼部份呢?
接著,當動物靈性卡抽出蛇之靈、星座骰出現水星射手十宮,乍看是兩個完全不相關的訊息,卻在深入思考後,忽然理解一件事:
蛇之靈,主內在自我的修復、療癒,透過磨練、傷痛、苦難,來使心靈成長並帶動人際與職場的個人柔軟度,類似塔羅牌中的倒吊人;水星主思考、射手主大格局、十宮主事業;
如果沒有處理好、面對自身關於『死亡』帶來的生命課題,那麼在自我的人性/人格發展上,也就會有所缺失,對嗎?
--
從小到大,溺水、車禍的次數真的不在少數,但真正讓我感受到『死亡』的存在,和生命的流動沒有關係,而是很小的時候,對母親的記憶。
先不提母親最後去世是怎樣的醫療疏失,即使我看到蓋上白布前一刻那鐵青的臉色、後來為期一個月的守靈、家父的崩潰,我都沒有太大的感覺。蓋棺那天,我是被長輩拖著去看所謂的「最後一面」、到火葬場後在沙堆玩到全身髒被揍的半死,到這一刻我都還沒有真正的感覺母親已『死亡』。
直到火化後,鐵床拉出來那一刻,身為家中唯一一個小孩,必須參與撿骨時,我才愣住。我想,那時候應該是愣住吧。
進去是一個人,拉出來就是一副死白、被燒成半成粉狀的白骨,頭骨中那本來是眼球的地方,變得空洞無比,我可以看到眼窩後方頭骨成為半粉末的樣子;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人體骨骼的全貌,也是第一次看著一個人從活蹦亂跳、變成只剩一個小罈子的生存空間,但直到那刻,我還是不明白這就是『死亡』。
那年我還沒滿六歲。
--
二十年後,和一個好友在家中小酌閒聊時,忘了聊到什麼,她忽然對我說:「所以妳打算什麼時候,和我談談妳媽的事?我們認識也有幾年了,除了知道妳是單親、妳媽很早就過世,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妳有沒有試著向誰說出來過?」
那時年輕氣盛的我,好鬥愛辯、一張嘴從沒有講輸人、沒有說不出話的時候,卻在那刻,出現人生以來第一次的沉默。
因為我不知道從何說起,也從沒有人真正想要知道這件事,當我還年幼時,試著想要和一個人說這件事時,不是得到「小孩子不要問那麼多」、長輩背後討論我有多可憐的反應、就是換來同儕間的霸凌,最後我選擇「假裝忘記」這件事。但記憶很聰明,它知道你想假裝忘記時,確實不會出現在你眼前;它只會用別的方式來影響你,讓你無時無刻都記得這件事,就算你「想要假裝忘記」。
它反應在我對工作的態度:在職場上,我不自覺成為和母親一樣個性的人,因為,我以為當我成為了她,我可以安慰自己她已經不存在的事實,因為我就是她、她就是我;
它反應在我的愛情生涯:一旦對方也是喪母、或和母親關係不好,我就不自覺被對方吸引,因為這讓我感覺是同類;或是對於家庭特美滿的人,我也會被對方吸引,因為我渴望成為他家中的一份子,所以那時候我對婚姻的看法,也一併的跟著扭曲;
它反應在我的人際關係:因為沒有足夠的父母庇護,直到國中畢業前,我都認為拳頭大的人可以說話;如果我的拳頭不夠大,那就依附在有力量的人身邊,來求得安全感;
它反應在我的金錢觀:因為心裡像個啷噹響的空罐頭,於是我試著往裡面丟了很多錢、物質、名聲、成就,期望可以填滿這個罐頭,但最後這個罐頭還是啷噹響。
我試了所有的方式,都無法正確解開死亡帶給我的束縛,直到這個朋友直接戳破這層窗戶紙,她要我和我談談這件事;她要我學會「說出來、面對、承認、然後放下」。
--
真正接受家母死亡這件事,我大概花了兩三年,這中間學會的事情就是:『死亡不可怕,忘記了已死去的人,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你選擇假裝忘記的時候,因為這表示,你也不認同自己這段人生過程。』
直到前幾年,在家母過世滿2X年時,我第一次主動和家父聊起了這件事。我知道,他絕口不提,是因為他不敢去碰觸這部份的潘朵拉盒子;我知道,我和家母長得一模一樣(證明完全是親生的),所以他很恐懼看見成年後的我,才會在我剛成年就把我丟上台北念書生活。
於是在某次和家父對飲時,借著酒意,我和他聊聊了關於母親的事,能言善道的父親也是第一次在席間沉默、沒有吐嘈我說的任何一句話,就是默默的盯著自己的杯子,聆聽。直到吃完飯,他一句話都沒有說。
但在那之後,父女關係就開始緩合。父親的笑容真實多了,說出來的話也不再那麼帶刺,雖然還是很愛吐嘈我。
--
對活著的人來說,『死亡』最可怕的,是你無法接受一個人曾經對他付出情感的人,從此以後就不見了;
死亡是生命的必經過程、不可逆的,然而,它其實就和失戀是一樣的道理:你心裡的依賴、支柱忽然消失了,身而為人,一定是痛苦的,因為你有情感;而更多時候,失戀的感覺,也真的跟死亡一樣,因為很多人分手後,這輩子再也不相見了。
你發現共通點了嗎?
