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影片是民歌手包美聖於1980年演唱的《那一盆火》之MV,詞曲作者為侯德健,若將此歌與侯德健於1978年創作的《龍的傳人》比較,會發現兩者的旋律與節奏極為神似。
MV前半段在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的黃氏大宗祠(江夏種德堂)拍攝,而後半段的拍攝地點則是廣州街與西園路口的艋舺龍山寺;龍山寺裡的景物與今時比較相去不大,最大的差異是現在的艋舺龍山寺已經不能燒紙錢了,而且從2017年6月開始,為了環保與人們的健康,實施減香(信眾全程只需持一炷香參拜),只開放一個香爐供信眾使用。
1958年出生於台中,天秤座的包美聖,於1977年就讀台大歷史系時,參加新格唱片舉辦的第一屆「金韻獎」歌唱比賽,獲得優勝並獲新格唱片簽約推出個人專輯,當時年僅19歲的包美聖以精靈似的清亮音色且富童趣的獨特嗓音見長,深受聽眾的喜愛,因其歌聲辨識度極高,而成為眾多民歌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包美聖於大學畢業後沒多久便與學長陳安斌結婚,並一同赴美深造,從此遠離歌壇,沒有再推出新的音樂作品。
包美聖在1978至1981短短三年多裡,一共出了四張個人專輯,包括1978年的《包美聖之歌》、1979年的《長空下的獨白》、1980年的《那一盆火》,以及1981年的《樵歌》。
1978年7月發行的《包美聖之歌》以清新的創作歌謠建構專輯基本調性。侯德健所寫的《捉泥鰍》,在當年極為走紅,不管大人或是小孩都能哼唱兩句。創作大將邱晨在這張專輯裡發表了《看我聽我》及《你在日落深處等我》兩首歌曲,是包美聖廣為人知的成名曲。古典詩詞的重新創作是民歌時期的一種常見曲風類型,而這張專輯裡就有三首這類型的歌曲,包括源自白雲遺音、由華麗絲譜曲的《喜只喜的今宵夜》,引自宋詞的陸游《釵頭鳳》,以及由郭芝苑譜曲的張繼七言絕句《楓橋夜泊》,這三首歌曲均將往日難以親近的艱澀詩句,重新以民謠披上一層平民的新綠外衣。《你來》透過大幅度轉調的方式,描繪濃郁的懷鄉之情,令人印象深刻。而《成長(悟於19)》則是包美聖就讀台大時,寫給同學有關青春記事的小品,這首曲子也是她個人第一次發表的創作。
《包美聖之歌》專輯裡的一段歌者簡介:
包美聖,她是台大歷史系四年級的學生,純真而又充滿耐人咀嚼的深度,平時她除了彈得一手好吉它及鋼琴之外,譜曲、填詞更是她的另一項才情。基於她那愈掘愈深的音樂才華,我們決定出這張唱片,獻給所有愛好校園音樂的朋友!
在這張唱片的12首歌中,我們能體會到一個女孩在成長歲月中的種種心路歷程…
從《捉泥鰍》、《悟於19》、《風箏》到《你在日落深處等我》,包美聖唱的不再是零星的感觸,而是在成長的歷程中,你我都曾有過成串的回憶與憧憬。
藉著歌聲的流曳,在淡淡的旋律之中,期盼您來共享那片難以忘懷的日子!
