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4000的印度司機都知道AI就是未來,積極投資孩子,台灣還在等什麼?
遠見雜誌
陳育晟
2020年1月2日 下午6:15
亞太地區約有1/3教育機構針對AI教育研擬方案,也有32%的教育機構已落實AI教育。《遠見》記者前進印度班加羅爾發現,此刻印度雖然AI基礎建設落後,但AI正在改變校園運作的方式,而印度政府也野心勃勃,想要在未來成為全球三大強國。台灣是否也能和印度一樣,「後發先至」,搭上這波AI教育熱?
過去兩年,AI(人工智慧)已是科技界的關鍵詞,2019年並逐漸和教育場域擦出火花。先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2019年5月邀請專家學者合編《人工智慧導論》,但不少非理工背景的學生仍嫌內容艱澀。
即便如此,AI教育走入尋常百姓家的腳步並未停過。隨著12年國教新課綱已在8月上路,教育部也推出AI教材——《和AI做朋友》。
一時間,AI教育百花齊放,但究竟什麼是AI教育?該如何推動AI教育?《遠見》記者前進印度IT產業重鎮班加羅爾(Bangalore)一探究竟。
全球人口第二大國 砸預算拚AI
2019年秋天,《遠見》記者抵達班加羅爾機場時已是深夜一點,但出境大廳依舊擠滿人潮、生氣蓬勃,反映出開發中國家印度充滿活力,也顯示這個全球人口第二大國發展AI教育的潛力。
2019年2月,印度政府公布預算案,除3.18兆盧比(約台幣1.37兆元)以外,印度政府首度斥資40億盧比(約台幣17.22億元),建立20個世界級研究機構,聚焦AI科技與創新。不少調研機構也一致認為,印度未來勢必成為全球三大AI強國。
從機場往市區的路上,司機向記者透露,雖然自己月薪僅約1萬盧比(約台幣4217元),但有兩兒兩女的他,若想讓下一代翻身,只能把微薄收入全都用在孩子的教育上。
問司機對AI教育的看法,他語帶期待地說,「這是印度的未來,」四個孩子要過更好的日子,就靠它了。因此,他選擇讓孩子進入品質較好、學費翻倍的私立中學就讀。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就不斷強調,明日印度由兩個IT決定:一個是印度人才(Indian Talent),另一個是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近幾年來,印度政府可說卯足全力發展AI教育,目標是要在2022年培養7億個有AI技術的勞動力人口,就業市場也同時要有37%的職缺是與AI技術有關。
AI引起興趣 基礎建設落後是隱憂
走進印度校園,發現上行下效的風氣,不少學校早就導入AI工具。例如歷史課上,老師只在螢幕上輸入印度國父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的名字,就出現甘地的臉龐,老師不用額外再製作PowerPoint投影片。
類似的AI工具正在翻轉印度校園。微軟印度團隊近年來發現,只要導入AI工具,不僅學生上課更專心,不少很難考試及格的學生還進步到80、90分,連老師與行政人員溝通、工作的效率也更為順暢。
不過,印度貧富差距懸殊,公私立教育品質參差不齊。印度微軟國家技術長羅希妮・斯里瓦薩(Rohini Srivathsa)觀察,印度大學、科技社群,雖然布局積極,但目前對學習AI技能依舊「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仍有一段路要走。
不過,她也樂觀指出,愈來愈多案例顯示,只要把基礎建設建好,讓師生知道數據的重要性,AI教育在印度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這顯示印度在亞太區AI教育發展,雖然腳步不是最快,但政府積極、發展大型計畫,很有「後發先至」的潛能。
微軟亞洲區教育事業部總經理賴瑞・尼爾森(Larry Nelson)觀察,亞太地區約有1/3教育機構已針對AI教育研擬方案,也有32%的教育機構已實施AI教育。
後發先至 印度值得台灣借鏡
這顯示AI教育已是大勢所趨。對照在前瞻計畫投入100億元建設中小學校園數位基礎的台灣,此刻的印度和台灣似乎都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摩拳擦掌發展AI教育。台灣是否也跟得上這波潮流?
