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先生,太樂觀了。六桶冷水會令人清醒?不,我都說過幾個類似的觀點,結果惹來什麼?泛民打手連登招呼呀。因人廢言,乃方塊字文化。見你可以棒打再有利益之時,那些賤貨一定會不留情面的拿著你的文章說「剩係識潑冷水」、「咁叻你做過咩?」來招呼你。有些說話都是自己私下說好了。香港人要死,就由得他們尋死好了。
#流亡就是無能
#不是我說的
#我quote練生quote㗎咋
#這些人在槍林彈雨之下願意拋頭顱灑熱血
#卻頂唔順安全流亡生活裏冇奶茶魚蛋雲吞麵。
//今天和大家談香港社會運動的海外翼。當本土翼遇到前所未有的壓阻力之後,不少香港人寄望海外翼有所作為。一些響叮噹的社運骨幹透過各種途徑離開香港到海外立足,這些人物帶着不少港人祝福飄洋過海到異域,矢志做外國政府和民間的游說和解說工作,也盡力在香港人社群裏發揮影響力,壯大各方對香港民主自治運動的支持。游說似乎真有用。近月歐美政府的一些作為,包括對若干「鎮壓有功」的中港黨政幹部制裁、為香港人提供「救生艇」、犧牲若干自身經濟利益同香港攬炒等等,反映了國際線上的汗馬功勞。不過,我認為香港人看了先別高興,倒應該也很快看到,儘管各國有所行動,但中港軸心政權並沒有絲毫退縮,反而加倍鎮壓、氣勢如虹。
如果這個全景象令人有點泄氣,那麽我還可以給大家澆幾桶涼水清醒清醒。
一、人權說帖不是符咒
首先要明白,國際游說有個限度,而這個限度,在一些最賣力、最同情香港人的國家裏,已經幾乎觸碰到了,往後難再有甚麽突破;也就是說,游說已經到了經濟學說的收益遞減區,事倍功半無可免。游說存在極限,因為事實上各國是為了你香港人在捱義氣──看到你的人權受壓,引發了他們的同情心,對中港軸心政權作出制裁,但制裁對他們而言是有經濟和其他各方面代價的;他們要對自己的國民負責,包括在經濟方面負責,不可能無限度付代價替你打人權仗。這不能怪人家。
說到底,你若要民主要自治要光復,主要還得靠你自己付出,人家不可能代你去搞這個那個革命,國際政治的餐牌上,沒有這一道免費午餐。辛亥國民革命成功推翻清帝國,關鍵恐怕不是英法日俄等國的道義制裁罷?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在旁支持,最後還是十三州殖民地的建國者拿了槍炮把英國人的十倍兵力打垮了。中共打敗國民黨,有蘇俄的强大支持,但關鍵還是他們的三大法寶特別是最後階段的那張王牌解放軍。三十年的香港民主運動從政權那裏爭取不到絲毫讓步,說明了一個事實:面對的原來是專制極權,香港人的付出因而遠遠不足;現在大家清楚了,光是磨損幾雙鞋底磨不出民主雙普選,哪怕是幾百萬人都經年纍月在那裏磨。
那麽,2019年的勇武又如何?不少手足流血了,還死了幾個人,於是有人罵政權麻木不仁──怎麽你特府黑警可以那麽無動於衷?換作是民主國家政府早倒台了!誠然。問題是大家面對的是專制極權;過去二十多年北人搞韜晦,所以大家錯覺了。所以,不光是「飯民」搞錯了,勇武和他們的支持者也許還是搞錯了;原來,香港人2019年的付出還是遠遠不足;光是流幾灘血死幾個人,別說換不來民主,連送中也阻止不了,12人的遭遇不是說明政權給大家「加倍奉還」了嗎?
好了,這邊廂的搞錯了就搞錯了,但如果舊運動的名人、新運動的骨幹,都跑到海外面對民主國家的政府搞游說,以為以人權民主價值寫在說帖上,人家就會超限量給你支持、中港政權就會讓步,那就依然會是「搞錯了」。幾十百個人磨嘴皮不會比幾百萬人磨鞋皮有效。說帖不是符咒,沒有神力。
但有人會說,游說可以很有效啊,你看當年基辛格不是成功游說中國聯美抗蘇?《左傳·定公四年》不是記載有超級楚國說客申包胥「哭秦廷」哭了七日七夜,結果秦國答應出兵攻吳救楚嗎?
游說在某些條件底下當然可以非常有效。中蘇當年已經撕破臉,中國便是在社會主義陣營裏也非常孤立,朋友只剩東歐兩個小國;文革搞到後期,中國經濟已非常惡劣,基辛格於是有機可乘。秦國答應出兵救楚,絕不是被申包胥磨眼皮感動了;秦楚本來就有姻親關係,而且如果吳滅了楚的話,秦的頭號敵人晉就能夠坐大,秦稱霸中原的目的就難似登天。這些都是赤裸裸的大國利益關係算計,游說的內涵不涉絲毫道義。況且,游說者都帶了手信。基辛格準備好要出賣台灣。楚國答應秦國,事成之後讓出六百里商於之地。國際線上的流亡人光用人權反共等道義理由游說,不是沒有作用,而是力量很有限。如果沒有新的形勢突變,西方國家的現有反應,幾乎可說已接近他們的道義極限。
二、流亡組織十居其九泡沫化
西方學術界於二次大戰之後興起了「播遷學」(diaspora studies;也有譯作「離散學」)及「流亡政治學」 ,其中不少結論相當悲觀。1972年,匈牙利猶太裔作家 Paul Tabori 寫出了第一本流亡學專著《The Anatomy of Exile: A Semantic and Historical Study》, 指出一個大致規律:絕大多數流亡或播遷者當中的反抗運動,一代人光景就消失。這一點我有親身體驗。十年前我每到加拿大省親,常會應當地港僑團體邀請座談香港民主運動和政經狀況,聽眾九成以上是上了年紀的香港移民,特別多是89年離開的那批次。主持者給我指出,較年輕港僑關注的是當地社會和生活;在那邊出生的不用說,便是在香港出生和上過學的年輕移民,也很快對香港的事務淡忘,支持香港民主的意識薄弱得幾乎可說沒有。這當然是人之常情。2014年之後有變化,座談的聽眾以年輕人居多,而且人數比之前幾年的暴增。不過,我不認為這個變化可以持續;一代人(25-30年左右)之後,如無意外,那時的新一代又會忘情。Tabori 的結論放在香港人身上是對的;香港人不是猶太人。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歷史教授 Idesbald Goddeeris 於2007年寫了一篇關於流亡研究的文獻綜論,劈頭第一句就說 “Exile is the experience in impotence.” 這幾乎把「流亡」和「無能」畫上了等號。他列擧二十世紀一系列流亡經驗,包括1917年的俄羅斯反革命流亡、1930年代的西班牙反法朗哥流亡、二次大戰期間的德法等國的反納粹流亡、大戰後東歐國家的反共流亡等,不是流亡者客死異鄉就是流亡組織無聲無色急速泡沫化,就算最後流亡者所針對的政權消亡了,也主要不是由於他們的在外吶喊和努力。文章指出,政治學文獻對流亡者的貢獻通常認定得比較大,但那是因為不少那些文獻是出自流亡者手筆,而所謂貢獻,通常是難以量度的。至於歷史學文獻,總的來說則是對流亡者的貢獻認定低得多。
