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僵化,會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
很多時候我們能觀察出所謂心靈的僵化,也就是說對某件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事或觀念的接收度有著抗拒。這個時候的抗拒會呈現思維的僵化,也就是二分法。我舉個例子。
一位女生與男生在聚會相識,兩人互有好感開始曖昩,等到時機成熟要邁入正式男女朋友的階段時,男方收手了,而女方完全無法接受。男方的說詞是,他感受到她的某些特質與自己的前女友很像,而他不想要傷害她,所以選擇收手。而女方感到忿忿不平的是,憑什麼你來決定我像不像你前女友,我又不是她,為何你以為你傷得了我?
這個案例中先撇除對錯方向性問題(感情中哪來的對錯),我想要表達的是某種思維僵化性。男方有自己的過往經歷(與前女友的相愛相殺),因此投射在這個女生身上,深怕會再來一回,所幸就此打住。如果這時女方追問:「那難道你不喜歡我嗎?」,男方無法說不喜歡,否則為何要曖昩。那如果女方問:「喜歡為何不能在一起?」,男方也無法答應在一起,因為他有他自己的過往的鬼魅心結。女方再問:「那既然你認識我時就已經有心結了,為何還要跟我曖昩?」此時,無言就是最後的結局。
這是一個會無限迴圈的對話,就好像男方出軌,正宮會問:「你不愛我了嗎?」,男方會回我還是愛。接下來就是:「那如果愛,你還出什麼軌?」,男方語塞。正宮繼續問:「你愛她嗎?」,男方會回我愛。接下來就是:「你愛她,那難道你不愛我嗎?」、「你不是說你愛我,你怎麼還愛她呢?」,男方語塞。若是正宮問愛不愛小三,男方回不愛,那又回到原點:「那如果不愛,你出什麼軌?」
這樣的對話卡在一個點上,那就是二分法。如果你愛,你就不會出軌;如果你不愛,你就會離開她。不是這樣,就是那樣。但套一句令人發笑的說詞:「只有小孩才做選擇」。是不是?應該太難選了,很多時候不是選擇這個就不要那個,也不是我的意思是這樣,就代表不是那樣。人很複雜,情緒及感受更複雜。
你當初說的永遠愛我,是真實的,在那一時刻。在那一刻裡,你「認為」你會永遠愛,但彼時彼地與此時此刻,又如何相提並論呢?二十年前的你,和現在的你,會一樣嗎?如果人一直在變,世事也一直在變,當初說的愛,又怎麼不變呢?但是變了,就一定代表不愛嗎?
事件的演變很多時候除了時間推演及外在變動因子之外,還有你我整條脈絡發展的前因後果,以及每個選擇及經驗所帶出的情緒與感受,這都會影響一整個事件的演變。並非截取其中單一片面裡的一個現象,抽出來比擬如果當初這裡換成是你會如何演出。因為如果當初這裡換成我,可能我根本不會走上同條路,也不會有這個單一片面的假設。
因此要破除心靈上的僵化,意識上的擴展是需要的。能讓我們增廣見聞的事都能起到作用,比如旅遊、閱讀、探索或與不同的人交談。當下次我們聽到一個自己不熟悉或不認識的新領域或觀點時,先不要急著反駁與自己不同的意見,而是抱持著好奇心去探索那個差異性,這會幫助我們拓展自己思維的侷限。
真正的自由,不是脫離被局限在獄中的身軀,而是解放心靈的枷鎖。
#靈魂之旅課G班登記中
#想要全方面的了解自己歡迎報名
illustrator: lost7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週故事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靈魂之旅課g班登記中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一種完美,叫做「我不夠好」。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企圖心、完美主義、高標準是一個人在展現意圖及執行力時的優點,它能讓我們不斷地朝目標前進,好還要更好、多還要更多,達成了一個目標要再訂下一個。在這種把人生活成旋轉木馬的人,心理底層的驅動力其實是這樣的一個信念:「我永遠都不夠好」。
先講一個令人省思的故事:(以下有關精神疾病的誇大作為故事串聯請包涵)有一天一群醫師來到精神病院審視,看到其中一個病患坐在旋轉木馬上開心地騎著馬。這名病患興高采烈地吆喝著:「衝啊~快追上前面那匹馬啊!」,醫師們個個搖頭說著:「這個病患果真病得不輕啊!」。而此時病患只冷冷地回了一句:「你們以為正常人的生活,難道有跟我不一樣嗎?」。
這是個拿來描述「我永遠不夠好」這個信條很貼切的方式,我們追逐的目標無論是財富、他人的認可及肯定、外界的掌聲及地位、別人的喜愛及贊賞,甚至是對空靈開悟的隨崇,哪一樣不像是旋轉木馬上前面那一匹永遠追不到的馬呢?