在台灣,AI工具與印度一樣,改變不少學校教室的樣貌。例如不少人簡報時,常因時間控管不好等因素影響課堂的臨場表現。
如今,微軟研發出可以解決這種問題的系統。學生只要事先在電腦前演練簡報,電腦不只可以分析哪些地方速度太快或太慢,還會建議整體時間應該拉長或減少。
保守心態 台灣AI教育最大考驗
然而,隨著教育現場的工具愈來愈「聰明」,台灣微軟教育團隊每年也舉辦逾百場的教師講座,並和縣市政府教育局合作培訓AI教育師資,但最大的問題是仍有不少心態保守的老師,拒絕敞開心胸接納新科技。
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總經理潘先國透露,曾走進建國中學校園,卻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台上的老師賣力講解數學公式,並在黑板上演算、證明,底下的學生有些很專注聆聽,跟著老師解題步驟把所有演算過程寫下來。
但也有一些學生,到了某個階段聽不懂就放棄,就此和該數學公式成絕緣體。
當微軟團隊和這位數學老師接洽後,詢問是否願意導入科技,讓老師改在電腦螢幕上用觸控板手繪解題,解題過程在課後還可回放。
這位老師一開始認為,沒必要改變教學模式。但在潘先國團隊不斷說服下,終於首肯採用微軟建議,在手繪版上解題。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後,成績也彈跳式成長,並引起其他建中老師跟進採用。
「這就是從0到1的過程,」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教育推廣經理王蔓甄指出,儘管校園內有很多對AI工具較保守的老師,只要有人願意做出一點改變,就能成為火種,帶動整所學校或整個教育體系的翻轉。
AI監控隱私? 反對疑慮難解
只不過AI在科技、教育界大張旗鼓發展的同時,也因為人臉辨識技術背後的監控疑慮而引發爭議。
例如台北市教育局2019年3月起,在98所學校設置智慧自動販賣機,學生可以使用悠遊卡購買食物,原本立意是要解決現今校園內福利社人力不足的困境。到後來卻引發論戰,使用記名的學生悠遊卡,恐怕有個資洩漏問題,廠商還能蒐集學生數據,紀錄消費習慣,也有圖利疑慮。
當AI被污名化後,是否會衝擊AI教育在台落地生根?潘先國坦言,反對的聲浪仍有,但微軟的商業模式本來就不是精算消費者數據後賣廣告給廠商,並不受影響。
未來,他仍會帶領團隊,把AI教育的種子散播到全台各地,試圖解決台灣AI知識城鄉落差嚴重的問題,讓每個孩子都能搭上這班特快車。
附圖:圖/印度IT產業重鎮班加羅爾(Bangalore)。取自scontech官網
圖/印度總理莫迪。達志影像
圖/印度教室。取自SirishaRao twitter
圖/建國中學。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6%9C%88%E8%96%AA4000%E7%9A%84%E5%8D%B0%E5%BA%A6%E5%8F%B8%E6%A9%9F%E9%83%BD%E7%9F%A5%E9%81%93ai%E5%B0%B1%E6%98%AF%E6%9C%AA%E4%BE%86-%E7%A9%8D%E6%A5%B5%E6%8A%95%E8%B3%87%E5%AD%A9%E5%AD%90-%E5%8F%B0%E7%81%A3%E9%82%84%E5%9C%A8%E7%AD%89%E4%BB%80%E9%BA%BC-101500757.html
非勞動力公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月薪4000的印度司機都知道AI就是未來,積極投資孩子,台灣還在等什麼?
遠見雜誌
陳育晟
2020年1月2日 下午6:15
亞太地區約有1/3教育機構針對AI教育研擬方案,也有32%的教育機構已落實AI教育。《遠見》記者前進印度班加羅爾發現,此刻印度雖然AI基礎建設落後,但AI正在改變校園運作的方式,而印度政府也野心勃勃,想要在未來成為全球三大強國。台灣是否也能和印度一樣,「後發先至」,搭上這波AI教育熱?