Goddeeris 的文章還指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如果流亡運動產生代表性或正統性爭論的話,那這個運動就無可避免一事無成,因為正統性的爭論不僅佔據了他們的主要精力,還往往導致運動的最惡意分裂再分裂。要大台,終歸連小台也沒有。據我所知,八九六四那批中國流亡者的運動泡沫化了,爭大台是一重要原因。香港的2019批次的流亡者在這個問題上的表現可能好一些,因為2014年之後就批判、摒棄了大台主義; 但一個問題是,流亡運動在海外沒有强大的公民社會監督,會不會重新掉進大台、正統之爭而虛耗精力?大家不要忘記了,大一統觀念在中國文化裏出現得特別早,自宋朝以後,中國人就普遍掉進大一統裏意淫;歐陽修《正統論》說:「《傳》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統。』」那個《傳》指《春秋公羊傳》,戰國時期的東西。正統思想活在我們的部份文化基因裏,根深柢固,所以運動裏的人,就算主觀上反對大台,也容易「以我為中心」,彼此為之打個半死。
三、流亡團體多是道德糞坑
馬克思是流亡界的常客,一生流亡三次,第一次兩年在巴黎,第二次三年在布魯塞爾,第三次在倫敦最長,達34年,直到他去見上帝。前兩次他都被當地政府請走;當時最先進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英國對他仁至義盡最寬大,他卻最憎恨資本主義民主。他的流亡經驗豐富,因此對流亡團體的種種惡習十分熟悉。1848年巴黎二月革命失敗幾個月後,恩格斯寫信給他,痛駡流亡團體的內部失德,他十分以為然:”...(it) is an institution which inevitably turns a man into a fool, an ass and a base rascal unless he withdraws wholly therefrom, and unless he is content to be an independent writer who doesn’t give a tinker’s curse for the so-called revolutionary party. It is a real school of scandal and meanness in which the hindmost donkey becomes the foremost saviour of his country.” (...除非你徹底從那所謂的流亡革命黨抽身而去搞單幹,否則它一定會把你變成一個儍瓜,一頭笨驢,一個低等壞蛋。那是一所不折不扣的出產醜聞和習得尖酸刻薄的學校,最屁的驢子在那裏給認作最一品的救國者。)(《馬恩全集卷38》)
熟識中共黨史的人都知道,中共「長征」(內流亡)到了三不管的延安,高幹生活腐化不堪,給王實味、丁玲、艾青等文人黨員寫文章捅破,毛惱羞成怒,找個特務罪名把王秘密處決。不只共產黨如此,同盟會人士在日本的時候,醜聞耳語不少,孫大炮志大才疏獨裁專橫而且不是正人君子的一些說法已經傳開,只不過後來的人寫黨史都為尊者諱。
如果用理論分析,流亡革命黨因為多是地下組織,便是終極主張民主的,也不免在運作層面採用高壓一元化領導,但在革命階段,組織運作就是一切,權力於是極度集中,又因為沒有法治和社會監督,於是出現各種弊端;如果再加上不同派系之間的矛盾、十分有限的資源的爭奪、個人作風的近距離衝突、執行「家法」時的種種不公,等等,狀況的確可以非常惡劣。這僅僅是就那些尚未喪失革命鬥志和初心的流亡團體而言。換作是一些喪失了鬥志、徒具虛名不事生產而以欺騙所在地政府和NGO津貼度日的那些團體,當然就更不堪。
四、勇武無法適應流亡日常
流亡者離鄉別井,舉目無親到一個異文化裏生活,若無法適應,會產生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2019離港的那批次當中,就有不少如下事例:流亡者到了目的國,人家慷慨接收,居留手續和基本生計都給苦心安排好,但因為流亡者飲食不習慣,於是沒多久就回流,寧願送頭。看官,這些人在槍林彈雨之下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卻頂唔順安全流亡生活裏冇奶茶魚蛋雲吞麵。當然,那也並不奇怪,因為大家都「真係好撚鍾意香港」。不過,做出那種取捨,心理因素方面是否欠缺了甚麽?西方心理學家已經做了不少研究,證實流亡者當中,或深或淺患上各種精神病的比率偏高,自殺傾向更明顯,而香港的流亡者對此束手無策。
2014年的佔運日子裏,我在佔領現場和一些年輕抗爭者交談。他們有一些告訴我,今後要進行嚴格的體能訓練,以備日後抗爭時「打得應、掟得遠、走得快」,令我大吃一驚。回想,原來勇武抗爭的體力本錢,幾年前就開始累積。不過,2019之後,我卻覺得,心理質素方面的弱點,可能更加致命,而克服這些弱點的本事,則更難練就,不是舉舉重、跑跑圈就可以。出身於港式大都會的抗爭者被迫要面對的,是兩種截然不同卻一樣沉悶的環境和孤獨的長時間,其一就是流亡,其二就是坐牢,所包含的心理挑戰,並不是有了勇武所需的體格就能具備。
十多年前,我的老友程翔先生出獄回港,久別重逢,我問他受刑期間最難挨的是甚麽,他說:「係冇人同我傾偈,幾乎發癲。」因此,培養堅强意志力和在大異環境裏的中長期心理適應能力,對抗爭者非常重要。歷史上為了達到政治目的而刻意鍛煉心理質素的最著名故事,就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為了光復己國而强迫自己睡不舒適、吃不甘美,即「卧薪嘗膽」的傳說。我不知道今天的抗爭青年當中,有多少人能夠對自己作出這種鍛煉要求;也許很多,或足以令我再次感到驚訝,但我估計其實很少很少,少到接近零。
五、學猶太人窩囊復國?