出版於1981年的《樵歌》,是包美聖赴美深造前的最後一張唱片、也是其所有出版過唱片中,製作最為成熟的一張;此張專輯的詞曲作者,均為一時之選。專輯同名歌曲是擅長書寫中國風味歌曲的靳鐵章之力作,靳鐵章寫給黃大城唱的《漁唱》是其對於寄情天地神往之情的首部曲,而《樵歌》則是其對於隱士生活熱切渴望的再次抒發,至於兩者間的對話,則總結於天水樂集所出版《李建復專輯》中的《漁樵問答》一曲。
賴西安和戴志行所寫的《竹姿》,透過磅礴的絃樂前導與合聲氣勢,以及管鐘的鋪陳,勾勒出贈別離鄉遊子的殷切叮嚀。而作家小野的弟弟-近人的詞作,則多樣化的描述了彼時大學學子的生活感懷:包括遙想母愛的《媽媽的信》、描寫畢業情懷的《又是六月》、服役時於營區的信筆隨想《捕蝶》,以及負笈離鄉的心情寫照《陽關迭》等作品。
除了上述歌曲,洪光達、馬兆駿這對組合的抒情曲《如果沒有》,亦是專輯中的重要作品。而民歌手李建復、鍾麗莉與黃韻玲,也都在這張專輯裡發表了作品,特別是黃韻玲的《第二個夢》:以兩段式的轉調,盤旋出對夢中國度的嚮往,是頗富巧思的曲式安排。而專輯裡最值得一提的,是包美聖自己創作的一首爵士曲風《給小女生》。另外,由蘇來為胡適的詞譜曲的《秘魔崖月夜》亦是另一佳作。
當時新格旗下的民歌手,如譚荃中、吳明華、蘇來、王新蓮、楊芳儀等,也在這張唱片裡支援合聲,此為民歌時代唱片裡常見的作法:彼此支援協助,共同完成音樂的理想;特別是《竹姿》一曲的合聲表現,可仔細的聆聽。
關於包美聖:
從小在台中長大,包美聖是家裡最小的么女,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都很疼她。父親本在航空公司工作,已退休;母親是小學教員。包美聖在唸書的時候,一放假就往家裡跑,哪怕是再短的假期。高中畢業,聯考考完之後,有個漫長的假期,包美聖喜歡吃綠豆湯。怕燒乾了它,又不想盯著爐子看,於是順手拿起了哥哥的吉他,自己隨便的摸索著,加上哥哥同學的指點,就那麼自得其樂的度過了暑假。
那時候唱歌也沒什麼選擇,以歌本上找得到的美國民謠為主,包媽媽回憶,包美聖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躺在床上聽她教唱《綠島小夜曲》,這個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包美聖剛學會吉他的時候,常在廚房樓梯口彈吉他,跟母親一起大唱《梅花》,真是一幅天倫樂。
在快過完19歲的1977年4、5月間,包美聖完成了她第一首創作曲《悟於十九》,這首曲子後來改名《成長》,收錄在她的第一張唱片中。
雖然參加金韻獎使她變得有名,也灌了唱片,但包美聖並不打算從此走上唱歌的路,她認為自己能用一種課餘的態度,來面對唱歌是很幸運的,家裡全讓她自己做主,只希望她不要公開去餐廳演唱。包美聖只是個愛唱歌的女孩,不為名不為利,他相信只有這樣,唱歌才不會構成負擔。
有一次,學校辦時事分析的演講,去的同學很少;第二次在同一地點有演唱會,人山人海。包美聖因此很是感慨。有那麼多人喜歡聽中文歌是好的,但是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也該多關心世局一些呢?
個性比較好靜的包美聖,在學生時代喜歡看電影、郊遊,也喜歡到山上走走(可不是辛辛苦苦地去爬山)。她最怕在人多的地方逛街,那簡直是找罪受。她也喜歡跟好朋友一起談天、唱歌。因為金韻獎讓她成了名人,令她常常得參加音樂會的演出,在取捨方面無法隨心所欲,有時並不很想去的也得去,有時為了怕嗓子不好而不敢吃辣椒;雖然都是小事,也都是困擾。有的人可以一邊做事一邊聽音樂,但是包美聖每次聽音樂都十分專注,她喜歡抒情的曲子,對於楊弦非常佩服,也欣賞他早期的作品。
在灌第一張唱片時,包美聖完全沒有經驗,要她唱什麼就唱什麼。這次第二張,她可以自己拿了些主意,因為到底經過了那麼些日子,她也長大了一些,更知道怎樣愛惜自己的羽毛了。她選歌的原則一是好聽、二是動人,一首歌詞固然重要,旋律也仍然要緊,她絕不會因為光是詞好就接受,因為沒有好曲子,光有好詞,那詞的好就表現不出來了。
包美聖和《捉泥鰍》的作者侯德健,小時候是住在同一個村子裡長大的,有一次演唱會上,兩人先後都唱了這首《捉泥鰍》,味道很不同,一個真是大哥哥的樣子,一個是央求大哥哥帶著去捉泥鰍的小妹妹,很有意思。
包美聖唱歌只因為自己喜歡唱歌,她最不喜歡被人利用,不相干的活動她是不去參加的,她認為:「唱歌是很單純的事,絕不要把它弄複雜了。」這種態度也許是對的。本來嘛,能讓自己快樂,又能讓別人快樂不就夠了?