當你經歷一次失戀,其實也同時在經歷一次送別死亡;它們兩者其實,都叫『失去』 ,要教會你的共同課題叫『活在當下、學會珍惜、離別時懂得放手』。
--
👍占卜好評點連結:
3.0:https://reurl.cc/e9QxoQ
2.0:https://reurl.cc/g8zjzQ
1.0:https://reurl.cc/E2ZMnm
--
怎麼問問題:https://reurl.cc/OXpNx9
占卜預約流程:https://reurl.cc/qmOR9D
--
月亮塔羅坊🌙
📍IG:https://instagram.com/cat.moon.tarot
🔎FB:https://www.facebook.com/CatMoonTarot/
🌙預約占卜專線:https://linktr.ee/cat.moon.tarot
--
#月亮塔羅坊🌙 #喵子 #讀牌師 #死亡 #放下 #失戀 #成長 #占卜 #tarotreader
霸凌處理流程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幼兒接連受暴,處理制度漏洞百出;週全的處理機制,才能遏止暴力再犯!」
今年 1 月,我接到了多位台北某公立幼兒園家長的陳情,園內的老師疑似有不當對待的情形,因此我便建議家長們向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正式通報,並聯繫台北市議員 林亮君 、呱吉 邱威傑 辦公室,協助緊盯北市教育局是否落實幼兒園疑似不當對待案件的調查程序。
然而,我們卻看到許多調查程序上的問題,而且,這樣漏洞百出的處理制度其實已存在許久,今天上午,我便與 人本教育基金會、林亮君議員、邱威傑議員、陳情家長等,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必須儘速周全相關機制,才能遏止未來更多這樣的憾事發生!
🔴 調查小組獨立性不足,園方竟然能夠球員兼裁判?
雖然教育局在接獲通報後的確啟動了調查程序,並組成調查小組,但是,在調查過程中,卻並非由調查小組全權進行調查,甚至還讓該幼兒園參與調查事務,不免令人有球員兼裁判的質疑!
例如,將訪談地點設在事發園所,或是園方以具名方式要求家長回覆訪談意願調查表,使得目睹事件發生兒童的家長,因為畏懼遭到事後報復,不敢出面參與訪談,而在訪談進行的當下,甚至有老師、校方擔任工作人員,就坐在旁聽席聽家長們陳述。
其實,我去年在質詢時已要求教育部,應訂定幼兒園不當對待案件的處理流程與程序,教育部也確實在今年公告相關的注意事項,不過,該規範雖有明定調查過程的流程,例如:應組成調查小組、小組成員應為具有相關專業知能之專家學者,但從此次案件調查過程中的種種疏漏,恐怕仍有不足。
針對調查小組的問題,我會持續爭取,要求未來在處理幼兒園不當對待案件的調查時,應比照《性別平等教育法》,由理應作為第三方公正單位的調查小組全權進行調查程序!
🔴 調查小組遴選機制不明,調查委員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能嗎?
此次的調查小組遴選了 5 位外部委員,但我們並不清楚這些調查委員的遴選機制為何?我們想問,教育局是否有明列專家名單進行遴選?若有名單,這些名單內的專家是否都有足夠專業知能足以讓當事兒童、其他目睹事件發生的兒童,能夠安心陳述呢?
其實,台灣目前在兒童表意權的實踐上仍有待加強,尤其在涉及兒童權益的調查程序上,更為明顯!我們希望教育部能夠更重視兒童表意權,在涉及兒童權益的程序時,也應該要讓孩子有充分表示意見的權利,並且應該有相對應的機制,協助兒童好好表達自己的意見。
因此,我們呼籲教育部,有義務確保全數調查委員都具備與幼兒心理知能,或其他可協助幼兒表達意見的專業知能,並且,也應該比照《教育部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調查專業人員培訓及調查專業人才庫建置要點》,來建置調查的專業人才庫!
🔴 調查報告不提供給家長,讓家長申覆無門?