近聞海外各派抗爭者的中生代有一共同點,就是非常欣賞猶太人的堅忍承傳,播遷世界各地幾乎兩千年之後最終復國並實行民主。這種欣賞,擺在 Paul Tabori 說的「流亡意識一代即消亡」旁邊看,非常有理。不過,要兩千年才能實現一個理想,凡事慣即食的香港人,真是難以認同;莫說兩千年,就是兩百年,對那些嘴邊常掛一句「希望有生之年乜乜乜」的老一輩民主派而言,也是不可想象、遙不可及。因此,以猶為師,文化上不對號。
猶太人自公元初給羅馬征服乃至驅散之後,很快喪失鬥志,變得窩囊怕事,膽小如鼠;千百年來世界上排猶、猶太人遭殘殺、財產被掠奪的事例不可勝數,但它們只會逆來順受,受不了就走,好死不如賴活着。二十世紀猶太建國,也很大程度是英國開綠燈並撐腰。 這種性格容或不足以稱道,但頗值得留意的是他們有信仰的軟硬件,後者指遍佈世界各地每一猶太人聚居處的教堂(synagogue),那是他們發揮軟力量即信仰本身力量、達至文化承傳和民族凝聚的物質建設。支持這種物質建設的,就是猶太人的雄厚經濟實力。他們認為勤奮賺錢是本分,但同時認為所得財富不過是神託付給你今生管理的東西,死的時候應該盡量捐出。他們流亡,代代堅守信念,而且相信自食其力,不靠政府救濟或NGO施捨,和很多八九六四的中國流亡人不一樣。
還值得留意的,是他們對信仰的執着,香港人看簡直是到了病態的地步。猶太人的信仰規條以及由之而來的行為守則多如牛毛,例如單是安息日不可點燈着電發熱的規矩和例外規定就有好幾十條,電燈泡不可用但LED不發熱卻比較認為可以,安息日之前就已經開着的就可以,如此等等。規條多得連他們自己也吃不消,於是各教派和地方都會發明一些巧妙理由去盡量繞過、取得方便但名義上不違反這些規條。儒家會說那是沒有了仁的內涵的禮,徒具形式,但從他們寧願辛苦挖空心思將就也要保留那些規條,倒可看出他們的一種極度執着。大概就是這種執着讓他們窩囊地死守着復國信念近兩千年,最後神推鬼擁之下成功了。香港人很難效法猶太人復國(那是違反國安的);但有些人認為能夠從猶太民族身上得到啟發,例如不靠正規學校教育而能夠有效作語言文化承傳。我則認為香港人連這一點也難學到。別說流亡在外國,就是在香港,大部份家長也以子女習得英、法、德、日、普通話等外來語為尚。
學猶?算罷啦!
六、流亡者不懂流亡學
香港人一向輕視學術,凡事靠直覺扭計精乖高轉數,所以縱有大批人流亡移民搞海外抗爭翼,卻鮮少有人提出要學懂弄通流亡學。本地翼搞民主抗爭,一代人光景下來,才發覺搞錯了,因為未弄清抗爭對象政權的本性,遂以磨鞋底抗爭三十年一事無成。海外翼現在一窩蜂搞國際游說,我估計一樣錯誤,因為未弄清楚民主國家政客要對投票人負責、包括要保障他們的經濟利益,因此不可能以人權為武器與中國周旋到底。若又因此磨破嘴皮一代人一事無成,那麽海外翼也是無效的,知道的時候,如 Paul Tabori 所說,已經夠鐘消失。我估計在西方很多幾十年一事無成的流亡運動,包括西藏獨立、古巴復國等,都是糊里糊塗抗爭幾十年,最後又糊里糊塗地夠鐘消失。前車本來可鑑,但香港人很可能缺乏必要的文化資源去解決這個問題。
一口氣給大家淋了六桶涼水,估計會清醒,然後迷惘,因為不知路在何方。指路不是我的角色,我也無此能力。沒有大台了,也沒有唯一的正確途徑,找路因此是每個人的獨立責任。讓我改寫一位法國哲人的一句話:當你感到完全迷惘,也許就是你觸到了智慧的邊沿。
練乙錚//
全文: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10102/76ZXRNCDZNCQRGCFFIG3JRLV4I/?fbclid=IwAR1q3J3VgMPs-zx4YFmL24wFh6oUf7h8ydOfjeWX_vIhW2-x3R3ccXEjyHw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
青囊傳中國線上看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革實院「黃埔一期」,智勝鮮師來報到
https://youtu.be/IQs6EeGW-nY
感謝感謝,這麼多好朋友,答應擔任革實院的「智勝鮮師」!要用大家的智慧,讓國民黨走向勝利。
立法委員洪孟楷說,現在是國民黨「最沒有」的時刻,也因為最沒有,所以擁有的最多。最重要的是要聚沙成塔,也許一次沙龍與談三、五個年輕人,但是一點一滴來累積,最後讓我們的理念,可以擴散到兩千三百萬人。
立法委員魯明哲說,國民黨已經進入最難的時刻,現在革實院的「革」,已經從「革命」,變成「改革」、「革新」,用新的力量來參與。
立法委員鄭正鈐說,他很期待,接下來革實院能夠為國民黨端出的新菜餚,希望大家持續關注革實院,關注國民黨。
台北市議員秦慧珠說,自己就參與過革實院的課程。革實院培訓過非常多年輕人,但是過去跟社會大眾的連結較低。現在革實院有了新院長,新作法,要走出來跟社會接軌。認同或不認同國民黨的朋友,都歡迎大家參加,彼此交流。
台北市議員戴錫欽說,防疫當前,但是國家的腳步不能停止,國民黨的改革也不能休歇。今天的「智勝鮮師」,可以說是是新革實院的「黃埔一期」。過去大家靠國民黨栽培,現在正是我們要為國民黨挺身而出的時刻。
高雄市議員邱于軒說,這個平台對高雄市議員來說很好,可以傳達南部的聲音,也讓她有機會,把南部的需要傳達給國會議員。她在記者會之前,跟洪孟楷討論,軍艦確診,對高雄帶來很大的壓力,洪孟楷也承諾會要求中央部會,協助高雄。
台中市議員羅廷瑋分享自己招募人才的經驗,發現很多年輕人都想參與公共事務,革實院的新模式,能夠降低參與政治的門檻,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新竹市議員林耕仁說,現在是國民黨的老中青,都希望國民黨有改變。希望革實院的新模式,能夠一步一腳印,讓國民黨得到更多的認同,歡迎大家來報名參加。
桃園市議員朱珍瑤說,國民黨每個人,本來就有義務陸續傳承,代代接班。革實院不是傳統的「上課」,大家要親自來,才知道從政的很多「眉眉角角」。
新北市議員陳偉杰說,很感謝革實院讓大家重新認識中國國民黨,吸引更多人加入,我們都會努力,讓更多年輕人可以來認同中國國民黨。
台北市議員張斯綱、徐巧芯說,未來一年,國民黨就是「革新改革」的一年!
