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會國立竹山高中,希望未來針對來自「國際」的新移民媽媽👩,可以提供高中生學習「國際常識」的聯結,就在竹山、在地化學習一起努力!透過志願服務讓新移民展現自己的多元價值。
感謝🙏輔導會長..宏洋會長,還有陳校長分享:學校近年推廣多元文化的學生社團,也參與國教署第二外語(越南語)及東南亞文化相關的樂學計畫。
感謝🙏校長及主任老師團隊的用心,讓「新移民子女」比例較高的地方高中(也有職業類科),在升學導向的課業壓力下,依舊讓孩子有學習「多元語言」及「跨文化尊重」的機會,某些時候「文化沒有優劣」只有「認識跟尊重」,「跨文化跨語言」的學習甚至可能是「優勢」,校長也說:鄉下山上的孩子比較都會區或許比較純樸靦腆,不善表答但喜歡實作。
麗蟬也分享這幾年我們ㄧ直在推廣的「優勢觀點」,承諾會持續協助學校推廣「優勢培力弱勢協助」的概念,除了公部門內政部移民署、教育部國教署的相關資源,也結合推薦「民間基金會」的社會資源,讓一些努力💪考上優秀大學弱勢家庭的孩子,經過專業的「社工評估」在上大學之後可以獲得部分的資助「安心讀書」,培養國家未來的雙語、三語「跨國人才」!
#國際常識
#亞洲人才協會
靦腆教育部 在 潘文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大家記憶中,海曾經給過什麼感動?之前我到馬祖訪視,南北竿東引都得搭船才能往返,海洋不僅是當地學校課程重點,更是孩子日常最親近的鄰居,還記得那時孩子見到我起初有點靦腆害羞,不一會兒,性格裡的遼闊跟開朗就跑出來了,看著孩子畫中的世界,或許就知道這些珍貴的禮物來自哪裡。
我們是海洋的國家,能知海愛海,大概是我們成長於這塊土地的本能,海是戶外活動好夥伴,也帶給我們物產、帶著我們連結世界;在台灣,除了有許民間夥伴與教育工作者投入海洋議題推動與倡議,我們週邊也有越來越多人,願意主動關心珊瑚、海龜、鯨魚等生物保育,參與假日淨灘、擔任海洋志工。
今天是6/8世界海洋日,也是第一屆「國家海洋日」與教育部「海洋教育週」。為了讓孩子從小能親海敬海,教育部近年積極推動海洋教育,將之納入新課綱並融入各領域課程,不僅是近海的學校,位於市中心的師大附中,就以海洋作為核心議題規劃系列跨領域課程;我們也設立 #海洋教育推手獎,表揚長期深耕與推動海洋教育議題的教學團隊與民間夥伴,大家喜愛的海科館、海生館也規劃了豐富展覽與活動。
昨天指揮中心放寬了防疫規範,鼓勵進行 #防疫新生活運動,只要遵守相關規定,夏天帶著孩子、跟家人朋友到海邊走走、參與海的活動,應該是非常幸福的事。
台灣海洋教育中心:
https://tmec.ntou.edu.tw/index.php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https://www.nmmst.gov.tw/chhtml/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https://www.nmmba.gov.tw/
#世界海洋日 #WorldOceanDay
#國家海洋日 #海洋教育週
#最近照片都是我的背影
#還是歡迎大家跟我分享台灣美麗的海洋
靦腆教育部 在 同志人夫鄒宗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去年年底,民進黨大敗,內閣改組。當文化部長鄭麗君確定留任時,我熟悉的圈子一片歡騰。不過,當教育部長由潘文忠重新回任時,大家就比較沒感覺了。我記得當時我還寫了一小則貼文,說這件事就跟鄭麗君一樣值得慶幸。
一年之後的現在,應該沒有人會懷疑這件事了。這一年內,教育部的作風令人耳目一新,激勵了很多在前線奮鬥的夥伴。很多大家覺得「理當如此」的教育理念,一下子成了教育部的主軸,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昨天,潘文忠部長接受專訪,談到「性平教育」:
