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畢業青年投身友善農業🌾建立美好家園】
#NTU #臺大 #臺大青農小舖
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致力於整合並協助校內及臺灣各相關資源,透過研究、教育與推廣活動,進行生物多樣性之維護,並經由國際交流提升臺灣保育工作的成效與能見度。2019年6月14日「臺大小農工作坊及市集」假臺灣大學生多中心會議廳舉行,合辦單位包含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及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此次活動由生多中心袁孝維主任擔任總召集人,《老鷹想飛》梁皆得導演親臨開幕專題演講,倆佰甲發起人楊文全及多位學者擔任主題演講者,臺大畢業青農分享農田裡的知識與經驗。
民以食為天,美食佳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農地孕育豐盛的作物,但長期使用農藥、肥料,與種植單一作物的慣行農法,卻讓農田變得黯淡無光,甚至造成食安問題。曾幾何時,農田不再生機盎然,土壤與流水充滿農藥,阡陌的苔萱長出農舍,蟲鳴鳥叫逐漸消失,農田因此寂靜。農田是里山里海的生物搖籃,為找回失去的生物多樣性與健康農業,有一群臺大畢業的學子,選擇離開教室後、捲起袖口,回到摯愛的土地,成為默默耕耘的小農。
「我們家」以職人的態度對待每項產品,工作室自有小型碾米加工設備,接單出貨前才碾製包裝,因此能將最新鮮的米送到大家的餐桌上。「禾餘麥酒」協助農民量產小麥、復育大麥,並配合研發天然無污染的催芽方式,成為全國第一間使用臺灣自製麥芽的精釀啤酒廠,產出第一款完全使用本土品種小麥的啤酒。「山不枯」推動著茶山的永續文化與地方創生,遵循與環境共生的古老智慧、結合現代茶葉製程科技,製作出有機、無農藥殘留的好茶。「田鱉米」於通霄的谷津田中重新發現消失30餘年的大田鱉,致力透過保育行動推動田鱉及谷津田的生態價值及。「田董米」守護宜蘭珍貴的水田資源,提供鳥類良好的棲息地。「藍鵲茶」建構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為一無農藥的流域,讓萬物生態與農村共存共榮於集水區。一步一腳印的他們,使用友善環境的農法,不僅維護生物多樣性,更建立健全的食安。農村的地景也因為他們漸漸改變,田埂不再單調荒蕪,各樣的野花野草取而代之,大地與天空出現飛鳥。
臺灣大學生多中心為校內一級教學研究單位,為鼓勵更多年輕學子,將所學帶回農村,建立兼俱生態、食安,與文化的農田。致力於推廣友善農業,成為年輕小農的後盾。「臺大小農工作坊及市集」活動除了將臺大畢業的青農集結,建立網絡分享平台,更進一步於臺大農業陳列館設置「臺大青農小舖」,推廣販售兼具食安與友善環境的農產品。
靜 宜 資 管 畢業 專題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想各國家長對自己國家公共教育的失望,很可能是全球化的現象之一。科技的快速進步,加上全球化促成的嚴重貧富不均,讓全球中產階級的父母特別焦慮,怕孩子受的教育,跟不上世界變化的腳步,不足以讓他們將來養活自己。
我在我的按摩師傅跟健身教練上,都看到這個焦慮。
但你要去跟有錢階級比教育資源,這不是去跟核武大國做武器競賽嗎?而且二十年前,有多少人知道,無人車人工智慧會是今日的顯學呢?
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只要孩子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對新的事物不排斥,將來碰到問題,能自己去學新的技能及知識來解決,這就足夠了。
這也是我認為紐澤西高科技高中最厲害的,不是在那些動轍上百萬的昂貴器材,而是這些老師們非常努力的讓孩子對科目產生興趣。我對Sophie的媽媽最欽佩的,不是她把Sophie教得很會念書,而是她把Sophie教得很會做時間管理。
這些我們在台灣,可以做吧?”