革實院副院長黃健豪說,革實院的培訓平台,除了是全國的民代串連,更重要的是把各地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年輕朋友。「革實院」聽名字大家覺得比較老派,但是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新的溝通管道。
革實院副院長游淑慧說,感謝智勝鮮師,出力又出錢,義氣相挺革實院的千萬募款計畫。更感謝每一位捐款人,在防疫期間、景氣萎縮的時候,還慷慨解囊。大家防疫時期不想出門 就來多看我們的未來沙龍!
智勝鮮師名單:
立委(按姓名筆劃順序)
吳怡玎
洪孟楷
陳以信
曾銘宗
魯明哲
蔣萬安
鄭正鈐
賴士葆
議員(按姓名筆劃順序)
朱珍瑤
李柏毅 毅心為您
高雄市議員 邱于軒
林耕仁
徐巧芯
台北市議員徐弘庭
秦慧珠
張斯綱-綱好在乎你
陳偉杰 Chen Wei-chieh
舒翠玲-看見孩子的未來
鍾沛君
戴動台北 戴錫欽
羅廷瑋
線上捐款:http://www1.kmt.org.tw/donate.aspx
郵政劃撥:
戶名:中國國民黨政治獻金專戶
帳號:19839620
(都請註明:革命實踐研究院指定捐款)
青囊傳中國線上看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在北京領亞洲八大名師功勳人物奬,主辦方寫了一篇很長的報導,和您一起分享:
ASIA TOP 8 SPEAKERS
功勳人物:林偉賢
實踐家教育集團董事長
實踐家國際創業學院院長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
實踐家文教慈善基金會創始人
《培訓》雜誌國際中文版創辦人
中華教育訓練發展協會理事長
美國西北大學商業模式中心研究員 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大學榮譽企管博士
Money & You 華文版創始人
永遠的實踐家
Money & You 不只是一個課程,而是一個可實踐的商業與生活的方式, 是一個全球性的企業與家庭均衡平台。 ——林偉賢
他說話極快,被稱為亞洲語速最快的國際演講大師, 擁有十八項國際頂尖訓練機構暨知名大師親自授證的華語專 業講師資格。
台灣證嚴法師稱贊他思慮敏捷而周密,說 他是「金頭腦」。
他天生對數據和關鍵點敏感,善於用話語 精准傳遞信息。無論對工作、生活,還是任何可量化的事物, 包括時間、人數或工作量,他都保持著特有的謹嚴和細緻。
他 受 益 於 M o n e y & Y o u 課 程 ,是 課 程 華 文 版 的引入者、第一位講師。20 年來致力於課程的推廣、實踐和 落地,追求「一個充滿事實、愛、信任、喜樂、勇氣、廉正 和負責任的美麗人生」。
他 以「 均 衡 的 生 活 」為 個 人 價 值 ,始 終 貫 徹 著知行合一、亦文亦武的原則。文以載道,他是專家、作家, 也是教師;武以養德,他徒步大漠,體驗身心一體的境界。
他 的 身 上 既 有 平 衡 、淡 然 的 氣 質 , 更 有 執 著 、 堅 毅 的力量。
他 就 是 林 偉 賢 ,永 遠 的 實 踐 家 。
ASIA TOP 8 SPEAKERS
功勳人物
MERITORIOUS FIGURES
從事教育必須要有很好 的自律、教育的良知,應回 到教育的本質。
老天爺都在看,人生是 算總賬的。
做生意不是做一下子 的,很多東西都是要持續、 要永續的,我們自己所做的 事都是自己價值觀的實踐。
邂逅 Money & You
時間回溯到 20 多年前。1998 年的林偉賢,事業和人生都處在最低潮。當時, 因合作夥伴背信棄義,公司股權被轉讓出售,他近乎破產。
經新加坡好友的多次推薦,他終於走進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的 Money & You 的課堂。「其實我拒絕了好幾次,我並不想去,我當時是自大而且自卑的。 自大是因為我已經是所謂的名師(當時的他已經持有 15 張國際培訓資格證書, 在台灣培訓界小有名氣,名列‘四大講師’),我覺得我什麼都會;自卑是因為 其實我真的沒弄懂,才會招致自己這種下場。後來我決定不自卑,我決定自信!」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一生由此發生了巨變。「一個充滿說事實、愛、信任、喜 樂、勇氣、廉正和負責任的美麗人生」,在他面前逐漸綻放。重新確立自信後, 他籌集了 60 萬元新台幣(約 15 萬元人民幣),在 1998 年 5 月 8 日成立了新公司, 於 8 月 6 日正式營業,而這兩個日子分別是他的母親和父親的生日。
1999 年 4 月,受美國 BSE 企業家商學院委託,林偉賢將 Money & You 課程 引入台灣,並作為第一位中文講師,負責華文版課程的落地與本土化。
「我是活在 Money & You 裡面的人,每天用它的方法生活、工作、做生意、 與人相處、拓展企業、實踐。」不僅林偉賢本人,還有家人、團隊成員都是活在 Money & You 裡面,兩個孩子也是在實踐家的學校里成長。
在林偉賢看來,課程想對所有孩子都有幫助,除非是經過自己驗證過、學習過、 真正教過的內容。這就需要刻意訓練以達精通。於是,他把 Money & You 課程 中的 300 個方法,繪成 300 張海報,每晚睡前、每天醒來都看一遍。
實踐 Money & You
轉眼間,實踐家集團創辦已經 21 年,林偉賢和公司經歷了許多的 變與不變。
不變的是,5 個創始人、股東; 不變的是,「把世界帶進中國,讓中國領航世界」的使命; 不變的還有,Money & You 的課程品牌,以及林偉賢永遠飽滿的行程和他身份的多元化,他同時以講師、教育者、投資者、實踐家 在實踐著......
