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
台灣出現二例「變異病毒」之後,指揮中心已經宣佈提升 #邊境管制層級。這二天,我也遇到不少鄉親表達對疫情的關切,我的答案很簡單:無須過度恐慌,保持正確的防疫觀念、落實做好各項防疫措施,就是對抗病毒最有效的方式。
以下分享 #中山醫學大學公衛系翁瑞宏教授 的分析:
B.1.1.7病毒株最早於英國在九月被採集,其官方傳染病監測系統在過去的四週觀察到此病毒株在快速增長,在其他地方也發現,表示該病毒株在擴散,甚至經由旅運而擴及其他國家,包括台灣。
此病毒株有1623個基因組,攜帶的遺傳變化量比一般的大。迄今為止,比對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病毒基因組數據,CoV-2病毒株以每月約1-2個突變速率在累積核苷酸突變。B.1.1.7病毒株具有較快的分子進化速率,推斷原因在於氨基酸的改變,有14個非同義突變和3個缺失,反應著涉及病毒的自我適應之分子進化過程。
為何產生B.1.1.7病毒株?這要從它具有的高突變率說起。從病例證據知曉,病毒在感染COVID-19的免疫缺陷或抑制患者中,在短時間內可產生高突變累積率,並且在2-4個月內或更長時間可檢測到SARS-CoV-2 RNA。使用恢復期血漿來治療病患,通常還會使用瑞德西韋來治療,而將這些感染的病毒基因組進行序列檢測,顯示出異常多的核苷酸變化和缺失突變,並且通常存在高比例的非同義與同義變化。當患者的病毒載量很高時,在英國經常給予恢復期血漿;也就是給予血漿治療後,患者體內病毒的遺傳多樣性就增加了。在這種情況下,病患體內的病毒種類的進化動態和選擇性壓力就不同於典型感染的病毒。首先,在免疫缺陷/抑制的患者中,從自然免疫反應中進行選擇會很困難,甚至沒有。其次,由於高抗體濃度,抗體治療的選擇可能很強。第三,如果在數週的慢性感染後進行抗體治療,那麼在施加抗體介導的選擇壓力時,病毒可能會異常龐大且具有遺傳多樣性,從而為病毒變化創造了快速又適當的環境。從這些考量,或可支撐假設,也就是B.1.1.7病毒株的異常遺傳變化可能部分是由於慢性感染個體的病毒進化所致。儘管這種感染很少見,而且從慢性感染個體再繼續傳播的可能性甚小,但鑑於正在進行的大量新感染的情境,因而爆發大流行並非不可能。
在這一年來,我們都注意到冠狀病毒的傳播關鍵在脊蛋白 (spine protein)。重要的是,B.1.1.7病毒株的多個突變點就發生在脊蛋白,病毒結構的受體結合結構域 (RBD) 中具有關鍵性的接觸殘基。實驗表明突變的N501Y可以增加ACE2受體的親和力,P681H在S1和S2之間產生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這是在以前就被提醒和傳播有關的重要位點。在脊蛋白之外,在病毒的開放閱讀框架 (open reading frame, ORF) 突變會截短蛋白或使其失活,從而允許下游突變之產生。在疫情早期,在全球分離出多個帶有導致ORF8表現缺失的病毒株,包括在新加坡。關鍵的是,在新加坡的病毒株於三月底消失了,這應該和新加玻的管控成效有關。也就是說,這株病毒是可能可以被控制住,只要落實防疫管控。後續的工作發現,與沒有缺失的病毒相比,ORF8缺失對於人類呼吸道細胞中的病毒複製僅具有非常適度的影響。
對於從英國蔓延出的B.1.1.7病毒株,出奇意料的傳播速度應該和大量遺傳變化有關,包括在受體結合域中以及與弗林蛋白酶切割位點有關。必然地,包括台灣,世界各地實驗室必須針對此病毒株進行監測。還是要提及,新冠病毒在未來呈現像流感一樣週期性出現的可能性即可。而此病毒要生存,就不會讓宿主太容易死亡,應該還是依循中度進化,目前並未傳出對於個體產生太嚴重後果的明確證據。
至於台灣對於此變異病毒株之管控建議,國家的重點應著重在旅運,也就是嚴守邊境管制,必要時必須加嚴。近幾個月來,隨著入境旅客之增加,預期的境外個案數目也就有所增長。雖然入境旅客尚須執行居家檢疫,攜入病毒之可能依然存在。對於旅客來自疫情炙熱之國家,其邊境管控更需嚴謹,檢疫人員為國人善盡把關之責,直至航線對接國家沒有出現其本土個案達國際所接受之日數,如兩個平均潛伏期的28天。而在英國的留學生和僑民眾多,外交部、交通部、教育部、衛福部應該要提前部署,擬定接回計畫,共同合作。
雖然,台灣的防疫相當具有成效,對於病毒傳播的防範並非就此停止。特別要提出的是,群眾仍應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參與大型聚會,以減少疫情傳播的可能性;這也將為醫療衛生人員提供喘息時間,並留出足夠資源來為未來的可能疫情變化做準備。社會亦須對於重新席捲而來的疫情準備,尤其是大規模的檢驗量能與個人防護裝備,包括供應鏈與物流的建構。社會還需進行各階層的系統測試,包括學校與企業,要評估自我應對疫情的能力,以及建構未來應變的人力與程序。防疫要成功的關鍵,不是在於病毒變異與否,而是取決於各界對於防疫措施的共同實踐。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7的網紅JKの身心靈遊園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九種渴望,皆源自人性,但「過度」了,就會讓人受苦。 🔹🔸 本集精彩內容 🔸🔹 💬 Sacral薦骨中心:渴望生產創造/減壓句:「(當電力不足時)不做事也沒關係」、「暫時找不到熱情也沒關係」 💬 Root根中心:渴望突破限制/減壓句:「停下來休息也沒關係」 💬 Spleen脾中心:渴望人身安全/減...