1977年,她以自己的原創歌曲《成長(悟於十九)》參賽,獲得第一屆金韻獎創作組優勝獎(當時的冠軍是陳明韶)。那一年她十九歲,就讀於台大歷史系。之後,在金韻獎紀念合輯中以一首《小茉莉》為歌迷熟知,又因創作才華而引人注目。打鐵趁熱,新格唱片於1978年為她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包美聖之歌》,裡面收錄了多首個人原創曲,以及侯德健與邱晨的處女作。為《捉泥鰍》錄音時,她忍不住哭了,不是因為被這首歌感動,而是因為太像兒歌,讓她感覺很沒面子;在製作人的軟硬兼施下,她成為該曲的首唱,意想不到地廣受歡迎。兒時,她和《捉泥鰍》的創作者侯德健住同一個村子,上同一間幼稚園,但並不熟悉,沒想到長大後卻因民歌而再次結緣。
包美聖與其他民歌手一起因民歌而留下青春歲月中單純美好的感動。其間,喜歡集郵的她與學長(台大集郵社社長)陳安斌相戀,兩人在1980年包美聖大學畢業後不久便結婚,隨後一起前往美國加州深造。在離開歌壇前,包美聖共出了四張專輯,不到一年就是一張,屬於相當高產的民歌手。當時她的先生在美國攻讀工程博士學位,她就在旅行社打工。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直接影響到夫婦二人的證券投資,但這次失敗的經驗,卻讓陳安斌興起「以電腦代替人腦進行理財決策」的研究課題。1991年,夫婦倆回到台灣,定居新竹,經過幾年的研究,幾經艱辛獲得投資,最終成立寶基資訊公司。創業初期,掛名總顧問的陳安斌事事親為,擔任總經理的她也從基本行政事務做起,如今,「寶基資訊」在台灣高科技領域擁有非常好的口碑,吸引不少國外著名高科技公司參股,賺取了億計的豐厚利潤。現在的她仍在公司擔任顧問,二子一女也都長大成人,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在「民歌三十」系列紀念活動中,淡出歌壇後將近25年,未曾以歌手身份公開露面的包美聖,於2004年答應重回舞台,在「好民歌」演唱會上與大家重逢,最讓她高興的是見到了二十多年沒見面的陳明韶。憶起當年,她說:「以前我們唱歌,不必化妝,也沒打歌服,大家聚在一起跟同學會一樣,對我來說,那就像是學生的活動,所以我從不覺得自己加入過歌壇,也沒有所謂的退出。」
包美聖的自述:
對我來說,以前對於民歌的投入可以說是「無心插柳」,並沒有特別去耕耘。
當時的「民歌」幾乎沒有一點商業氣息,印象中大家都很單純,當然,也有人很響往歌手生涯。而我是很隨性的,跟整個民歌界的人也不是很熟絡。那時我在台大唸書,唱歌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活動,常常是到各個校園演唱,唱完我就趕快回學校,因為我是還要約會的。另一方面,我並不喜歡那種錄音、錄影的生活,時間很難控制,常常弄到很晚。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大家錄影錄到清晨,然後一起去永和豆漿,接著王夢麟說要送我回宿舍,他騎著重型鐵車在還沒拓寬的新生南路上,簡直在飆車,我覺得有趣,又覺得很擔心。萬一出了事,清晨一對男女,人家不知道會說些什麼……
當時唱過的歌中印象最深的是《小茉莉》、《那一盆火》,都是唱片公司拿給我唱的。從現在倒回去看,我覺得唱《小茉莉》時是我聲音最乾淨的時候,給我簡單、純潔的一點懷念。還有一首《捉泥鰍》,也不知為什麼大家就是覺得很清新,出乎意料的紅了。
那時在大學裡面,同寢室的好友向我分享了一個交友的經驗,剛好雙方的人我都認識,我就抱著「我唱給你聽,再唱給他聽」的心情,寫了《成長(悟於十九)》這首歌,「告訴你們問題其實沒有這麼嚴重」,而其實就是一個醒悟的感覺。
