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行為模式,無法換得不一樣的對待│
在關係中感受到受指責時,我們很容易立刻豎起防衛的城牆,以逃離內心不舒服的感覺。
會使用的防衛機制之一便是,「我本來就是這樣的人,你原先就知道,怎麼還可以拿來攻擊我?」有可能是在內心吶喊,也可能是直接說出來反擊回去。
當我們這麼說或想時,就可以把問題推回對方身上,而非面對內心受指責的難過。
可曾想過,你在潛意識中為自己下了什麼樣的定義嗎?
而且深信不疑,絲毫沒懷疑過,自己只是穿上了某件戲服在生命中遊走。
♦️這就是我,我就這樣的人
「我就是一個內向的人,所以不敢在大家面前發表意見。」
「我就是一個不會說好聽話的人,所以才沒有稱讚你。」
「我就是一個粗線條的人,所以不會注意到這種細節。」
「我就是一個獨立的人,所以不喜歡請別人幫忙。」
「我就是一個說話不經大腦的人,所以才會不小心傷害到他。」
「我就是一個不喜歡計較的人,所以才沒有拒絕對方。」
這樣的自我定義都是真的嗎?是與生俱來的嗎?
應該沒有一個人剛出生,就被醫生判定是內向的、是不拘小節的,或是口拙的吧?
其實,許多習性都是後天養成的,是從出生開始每時每刻的經歷,而逐漸塑造出自己覺得適合生存的方式和狀態。
我們常常不假思索地就說出上述對自己的認知標籤,當成最有力的擋箭牌,杜絕外界射向自己的劍。
當我們在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時,背後同時在傳遞「我只能這樣」,如此一來就不須承擔責任,能把矛頭指向他人或環境,認為自己本性就是如此,沒有更多可能也就無法改變,因此需要改變的是其他人事物。
卻絲毫沒有發現這個擋箭牌,不只擋下了攻擊,也同時成為畫地自限的限制性信念,阻擋自己的視線,只能深陷無止盡鬥爭對立的城牆之內,同時失去找到內心和平的機會。
♦️舒適區是不用突破的最佳理由
我們為自己下的定義,其實就是所謂的「舒適區」。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一種環境的狀態以及習慣的行動,會感到舒適並且熟悉,以至於好似沒有危機。
意即一種精神狀態,會導致我們陷入並維持一種不現實的精神行為之中,這種情況會給人帶來一種非理性的安全感,有點類似惰性。
通常我們圍繞自己生活的某一部分建立了一個舒適區之後,就會開始傾向於待在舒適區內,以此為疆域獲取安全感,隔絕所有企圖把自己拉出舒適區的人事物。
當認定自己是內向者時,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躲在這形象背後,不用面對自己可能在大眾面前失態的焦慮。
當認定自己是隨性的人時,就可以放過自己對時間安排的混亂,把自己的不安隱藏在慣性認知的背後。
當認定自己是不擅言詞的人時,就可以當作總是說話不好聽的最佳擋箭牌,假裝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重複觸發的大腦神經元會形成特定的習慣模組
《未來預演》一書中提到,習慣的形成是由於反覆活化同樣的大腦神經元,啟動的越多次,同一群神經細胞就連結的越緊密,以至於成為特定模式的長效組織。
因此,經常重複的思想、行為或感受,都會成為自動或無意識的習慣,創造出更多相似的經驗,而後又重複強化相同的神經元,形成僵化的大腦迴路,變成一個深陷其中的循環。
如此一來,我們就會誤以為自己只能是某一種狀態,根深蒂固的認定自己沒有其他可能。
使得自己成為環境的奴隸,形成一個由習慣打造出來的自我,允許自己放棄主宰命運的權利,甚至誤以為是環境和他人促使你成為受害者,而沒發現自己就是這個循環的創造者。
而所謂的常規,使我們把自己跟過去套牢在一起。
而所謂的習慣,使我們成為重複同樣行為的無意識個體。
若是情緒反應、思想感受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便會逐漸地變成一種「人格特質」。
因此,我們自認為的個性,也就是為自己所下的定義,通常是以過去為基礎塑造而成的。