非同義突變 在 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ot💥英國「#新冠病毒變種」!會「#重複感染」嗎?「#疫苗」有效嗎?
有鑑於現在台灣面臨 #本土案例危機,幫大家整理12月正式登場的 #英國變種的新型冠狀病毒!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分享😁
-------------------------------------------------
🇬🇧英國新冠病毒變種正式名稱:SARS-CoV-2 VOC 202012/01 ( VOC:variant of concern 或 VUI: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 year 2020, month 12, variant 01)。主要流行於 #倫敦及東南英格蘭,目前澳洲、丹麥、義大利、冰島、荷蘭也都有病例,感染民眾目前統計起來較 #年輕,大部分都小於60歲 (平均:41歲),美國還沒有發現這類病毒,但也有可能是只有少部分的感染個案有作基因定序。😫
------------------------------------------------
🥶病毒恐怖的突變適應能力
SARS-CoV-2每 #兩個禮拜就可以有新突變,但大部分是產生不會造成胺基酸改變的同義突變 (Synonymous),當然也會產生 #非同義突變 (Non-synonymous),這種類型胺基酸就會產生改變,不過也不是每種非同義突變都會改變整個蛋白質功能。
英國的新型變種病毒 (VOC 202012/01) 有重要的14種非同義突變、3種缺失突變 (deletions),還有相較不重要的6種同義突變。以下列舉重要的突變:deletion 69-70, deletion 144, N501Y, A570D, D614G, P681H, T716I, S982A, D1118H。
------------------------------------------------
🌟重要的基因突變
#N501Y是最重要的突變,因為它改變了與宿主細胞結合的棘蛋白部位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of the spike protein at position 501),其中胺基酸的asparagine (N)改成tyrosine (Y),造成與 #ACE2 receptor #鍵結更強 (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使得 #病毒更容易進入細胞內,目前雪貂動物實驗中發現,傳染力的確因為N501Y突變而因此上升。另外南非在2020年11月18日也有發表聲明出現N501Y突變的冠狀病毒,但科學家發現是和英國這支是不同來源的。
#H69/ #V70這兩種缺失突變 也很重要,因為造成棘蛋白的其中部分去除了,所以整體形狀長得不一樣,造成我們 #免疫細胞的辨識能力下降, #單株抗體的治療效果也因此下降。
P681H也是棘蛋白中Receptor binding domain有意義的突變。
------------------------------------------------
🌏新型冠狀病毒變種的影響
📌 #傳播力更強:
#R0值從1.5上升至1.7,意思就是平均一個人可以傳染的人上升0.3人,另外統計 #傳染力增加了40~70%。其中D614G這突變有許多研究證實,D614G突變的冠狀病毒在人類呼吸道傳播力更強,這次英國的變種病毒也有這項突變,其實這個突變在今年2月在歐洲就產生過大流行過。
📌 #疾病嚴重度:
是否比原本的新冠病毒更嚴重目前還 #沒有足夠資訊,需要更多研究去證實,但有一方說法因為好犯的族群較年輕,症狀表現不一定會比較嚴重。
📌 #重複感染:
目前能 #需更多研究證實,但因為病毒抗原表現已不同,也無法完全排除重複感染可能性。
📌 #疫苗效果:
因為目前疫苗是針對棘蛋白上的多處標的 (polyclonal/ spike protein),因此 #以現狀來說疫苗還是有效,但是等之後廣泛施打疫苗後,的確很有可能會篩選出不斷突變的病毒,造成疫苗失效,因此每個國家都嚴陣以待。
📌 #實驗檢測:
因為這隻病毒棘蛋白的69、70有缺失突變,因此使用S-gene RT-PCR方式有可能會檢測不出來。
-------------------------------------------------
💗結論
每次在讀病毒微生物的時候,都會感嘆他們突變與適應力真的很強,像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就不斷找到生命的出路, #改變自己的棘蛋白增加自己的傳染力,甚至 #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擊,有種我們人類在怎麼研究追趕都無能為力的感覺。