前兩天去按摩,師傅一邊按,一邊跟我閒聊。只有三十多歲的師傅說,他跟太太想生孩子,但又擔心不知要怎麼教孩子,如何在變化這麼快的世界裡生存,簡言之,對台灣教育沒有信心到寧可不生小孩。我當時頭朝下,陷在按摩椅的洞裡,說話有點吃力,但對師傅此話實在太有感,即使背朝著師傅,我還是忍不住舉手發表意見。就這樣,我面對著地下,他面對著我的背,就台灣的教育問題討論了好一會兒。
師傅認為我的問題,是肌肉練得不均衡,於是介紹我去跟他的麻吉練重訓。教練教得很認真,但我顯然有歐巴桑性格,他好幾次得提醒我,訓練時不要講話。我平常其實沒那麼多話,那是因為教練無意間提及,懷孕的太太打算到美國去生小孩,擔心的也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兩位年輕朋友都告訴我,他們其實不一定要孩子上長春籐學校,能上固然好,沒有也沒關係,但要能在全球化的環境裡,有競爭力。
台灣跟中國的朋友們常有一種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就是比較好的說法。可是很奇怪的是,我在美國跟歐洲的朋友,很多都覺得他們當地的教育制度很爛。就說美國好了,美國的教師近年來對美國教育制度的批評越來越多,反感到要到街頭去抗議。美國教育制度被罵己快二十年,從小布希時代就被罵得很慘,為了節省政府經費,砍教育經費砍到見骨,弄得教師們都得去兼差才能養活自己,教育品質能不低落嗎?這不是我個人意見,這是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的意見。
https://www.nytimes.com/…/teachers-protest-education-fundin…
國家即然不肯用稅金教育下一代,家長們只好自力救濟,花大錢送孩子去私校,或是花大錢到好學區買房,讓孩子可以進好一點的公校,於是又造成教育上的貧富不均。這比收入造成的貧富不均還要嚴重,因為貧窮家的孩子可能好幾代都翻不了身。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一大堆付了大錢,完成大學教育的學生跟家長,又發現孩子的大學教育無法讓孩子在職場有競爭力,於是歐巴馬時期又大力推動技職學校,希望解決美國高等教育與現實社會脫節的問題。這是以德國的技職學校作模範,讓孩子高中起就到工廠實習,到大學畢業時,己有七八年實務經驗,比美國大學生大學畢業再到職場當新鮮人,顯然專業技能要強得多。我在過去十年,這個說法聽得很多,不只美國,很多台灣朋友也認為台灣的教改就是敗在把專科等技職學校都改制成大學。
所以去年底三立在規劃”世界的教室”的專題時,美國的部分我便提議到一所明星技職高中去看看,這是不是新一代公共教育的典範。
我們選了位於紐澤西州的高科技高中,我們待了一星期,從校長老師到學生及家長,訪了三十多人,最後製作成二十二分鐘的專題。
這是個很棒的學校。師資裡有很多Phd,老師們的教學方式又很靈活,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學校經費充足,學校的器材動不動上百萬美金,讓孩子能有最接近真實職場的工作經驗。
這裡的孩子真的也很出色,比如Sophie。我第一次聽製作人楊倩瑩提起Sophie時,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將來可以上哈佛那種。第一眼看到Sophie時,我的印象又是:好漂亮的小女生。長長的頭髮,慧黠的大眼睛,修長的身形;一開口講話,卻又酷得不得了,廢話很少的那種。但跟我講話時,眼睛看著我,安安靜靜聽我講完,然後條理分明的回答我。她其實不想接受三立採訪的,但媽媽認為很重要,她就答應了下來。但事先跟採訪小組討價還價,什麼可以拍,什麼不可以拍,早上七點到八點半可以,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可以,下午三點到五點不行,鋼琴練習可以,跆拳道練習不可以;我一點不覺得她難搞,因為美國我認為很傑出的孩子,行事曆個個都是排到爆,重要的是,說好的事,她都做到。小妮子告訴我,將來想做神經外科醫師。我相信她做得到,十六七歲人生目標己定,再加上時間管理小小年紀己養成習慣,只要不改志,一定可以達標。
所以這個高科技高中就是我們教育制度的答案了嗎?