然而,一旦活在過去,未來也都會活得如同過去,只能不斷創造相同的處境,不可能換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若是不想再受到同樣的對待,或者不願意再處於同樣情境,那麼唯一的方式,就是有意識的阻斷慣有思考模式,停止強化舊有的神經元模組,以新的思維取代,觸發不同的神經元,使新的模組逐漸形成,也就有可能重新定義自我。
有鑑於此,當下次再度認為自己就是某種既定形象時,請記得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我想要在生命中的存在狀態嗎?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大腦擁有無限的新可能
在《刻意練習》書中闡述,雖然人的大腦細胞不能再生長,但是長期的科學訓練卻可以促使大腦「重新布線」,進而產生大腦結構組成的變化。
書中陳述一項對倫敦計程車司機為期11年的追蹤研究,揭示刻意訓練是如何影響大腦。
在倫敦要想當一名獲得許可的計程車司機,必須通過一系列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計程車測試。
倫敦這座城市的主幹道相互之間都形成奇怪的夾角,到處都是單行道、環形交叉路,斷頭路也隨處可見,甚至連GPS系統都會陷入混亂。
因此要成為一名「全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得有全面性的了解,背熟所有的街道、房產、公園和開放區域,以及遊客感興趣的其他地點。
結論是,與實驗相對組而言,長期駕駛倫敦計程車的司機大腦中,負責記憶發展的海馬體比普通人大。
換而言之,大腦跟肌肉一樣是會越練越大的,長期記憶鍛鍊促使大腦發生了改變。
將此研究結果套用到自我認知上就能明白,一旦我們選擇對自我有新的定義,就會願意嘗試有別於以往的行動,而透過不斷反覆的行為模式,建構出各種可能的新自我。
也意味著,當我們的思維模式更新,自然能換得一個截然不同的處境,以及充滿可能的未來。
🌟如果想藉由牌卡這項工具,跳出當局者迷的狀態,協助自己找出無法順利更新的舊有模式,歡迎與我預約牌卡諮詢服務,服務內容點此查看:https://www.facebook.com/WinnieWithImPerfect/posts/389501495098924
非理性信念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治療師不但是要讓我們的案主感覺好一點,最終的目的是要讓他們今天開始就活得好一點!」──武自珍心理師
即使你認為「天啊,一切都完了……」
世界也永遠不會真的毀滅。
你依然有能力,為自己創造相當豐富而快樂的人生。
生活無時會出現令人沮喪的挫折與麻煩,這使我們總是容易陷入焦慮、憤怒、怨恨和痛苦,並又為產生這些情緒的自己,感到焦慮、憤怒、怨恨和痛苦……我們無法避免麻煩一再發生,卻可以選擇如何讓自己面對,創造一套更容易獲得快樂的個人哲學。
◎只有真正的接納了你自己,你才能發自內心去愛、去快樂。
・創造一個不會因焦慮失控的堅強自我。
・藉由簡單的方法,理性與自我爭辯,擊退負面思考的自己。
・因為你大多是自尋煩惱,所以你一定也有能力停止不幸的「感覺」與困擾。
・挑戰困境的自信──試著去做那些「無緣無故令你感到不安」的事。
・找到並消除你的非理性信念,例如:「我絕不能…」、「我必須要完美…」、「別人應該…」
・停止無止盡的「過度解釋」和「標籤化」,降低焦慮與不安。
・不再對他人抱有過高的莫名期待。(例如:「你應該為我做……」的信念)
・學習無條件接納自己的一切,也接受他人。
・不論發生什麼事,你永遠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改變主意。包括快樂。
取自《讓自己快樂》
*********************************
各位朋友,晚安:
最近直播這本書,反應非常熱烈。我很高興,我在心理治療方面的啟蒙精神導師,能被大家認識。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010516385658638/
「就因為我存在,就因為我選擇認定我自己是好的,所以我很好,我有價值,我還不錯。」
我特別欣賞大師在自我評價方面的論述,這帶來自我接納,也是愛自己的開始。不批判自己,只為自己負責,人生會好過許多。
祝願您,看見自己的價值,只因存在著!