「孩子表現出的氣質不一樣,這是生下來就有的,但卻往往因為這樣被同學嘲笑,甚至刻意去捉弄,嚴重欺負。」
「一位14歲男學生從學校4樓一躍而下,那是一個年紀才多大的孩子啊,竟會跳下樓,你可以理解他心中真的是有多大掙扎?」
「這些現象,社會不能閉上眼睛不看到,當悲劇發生後,大家再來說為什麼會是這樣。」
這些話,在我的同溫層是常識,但是在教育界從來不是。以教育部長的高度而有此發言,這是過往罕見的。
而他不是現在才這樣講,他這樣講很久了。今年初,他回任部長時,正是公投大敗、我方士氣最低迷的時候。在那種情勢下,他決定正面回擊關於性平教育的謠言,甚至不惜對造謠者提告。
這對我們來說大快人心的舉動,在教育界可說是石破天驚。我曾在某個場合見過部長,講到這件事的時候,旁邊教育部的人員開玩笑地說:「是他自己要出來講這題的喔,我們沒有推坑他。」
何止沒有推坑,只要對教育界生態稍有了解的都能想像,這種決定恐怕連教育部裡面的官員們都未必能一致同意吧。「正常」的教育人,就算不恐同反同,多半也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自己推自己坑的部長靦腆一笑:「既然是對的事,我們當然要保護學生。」
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一種極為熟悉的頻率:一種對教育有熱情的老師,專屬的頻率。他們在講到「學生」的時候,整個人的氣場都會變。我認識很多這種老師,在他們的教育生涯裡,他們最心心念念的都是學生。下了班可以無限抱怨,但一走進教室就滿血復活。他們很多人其實不喜歡學校,尤其不喜歡辦公室,但為了學生,他們願意忍受。
潘文忠跟他們沒有什麼不同。差別在於,他要忍受的「辦公室」比較大間一點,大概是教育部這麼大間。
這時候,我突然可以理解教育部的宣傳影片裡,那些部長跑去跟學生互動的段落了。
科科,很想回去教書但又回不去對吧,誰教你要當部長(被拖走)
學生比________可愛多了對吧^_^
這樣的人,平時都掛著靦腆的笑。這樣的人,不喜歡交際、不喜歡鎂光燈(「他不喜歡當網紅」教育部的人員說)。然而只要對事情有幫助,那就可以忍受。
但是,這樣的人,無法忍受「性平教育」、「108課綱」、「素養導向」之類的進步進程被破壞。他在現場待過,他很清楚,有些事情多拖一天,就有多少學生繼續在錯誤的體制裡面受苦。
一個有著教師靈魂的人會想的是:那個14歲跳樓的孩子,本來可以救得回來的......
於是這樣的人,可以一秒金剛怒目。
在這一年來,教育部是各部會中,被護家盟家長(以及在其他領域,程度跟護家盟程度差不多的家長)騷擾得最嚴重的地方,一樓大廳三天兩頭就在開趴。教育是這樣一種東西:每個人都受過教育,所以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在這個領域,人們不知道「尊重專業」四個字怎麼寫。
因此,教育部要對抗的不只是內部的因循,也有外部的無知與惡意。「部長」看似位高權重,但如果要發揚自己的專業與良心,那就等於日日要跟龐大的社會力量周旋。
是我才不幹。一邊全力保護孩子,還要一邊挨父母的揍,這種事誰做得下去。
但是啊,潘文忠還是發聲了。
部長的權力沒有那麼大,沒辦法一次開除所有不適任教師、一次感化所有冥頑不靈的成人。但是,部長的能量也不小,當教育部以其高度,不斷放送那些還未成為現實的「理念」時,就有機會照亮暗處。一個因為性傾向或性別氣質或類似任何因素,而遭到惡劣對待的孩子,至少會看到,遠遠的岸邊有一座燈塔,那裡有光在告訴他:「你沒有錯。」
每個位置都要有燈塔,讓漂流的孩子能一一靠岸。至少我很感激,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盞大的——希望我們可以一直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