很遺憾的,我覺得不是。
因為這是個很昂貴的教學方式。學校每年經費是五千萬美金也就是十五億台幣,學校在2017年度共有學生835名,平攤下來每個學生一年的教育經費是180萬台幣。這在美國也是大錢,不然不會大家擠破頭想進這個學校。
但當我跟現在在做監督公立學校預算學委的Maria講起此事時,來自貧窮社區的Maria破口大罵,認為政府對這些有錢社區投注這麼多資源,窮社區卻連個學校都沒有,小朋友得要每天坐公車一兩個小時,才能上個爛學校。
是的,很多美國人對他們的教育制度很不滿。
同樣的,我在法國在英國在中國在新加坡的朋友,都對孩子的學校教育有很多抱怨。
不可能每個國家的政府都無能吧?
我想各國家長對自己國家公共教育的失望,很可能是全球化的現象之一。科技的快速進步,加上全球化促成的嚴重貧富不均,讓全球中產階級的父母特別焦慮,怕孩子受的教育,跟不上世界變化的腳步,不足以讓他們將來養活自己。
我在我的按摩師傅跟健身教練上,都看到這個焦慮。
但你要去跟有錢階級比教育資源,這不是去跟核武大國做武器競賽嗎?而且二十年前,有多少人知道,無人車人工智慧會是今日的顯學呢?
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只要孩子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對新的事物不排斥,將來碰到問題,能自己去學新的技能及知識來解決,這就足夠了。
這也是我認為紐澤西高科技高中最厲害的,不是在那些動轍上百萬的昂貴器材,而是這些老師們非常努力的讓孩子對科目產生興趣。我對Sophie的媽媽最欽佩的,不是她把Sophie教得很會念書,而是她把Sophie教得很會做時間管理。
這些我們在台灣,可以做吧?
插播廣告:
#三立新聞 世界的教室在本周六6/9 11pm播出
#Tiffany Lee 好朋友李宜蓁推出”樂讀名畫”活動,我覺得就屬於讓孩子對藝術產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家中如有三到八歲的小朋友,可以考慮。
聯結在此: goo.gl/AS8v6F
靜 宜 資 管 畢業 專題 在 范琪斐的美國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兩天去按摩,師傅一邊按,一邊跟我閒聊。只有三十多歲的師傅說,他跟太太想生孩子,但又擔心不知要怎麼教孩子,如何在變化這麼快的世界裡生存,簡言之,對台灣教育沒有信心到寧可不生小孩。我當時頭朝下,陷在按摩椅的洞裡,說話有點吃力,但對師傅此話實在太有感,即使背朝著師傅,我還是忍不住舉手發表意見。就這樣,我面對著地下,他面對著我的背,就台灣的教育問題討論了好一會兒。
師傅認為我的問題,是肌肉練得不均衡,於是介紹我去跟他的麻吉練重訓。教練教得很認真,但我顯然有歐巴桑性格,他好幾次得提醒我,訓練時不要講話。我平常其實沒那麼多話,那是因為教練無意間提及,懷孕的太太打算到美國去生小孩,擔心的也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兩位年輕朋友都告訴我,他們其實不一定要孩子上長春籐學校,能上固然好,沒有也沒關係,但要能在全球化的環境裡,有競爭力。
台灣跟中國的朋友們常有一種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就是比較好的說法。可是很奇怪的是,我在美國跟歐洲的朋友,很多都覺得他們當地的教育制度很爛。就說美國好了,美國的教師近年來對美國教育制度的批評越來越多,反感到要到街頭去抗議。美國教育制度被罵己快二十年,從小布希時代就被罵得很慘,為了節省政府經費,砍教育經費砍到見骨,弄得教師們都得去兼差才能養活自己,教育品質能不低落嗎?這不是我個人意見,這是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的意見。
https://www.nytimes.com/…/teachers-protest-education-fundin…