變化也很多,最大的變化是事業的增長:
2019 年,Money & You 英文版創辦 40 週年暨中文版出版 20 週年。 2019 年 10 月 11-13 日開辦第 666 期中文版課程,實踐家教育集團至此 累計服務 Money&You 畢業學員超過 11 萬人。
實踐家目前代理著美國、 丹麥、澳大利亞等國的 18 項國際課程,擁有創業孵化基地 31 個、教 育機構 39 家、股權投資企業 131 家,包括國賓國際健康管理中心、嘻 哈幫、大蔬無界等。
實踐家課程的精華完全應用在實踐家集團。「我們推廣、落實 Money & You,所有的員工都在實踐 Money & You,通過這樣的實踐, 對我們自己公司產生強大的影響力,不是只在外面教別人怎麼做,而 是我們自己就是這麼做出來的。」
實踐家現在不僅是馬來西亞和台灣最大的教育機構,業務已遍布 大中華文化圈。截止 2019 年上半年,實踐家在台灣、香港、澳門、 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印尼、泰國、菲律賓、加拿大 等 11 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自己的辦公室、總經理、專業團隊,為當地 學員提供落地服務。
實踐家員工總計有 500 余人,全部為 Money & You 課程的畢業生;其中總經理有 30 多名,與林偉賢相識的時間至 少不低於 12 年。
「實踐家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教育機構,為什麼?我們去的時候,很多人也到馬來西亞做培訓了;後來因為中國大陸的市場大,大家都跑去大陸賺錢,我們是唯一還留在那邊。為什 麼是第一,因為我是唯一;因為我是留下的,最後一個是我,是唯一,我就變第一了。不管如何,我們都是非常(能) 堅持,每到一個地方我們就不離開,在馬來西亞有 14 層辦公室,全部現金購買的。」
自 2003 年起,實踐家集團陸續在大連、天津、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東莞、深圳等地購置了自己的辦公室。
在林偉賢看來,買辦公室體現了公司永續發展的決心:「租的房子可以跑,買的房子就會在那待著。一旦到一 個地方,我們就不離開,堅持把它一直做下去。」
「教育不應該是一下子的,做一個企業不能只有盈利、獲利,應該同時有道德勇氣。我是從基金會的公益領域 出來的,所以做任何事情都還是公益的思考。」
實踐家目前在兩岸三地 ( 安徽、台北、花蓮、香港 ) 設有四個基金會,其中實踐家文教慈善基金會 2012 年 7 月 26 日獲批成立,與台灣實踐家文教基金會共同「實」證「踐」行一場涵蓋生活態度、人生觀點、人格修養、心靈智慧、 道德人倫的「人文復興運動」。作為安徽省唯一的一家 5A 級基金會,四家基金會合計現有專職員工 82 人。
經營企業和做人,都是一輩 子的功課,切莫為了眼前的短 暫利益,而犧牲了可長可久的 平台價值!
錢和你(Money& You): 你就是錢,錢就是你。什麼樣 的你,就擁有什麼樣的財富!
趨勢 + 模式
林偉賢另一個身份也廣為人知,他是「商業模式第一人」。 「實踐家的一切都是從真實當中體驗實踐出來的結果,我們希望學員不 要再去走冤枉路,真的有可以放在自己的生命裡面可用的、可實踐的系統。」
因不懂遊戲規則曾屢遭投資、創業失敗,林偉賢對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有深切體認。 「趨勢是方向,模式是方法!」在林偉賢看來,實踐家集團得到學員們的追隨,根本原因在於對趨勢的快速、精准把握,和模式的有效運用。而走 在政策的前面,提前籌劃、充足準備,尤為關鍵。
舉幾個例子:早在大陸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前,實踐家已經完成了東 南亞的市場佈局。
因為意識到「精准的學理、深厚的學術基礎非常重要」,早在 2012 年, 實踐家就聯合多個單位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實踐家商業模式研究 中心。
2017 年 7 月,實踐家獲邀在台灣中華大學設立「實踐家國際創業學院」,林偉賢同期被聘為院長暨講座教授。
2019 年 2 月,內地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正式成為國家戰略之一。早在 2016 年, 實踐家就全資收購了香港最大的教育平台——英皇教育。
今年 2 月 23 日,《中國教育現代化 2035》發佈,明確了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而在 2015 年,實踐家 就已經打造了一個涵蓋 0~24 歲的完整教育產業平台。
2019 年實踐家也完成了整體轉型,過去是 95% 的時間用於成 人教育、5% 時間用於青少年教育,現在是 95% 的時間用於青少年教育、5% 的時間用於成人教育。
秉持「客戶即家人、家人即愛人」的立場,實踐家力求給予學員家人般的關懷,副董事長郭騰尹全年有 300 多 天奔走在亞洲各大城市,參加同學會「美憶會」的活動,免費為學員做課程復習。以現有的 Money & You11 萬畢 業生為基礎,今年 9 月實踐家開始發力免費線上課堂,一個月已錄制 2000 余堂課程。
文武之道
「每一件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很可能正是你可以得到大 的逆轉、有不一樣成就反彈的一個地方。」到了知天命的年 紀來回望人生,林偉賢認為,特別是近 30 年來,自己的變 化可以用「亦文亦武」來概括,文是指教學,武是指行走。
1986 年,林偉賢在台灣東吳大學讀大四,他擔任學校報 刊的副總編輯,同時做著徒步志願者。結果,寒假前的期末 考試,成績全部掛科。儘管父母向校長下跪求情,他還是不 得不從學校退學。
2016 年,林偉賢重新回到東吳大學,已是教授,負責給 大一大二的學生講授商業模式和大數據分析。每年 5 月8 日前後,他都帶著學生去敦煌徒步,以此作為學業內 容的一部分。
「33 年前被退學是因為 走路,今天走路已成為實踐 家的重要工作。」目前林偉 賢擔任東吳大學和中華大學 兩校的教授,同時是演講家、 作家,這些年累計出版 48 本書;另一方面他的步伐也 從未停止。最近跟「中國徒 步第一人」雷殿生開啓了一 段合作。
他的行程很滿,經馬來西亞首相頒發聘書,聘請林偉賢出任馬來西亞首相署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國際戰略智囊,經常往返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以 9 月 30 日為例,他開展了 6 天 4 國的計劃,6 天內飛到馬來西亞、文萊、泰國、新加 坡等 4 個國家在 10 個城市授課,並出席泰國新公司的開幕 儀式。
「地球上一邊的人在睡覺時,另一邊的人正在工作!成 功沒有捷徑,越努力,越幸運!」如何實現這一點呢?「願 意為你服務的人越多,你的效能就越高」,Money & You 的精神導師富勒博士的這句話給他以很大的鼓勵。
即便如此匆忙,他仍堅持以「過均衡的生活」的人生價 值及行事方針。他主張,人的生命的每一天,都要涵蓋八大 領域:工作、理財、健康、人脈、家庭、休閒、心靈、學習, 而且這些領域必須是均衡的。
與大多數喜歡豪車、喜歡自我包裝的人不同,他的生活 很簡單。他坐高鐵,吃高鐵盒飯;他極少穿西裝,出行都是 公司 T 恤;他把錢盡量用於基金會公益和公司發展,比如他花了 18 萬買車, 不買 400 萬的賓利,省下的 382 萬,如果投資得當,可以在 柬埔寨買下 1097000 平方米的土地,還可以為中國大陸和東 盟青年提供創業孵化,並協助農民脫貧致富!