*********************************
無條件自我接納
【文/ Albert Ellis】
你其實只有兩種自我接納的選擇──有條件或無條件的接納你自己。第一種選擇不會有用。
有條件的自我接納,是男性和女性已知最大的疾病之一。更別提孩子和青少年了!這個意思是你只有在「某些條件下」才會接納你自己—例如,你在某些案子成功的時候,得到重要人士的肯定,或是對社會有良好貢獻。聽起來不錯,對吧?但這其實很要命。有幾個原因:
你認定,自己為了「自我價值」有絕對必須要達成的條件,如果你沒有達成,那顯然你就沒有價值、沒有用、是笨蛋、是一坨屎。可是!你作為容易犯錯的人類,在某些重要的案子,你並不會總是成功,你不會一直贏得重要人士的肯定,你也不會總是有辦法好好為這個社會貢獻。相信我說的,除非你真的很完美,而且好運十足,不然你將常常做不到。根本沒辦法。在你失敗的時候、達不到你為自己的「自尊」定下的條件時,你會「很合理地」斷定你是可憐蟲,總是感到焦慮與憂鬱。為什麼?因為你就是用這些條件來定義自我、以及自我的「價值」。然而,如果你在做的事情大多是因為你喜歡做這件事,那麼你所製造的焦慮就會少很多,而且矛盾的是,可能還會表現得更好!
努力要達成為自我肯定所設下的條件時──「只有我成功的時候、只有我贏得肯定的時候、只有我幫助別人的時候,我才能算是還不錯的人。」──你就忍不住會擔心達不到這些「必要」的條件:「如果我這個重要的案子失敗了呢⋯⋯?」、「萬一我沒有得到約翰(或瓊安)的愛呢⋯⋯?」、「如果我努力想幫助別人,卻沒能力做到,或甚至傷害了他們⋯⋯」這些想法幾乎無可避免,但有了這樣的想法,你就會擔心、擔心、擔心,反而會使你「達不到」你覺得自己必須要達到的目標,但你又認為要達到目標,才能算是「有價值」的人。而由於你還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必要」目標,又導致你常常覺得自己理應沒有價值。真是兩難!
就算你神奇地達成這些可能讓你成為「好人」的條件,又怎麼能確定,你會一直成功呢?你辦不到的。顯然,你的未來永遠都會有失敗。「現在這個重要的案子我成功了,那明天我還能繼續這樣做到嗎?」、「對,約翰(或瓊安)今天愛我,但他(或她)一年以後還會依然愛我嗎?」所以,你又會再擔心、擔心、擔心了!
因為你做了好的行為,所以把自己評斷為好人,這完全是定義上的事。任何人都能跑來輕鬆地反對你,例如說,他們可以說你依然是「壞」人,因為:①你不完美;②你表現得不夠好;③你是人類,就是該死的不好;或是④你的「好」行為其實是「壞的」。那你會怎樣想?會開始抱持懷疑吧。因為誰是
真正對的呢?是你,還是其他斷定你的好壞的人們?誰可以這樣說?沒有人!
如果你想要聰明些,或者更正確地說,如果你想要在大多數的時候做出聰明的舉動,你就該完全避免評斷你的自我、你的存在、你的性格與為人。對,完全避免!你會確立重要的目標和目的,例如:「活下去,無論獨自一人、與人共處、工作上、玩樂時,都要保持開心。」如果你沒有達成這些重要目標或目的,例如感情失敗,你可以說:「這件事真不好。」你成功的時候,可以說:「這件事真好。」但是,你最好避免不正確、而且自我挫敗地說:「我很好」或「我很壞」。犯錯並不會讓「你這個人」變成錯誤!