同時,《成長(悟於十九)》這首歌,也記錄著我19歲加入了民歌的行列。成為民歌手的一員,我只短暫佇足了三年多就離開了台灣。短短三年裡,與其他的歌手們快樂、隨性、自在地唱遍了各大專院校,沒有包裝,以自然的面貌、年輕的我們,或唱或譜,留下了許許多多生命中甜蜜而豐富的感動。
離開時,我小心翼翼地把民歌手短暫卻深刻的回憶,放在我心中一個甜蜜的位置,熱切地迎向生命中為人妻、為人母、在異鄉的新角色,遙遙欣賞著後繼許許多多才華洋溢的歌手們更熱情、更專業地投入民歌的行列,也藉著一首又一首的好歌稍解思鄉之情。回台後,偶或聽見尋找我的聲音,我雖然沒有回應,但是內心是感動的,畢竟,能被人放在美好的回憶中,是一種幸福。
《那一盆火》
詞曲:侯德建
唱:包美聖
大年夜的歌聲在遠遠地唱 冷冷的北風緊緊地吹
我總是癡癡地看著那 輕輕的紙灰慢慢地飛
曾經是爺爺點著的火 曾經是爹爹交給了我
分不清究竟為什麼 愛上這熊熊的一盆火
熊熊的香火在狠狠地燒 層層的紙錢金黃地敲
敲響了我的相思調 甜甜遠遠的相思調
別問我唱的什麼調 其實你心裡全知道
敲敲胸中鏽了的弦 輕輕地唱你的相思調
靳嚴博結婚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段影片是民歌手包美聖於1980年演唱的《那一盆火》MV,詞曲作者為侯德健,若將此歌與侯德健於1978年創作的《龍的傳人》比較,會發現兩者的旋律與節奏極為神似。
MV前半段在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的黃氏大宗祠(江夏種德堂)拍攝,而後半段的拍攝地點則是廣州街與西園路口的艋舺龍山寺;龍山寺裡的景物與今時比較相去不大,最大的差異是現在的艋舺龍山寺已經不能燒紙錢了,而且從2017年6月開始,為了環保與人們的健康,實施減香(信眾全程只需持一炷香參拜),只開放一個香爐供信眾使用。
1958年出生於台中,天秤座的包美聖,於1977年就讀台大歷史系時,參加新格唱片舉辦的第一屆「金韻獎」歌唱比賽,獲得優勝並獲新格唱片簽約推出個人專輯,當時年僅19歲的包美聖以精靈似的清亮音色且富童趣的獨特嗓音見長,深受聽眾的喜愛,因其歌聲辨識度極高,而成為眾多民歌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包美聖於大學畢業後沒多久便與學長陳安斌結婚,並一同赴美深造,從此遠離歌壇,沒有再推出新的音樂作品。
包美聖在1978至1981短短三年多裡,一共出了四張個人專輯,包括1978年的《包美聖之歌》、1979年的《長空下的獨白》、1980年的《那一盆火》,以及1981年的《樵歌》。
1978年7月發行的《包美聖之歌》以清新的創作歌謠建構專輯基本調性。侯德健所寫的《捉泥鰍》,在當年極為走紅,不管大人或是小孩都能哼唱兩句。創作大將邱晨在這張專輯裡發表了《看我聽我》及《你在日落深處等我》兩首歌曲,是包美聖廣為人知的成名曲。古典詩詞的重新創作是民歌時期的一種常見曲風類型,而這張專輯裡就有三首這類型的歌曲,包括源自白雲遺音、由華麗絲譜曲的《喜只喜的今宵夜》,引自宋詞的陸游《釵頭鳳》,以及由郭芝苑譜曲的張繼七言絕句《楓橋夜泊》,這三首歌曲均將往日難以親近的艱澀詩句,重新以民謠披上一層平民的新綠外衣。《你來》透過大幅度轉調的方式,描繪濃郁的懷鄉之情,令人印象深刻。而《成長(悟於19)》則是包美聖就讀台大時,寫給同學有關青春記事的小品,這首曲子也是她個人第一次發表的創作。
《包美聖之歌》專輯裡的一段歌者簡介:
包美聖,她是台大歷史系四年級的學生,純真而又充滿耐人咀嚼的深度,平時她除了彈得一手好吉它及鋼琴之外,譜曲、填詞更是她的另一項才情。基於她那愈掘愈深的音樂才華,我們決定出這張唱片,獻給所有愛好校園音樂的朋友!