「基本上我們每一個佈局、每個公司都在思考如何為越 多的人提供服務,我一直相信 12 個字:對人有益、對己無虧、 對事圓滿。」
何金漢(馬來西亞碼訊控股董事長)
案 例
「Money& You、BSE 成就了我!」
1999 年實踐家全球第一期華文版 Money&You、2000 年美國 BSE 企業家商學院華 文版的畢業生。
1999 年,當時還是卡車司機的何金漢,在報紙 上看到 Money&You 課程,他非常想去。因薪水低 廉無法支付學費,最後以支付 50 元馬幣的定金、借 錢上課的方式堅持了下來。
20 年來,何金漢多次創業,事業發展起起伏伏, 現在是大數據網絡營銷廣告公司 - 碼訊控股的董事長。 今年 6 月,碼訊控股在馬來西亞證交所上市,是東盟 最大的大數據公司,數據資源覆蓋 2.8 億人,東盟人 口共計 6.6 億。
對 話
Q:談談中國文化對企業家提升的幫助,或者說說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林偉賢:國學教育不只是一個學習的方向、考試的內容,它真正要做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底蘊、生活的滲透。 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是他的生活方式影響了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是「食、衣、住、行、育、樂」。
現在中國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成為第一大國指日可待,生活方式會成為全世界行業的標桿以及標準。現在是 中華文化影響全世界落實到生活方式的關鍵時間點,而在這個時間點里,我覺得現在需要一種可愛的人— —「翻譯」。「翻譯」 不只是語言的翻譯,是翻譯成當地人接受的方式,把真正的中華文化表現出來,把生活方式落地為西方也能接受的東西,再把 西方人強調的東西「翻譯」成我們中國人可以接受的東西。
文化決定三件事:文化高度、遊戲規則、產業標準。當我們可以把文化落地推廣到全世界的時候,每一個中國 人都是文化大使,讓人們認識到有禮有節、心胸廣闊、尊師重道、民胞物與、天下為公、濟弱扶貧的中國。
Q:您如何看待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林偉賢:2001 年來到大陸,我們所有的錢就被代理商都騙走了。明天要開課,今天才發現代理商跑掉了;所有的錢, 連學生的學費住宿餐飲費用,他們全部都捲走了。怎麼辦?借錢也要開下去,因為學生信任的是我們。
我們當老師的,把錢投資給很多學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的企業。但說實話,也有一些投資是肉包子打狗— —有去無回的。 可是我不會因此覺得很挫敗,為什麼?因為每一次都是我們去發現更多事實的過程。從地球發射火箭去月球,在飛行過程當中, 只有 3% 的時間是在朝向月球的軌道上,另外 97% 的時間其實都在不斷地修正。
我們也會遇到目的不純、刻意利用團隊、傷害團隊的學員,防不勝防,我們唯一能做就是始終保持本真。我一直保持著本 真的我,不會因為一些事情就沮喪、難過,反而每當有一些事情發生的時候,給自己更大的自我提醒:我們永遠做的還不夠, 教的還不夠好,可能還不夠努力。這些負面的現象越多,就提醒我們要更堅持地做下去。
Q:說說您人生中的貴人。
林偉賢:我的父母是我的導師,用他們真實的生命的經驗給我很多的啓發。我的道德和價值觀都是我父母奠基的,我們每天都想辦法絕對不虧欠人家,永遠都在想辦法對別人好。
我心靈上很重要的導師是證嚴法師,她以大愛胸懷來愛這個世界,不分國籍、不分族群,她對我非常重要。
丹尼斯 . 魏特利博士是在教育這條道路上幫助我最多的人,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完整的東西,包 括對學生的熱心、關懷、用心,都有很大的啓發。
最後一位是東吳大學的楊其銑校長, 他影響我很多,尤其是他對每一個學生的不放棄,校長永遠是我的典範。
青囊傳中國線上看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占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為主,昆明湖占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除了湖山,還有殿堂景區、耕織圖景區。重要建築集中在萬壽山南北中軸線上。萬壽山分為前山、後山兩部分,前山自東向西有養雲軒、無盡意軒、介壽堂、排雲殿、清華軒、寶雲閣、共一樓、聽鸝館、畫中游等知名景觀。後山南北中軸線為規模宏大的漢藏風格寺廟殿宇,包括四大部洲、須彌靈境、香岩宗印之閣等等,周圍點綴以數座小型山間園林,有蘇州街、寅輝城關、花承閣、賅春園、繪芳堂等建築。昆明湖中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南湖島、藻鑒堂島、治鏡閣島。昆明湖由一條西堤將大湖一分為二,光緒時建立圍牆,修築起了東堤。
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東宮門:為頤和園的正門。門前有兩隻銅獅,是清漪園遺物。宮門前的雲龍石階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門額上「頤和園」三字為光緒帝御筆親賜。宮門前有大廣場,南北兩側為朝房,前有大影壁。
仁壽殿:在頤和園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后、光緒帝夏天住在頤和園中臨朝聽政,接受恭賀,以及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的地方,這裡也曾經是光緒皇帝頒詔實行變法維新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命名為勤政殿,意為不忘勤理政務。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時,改為現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之意,是頤和園聽政區的主要建築。殿為東向,面闊九間,單檐卷棚歇山頂,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銅麒麟、壽星石,以及銅龍銅鳳的雕像,排列在仁壽殿外。是皇帝,皇后在舉行朝會大典時會點燃檀香。在中國古代龍就是皇帝的象徵,鳳就是皇后的象徵。按照慣例是龍在上,鳳在下,但是自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就將龍,鳳的位置給顛倒變成鳳在上,龍在下,藉此來顯示出慈禧太后的權威。殿外懸掛著「大圓寶鏡」的匾額,意為當政者的智慧如同大圓寶鏡一樣,能夠洞察一切。殿內則是高懸著「壽協仁符」的金字匾額,意為仁與壽君子兼而有之。正殿內設置慈禧太后,光緒帝召見王公大臣時的寶座,寶座是用上等的紫檀木雕刻而成,椅背上刻有九條金龍,寶座的旁邊設有掌扇,鼎爐,鶴燈。東為仁壽門。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後為巨大的獅子林假山,仿蘇州獅子林,堆山所用的劍石、石筍為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後假山遺物。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光緒十八年(1892年)重建,成為皇帝在頤和園中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瀾堂,堂名是取自晉代詩人陸機的詩句「玉泉甬微瀾」當中的「玉」和「瀾」二字合併而成。內設有御案寶座。原為一四通八達的穿牆殿,光緒皇帝曾經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因此殿北的後門用磚牆砌死。前院東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為藕香榭,兩殿的門內亦可見圈禁光緒帝的圍牆,是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蹟。正殿地磚上原有坑窪洞痕,為光緒帝被囚禁時用手杖擊地發泄而成。玉瀾堂西側另有夕佳樓,樓西為鄰水過道,蜿蜒曲折,稱為「九道灣」。