在此案調查完畢後,社會局認定 A 家長所在班級的 2 位老師,確有管教方式不妥、有不當情緒,但僅以行政指導輔導即可;B 家長所在班級的老師,則因證據不足,認定無不當對待情形。
然而,對於這樣的結果,家長就只拿到一張說明案件結果的公文。老師有哪些行為,經過調查後屬實?老師有那些管教方式不妥?不當情緒又是發生什麼事?這些家長通通都不知道,想和教育局索取調查報告,卻被以「有個資疑慮」,而拒絕提供,對於調查結果和局的認定,也沒有申復管道可以救濟。
在今年 5 月公告的《處理教保服務機構疑似不當對待幼兒案件注意事項》中,雖然規範「須將調查結果通知相關幼兒的家長」,但是,只提供調查結果,難以讓家長得知認定不當對待案件成立與否的原因、調查委員審酌證據採納的理由等,恐怕將導致調查報告難以讓受害家長信服。
因此,我們要求教育部針對教保不當管教案件,應持續修正相關幼照法、教保人員服務條例及相關注意事項,並比照《性平法》調查程序,調查會議必須以正式書面通知,並且明定調查結果必須以書面附調查報告予申訴人,並提供申覆管道。
🔴 調查過程進行中,園方製造家長對立?
園方在家長反映後,不僅沒有依法進行通報、組成調查小組,反而還召集幼兒園志工團的志工家長,表示「最近和某些家長誤會,需要正向相挺一下學校」,造成相信園方的家長群起攻擊陳情家長。這個情形其實並不少見,我們在多起幼兒園不當對待案件的處理過程中,都常常會看到園方使用類似的分化手法,給予陳情家長莫大的壓力。
若比對《性別平等教育法》,該法規範校方應有保密義務,且規定校方於組成性平委員會調查的期間,只能視情況就相關事項、處理方式及原則予以說明,等事件處理完成後,也要經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後,才能就事件有無、樣態及處理方式予以公布,如此一來,才能遏止園方於調查程序進行中給予陳情家長壓力。
對此,我們也要求教育部應修正相關法律及相關辦法,比照《性別平等教育法》,完善機構於調查小組在調查程序中的保密義務!
在去年3月底時,我們已提出《幼照法》修正,不過,後續我們也會針對前面提及的程序面問題,繼續提出《幼照法》、《兒少權法》的修正!
此外,教育部目前也正在擬具相關條文修正草案,對此,我們仍要再次呼籲,希望教育部能按照規畫期程,盡快將法案送至立法院;也要強烈呼籲衛環委員會與教文委員會,儘速排審相關法案,才能讓我們透過修法,將以上種種問題,從根本改善!
霸凌處理流程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71場 史上最謎的購物中心】
.
90年代初期,認知心理學家羅芙特斯(Elizabeth F. Loftus)做了一個蠻酷的心理實驗。當時,羅姨找了二十四位受試者,分別給了他們每人一本小冊子。小冊子記錄了關於受試者的四個童年事件,實驗團隊宣稱,這些事件都是由家屬提供,但裡頭的內容並不完整。
.
因此,受試者的任務很簡單,就是負責提取回憶,「補充」那些缺失的細節。
.
每個事件就像一道問答題,整本冊子須在五天內作答完畢,為了便於作答,題目開頭都會附註一些關於當時的「提示片段」,接著就是一片空白。而受試者只需要依照那些提示往下寫,補滿那片空白即可,不記得也沒關係。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其中有一個事件,是他們這輩子根本沒發生過的,那就是,
.
他們五歲時曾在某間購物中心迷了路。
.
提示片段裡寫著:「你大概在五歲時跟家人一起去了某間商場,但你一進門就衝去買思樂冰,結果迷了路,只好哭著向一位阿伯求救」之類的內容。到這裡都還算客氣,但接下來就很奸詐了,原來那間購物中心確實存在,貨真價實,只是裡頭出現的人物、時空,以及提示情節,都是實驗團隊捏造的。
.
於是幾天之後,二十四位受試者當中,有六位把這段記憶寫好寫滿,有人細緻地描述了阿伯的衣著長相,有人寫出了母親的警告,還有人記得自己淚流滿面,在外人看來,這群人簡直是用一本正經的態度進行唬爛。他們彷彿接受了一場集體催眠,然後被李奧納多植入同一段回憶,無論陀螺是否倒下,這間史上最謎的購物中心都會成為他們的童年障礙。
.
更謎的是,當羅姨揭曉其中某一段是虛假記憶時,這六人當中,居然還有五位鐵粉誓死捍衛這段迷路記憶,認定其他真實事件才是假貨。相信經此一役,這間購物中心應該會被他們寫進的自傳裡。
.
怎麼會這樣呢?
.
原因在於,某些「暗示」對我們的大腦起了作用。
.
第一個暗示,正是那段奸巧的開場白。這個實驗開頭便宣稱,所謂生活事件是從家人訪談中得到的訊息,目的是讓受試者無法質疑這段記憶的真實性。因此即便無從回憶,受試者也會傾向歸咎於年代久遠,而非質疑整場實驗是個騙局。
.
第二個暗示,則是那些捏造的提示片段。對某些受試者而言,當他被告知了一段在腦中遍尋不著的真實經驗時,認知系統便會產生某種失調感,為了彌補這種失調感,一旦出現適當的暗示,或許就能憑空製造一段「應該要記得的回憶」。
.