這也是 REBT 最重要的一課。你,你這個人,永遠無法被衡量,也不能給你一個整體的評價。一旦你確立了人生目標(你選的最好是「活下去、活得快樂!」),如果你的想法、感覺或行為促成了你所選的目標,你可以合理的相信,這些是好的。如果你的行為阻礙或破壞了你的目標,也可以理性認為這些行為是不好的。但是你從不、絕不需要愚蠢地去相信「我是好人」或「我是壞人」。
相反的,你可以選擇堅持:「我是人,是獨特的個體,我現在活著,我有能力過得愉快。現在我要怎麼找到快樂,又不會在未來的日子傷害到我和我的社交團體,我又要怎麼避免痛苦、繼續擁有快樂的生活,而不必整體評價我的自我或我的為人?」
很好!但讓我警告你:要擁有「自我」或「自我認同」,只單純評斷自己為了達成目標「做了」什麼,而「不評價」這個「自我」──這對你來說是很困難的。身為人類,你的先天和後天都會促使你去評斷自己的努力與行為,首先這是為了要幫你活下去,其次,是為了要跟你社交團體的成員好好相處。這是可以的,不成什麼問題。
但是,但是,但是!也有人教你去評斷如何評價你的自我、你這個人,而且你也有生理傾向會這麼做。因此,你只要努力減少這種習性就好!你可以的,但只能靠著大量的努力和練習。你天生就是個會評斷自我的人。就算你只是估量一下自己的行為,你也很容易會退步回到有害的自我評價。
因此,REBT 將提供你簡單的方法,來解決自我評定的問題。怎麼做呢?把自己定義為「好人」,只因為你活著、你是人類。對,沒有其他理由了。這樣做,就是在對自己說、非常堅定地對自己說:「就因為我存在,就因為我選擇認定我自己是好的,所以我很好,我有價值,我還不錯。」就這樣。
.
以上文字取自
讓自己快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3844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https://www.facebook.com/streamer2009/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非理性信念定義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的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與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的、非理性邏輯的,像是「世界上的每個人應該都是好人,他們都會愛我、喜歡我」「這個世界是溫暖和充滿關懷的,一定會相互幫助、相互理解」,或是「這世界不會有惡意和欺騙,至少遇到這種事的一定不會是我」⋯⋯
這些偏頗的單方面想像—覺得世界應該如伊甸園般,既純真又美好,良善又充滿溫暖—是生命一開始如白紙時,對這世界一廂情願的認定。但是,畢竟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裡,即使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但這份幻想的破滅,必然會因為這現實所存在的嚴苛及殘酷屬性而發生,而面臨。
因欲望和需求不同,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人格樣貌。而彼此之間的衝突和對立,則打從有人類以來便一直存在,從未歇息或終止;人的一生,也自然脫離不了遭受現實的打擊、領受幻滅的洗禮。 在所謂「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中道出的人生真相,正說明人若想真正體悟出個體生命的蛻變力量,必須從離開自我中心的位置、鬆開對這世界理想完美的想像開始。讓自己真實地認識這個世界,也真實地接觸他人並認識自己,如此才能在活著的時時刻刻裡,透過與這世界的衝撞及相處,淬煉出屬於自己內在的領悟和智慧力量。
然而,有些人卻在成長的過程中停滯不前,以一種儀式般的自我暗示及自我設限,讓自己不斷存在於某種情境、重複上演著某種人生情節,不停地加深對人生的無能為力,以及對自身生命的沮喪和厭惡。同時,視自己為「沒有資格參與這世界的人」,或是認定自己在這世上只能扮演某些卑微、不幸的人物。
這是值得探討的主題:是什麼樣的心理防衛機制及心理模式,讓生活像無止盡的歹戲,總是重複著「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呢?
為何一個人無法停止將自己設定在「善良卻可憐的我啊!」的位置呢?
為何在他的所言所行中,這世界完全化身為一個夠凶狠、夠心機、夠不良及實在骯髒噁心的存在呢?
為何他所對應的別人,全都變成沒良心、惡劣、嫉妒、霸道、強勢,欺壓他的惡棍呢?