過去兩年,AI(人工智慧)已是科技界的關鍵詞,2019年並逐漸和教育場域擦出火花。先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2019年5月邀請專家學者合編《人工智慧導論》,但不少非理工背景的學生仍嫌內容艱澀。
即便如此,AI教育走入尋常百姓家的腳步並未停過。隨著12年國教新課綱已在8月上路,教育部也推出AI教材——《和AI做朋友》。
一時間,AI教育百花齊放,但究竟什麼是AI教育?該如何推動AI教育?《遠見》記者前進印度IT產業重鎮班加羅爾(Bangalore)一探究竟。
全球人口第二大國 砸預算拚AI
2019年秋天,《遠見》記者抵達班加羅爾機場時已是深夜一點,但出境大廳依舊擠滿人潮、生氣蓬勃,反映出開發中國家印度充滿活力,也顯示這個全球人口第二大國發展AI教育的潛力。
2019年2月,印度政府公布預算案,除3.18兆盧比(約台幣1.37兆元)以外,印度政府首度斥資40億盧比(約台幣17.22億元),建立20個世界級研究機構,聚焦AI科技與創新。不少調研機構也一致認為,印度未來勢必成為全球三大AI強國。
從機場往市區的路上,司機向記者透露,雖然自己月薪僅約1萬盧比(約台幣4217元),但有兩兒兩女的他,若想讓下一代翻身,只能把微薄收入全都用在孩子的教育上。
問司機對AI教育的看法,他語帶期待地說,「這是印度的未來,」四個孩子要過更好的日子,就靠它了。因此,他選擇讓孩子進入品質較好、學費翻倍的私立中學就讀。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就不斷強調,明日印度由兩個IT決定:一個是印度人才(Indian Talent),另一個是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近幾年來,印度政府可說卯足全力發展AI教育,目標是要在2022年培養7億個有AI技術的勞動力人口,就業市場也同時要有37%的職缺是與AI技術有關。
AI引起興趣 基礎建設落後是隱憂
走進印度校園,發現上行下效的風氣,不少學校早就導入AI工具。例如歷史課上,老師只在螢幕上輸入印度國父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的名字,就出現甘地的臉龐,老師不用額外再製作PowerPoint投影片。
類似的AI工具正在翻轉印度校園。微軟印度團隊近年來發現,只要導入AI工具,不僅學生上課更專心,不少很難考試及格的學生還進步到80、90分,連老師與行政人員溝通、工作的效率也更為順暢。
不過,印度貧富差距懸殊,公私立教育品質參差不齊。印度微軟國家技術長羅希妮・斯里瓦薩(Rohini Srivathsa)觀察,印度大學、科技社群,雖然布局積極,但目前對學習AI技能依舊「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仍有一段路要走。
不過,她也樂觀指出,愈來愈多案例顯示,只要把基礎建設建好,讓師生知道數據的重要性,AI教育在印度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這顯示印度在亞太區AI教育發展,雖然腳步不是最快,但政府積極、發展大型計畫,很有「後發先至」的潛能。
微軟亞洲區教育事業部總經理賴瑞・尼爾森(Larry Nelson)觀察,亞太地區約有1/3教育機構已針對AI教育研擬方案,也有32%的教育機構已實施AI教育。
後發先至 印度值得台灣借鏡
這顯示AI教育已是大勢所趨。對照在前瞻計畫投入100億元建設中小學校園數位基礎的台灣,此刻的印度和台灣似乎都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摩拳擦掌發展AI教育。台灣是否也跟得上這波潮流?