在這種情況下,暗示就像一塊磁鐵,一旦伸進意識,便會吸附大量的碎屑,也就是用來符合暗示的素材。這些素材包括了兒時的類似經驗、著名的社會新聞、看過的電影情節、讀過的小說,甚至從別人口中聽聞的故事等等。
.
只要這些素材的關鍵字是「走失」,即使和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它們都會繞著這個虛構的劇本,彼此包覆在一起。倘若再加上家人對事件真實性的背書,這一坨精華便會順利空降到你的大腦,直接在海馬迴插旗,然後你的五歲就會過得比其他人還刺激。
.
這就是暗示的後勁。
.
換句話說,同樣的事件,一旦剔除了暗示,沒有家人的開場背書,沒有提示片段的勾引,你的判斷或許就會恢復視線。而這道無解的問答題,則會被直接跳過。
.
關於「虛假記憶」(false memory)的實驗,羅姨從70年代就在進行。雖然購物中心實驗存在著諸多倫理爭議,包括欺瞞受試者、缺乏標準程序,以及樣本數不夠等問題。但綜觀整個實驗流程,我們會發現,原來人在提取記憶的歷程,或許不是進行畫面重播(replay),而是場景重建(rebuild)。
.
在某些人的認知裡,提取回憶可能就像某種「影像倒帶」的過程,需要哪段記憶,只要把時間軸拉到相對位置,畫面就會送上答案。但事實上,即便找到了相對位置,呈現出來的畫面也不會每次都一樣,箇中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的人生經驗一直在不斷地更新。
.
每一次回憶,我們都會因為人生經驗的升級或動盪,而在記憶裡添加或刪減某些素材。因此,比起按下倒退鍵讓影像再現,提取回憶更類似於動用腦中現有的資源,將場景再重新組合一次,無論是創傷的覆寫,或是歷練的堆疊,都是讓場景產生變化的素材。
.
至於暗示的作用,可能就顯得更為粗暴。自行回憶時,我們還能決定使用哪些素材來重建場景,然而暗示一登場,就等於直接將新素材一把塞進你手裡,只要踩在適當的時間點,無論是混淆既存的記憶,或是捏造虛假的記憶,人類可能都毫無招架之力。
.
遺憾的是,這過程有時也會出現在心理治療現場。
.
會談室裡最糟糕的局面之一,便是以誘導性問句(譬如:我想你以前在學校應該被霸凌過,只是你現在想不起來)進行晤談,而這往往代表了某種操弄的前奏。
.
相較於一般人,坐在我們對面的案主,身心狀態相對脆弱,而這正是被操弄的合理條件。因此當治療者過於執拗或自信時,便很容易忽略客觀訊息,心存預設立場(「我知道事情一定是這樣!」),然後藉由暗示語句,引導案主的陳述方向,直到它走進治療者心中的座標為止。
.
案主若能質疑對方,事情還不至於走偏,但若案主屈服權威,配合演出,那他得到的不會是人生的解答,而是一段虛妄的回憶。
.
對心理師而言,這是一種放棄,放棄客觀,放棄去探索案主真實的樣貌。因此我們更需要提醒自己,無論是無心的暗示,或是刻意的誘導,都只會讓案主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為對方安插一段不存在的回憶,無疑是一種覆蓋人生的做法。
.
虛假記憶,很容易被某些專業人士包裝為「被壓抑的記憶」,由於無法證實真偽,一旦涉及法律審判,在缺乏物證的情況下,它可能會成為某件冤案的轉捩點。因此羅姨的實驗目的,不是為了挑戰記憶的真實性,而是為了驗證,經過「暗示」後的回憶,其真實性是否會遭到重塑。而這樣的回憶,又是否真能送上審判台,做為定奪裁決的關鍵?
.
當然,虛假記憶的形成,並無法類推到所有人身上,實驗中也有超過一半的人不吃這一套,但哪怕只有一個人中招,這段記憶就會成為他腦中的素材,日後提取回憶時,將會造成難以預料的汙染。
.
因此最中肯的處理方式,就是「開放式提問」。
.
不只是心理師,一般人也適用。在某些時刻,我們也會想幫助身邊的人,想問出他們的心裡話,但比較理想的態度,是收起猜測或假設,當個稱職的紀錄。
.
我們可以從事發的「人時地物」問起,這是客觀的物理證據。試著幫他重建當時的場景,釐情事情的發生順序,詢問他們的感受,藉此串聯事發始末。但關於回憶的細節,情緒的連結,最終都要靠他本人陳述。
.
或許他不會太誠實,但起碼開放式提問不會讓我們成為幫兇,因此即便問不出個所以然也無妨,都比他順著旁人的暗示描出輪廓,畫上一張假的自畫像來得好。
.
倘若立場互調,我們又該如何捍衛自己的記憶?很難一語概括,畢竟這和人格特質與判斷能力有關,但我有個建議,那就是相信自己的「第一反應」。因為那通常是長期記憶的累積,也是在我們的回憶場景中,最少被重建的部分。
.