我想我們能做的也最有效益的,還是從最基本的防疫手段開始: #洗手、#戴口罩、 #避免去人多場合、 #有呼吸道症狀請自我做好健康管理,還有全力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宣導,持續關心疫情訊息,最後希望台灣可以平安度過這次考驗,大家一起加油!💪台灣加油!🇹🇼
👉部落格全文 https://reurl.cc/q8QNOn
非同義突變 在 JKの身心靈遊園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九種渴望,皆源自人性,但「過度」了,就會讓人受苦。
🔹🔸 本集精彩內容 🔸🔹
💬 Sacral薦骨中心:渴望生產創造/減壓句:「(當電力不足時)不做事也沒關係」、「暫時找不到熱情也沒關係」
💬 Root根中心:渴望突破限制/減壓句:「停下來休息也沒關係」
💬 Spleen脾中心:渴望人身安全/減壓句:「有無法克服的恐懼也沒關係」
💬 Solar Plexus情緒中心:渴望生活愉悅/減壓句:「不開心也沒關係」
💬 Heart心臟中心:渴望自我價值/減壓句:「不被眾人認同也沒關係」
附註:節目中提到的那一集《黑鏡》Black Mirror 是第三季的第一集
----------
⫸ Jerome FB & IG:搜尋「人類圖看世界 Jerome’s human design」
⫸ 預約Jerome解讀服務:https://www.fb.com/humandesign.Jerome
⫸ Kevin FB & IG :搜尋「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 Kevin 職場引導服務: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
⫸ 人類圖初階課程: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非同義突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父親於郭奕臣10歲時,車禍驟逝,對他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切影響。從此,缺席成為他創作的核心。郭奕臣始終在藝術作品中探詢生命的意義,以及存在的本質。同時,創作也協助他釐清、整理自我,逐步接近內在的真實。
郭奕臣認為創作是減法,去除人生那些後來被附加的種種多餘事物,減到不能再減以後,最原初的狀態會自然流露。對他來說,缺席才是生命的真實境況。但郭奕臣並不意圖還原、修復,他在乎的是真實的再現,直視人生失落的各種元素。
大學常蹺課去北美館看展的郭奕臣,某日途經中山足球場,恰巧飛機的巨大影子覆蓋住他的影子,忽然有正被陰影入侵的感觸,他將概念轉化為《入侵》,使飛機影子投影於展覽空間,並搭配聲音效果,創造不存在但又存在的奇詭現場。
而《失訊》則是將無線監視器掛在氣球上讓它升空,直至斷訊為止。此作品分有在西門町拍攝的日間版(長7分30秒)、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的夜間版(長36分)。郭奕臣將兩部影片在拍攝地點的電視牆上重現,企圖改變觀眾的城市視點,也突破商業操作既定性。他以為,《失訊》是處理人與城市環境的疏離關係。其日間版急促而冷異,夜間版則是在不斷往上攀升後,最後只剩城市光點的俯瞰,儼然宇宙星圖,哀艷且壯麗。
郭奕臣整理雜物,發現即可拍相機,因而觸動他進行創作《光年》。一整年,他以365台即可拍相機進行拍攝,累積9755張底片,但只打算在他身後才發表這些照片。此外,他也拍攝他進行攝影的相機,包含相機盒子的細部。透過這組創作,彷如跨越無數光年、來到地球人類眼前的星光,那是爆炸後已死的星球,卻仍舊留下璀璨的光芒。郭奕臣藉此重新摸索攝影是此曾在、死亡象徵的種種意涵,並展開關於缺席者更深沉的探究。
《顯影》則是郭奕臣以智慧型手機上的程式,一個能夠連結全球上線監視器的app,進行螢幕畫面擷取,總數近20000張,拍攝3年,再將之輸出,放置於展場地面,觀眾看展需套著鞋套入場,踩踏照片之上。監視器對郭奕臣來說,就像是攝影機的延伸,某些監視器的構圖甚至有美感,而這是一種攝影師並不在場的角度,但又能創造畫面,他仍舊心心念念思考缺席的意義。而相片置放地面,除質疑照片為何非得懸掛的固定作法,也具有從未親臨拍攝現場的象徵。
近年,郭奕臣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讓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人脈與空間資源產生流動,比如他與葡萄牙藝術家交換彼此的工作室,也就能夠更為輕鬆與深入於當地駐村。此計畫的概念是游牧式的行動,其精神是每一位創作者自身即為一座藝術村。郭奕臣認為STUPIN是向內又向外的交流,藝術家從自身工作室退位、讓渡給別人之際,其實正在前往另一陌生之境,如此也就有著更多不同對話發生的可能。而此無疑仍具備郭奕臣長久以來所關注的、缺席與在場的複雜辯證。