透過心理觀點的凝視和探討可以知道,這一切正顯示著個體的內在生命存在著分裂,且他曾經歷的失落和創傷情緒難以整合。為了確保所感受到的自己是「好」和「善良」的,就必須切割和去除他所不想經歷的、不想承認的那些內在之「惡」與「壞」。於是,「惡」與「壞」必須投射於外在世界及他人,而不是在自己身上。
至於那些自己對「好」與「善良」的定義,則是以有限認知(幾近心理偏執的狀態)歪曲認定的。像是:
「對他人抱持慷慨及情義相挺,就是善良」;
「不拒絕別人,就是好人的表現」;
「人家有需要,就該幫忙,不顧一切地對別人好」;
「不要反駁、不要衝突,做個乖順的人就是孝順的表現」⋯⋯
這些認定要求自己極力維護這些信條與道德需求,並在生活中毫無選擇執行這些待人處事的方法,是為了確保自己在別人心中,是獲得認同的好人、善良的人。
然而,這些對「好人」與「善良」的定義,往往來自幼年時期,從孩童的眼光和角度所見的世界及他人,將其做為自己的標準所做出的認定與判斷。
這些認定及判斷,可能來自幼童時期的某些情緒衝擊事件,或是因某些人際關係上的情感創傷及失落所設下的結論;也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的灌輸與塑造,以形成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存自保機制。然後,為了證明自己能挽救並避免幼年時所經歷的傷害或痛苦,在後來的成長過程中,沿用了這些信念和防衛機制,並置入於人際關係,不得不重複著某些人際關係的互動情節。
可是,往往那些「自以為」或「一廂情願」,才是讓我們受困、反覆受傷的原因所在。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這本書,就是要和你談這件事。目前為止,你是否曾反思過:自己因為在家中有怎樣的處境、怎樣的成長歷程,建立了什麼習以為常的生存模式,並形成了你什麼樣的性格、組成了怎樣的內在系統(情緒模式及思考模式),來面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如果你常感覺到自己內心受傷、受挫,又苦不堪言,那麼,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埋怨這個世界和他人,或怨恨自己的生命際遇是很容易的,但這些方式並不能讓你停止「覺得心裡很受傷」,也無法讓你從受傷的情境中強壯起來。
當然,更不會因此讓你尋得一位拯救你的英雄,成為你永不懼怕再度受傷的靠山。如果,你真的想終結自己的內傷情緒,你最需要的,是清楚看見什麼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會讓你輪迴般不斷跌落內心陰鬱的深谷,並覺察出這些模式如何讓你的傷口反覆發炎惡化,始終結不了痂,無法癒合。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傷口,例如皮膚發炎,若是反覆潰爛,或有總是癒合不了的問題,可能是幾個因素造成的:一是自體的免疫力和復原力太弱,以致細胞沒有足夠的修復力,以做為癒合的後盾;二是個人行為造成的,例如:傷口護理過於粗心大意或根本不以為意,更糟的情況是反覆刺激傷口,甚至是撕裂它。
人的心理情緒傷口亦然,若自己的修復力及照料能力不夠,又反覆地打擊自己、讓自己受挫,便會雪上加霜地累積更龐大、更糾結的痛苦情緒。那麼,心理傷害將越演越烈,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這本書,我希望給讀者兩個重要的概念,也就是對待自己的受傷情緒,或面對挫敗打擊時,應該試著學習兩件事:
一是學習正確照護內心的情緒傷痛,調節及釋放你的情緒痛苦,同時避免進入惡性循環的情緒傷害中。
二是避免用舊有的習慣模式,讓自己反覆受傷,並無意識地使自己受傷的情緒擴大失控,以致擾亂並擊潰自我,讓自己陷入無明黑暗中,迷失了人生方向。
即時救護,是我們對性命維護最普遍的觀念;但對人的心理而言,即時救護也同樣重要。所有的生命救援都著重在「黃金時刻」,及早對內心那些受傷的情感採取正確的救護方法,並具備完善的健康概念,同樣是愛惜性命、妥善照顧自己的重要養生之道。
#即時修復人際關係的痛與情感內傷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708?sloc=main_mb
非理性信念定義 在 民進黨禮讓偷拍犯選立委, 基層炸鍋「如何信賴台灣」? 的推薦與評價
呼籲提名小組應重新評估是否禮讓李正皓,並說明艱困選區的定義、公布初選民 ... 乘載國人對改革的期待,以及青年世代對進步價值的信念,也正因此才能 ... ... <看更多>
非理性信念定義 在 你現在的痛苦,可能被「非理性」卡住了|認知行為治療6-3 的推薦與評價
調整想法的重要時刻#練習做不擅長的事#遇到挫折時如何釐清自己#找到並調整你的信念#心理學非理性思想00:00:00 駁斥 非理性信念 ~功能型駁斥00:08:18 ... ... <看更多>
非理性信念定義 在 柯文哲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持從政的初衷,不會為了選舉放棄我的信念。人民的力 ... 洞見思路、定義自己」,娓娓道來從政9年間的24個人 ... 我會以「理性、務實、科學」的精神,重建廉能政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