羅姨曾經說過,人都很珍惜自己的記憶,因此要區辨記憶的真實性,只能靠我們自己。因為,
.
記憶就像自由一樣,都很脆弱。
.
參考文獻:
Loftus, E.F. & Pickrell, J.E. (1995) The formation of false memories. Psychiatric Annals, 25, 720-725.
霸凌處理流程 在 相關配套,並提醒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起向校園霸凌SAY NO 認識校園霸凌https://bit.ly/2H0hVWF 根據今年修訂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教育局再度重申校園霸凌處理流程及機制、相關配套, ... ... <看更多>
霸凌處理流程 在 [轉錄] 面對霸凌之教育行政作業程序- 看板PublicServan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cjol 信箱]
作者: zamp (測試帳號)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新聞] 台中國三生遭霸凌墜4樓「雙腳插滿支架」
時間: Sun Apr 28 07:39:41 2019
鍵盤老師來回應臺中雙十國中學生跳樓事件。
這篇文章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幫大家搜集較為完整的資訊,提供校內教師和同學
的看法。再來會說明「依規定通報」的內幕與八卦,告訴您為何校方不通報。最後一部份
是給老師和家長們看的,如何面對校園霸凌問題?畢竟鄉民意見,也只有通報、打回去、
告死他三種,但教育現場並沒有那麼簡單。
文章很長,請耐心觀看,您也可以選擇有興趣的部分閱讀。
---------- 第一部份,事實真相? ----------
較完整的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8KLSzbg58 (東森)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426/1556872/ (蘋果)
記者轉述校方說法
)
校內老師說明校內處置時序與流程 https://pse.is/EVML9 (FB文章)
校內老師的個人觀點
同班同學說法
另一位同學的說法
同班同學哥哥的說法
根據相關新聞和上述訊息,我們可以確認一些原本不太確定的情況:
1. 學生因霸凌而跳樓? → 是
2. 導師先前有處理學生與他人的紛爭? → 有,但處理程度不知。
3. 導師是否有說「家長來也沒辦法處理」? → 有,但指的是成績登錄事件。
4. 校方(行政)是否有處理? → 有,生教組有處理,但不能確定是處理成績登錄事件或
者是霸凌紛爭?
5. 校方先前是否有通報教育局「霸凌事件」? → 無
6. 學生本身也是霸凌者? → 可能是
7. 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受到的巨大壓力嗎? → 不知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eBptijGtgE#t=50s
所以我猜測事件的脈絡是這樣的……
案主與另外三位同學原本是好友,那種一起會嘴人罵人排擠他人的朋友。但案主家庭支持
功能差,情緒不穩定,在四人群體中較為弱勢。本學期初,案主因故被其他三人聯合排擠
,由於在班上沒有其他朋友,被排擠後立刻陷入絕境。導師沒有意識到情況嚴重,誤以為
只是小團體間的紛爭,僅處理了表面紛爭,沒有聯繫家長,也沒有啟動更高階的機制。事
件發生後,完全不知怎麼一回事的家長,得到是導師校方缺乏同理心的回應,在難過憤怒
的情緒下,把手邊僅有的片段資訊提供給媒體、民代,訴諸輿論。
---------- 第二部份,學校為何不通報霸凌? ----------
事件被披露後,民代、媒體、鄉民們一起嚷嚷,臭罵學校沒有按照程序通報;中市教育局
、教育部打蛇隨棍上,宣稱要追查嚴懲未依規通報的失職人員……
民代無知、媒體嗜血、鄉民愛嘴砲起鬨,早就人盡皆知,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教育官員的
合理作為應該是什麼?學生從四樓跳下,只有粉碎性骨折也算幸運了,如果是死亡呢?