在台灣,AI工具與印度一樣,改變不少學校教室的樣貌。例如不少人簡報時,常因時間控管不好等因素影響課堂的臨場表現。
如今,微軟研發出可以解決這種問題的系統。學生只要事先在電腦前演練簡報,電腦不只可以分析哪些地方速度太快或太慢,還會建議整體時間應該拉長或減少。
保守心態 台灣AI教育最大考驗
然而,隨著教育現場的工具愈來愈「聰明」,台灣微軟教育團隊每年也舉辦逾百場的教師講座,並和縣市政府教育局合作培訓AI教育師資,但最大的問題是仍有不少心態保守的老師,拒絕敞開心胸接納新科技。
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總經理潘先國透露,曾走進建國中學校園,卻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
台上的老師賣力講解數學公式,並在黑板上演算、證明,底下的學生有些很專注聆聽,跟著老師解題步驟把所有演算過程寫下來。
但也有一些學生,到了某個階段聽不懂就放棄,就此和該數學公式成絕緣體。
當微軟團隊和這位數學老師接洽後,詢問是否願意導入科技,讓老師改在電腦螢幕上用觸控板手繪解題,解題過程在課後還可回放。
這位老師一開始認為,沒必要改變教學模式。但在潘先國團隊不斷說服下,終於首肯採用微軟建議,在手繪版上解題。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後,成績也彈跳式成長,並引起其他建中老師跟進採用。
「這就是從0到1的過程,」台灣微軟公共業務事業群教育推廣經理王蔓甄指出,儘管校園內有很多對AI工具較保守的老師,只要有人願意做出一點改變,就能成為火種,帶動整所學校或整個教育體系的翻轉。
AI監控隱私? 反對疑慮難解
只不過AI在科技、教育界大張旗鼓發展的同時,也因為人臉辨識技術背後的監控疑慮而引發爭議。
例如台北市教育局2019年3月起,在98所學校設置智慧自動販賣機,學生可以使用悠遊卡購買食物,原本立意是要解決現今校園內福利社人力不足的困境。到後來卻引發論戰,使用記名的學生悠遊卡,恐怕有個資洩漏問題,廠商還能蒐集學生數據,紀錄消費習慣,也有圖利疑慮。
當AI被污名化後,是否會衝擊AI教育在台落地生根?潘先國坦言,反對的聲浪仍有,但微軟的商業模式本來就不是精算消費者數據後賣廣告給廠商,並不受影響。
未來,他仍會帶領團隊,把AI教育的種子散播到全台各地,試圖解決台灣AI知識城鄉落差嚴重的問題,讓每個孩子都能搭上這班特快車。
附圖:圖/印度IT產業重鎮班加羅爾(Bangalore)。取自scontech官網
圖/印度總理莫迪。達志影像
圖/印度教室。取自SirishaRao twitter
圖/建國中學。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6%9C%88%E8%96%AA4000%E7%9A%84%E…
非勞動力公式 在 元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核災造成的損失L趨近無限大」這個假設本身就錯了。
任何災害能造成的損失就是未來收入相當時間的折現值總和,而根據利息公式,未來收入折現值是收斂的,時間越遠越趨近於零。
換言之,無限未來收入折現加總在邏輯上根本不可能「無限大」。
這個人連基本經濟學都沒讀好,嘖嘖。
PS 原來還是永豐金控前財務長,金融相關碩士,竟然連基本利息理論觀念如此漏洞百出而不自知。
《從經濟金融模擬核災後果,看我們與毀滅的距離》
今天我沒有像上次一樣參加反核的遊行,但是我的立場沒有改變。
有人以專家的姿態告訴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看核能並不危險,但是台灣沒有自主的核能技術,科學水準也低於已經發生核災的俄羅斯與日本,所以理性告訴我們,不可以輕視這個機率。
核災發生機率,P>0 (請參考下面PS1)
假如北台灣發生核災,對台灣到底會有什麼衝擊?除了醫療體系無法負荷,災民塞爆南台灣,糧食不足,秩序打亂以外,核災後,東北季風一吹,雙北大概有相當大的範圍因為輻射污染或者恐慌而沒有辦法居住。