宜芸館:在玉瀾堂北面,乾隆時是藏書之所,光緒年間改建為光緒皇帝的皇后隆裕的居所。院門為垂花門,稱宜芸門,門內側牆壁上有10塊石刻,是乾隆帝摹寫的名家法帖,原藏於惠山園內,重建時移此。正殿為宜芸館,東配房稱道存齋,西配房稱近西軒,均沿用乾隆時舊名。戊戌政變後,玉瀾堂與宜芸館之間的通道也被磚牆切斷。宜芸館北門有飛閣復道通至德和園戲台。
德和園大戲樓:頤和園中看戲的地方,原為乾隆時期的怡春堂。樓高21米,三層,結構與圓明園同樂園清音閣和避暑山莊清音閣相同(與紫禁城暢音閣不同的地方在於其外形是卷棚頂,且覆灰瓦),是清朝最大的戲樓之一,三層舞台間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兩層的扮戲樓,北部為看戲用的頤樂殿。德和園之東為「東八所」(壽膳房、壽茶房、壽藥房)、養花廠和武備院等服務性院落,現被隔出頤和園,改為頤和安縵酒店。
樂壽堂:是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中居住的地方,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門外有水木自親碼頭,有牌坊,是清宮中最早安裝電燈的地方之一。院子分為三路,中路樂壽堂為慈禧太后的居所,中部為起居空間,裡面設有用上等木材紫檀木雕刻而成的「御案寶座」後面放著十五折的玻璃屏風,兩側設有羽毛掌扇,羽毛掌扇不但裝飾精美,也可以顯示出慈禧太后的威儀。西間為寢宮,東間為更衣室。堂前陳列銅鹿、銅鶴、寶瓶,取「六合太平」諧音。寢宮內的文物有用珍珠、瑪瑙、翡翠製成的花籃,用金銀和各種寶石鑲嵌的四季花卉壁畫等。樂壽堂前有明代米萬鍾遺留的「青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蘭、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貴」之意。後院原有乾隆時期遺留之古玉蘭樹,2005年枯死移除。東跨院後半部稱「永壽堂」,為太監總管李蓮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以及坐落於山上的扇面殿「揚仁風」。揚仁風院落西南角即長廊入口。
長廊:東起樂壽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長廊長達728米,共273間,其間點綴以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亭子,以及魚藻軒、對鷗舫兩座對稱的點景建築。長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狀(取福字諧音),不僅把各處景點有機地串聯起來,本身也是頤和園中一處最有名的景觀,長廊上有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湖風景、二十四孝、中國古代詩歌和神話故事(如張敞畫眉、牛郎織女、張良納履等)、山水花鳥等圖畫,共計一萬七千餘幅。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山中部的建築中軸線上,原址為大報恩延壽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排雲」二字出自晉朝人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正門為排雲門,門前有雲輝玉宇牌坊,兩側有十二屬相石。排雲門和二宮門之間有方形的蓮池,池上架金水橋,兩門內分別有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座配殿。排雲殿正殿為頤和園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建在九級漢白玉台基上,七間五進,重檐歇山頂,黃琉璃瓦,左右兩側有耳殿,各殿之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計二十一間。排雲殿之後為德輝殿,再後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樓梯「朝真磴」可向上通往佛香閣。排雲殿東為介壽堂,西為清華軒,清朝時均為命婦退居之所,現被頤和園作為別墅出租,不對遊人開放。介壽堂內有連理柏和紫玉蘭各一株,頗為名貴。
佛香閣: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毀,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
智慧海:位於萬壽山山巔,為無梁佛殿,全部為五色琉璃磚砌成,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佛像。外牆下半部琉璃磚上的佛像頭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數鑿毀。殿內觀音像為乾隆時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其上石額構成「眾香界」、「祗樹林」、「智慧海」、「吉祥雲」四句偈語。
萬壽山昆明湖碑:在排雲殿之東,碑上有乾隆御書「萬壽山昆明湖」六字,碑後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記》,講述修建清漪園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內有「轉輪藏」木塔,塔中有軸,推之使其轉動。此處仿杭州法雲寺藏經閣而建,不對遊客開放。
寶雲閣:在排雲殿之西。又稱「銅亭」。建於乾隆20年(1755年),高7.55米,重41.4萬斤,蟹青冷古銅色仿木結構,樑柱、椽瓦、斗拱、門窗、對聯全部用銅鑄成。門窗原被八國聯軍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華人購得,捐給頤和園。
石舫:清晏舫,原名石舫。是一半入水的兩層石舫,長96米,上原有中式艙樓,1860年被焚,光緒重建時改為木製仿西洋大理石艙樓,並在石舫兩側加造明輪。石舫西北為小島,島上原有西所買賣街,兩岸仿揚州瘦西湖景色。
聽鸝館:在萬壽山前山西部。內有兩層戲樓一座,在修建德和園大戲樓前,這裡是慈禧太后聽戲的主要場所。館內古柏參天,館外有杏樹和翠竹。聽鸝館現為聽鸝館飯莊,經營仿清宮廷菜餚,內設貴壽廳、福壽廳、壽膳廳等十個餐廳。
畫中游:在萬壽山西部,依山而建,中為八角形兩層樓閣,東西為兩樓兩亭,東樓名「借秋」,西樓名「愛山」。各建築間有爬山遊廊和石洞相通,錯綜複雜,猶如迷宮。站在亭上四周環顧,有置身於畫中之感。
前山東部:有景福閣、自在莊、含新亭、養雲軒、意遲雲在、千峰彩翠、無盡意軒、寫秋軒、國花台等點景建築。無盡意軒和自在莊清朝為命婦退息之所。景福閣為慈禧太后觀賞雨景、月景之地。