理想的教育官員應該是這樣吧?!宣布由專家組調查團,進入校園、深入家庭,瞭解事情
的始末,找出問題癥結,做成檢討報告跟記錄,向大眾報告為何無法即時避免這樣的悲劇
。在累積多份的調查報告後,提出全面性的建議,然後由教育部、局給予支援,建構更強
大的支持系統,讓學校有能力去處理這樣的事情、讓學生及家長在事前得到有效的協助,
避免下一個類似事件發生。
我們的局部長官呢?只會咎責而已。咎責的意思是:「都是你們的責任,我已經跟你們講
了,沒做好是你們的問題。」教育系統的官,下至校長,上至部長,遇到問題幾乎都找基
層背鍋,跟國軍沒什麼兩樣。私校就學人數年年上升,公立國中8+9化,有看過教育高層
出來負責嗎? 107課綱延後變成108課綱,到現在許多課程還難產,有官員出來道歉過嗎
?反正新聞報多報幾個不適任教師,讓民眾把情緒發洩在基層教師上就解套了。
抱歉扯遠,回到為何學校不會通報霸凌的問題。霸凌通報的法規是101年公布的校園霸凌
防制準則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81 依此法規,
遇到霸凌案件,學校的處置順序是 接獲通報 → 初步調查 → 開會確認開案並通報主管
機關 → 調查小組調查 → 做成結論與建議 → 依建議進行輔導或執行懲處 → 追蹤後續
。
以接獲通報來說,需要填申請表,由申請人簽名確認事實,才能受理。如果學生只是口頭
投訴,你還要幫他打成記錄,讓他看完確認後簽名才能受理,過程中還確認家長意願,因
為有些家長未必想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接獲通報」這部分的工作時數初估 2小時/案
。
接下來就是初步調查,找導師、相關學生來,把事情大致瞭解,認定有無霸凌事實,若有
,就三日內開會討論後續。認定有無霸凌事實並不困難,但仍要花時間詢問,1.5小時/
案。讓我們加快速度:
安排會議時間、發通知單、填寫校安通報,1小時/案;
開會確認成案15分/案,寫開案會議紀錄 30分/案;
深入調查,聽取雙方說法1.5小時/案,寫調查報告:2小時/案,
安排結案會議時間,0.5小時/案;
結案會議15分/案,寫會議紀錄 30分/案。
書面正式通知雙方結果,2小時/案。
依校規懲處,30分/案。
以上總時數12.5小時/案,若要移送輔導,再加3小時/案。
除了輔導以外,上述工作都是同一個人做,就各個角色叫做生教組長。如果不分輕重,每
個校園霸凌案都像上述方式搞,有可能嗎?以我自己來說,處理霸凌案件時若省去通報、
開會、紙本作業等冗事,只需一半的時間要達到同樣成效。
一旦通報呢?事情還是你做啊,而且要多花1倍的時間證明自己有做,不會有任何的支援
,一丁點的都不會有。做出來的東西呢?也不會有人看,除非出了事上了媒體,長官才會
要你從檔案庫中搬出東西來應付記者,就像這次。在教育現場,越喜歡強調通報的,多半
不是積極任事的,而是善於撇清責任的。
某次台中市的中學學務人員會議,長官又在強調「通報的重要」,有個學校代表發言質疑
「請問,通報了有什麼用?教育局能幫我們什麼?」獲得全場的熱烈掌聲。最後長官尷尬
的回應,至少可以協助學校面對媒體……
---------- 第三部份,教師與家長如何處理校園霸凌? ----------
感謝您看到我最想討論的部分,雖然還有一大段。
孩子跳樓的原因,除了導師怠惰、討厭、或無力處理學生紛爭外,親子關係的疏離也是重
要關鍵。而三位同學的行為只能算是導火線。當然導師缺乏同理心,校方態度消極,會讓
孩子覺得更無助。
導師的部分鄉民已經罵得夠多了,我不再多談,我想深入的是家庭的部分。從眾多資訊分
析起來,家人對孩子是不瞭解缺乏關心的:
1.會和他人有來有往的孩子,被家屬認定為「溫和」「善良」;
2.不瞭解自己孩子如何被排擠,只講得出被講「同性戀」一事;
3.媽媽沒跟老師通到電話,就被誤導認定老師說「沒辦法處理」;
4.認定老師沒辦法處理,卻沒有積極求助學務處、校長、甚至是教育局、部。
霸凌並非家長造成,但家長的關心與介入,才是阻止孩子繼續被霸凌的最佳解。大家還記
得媽媽帶女兒到校還巴掌的新聞嗎?媽媽兩年後才發現孩子的恐懼,所以要女兒把「禮物
」還給對方。新聞畫面裡,女兒被強迫動手,猶疑不知所措的眼神,讓我印象深刻,媽媽
為何要強迫女兒去做違反意願的事?沸沸揚揚後,女兒雖然不再被欺負,但會換成冷漠無
視,這媽媽只在意自己有沒有出氣,並不關心孩子的感受。
談談解決問題的方法吧!遇到班級霸凌,老師可以怎麼做?
第一步就是傾聽被霸凌者的陳述,並且感同身受。這並不容易。
深入研究霸凌成因與樣態,就會知道被霸凌者很有可能是霸凌者,所以教育現場常會出現
霸凌者先控訴別人的狀況。有些老師不屑處理這種「有來有往」的霸凌事件,他們心裡認
為「你自己不也這樣?是你先對同學這樣的,還好意思說別人霸凌你?」其實對孩子來說
,當他霸凌別人時,他並不知道因此造成他人傷害,但他被同等對待時,他覺得很痛很難
過。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先同理孩子,幫他解決問題,然後再請他感同身受,請他停止
對別人的不當行為。
另一種情況是,被霸凌者的行為讓老師也很不滿,甚至造成班級經營的困擾,例如骯髒、
懶惰、自私、說謊、偷竊等。處理這種霸凌事件,常會演變成兩面不是人的窘況,若一板
一眼的依規處罰被霸凌者,可能會讓他的處境更艱難,外人甚至會懷疑老師也是加害者;
反過來說,寬容被霸凌者,可能會引起全班反彈,老師的威信也會降低。但不管老師處境
再怎麼窘迫,請記得孩子的感受是真實的,當孩子求援時,你就應該認真的當一回事。
還有一種情況是,老師認為求助者太過敏感,別人沒有這樣的意思,是當事者想太多。
不管哪一種情況,老師都要先清空自己的「理性判斷」,接納孩子的感受。認真面對孩子
的求助訊號,是處理霸凌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跟被霸凌者深談,除了瞭解狀況外,還要向孩子傳達重要訊息:我願意幫助你,
你願意調整自己的做法嗎?