在這張唱片的12首歌中,我們能體會到一個女孩在成長歲月中的種種心路歷程…
從《捉泥鰍》、《悟於19》、《風箏》到《你在日落深處等我》,包美聖唱的不再是零星的感觸,而是在成長的歷程中,你我都曾有過成串的回憶與憧憬。
藉著歌聲的流曳,在淡淡的旋律之中,期盼您來共享那片難以忘懷的日子!
出版於1981年的《樵歌》,是包美聖赴美深造前的最後一張唱片、也是其所有出版過唱片中,製作最為成熟的一張;此張專輯的詞曲作者,均為一時之選。專輯同名歌曲是擅長書寫中國風味歌曲的靳鐵章之力作,靳鐵章寫給黃大城唱的《漁唱》是其對於寄情天地神往之情的首部曲,而《樵歌》則是其對於隱士生活熱切渴望的再次抒發,至於兩者間的對話,則總結於天水樂集所出版《李建復專輯》中的《漁樵問答》一曲。
賴西安和戴志行所寫的《竹姿》,透過磅礴的絃樂前導與合聲氣勢,以及管鐘的鋪陳,勾勒出贈別離鄉遊子的殷切叮嚀。而作家小野的弟弟-近人的詞作,則多樣化的描述了彼時大學學子的生活感懷:包括遙想母愛的《媽媽的信》、描寫畢業情懷的《又是六月》、服役時於營區的信筆隨想《捕蝶》,以及負笈離鄉的心情寫照《陽關迭》等作品。
除了上述歌曲,洪光達、馬兆駿這對組合的抒情曲《如果沒有》,亦是專輯中的重要作品。而民歌手李建復、鍾麗莉與黃韻玲,也都在這張專輯裡發表了作品,特別是黃韻玲的《第二個夢》:以兩段式的轉調,盤旋出對夢中國度的嚮往,是頗富巧思的曲式安排。而專輯裡最值得一提的,是包美聖自己創作的一首爵士曲風《給小女生》。另外,由蘇來為胡適的詞譜曲的《秘魔崖月夜》亦是另一佳作。
當時新格旗下的民歌手,如譚荃中、吳明華、蘇來、王新蓮、楊芳儀等,也在這張唱片裡支援合聲,此為民歌時代唱片裡常見的作法:彼此支援協助,共同完成音樂的理想;特別是《竹姿》一曲的合聲表現,可仔細的聆聽。
關於包美聖:
從小在台中長大,包美聖是家裡最小的么女,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都很疼她。父親本在航空公司工作,已退休;母親是小學教員。包美聖在唸書的時候,一放假就往家裡跑,哪怕是再短的假期。高中畢業,聯考考完之後,有個漫長的假期,包美聖喜歡吃綠豆湯。怕燒乾了它,又不想盯著爐子看,於是順手拿起了哥哥的吉他,自己隨便的摸索著,加上哥哥同學的指點,就那麼自得其樂的度過了暑假。
那時候唱歌也沒什麼選擇,以歌本上找得到的美國民謠為主,包媽媽回憶,包美聖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躺在床上聽她教唱《綠島小夜曲》,這個情景至今仍記憶猶新。包美聖剛學會吉他的時候,常在廚房樓梯口彈吉他,跟母親一起大唱《梅花》,真是一幅天倫樂。
在快過完19歲的1977年4、5月間,包美聖完成了她第一首創作曲《悟於十九》,這首曲子後來改名《成長》,收錄在她的第一張唱片中。
雖然參加金韻獎使她變得有名,也灌了唱片,但包美聖並不打算從此走上唱歌的路,她認為自己能用一種課餘的態度,來面對唱歌是很幸運的,家裡全讓她自己做主,只希望她不要公開去餐廳演唱。包美聖只是個愛唱歌的女孩,不為名不為利,他相信只有這樣,唱歌才不會構成負擔。
有一次,學校辦時事分析的演講,去的同學很少;第二次在同一地點有演唱會,人山人海。包美聖因此很是感慨。有那麼多人喜歡聽中文歌是好的,但是現在的大學生是不是也該多關心世局一些呢?