前山西部:有邵窩殿、雲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樓、石丈亭等點景建築。邵窩殿之名取南北朝時宋朝邵康「安樂窩」典故,雲松巢取李白「吾將此地巢雲松」詩句,兩殿現均為頤和園工作人員休息處。
長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組院落,稱「西四廳」,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移居頤和園時將珍妃囚禁於此。西四廳西北有貝闕,又稱宿雲檐,乾隆時是清漪園的西門,上供關帝銀像。貝闕向北有並列的石橋兩座,東橋低平,西橋為拱橋。清漪園時期園牆從兩橋中間穿過,西橋在園外,東橋在園內。
後山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乾隆帝下江南,到蘇州遊歷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後在頤和園後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樣修建了蘇州街。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期重建頤和園時未修復,1988年復建。
諧趣園:位於頤和園東北角。此園是乾隆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時,看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園林之美。諧趣園原名惠山園,1811年曾經改建並改為現名,為萬壽山東麓的園中園。這座園有「到門唯見水,入室盡疑舟」之美譽。園內水多橋多,最著名的橋是知魚橋。此橋橋身低平,貼近水面,能讓遊客觀賞魚群在水中來回穿行。橋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題的詩句。諧趣園的北部是正殿涵遠堂,此堂原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釣魚時休息之用,殿內裝飾精美雅緻,在頤和園里可說是上乘之作。另外,環繞水池的遊廊是一條景色多變的的遊覽路線,隨著每一轉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現在眼前。
四大部洲:位於後山中部中軸線上,仿照西藏扎囊縣的著名古寺桑耶寺,為漢藏風格的宗教建築群,居中為漢式建築香嚴宗印之閣,內供藥師、如來、阿彌陀三尊佛像,香嚴宗印之閣四周環繞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中的普寧寺布局與此相似。香嚴宗印之閣下原為須彌靈境殿,1860年被焚毀,未修復。須彌靈境殿前為松堂,是一座長方形廣場。
花承閣琉璃塔:位於後山東部,原為半圓形高台建築,1860年被焚毀,現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漢白玉浮雕海獸台基一座,以及柱礎、石階遺蹟。琉璃塔下部的佛像頭部被紅衛兵鑿除。
賅春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園內最大建築為清可軒,是乾隆帝的書房,依崖而建,以石崖為其南牆。西隔桃花溝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雲窟石洞,洞內有乾隆題詩和石座,洞西有十八羅漢摩崖石刻。賅春園1860年被焚毀,僅存園門一座,但台階、殿基和部分圍牆保存完好。
綺望軒遺址:位於後山西部山腳下,後湖旁。為乾隆時修建的一處小型園林,構造巧妙,地面隱蔽處有山洞,向下可直通湖邊石岸碼頭。
青囊傳中國線上看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華文小說 #文學
─────
上一集我們談論了駱以軍的小說特色:他常常在一篇小說中雜揉了看似並不相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在核心有著深層的聯繫。
他的主題往往關乎生命中「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真相」,所謂「直子的心」,那些「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他善於叩問生命中那些無解、待解的問題。
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駱以軍2001年出版的小說《遣悲懷》,其中一篇名為「發光的房間」的章節。
故事情節如下:主角「我」是個高中男校學生,成績差,外貌亦不突出,除了羨慕高大帥氣的同學在女人堆中吃得開之外,唯一的慰藉只能是在學校樓梯間偷窺對街老公寓裡的「裸體家庭劇場」。
這家庭劇場甚是奇異,是個室內天體營,成員在家一律不穿衣服。
所謂不穿衣服,還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四人皆全裸上陣。
這很奇怪對吧?然而時日遷延,共同窺看的同學們看膩了天體秀一一離去,只剩下主角「我」依舊癡迷地留守閣樓。
「我」為何留在那裡?除了想看裸體之外,應該也有「想知道為什麼他們都不穿衣服」的成分吧。
但當然,再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連「我」也離開了。
許多年後,「我」再次回憶,當時究竟為何就此離開了那座陰暗的閣樓,那霧濛濛的、窺看的窗洞?
扣下那「最後的離棄」之扳機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起原來有一天,「我」居然看見了家庭中的弟弟,一個人在踢毽子。故事如此述寫:
我心裡想:這不是真的吧?男孩專注盯著那枚染得嫣紅豔藍的羽毛毽。所以他的兩手像企鵝行走時退化羽翼擺放的位置。他的頸子甚至隨著右腳抬起踢接毽子的韻律一伸一縮。......且因為他為了和那枚他追逐踢上踢下的毽子之間保持著一種重心的恆定,他整個人在那個房間裡,其實像是慢速舞蹈般地旋轉著。所以從我那個位置看過去,在那白日天光未退而集中景象難以聚焦的框格裡,一會兒你看到一只青白青白的光屁股蛋;一會兒你又看到在他抬腿接毽子的空隙裡,他那團尚完全沒長毛的男孩小卵囊,像塊贅肉那樣一左一右搖晃飛揚。
小說結束。是不是覺得既荒謬、又寂寞、又好笑呢?
這篇小說題名為〈發光的房間〉──是否讓你直接聯想到前兩集裡提到的「直子的心」呢?
那個在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裡,「道路十六」裡沒有入口,無法進入的一寸方格。那「最後的格子」。
然而〈發光的房間〉的窺看者「我」,隨著漫漫長日,在所有痛苦的臆想之後,不知為何,在某天,透過閣樓窗洞,突然魔幻地、超現實地看見了老公寓裡那樣的畫面──
一個小男孩,那裸體家庭的弟弟,在發光的房間裡踢著毽子──那最後的「景觀」終究如此可笑、荒謬,令人無言以對。
伊格言分析,駱以軍在此組織的意象極其精準──
男孩踢毽子的持續旋轉象徵著生命的徒勞與重複;而所謂「贅肉」(一塊無用的、多餘的身體)同樣指向某種虛無與廢棄。
整個畫面的青白色晦暗光度則隱喻了生命實相之冰冷,荒涼且不忍卒睹。
那意象既精準又奇特,正確展示著主題,使生命的「真相」遂如曠野暴雪般瞬時洶湧襲至。
那是生命最後的虛無與困惑,就像〈降生十二星座〉說的,「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舉世孤寒,而我們無處容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