除了少數霸凌出純粹自於個人的怨恨嫉妒的惡意情緒外,教育現場多數的霸凌都能理出蛛
絲馬跡,找出因果。理解脈絡後,除了要求霸凌者住手,也需要被霸凌者做出調整,才能
避免下一次的霸凌發生。所以我處理霸凌事件,都會先跟孩子說,我可以處理,不過在處
理的過程中,發現你也有錯,你願意改嗎?
每一個孩子都會說願意,因為他能到感受你是真的要幫他。
接下來就是進入調查的部分,先聽當事人雙方的說法,再聽其他同學的說法,這要花一些
時間和技巧,因為可能出現霸凌者勢力龐大,大家不敢說話的情況,也有可能問到的是霸
凌集團的影武者,他知道老師在調查,反而會刻意誤導事實。一般來說,霸凌者不會只霸
凌投訴者,只要有耐心認真調查,多半能查出真相,而且可能會出現很多新的受害者。詢
問同學對事件的看法也很重要,例如「為何他們會欺負XXX啊?」孩子會提出很多老師
觀察不到的點。詢問霸凌者的動機也很重要,「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啊?」瞭解動機才能知
道如何引導孩子改善。
調查詢問後,老師要把所有受害人的受害細節仔細記錄,而且要詢問他們願不願意作證,
等霸凌者的家長到校時,才會有足夠的證據說服家長相信他孩子是霸凌者。若證據力還不
夠就先按兵不動,等待事件發展。貿然請霸凌者家長到校,對方極可能丟出「你們針對我
小孩,學校帶頭霸凌」的炸彈。反正霸凌兩字人人會用,先講先贏。
調查過程接近尾聲,也需要跟被霸凌者的家長聯絡,我發現多數被霸凌者的家長不瞭解孩
子的在校遇到的困難。告知家長孩子的處境,報告處理進度,提示需要家長的協助事項,
也瞭解孩子在家的個性樣態,提供家長教養小孩的意見。
一切準備好後,就可以做出處置了。少部分霸凌者告知提醒就知道自己犯錯,也願意調整
,訓誡一下輕輕放過就可以了;有些霸凌者畏懼權威和處罰,告訴他們這些行為很嚴重,
記過懲處也就夠了;蠻橫無理、對記過毫不在乎的霸凌者其實很多,這類的霸凌者家庭多
半失去功能,學校權力範圍能做的很有限,這時候就要「懇求」被霸凌者的家長出面,請
他們擺出「強勢」姿態,甚至請他們以提告來逼迫霸凌者道歉。
對處罰及記過毫不在乎的霸凌者還不是最難處理的。
最難處理的霸凌案件,就是此次跳樓學生的樣態,我們姑且稱之為「小圈圈內的互相霸凌
」,偏偏這類型的霸凌樣態並不少見。因為事情都發生在小圈圈內,外人不易得知,查訪
其他同學多半徒勞無功,即使詢問當事者,也會因利害關係密切而不肯吐實,所以處理起
來相當棘手。如果老師沒有成功切入核心問題,還有可能演變成小圈圈的集體反撲。
老師一旦推測是此種類型的霸凌,可能要先暫停霸凌調查,因為不容易查出個結果。老師
可以做的是,和投訴者建立關係,獲得信賴。很多時候被霸凌者只是缺乏面對問題的心靈
支持,老師給一些關心、給一些勇氣,也許狀況沒辦法立即改善,但當事者的心境會有很
大的不同,也會有更多的力量自行去克服逆境。偶爾問一句:「現在他們還有欺負你嗎?
你們之間的關係還好嗎?」就能給孩子莫大的鼓勵。
並不是做出裁判,霸凌事件的處理就算結束。後續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1. 讓被霸凌者知道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教導要求其確實改善。
2. 對於相對弱勢的易被霸凌者,教其面對霸凌當下的反抗技巧,不讓人看軟就比較不會
被霸凌。
3. 追蹤確認霸凌者確實改過,許多霸凌者在師長和對方家長前認錯,轉身後馬上在網路
留言訐譙,或改用更難處理認定的關係霸凌,持續霸凌。
4. 對於人際概念有問題的霸凌者,施加相關輔導課程。懲罰只能制止惡劣行為,多跟好
人互動,學習正確的人際溝通模式,才可以阻止霸凌者再犯。
要處理霸凌,事情很多很雜,導師不需要一肩擔下,請跟學務處、輔導室求援,至少讓他
們知悉,出大事時大家一起扛。
面對孩子被霸凌,家長可以怎麼做?