小檔案
郭奕臣,藝術家,1979年生於台灣高雄,2007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畢業,主修電子影音藝術,目前居住於台北。參與世界各國聯展、博覽會以及多國駐村經驗豐富,於台北雙年展、新加坡雙年展、雪梨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與德國ZKM……等重要美術館皆曾展出。
個展計有《STUPIN.ORG》、《伊通公園》、《曼哈頓計劃》、《Home-Less is More》、《Behind the Shadow》、《光年》、《What a wonderful WARld》、《We are the WARld》、《突變Mutation》等。
《入侵》代表台灣參加2005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並為歷年來參展最年輕的藝術家,並獲台北獎首獎(2005)與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入圍(2008)。2016年出版童書《宇宙掉了一顆牙》。2017年創立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
其作品透過不同的媒材型式,創造出一種詩意兼具情境式的獨特語彙。作品的核心關注於環境與內心歸屬感的消逝與飄盪的精神狀態,並透過不存在的狀態去顯現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非同義突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破解基因,是人類最偉大的冒險,還是最危險的浩劫?
當人類取代上帝,打造完美基因、根除致命因子,
《X戰警》、《惡靈古堡》的時代已經來臨!
電影《羅根》取材自他的研究,「金鋼狼」休‧傑克曼盛讚:「本書超吸引人!」
人類從何而來?該往何處而去?
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辛達塔.穆克吉
以一本書貫穿基因千年來對人類的影響
普立茲獎得主、英國衛報新人獎得主、暢銷書《萬病之王》作者最新力作
一八五六年,在滿是荊棘、搖搖欲墜的聖奧斯定修道院裡,開啟了一切探索人類從何而來、走向何方的旅程。當達爾文、拉馬克等生物學家還在為突變是天擇論還是父母遺留變異而爭論時,年輕的見習神父孟德爾擊破停滯了兩千年的遺傳理論,發現親子間的相同與相異都自有一套規則可循,繼而激勵後人積極尋找遺傳的關鍵鑰匙。
受到孟德爾的研究啟發,科學家發現這個讓代代之間彼此「相像」的祕密,實際存在於每個細胞的染色體上。這項遺傳研究成果與達爾文的演化論結合,被運用於優生學上,二戰時造成無數猶太人與雙胞胎遭受人體實驗、監禁及謀殺。一九五三年,基因研究走入新的境界,科學家破解DNA化學結構,發現我們的技術足以提取各類癌症、罕見疾病等致病基因,甚至能在胚胎期「定製」完美生命,這些重大發現彷彿昭示著變種人、複製人以及實驗室生化危機將不再是虛幻故事,人類對完美的追求、對道德倫理的堅持,究竟孰輕孰重?異於常人的生命,該被滅絕嗎?
作者穆克吉醫師以一場感傷的家族探病之旅為始,細細描述破譯遺傳基因之謎的百年過程,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如何透過不斷實驗及互相合作、彼此競爭,解開一道道謎題,又衍生一項項謎語。或許,人類從未如今日這般接近生命的真相,我們將從根本改寫「人類」的意義,眼前正在來臨的是我們將打造的後人類時代。
作者簡介: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癌症醫師、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著有《重新認識醫學法則》,以及榮獲二〇一一年普立茲獎非小說類大獎的《萬病之王》。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醫學院,也是羅德獎學金得主。他的文章散見於《自然》、《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紐約時報雜誌》和《新共和》等刊物。目前偕妻女定居於紐約。二○一六年,本書原文版甫出版,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非同義突變 在 人類ADAR的N-端、雙股RNA結合區 的推薦與評價
果蠅擁有至少一萬個A-to-I編輯位點,其中10%屬於非同義突變位置。這些非同義編輯的程度不論在保守或中性演化的基因都比較高,甚至有些問對本身在果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