我們可以試著模擬一下這對金融跟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1,房子不能住人,建築物基本上就變成廢棄物,房價歸零,廠房報廢,店鋪也不能做生意。
2,住房、店鋪、辦公室、廠房是民間的主要資產,也是取得金融機構融資的主要擔保品,資產大幅減損變窮了,但是欠銀行的負債不會消失,無數的家庭會破產,商業與生產活動會大規模的被迫中止,公司、商號紛紛倒閉,『個人與企業大破產』。
3,大破產的同時,資本市場在休市後重新開盤股市開始大跌,融資戶被斷頭、違約交割此起彼落、市場休克。券商、交易所基本上也掛,『資本市場大崩盤』。
4,大破產、大崩盤必然導致銀行貸放款無法回收,金融機構持有的股票債券大跌、票券、保險公司也只能跟著破產關門,老百姓大多數的存款跟金融資產也煙飛雲散,於是產生流動性崩解(liquidity crunch)與信用崩解(credit crunch)連鎖的『金融大恐慌』。
5,政府基金持有的金融資產也不能倖免於巨大的損失,無法履行對老百姓的承諾,政府基金失血過多,勞工退休金、老人年金都沒有著落,造成社會『安全網大瓦解』。
6,金融、經濟崩壞,政府稅收大幅下降,救災支出大幅增加,政府的財政無以爲繼只能印鈔票應急,工業生產跟農產品都減少,鈔票變多,醞釀出衰退型的『民生物價大通膨』。
7,台灣的國家信用評等會被調降,國際市場害怕台灣的信用風險,因此海外機構對台灣所有機構的交易對手信用額度會被緊縮,做生意必須抱美元歐元現金才可以交易,新台幣匯率會狂貶,資金競相逃離台灣,於是外匯市場可能緊急關閉,進行全面資本管制,貿易與商業活動變得非常困難,我們會面臨『經濟大癱瘓』。
8,至此,台灣已經實質上『國家大破產』。
9,以上只略為沙盤推演金融、經濟的衝擊,還沒有討論醫療、農業、治安、環境、交通、國防、觀光等其他面向的負面影響。
10,災難會迫使有技術、有競爭力以及年輕的人離開台灣另尋生路,大災難最後引發『全民大逃離』。失去勞動力、生產力與人口生育力,台灣只能凋零,無論如何也回不去了,進入『大消失的時代』。
以上只是模擬,受災程度未必精確,但是影響層面不會差太多。
對正常台灣人而言,核災造成的損失L趨近♾。
我們知道:
E=P x L
E, 核災期望值Expectation
P, 發生核災的機率Possibility
L, 核災損失Loss
而,無限大乘以任何大於零的數字=無限大
儘管核能對我們有許多經濟上的好處,但是核災的恐怖後果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因此,反核仍然是我的選擇。
PS1:世界上目前大約有450個核子反應爐,電廠數量可能不到300(我沒有正確數字),但是至少有前蘇聯的車諾比跟日本的福島兩個嚴重的核災,機率大於50bp(0.5%),可能接近70bp,核電災難的機率並不低。
PS2:從福島核電廠開車到東京都廳要3個小時(車行距離245公里),從核2廠開車到台北市政府不到1小時(車行距離37公里)。直線距離(自己去找資料)差距更超過6倍,輻射影響跟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台北行政中心受的影響會不會比東京都廳嚴重超過36倍?
PS3:彗星撞地球不管在哪裡機率一樣,也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事件,但是要不要核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PS4 :不管選擇核能、風能背後都影響到一些人的龐大利益,讓某些人歇斯底里,這就是台灣,總有專業熱情的人,也有謾罵自私的人,智慧理性的提醒很多,酸言酸語也很難避免,各人修養自己負責。
PS5:歐洲許多先進國家都邁向非核家園,決定廢核的國家當然都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做了這樣的選擇是思維不同的結果,不是智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