其實比起教師,家長的工作簡單多了。陪伴、支持、瞭解、出面,就這樣而已。
多陪伴孩子,一起吃飯、一起運動、一起做家事、一起出去玩,相處的時間多了,孩子遇
到困難一定會先告訴你,跟你求助,不可能孩子在學校被霸凌而你不知道。
如果孩子跟你求助了,記得不要先責怪他。以下都是常見的不當回應:「我看你自己也有
問題!」「不要理他們就好了啊!」「以前就跟你說過不要跟他們往來,你有在聽嗎?」
你要做的是同理他的感受,複述他的話語,說:「哦,是這樣啊,你覺得……」然後再詢
問細節,最後問孩子「是不是需要 爸爸/媽媽 出面幫你處理?」
溫暖支持的態度,可以讓孩子正向的面對問題。很多人都能阻止這次的跳樓事件發生,然
而最有力量的其實是家長,無奈所有的矛頭都指向學校和老師。
不管孩子有沒有要家長出面,我覺得父母親都該打個電話給老師,瞭解一下狀況,順便聽
聽不同角度的看法。大致掌握狀況後,跟孩子討論要怎麼做,孩子本身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嗎?是要再觀察對方動作,還是直接提出要求請校方處理?
如果校方處理後,對方仍然頑劣續有動作,家長一定要親自出面到場給對方一個教訓,必
要時請把法律當成己方的軍備,公然污辱、傷害都是常見可用的罪名。不要找議員或其他
民代,因為對方也會找,而且這只是在暗示孩子,成人社會也是比關係比拳頭的霸凌世界
。
如果導師不積極處理呢?打給學務主任、打給校長!如果校方都不想處理呢?打給教育局
!教育局一定會要求校長處理,校長會要求學務處,學務處會要求導師處理,所以最終還
是原班人馬處置。處理再不滿意,說真的,可能真的是孩子本身的問題,學校沒有那麼閒
,都投訴到教育局被盯上了,還故意處理的讓家長不滿意。此時建議家長還是尊重教育專
業,回頭檢視孩子甚至家長自己的問題。
有沒有可能真的像鄉民們罵的,學校爛到爆了,整個系統都出問題,以致於問題沒法解決
?我只能說,機率很低,但有可能。中南部的教育系統,鼓勵推責任、好大喜功的人上位
,所以被盯上了仍無法妥善解決的狀況不能說沒有。家長遇到這種狀況,轉學是輕鬆省力
的方式,一來逃離爛環境,二來可以檢視確認是自己孩子的問題嗎?
---------------- 寫結論了 ----------------
我剛當生教時,在臉書看到一個孩子表達被同學排擠、想輕生的念頭。文章很長,我原本
不認識她,推敲研究閱讀臉書文章很久,我理性判斷該班同學的動作還好,孩子本身的負
面情緒問題較大。所以我丟訊息給孩子,試圖從旁觀者角度,解釋她所理解「排擠」並非
惡意,結果得到的是一大串的負面回應,孩子把所有情緒轉移到我身上。
後來我改變做法,跟她說「老師目前不清楚也不理解妳的狀況,但是我相信妳真的很難過
,如果我可以幫忙的話,請第一時間告訴我,好嗎?」隔天告知導師,得到的回應是「她
想太多,她自己也沒做好」。接下來的日子我也沒什麼動作,就是在校內碰面時打個招呼
寒暄一下,問「最近還好嗎?還ok嗎?」漸漸的,孩子在放學時會特意繞到辦公室來跟你
講講話,有時看到她做錯事情,也會藉機找她過來跟她談談,一段時間後就常看到孩子開
心的笑容了。至於後來孩子仍會犯錯,處理後才知道孩子本身的負面情緒是來自於家庭,
那又是一年多以後的事情了。
我自己覺得這個故事很美麗,但是老師沒有那麼多時間。同樣的事,由家長來做,事半功
倍。常聽到家長說「老師,他比較聽你的話啦!」我心中的OS,「因為我花在他身上的時
間比你多啊!」歐美電影常有一個結論:愛可以戰勝一切,年輕時不懂,覺得很制式很矯
情,到了不惑之年才領略這是真的。
希望鄉民們在看教育問題時,能尊重教育專業,也多注意自己的家庭教育。
--------------
歡迎提問討論,轉文請自便不需詢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0.187.14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6408383.A.9AD.html
※ zamp:轉錄至看板 Teacher 04/28 07:40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cjol (219.68.43.113), 04/28/2019 11:07: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