國家即然不肯用稅金教育下一代,家長們只好自力救濟,花大錢送孩子去私校,或是花大錢到好學區買房,讓孩子可以進好一點的公校,於是又造成教育上的貧富不均。這比收入造成的貧富不均還要嚴重,因為貧窮家的孩子可能好幾代都翻不了身。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一大堆付了大錢,完成大學教育的學生跟家長,又發現孩子的大學教育無法讓孩子在職場有競爭力,於是歐巴馬時期又大力推動技職學校,希望解決美國高等教育與現實社會脫節的問題。這是以德國的技職學校作模範,讓孩子高中起就到工廠實習,到大學畢業時,己有七八年實務經驗,比美國大學生大學畢業再到職場當新鮮人,顯然專業技能要強得多。我在過去十年,這個說法聽得很多,不只美國,很多台灣朋友也認為台灣的教改就是敗在把專科等技職學校都改制成大學。
所以去年底三立在規劃”世界的教室”的專題時,美國的部分我便提議到一所明星技職高中去看看,這是不是新一代公共教育的典範。
我們選了位於紐澤西州的高科技高中,我們待了一星期,從校長老師到學生及家長,訪了三十多人,最後製作成二十二分鐘的專題。
這是個很棒的學校。師資裡有很多Phd,老師們的教學方式又很靈活,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學校經費充足,學校的器材動不動上百萬美金,讓孩子能有最接近真實職場的工作經驗。
這裡的孩子真的也很出色,比如Sophie。我第一次聽製作人楊倩瑩提起Sophie時,就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將來可以上哈佛那種。第一眼看到Sophie時,我的印象又是:好漂亮的小女生。長長的頭髮,慧黠的大眼睛,修長的身形;一開口講話,卻又酷得不得了,廢話很少的那種。但跟我講話時,眼睛看著我,安安靜靜聽我講完,然後條理分明的回答我。她其實不想接受三立採訪的,但媽媽認為很重要,她就答應了下來。但事先跟採訪小組討價還價,什麼可以拍,什麼不可以拍,早上七點到八點半可以,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可以,下午三點到五點不行,鋼琴練習可以,跆拳道練習不可以;我一點不覺得她難搞,因為美國我認為很傑出的孩子,行事曆個個都是排到爆,重要的是,說好的事,她都做到。小妮子告訴我,將來想做神經外科醫師。我相信她做得到,十六七歲人生目標己定,再加上時間管理小小年紀己養成習慣,只要不改志,一定可以達標。
所以這個高科技高中就是我們教育制度的答案了嗎?
很遺憾的,我覺得不是。
因為這是個很昂貴的教學方式。學校每年經費是五千萬美金也就是十五億台幣,學校在2017年度共有學生835名,平攤下來每個學生一年的教育經費是180萬台幣。這在美國也是大錢,不然不會大家擠破頭想進這個學校。
但當我跟現在在做監督公立學校預算學委的Maria講起此事時,來自貧窮社區的Maria破口大罵,認為政府對這些有錢社區投注這麼多資源,窮社區卻連個學校都沒有,小朋友得要每天坐公車一兩個小時,才能上個爛學校。
是的,很多美國人對他們的教育制度很不滿。
同樣的,我在法國在英國在中國在新加坡的朋友,都對孩子的學校教育有很多抱怨。
不可能每個國家的政府都無能吧?
我想各國家長對自己國家公共教育的失望,很可能是全球化的現象之一。科技的快速進步,加上全球化促成的嚴重貧富不均,讓全球中產階級的父母特別焦慮,怕孩子受的教育,跟不上世界變化的腳步,不足以讓他們將來養活自己。
我在我的按摩師傅跟健身教練上,都看到這個焦慮。
但你要去跟有錢階級比教育資源,這不是去跟核武大國做武器競賽嗎?而且二十年前,有多少人知道,無人車人工智慧會是今日的顯學呢?
所以我覺得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只要孩子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對新的事物不排斥,將來碰到問題,能自己去學新的技能及知識來解決,這就足夠了。
這也是我認為紐澤西高科技高中最厲害的,不是在那些動轍上百萬的昂貴器材,而是這些老師們非常努力的讓孩子對科目產生興趣。我對Sophie的媽媽最欽佩的,不是她把Sophie教得很會念書,而是她把Sophie教得很會做時間管理。
這些我們在台灣,可以做吧?
插播廣告:
#三立新聞 世界的教室在本周六6/9 11pm播出
#Tiffany Lee 好朋友李宜蓁推出”樂讀名畫”活動,我覺得就屬於讓孩子對藝術產生興趣的教學方式,家中如有三到八歲的小朋友,可以考慮。
聯結在此: goo.gl/AS8v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