個性比較好靜的包美聖,在學生時代喜歡看電影、郊遊,也喜歡到山上走走(可不是辛辛苦苦地去爬山)。她最怕在人多的地方逛街,那簡直是找罪受。她也喜歡跟好朋友一起談天、唱歌。因為金韻獎讓她成了名人,令她常常得參加音樂會的演出,在取捨方面無法隨心所欲,有時並不很想去的也得去,有時為了怕嗓子不好而不敢吃辣椒;雖然都是小事,也都是困擾。有的人可以一邊做事一邊聽音樂,但是包美聖每次聽音樂都十分專注,她喜歡抒情的曲子,對於楊弦非常佩服,也欣賞他早期的作品。
在灌第一張唱片時,包美聖完全沒有經驗,要她唱什麼就唱什麼。這次第二張,她可以自己拿了些主意,因為到底經過了那麼些日子,她也長大了一些,更知道怎樣愛惜自己的羽毛了。她選歌的原則一是好聽、二是動人,一首歌詞固然重要,旋律也仍然要緊,她絕不會因為光是詞好就接受,因為沒有好曲子,光有好詞,那詞的好就表現不出來了。
包美聖和《捉泥鰍》的作者侯德健,小時候是住在同一個村子裡長大的,有一次演唱會上,兩人先後都唱了這首《捉泥鰍》,味道很不同,一個真是大哥哥的樣子,一個是央求大哥哥帶著去捉泥鰍的小妹妹,很有意思。
包美聖唱歌只因為自己喜歡唱歌,她最不喜歡被人利用,不相干的活動她是不去參加的,她認為:「唱歌是很單純的事,絕不要把它弄複雜了。」這種態度也許是對的。本來嘛,能讓自己快樂,又能讓別人快樂不就夠了?
1977年,她以自己的原創歌曲《成長(悟於十九)》參賽,獲得第一屆金韻獎創作組優勝獎(當時的冠軍是陳明韶)。那一年她十九歲,就讀於台大歷史系。之後,在金韻獎紀念合輯中以一首《小茉莉》為歌迷熟知,又因創作才華而引人注目。打鐵趁熱,新格唱片於1978年為她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包美聖之歌》,裡面收錄了多首個人原創曲,以及侯德健與邱晨的處女作。為《捉泥鰍》錄音時,她忍不住哭了,不是因為被這首歌感動,而是因為太像兒歌,讓她感覺很沒面子;在製作人的軟硬兼施下,她成為該曲的首唱,意想不到地廣受歡迎。兒時,她和《捉泥鰍》的創作者侯德健住同一個村子,上同一間幼稚園,但並不熟悉,沒想到長大後卻因民歌而再次結緣。
包美聖與其他民歌手一起因民歌而留下青春歲月中單純美好的感動。其間,喜歡集郵的她與學長(台大集郵社社長)陳安斌相戀,兩人在1980年包美聖大學畢業後不久便結婚,隨後一起前往美國加州深造。在離開歌壇前,包美聖共出了四張專輯,不到一年就是一張,屬於相當高產的民歌手。當時她的先生在美國攻讀工程博士學位,她就在旅行社打工。1987年,美國股市崩盤,直接影響到夫婦二人的證券投資,但這次失敗的經驗,卻讓陳安斌興起「以電腦代替人腦進行理財決策」的研究課題。1991年,夫婦倆回到台灣,定居新竹,經過幾年的研究,幾經艱辛獲得投資,最終成立寶基資訊公司。創業初期,掛名總顧問的陳安斌事事親為,擔任總經理的她也從基本行政事務做起,如今,「寶基資訊」在台灣高科技領域擁有非常好的口碑,吸引不少國外著名高科技公司參股,賺取了億計的豐厚利潤。現在的她仍在公司擔任顧問,二子一女也都長大成人,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在「民歌三十」系列紀念活動中,淡出歌壇後將近25年,未曾以歌手身份公開露面的包美聖,於2004年答應重回舞台,在「好民歌」演唱會上與大家重逢,最讓她高興的是見到了二十多年沒見面的陳明韶。憶起當年,她說:「以前我們唱歌,不必化妝,也沒打歌服,大家聚在一起跟同學會一樣,對我來說,那就像是學生的活動,所以我從不覺得自己加入過歌壇,也沒有所謂的退出。」
包美聖的自述:
對我來說,以前對於民歌的投入可以說是「無心插柳」,並沒有特別去耕耘。