而無限輪迴的迴圈,最終會因為一直追不到前面那一匹馬而感到挫敗,但愈挫敗就愈渴望達成目標,因為只有達成目標才能章顯自我的價值,我才能夠覺得自己「夠好」。而夠好可能還不行,要更好、再好、最好。所以為什麼有一句話是:「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光是自己中心思想的完美傾向,就足夠不斷耗能地去證明,卻又不斷地否定自己的價值,而感到挫敗了。
如果我們往深處探究,會發現「我不夠好」這樣的信條早在生命初期就奠定了。那是一個自身價值不斷被否定,而需要滿足父母期待下所產生的。比如早年父母總拿你的成績和哥哥姐姐比較、或是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也可能在出生時性別就已不被期待、或是父母一方失能情緒不穩需要你扮演他們的另一半遞補情緒需求,甚至有可能你實質上需要照顧生病(無論是身理或心理)的父母而抛下了自己對幸福的渴求..等。
有些時候我們回想起來,也有可能不覺得有上述情況,父母很適切地照顧及呵護著我們,但可能很隱微的地方是,也許我從不如父母預期而使他們失望的表情、言語、肢體或情緒上感覺到了那個「我要再更好才不會讓父母失望」的需要,於是「我不夠好」的信念就此萠生。
比較弔詭的是,我們以為「我不夠好」,那就努力變好就好了啊。但實際上是不論我多麼地努力去達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aka:行為上是在證明我夠好),但因為底層我就是深深地不相信我夠好(aka:中心信條「我不夠好」),於是就像是在旋轉木馬上那樣瘋狂了。
如同疑似被背叛的正宮,不斷逼問男方是否劈腿要他承認,內心又渴望他能說出什麼鐵證來說服自己他是愛她的,卻又不斷地再尋找跦絲馬跡來證明他就是背叛。前面那一匹馬就是「你承認你背叛」,而我永遠不下馬永遠追趕著你,除非你承認。這就如同那名精神病患所說的,我們又何嘗正常過呢?
一個在追趕著滿足他人期待的生命,又能如何活出自己真正的價值呢?我們能做的就是意識到「我非完人」,父母也並不完美,是人都有其各自的限制。身為兒女,我們無法保證滿足父母的期待或為他們的課題負責,我們只能好好地成為自己;身為父母,我們得把生兒育女當成自己人生中豐富生命的體驗,而不是自己版本的延伸,去實現自己未被滿足的期望或去達成自己尚未成就的目標。因此,孝順這個名詞背後的概念很需要被深思。
願我們都能斷開假想的債權人,真真實實地成為自己。
#更多內容在靈魂之旅課
#週三班登記中
✅ 靈魂之旅課G班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週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
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lost7
靈魂之旅課g班登記中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Being not becoming.
存在,而不是成為。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人生裡要有一個目標,努力地朝目標前進,達成什麼、完成什麼、拿到什麼,而「自我」(ego)就是如此成形的。因此,如果我達成某個目標或完成了某件事,我的自我就會因而增強。這幾乎是一般我們對自己的自我概念,也是我們自尊穩定感的來源。
適度的擁有對於目標追求的企圖心,是推進我們生活向前的動力,人類因此而成長進步。但現在我們的問題是過度地去「成為」,而忽略了我們本身「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我們如果單只是目前狀態存在著,會感到虛空甚至是焦慮,唯有達到目標、賺到足夠的金錢、拿到一個被肯定的稱謂,才能夠感到存在的價值。然而,幻象就在於,推動這一切追逐目標的心理驅動力,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鞭策。
一個打從心底不相信自己值得幸福的人,是不會與幸福相遇的。頂多擦肩而過,卻屢屢怨嘆。
未來,是過去的經驗所投射出來的。我們對於未來的藍圖,建構於過去的缺乏。
因為以前沒有錢,所以我想要賺大錢過好生活;因為從小不被愛,所以我不斷尋找能無條件愛我的人;因為以前被背叛過,所以現在我竭盡所能地掌控不被背叛;因為追求金錢而讓我生病,於是現在我遁入空門追求空靈;因為活著很痛苦,所以我渴望涅盤。然而這一切奠基在未來的想望裡,卻獨缺現在。
所以在「成為」的路途上,我們很難看見自己的「存在」。
以英文語詞來看,becoming是一個動態的轉變過程,一種從某個形態過渡到另一個樣貌的過程,這裡頭包含了動作,因此它是一個動名詞。也就是說在成為的路上,需要不斷地努力。而being是一個已然成形的狀態,它是個名字也是個形容詞。這當中不需要努力去達成些什麼,因為身而為人,你本就一切俱足。你從一出生,就有本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而這個意義與價值與人生中達成哪些成就或獲取哪些物質,是完全無關的。但是也許我們需要經歷去追求那些帶不走的身外之物,來體悟什麼才是真正帶得走的意義。
奧修說:「未來」並不存在,就像「過去」並不存在一樣。過去已然不再了,未來尚未到來,只有「當下」才是存在的。
如果我們能專注在此時此刻,欲望、恐懼、擔憂及自我,這些依靠過去及未來而成的就都無法存在。那麼我們就能夠碰觸到一直在我們內在的那一股純然的寧靜。我想到前幾天靈魂之旅課有同學提問該如何填補內在的創傷黑洞,我想我所分享的與大自然「臨在」,也就是同樣活在當下這個概念了。
#靈魂之旅G班登記中
#週三晚上8點
illustrator: lost7
靈魂之旅課g班登記中 在 心靈僻靜花園- Being not becoming. 存在,而不是成為。 我們 ... 的推薦與評價
我想到前幾天靈魂之旅課有同學提問該如何填補內在的創傷黑洞,我想我所分享的與大自然「臨在」,也就是同樣活在當下這個概念了。 #靈魂之旅G班登記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