當時的「民歌」幾乎沒有一點商業氣息,印象中大家都很單純,當然,也有人很響往歌手生涯。而我是很隨性的,跟整個民歌界的人也不是很熟絡。那時我在台大唸書,唱歌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活動,常常是到各個校園演唱,唱完我就趕快回學校,因為我是還要約會的。另一方面,我並不喜歡那種錄音、錄影的生活,時間很難控制,常常弄到很晚。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大家錄影錄到清晨,然後一起去永和豆漿,接著王夢麟說要送我回宿舍,他騎著重型鐵車在還沒拓寬的新生南路上,簡直在飆車,我覺得有趣,又覺得很擔心。萬一出了事,清晨一對男女,人家不知道會說些什麼……
當時唱過的歌中印象最深的是《小茉莉》、《那一盆火》,都是唱片公司拿給我唱的。從現在倒回去看,我覺得唱《小茉莉》時是我聲音最乾淨的時候,給我簡單、純潔的一點懷念。還有一首《捉泥鰍》,也不知為什麼大家就是覺得很清新,出乎意料的紅了。
那時在大學裡面,同寢室的好友向我分享了一個交友的經驗,剛好雙方的人我都認識,我就抱著「我唱給你聽,再唱給他聽」的心情,寫了《成長(悟於十九)》這首歌,「告訴你們問題其實沒有這麼嚴重」,而其實就是一個醒悟的感覺。
同時,《成長(悟於十九)》這首歌,也記錄著我19歲加入了民歌的行列。成為民歌手的一員,我只短暫佇足了三年多就離開了台灣。短短三年裡,與其他的歌手們快樂、隨性、自在地唱遍了各大專院校,沒有包裝,以自然的面貌、年輕的我們,或唱或譜,留下了許許多多生命中甜蜜而豐富的感動。
離開時,我小心翼翼地把民歌手短暫卻深刻的回憶,放在我心中一個甜蜜的位置,熱切地迎向生命中為人妻、為人母、在異鄉的新角色,遙遙欣賞著後繼許許多多才華洋溢的歌手們更熱情、更專業地投入民歌的行列,也藉著一首又一首的好歌稍解思鄉之情。回台後,偶或聽見尋找我的聲音,我雖然沒有回應,但是內心是感動的,畢竟,能被人放在美好的回憶中,是一種幸福。
《那一盆火》
詞曲:侯德建
唱:包美聖
大年夜的歌聲在遠遠地唱 冷冷的北風緊緊地吹
我總是癡癡地看著那 輕輕的紙灰慢慢地飛
曾經是爺爺點著的火 曾經是爹爹交給了我
分不清究竟為什麼 愛上這熊熊的一盆火
熊熊的香火在狠狠地燒 層層的紙錢金黃地敲
敲響了我的相思調 甜甜遠遠的相思調
別問我唱的什麼調 其實你心裡全知道
敲敲胸中鏽了的弦 輕輕地唱你的相思調
靳嚴博結婚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年4月3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二戰期間率美國飛虎隊在中國抗日的陳納德將軍之遺孀陳香梅,已於3月30日在華府家中過世,享壽94歲。陳香梅在1963年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工作的華人,據傳是兩蔣時期遊走美中台的密使。
1925年6月23日,陳香梅生於北平。1944年,年僅19歲的陳香梅加入中央社昆明分社,擔任外語記者,成為中央社第一位女記者,之後還擔任過全美婦女支持尼克森競選總統委員會主席、飛虎航空公司副總裁。
陳香梅在擔任中央社記者期間,採訪大她32歲的美國飛虎隊將軍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1893-1958),陳納德曾在二戰期間組建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與中國空軍並肩抗擊侵華的日軍。
兩人一見鍾情。1947年,芳齡22歲的陳香梅,與54歲的陳納德在上海結婚,婚後育有兩女陳美華、陳美麗,兩女皆由蔣宋美齡起名,並成為她的乾女兒。
與陳納德的婚姻讓陳香梅置身於美國與亞洲外交、軍事和商業的核心,並成為「中國遊說團」的主導人物,支持蔣中正在台灣建立反共政府。當時,陳香梅被視為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資深顧問,是資深共和黨人,活躍於該黨各層級運作中,曾在美國擔任「共和黨中央委員」、「共和黨財務委員會副主席」和「共和黨少數族裔委員會主席」等多項全國性重要黨職,深受共和黨高層的重用,是美國極少數曾擔任政黨要職的亞裔美國人之一。
1962年,陳香梅所寫的英文自傳小說《A Thousand Springs》問世,該書曾被《紐約時報》列爲全美十大暢銷書之一,前後印了22版,並譯成多國文字,包括1965年在台灣出版的中譯本《一千個春天》。
1984年,台灣電視公司(台視)將陳香梅的自傳小說改編成同名國語連續劇《一千個春天》,此劇由曾經合作過《秋水長天》、《海角天涯》的黃以功(導播)與夏美華(編劇)再度攜手合作,並由澳籍攝影師杜可風(Christopher Doyle)擔任攝影指導(他也在劇中客串了一角)。
《一千個春天》的劇情描述二次大戰時在中國作戰的美國志願航空隊「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及其夫人陳香梅之間曲折多舛的愛情故事。女主角陳香梅由氣質出眾的宋岡陵飾演,男主角陳納德則是由曾為駐台美軍的美籍自由記者魏伯儒飾演;而由陳香梅作詞、王福齡譜曲的戲劇同名主題曲,乃由曾經演繹電視劇《秋水長天》與《海角天涯》主題曲的王芷蕾主唱。
下面是兩篇關於此劇的文章,摘錄自1984年4月22日出版的《TTV電視周刊》第1124期,我們可以從中一窺《一千個春天》幕前幕後之究竟。
《第一篇》
未演先轟動的好戲
台視「一千個春天」
文/沈玫
「一千個春天」是台視以嚴謹態度所製作出來的國語連續劇,將自四月二十五日晚上八時起與觀眾見面。
「一千個春天」是由金鐘獎導播、編劇黃以功、夏美華再度攜手合作的連續劇,黃以功、夏美華以往所合作的戲,都相當受好評,如「秋水長天」、「海角天涯」等,都是叫好叫座的好戲。
「一千個春天」是一齣不容易拍好的戲,因為故事中的主人翁陳納德、陳香梅都是國人熟悉的名人,其他配角大多也是真有其人;就是故事的大概,也是許多人記憶猶新的往事。所以劇情不僅要富有戲劇性,而且要兼顧史實,「一千個春天」的拍攝,耗費了工作人員不少的心力和時間,因為大家確立了要拍好這齣戲的目標。
以陳納德將軍和陳香梅女士兩人故事為經緯的「一千個春天」,劇情從陳香梅獲任命美國出口委員會副主席拉開,而往事就在慶功宴後沉寂夜晚,陳香梅回憶中,跳至阿靈頓公墓、路易士安納州的夢洛、昆明、上海、台灣……。
陳香梅〈宋岡陵飾〉在十九歲時,就擔任中央社戰地記者,她在採訪軍事新聞,認識了早已久仰大名的陳納德將軍〈魏伯儒飾〉,當時陳納德擔任十四航空隊的司令,是一個深愛中國的美國友人,也獲得當時許多中國人的尊敬。
陳納德與陳香梅從在記者會中相識,到相知相愛,遭遇了不少的阻難,在陳納德認識陳香梅時,在美國已有妻子,等到他返美辦妥離婚手續之後,才向陳香梅表示愛慕之意;這是陳納德尊重陳香梅及負責任的表現。
雖然兩人的情意能夠相投,但年齡相差三十餘歲、宗教的不同、國籍的不同等,都是障礙,陳納德和陳香梅為了婚姻一一克服面前的阻難,這在保守的中國社會裏,實需有相當的勇氣才能做到,所以當兩人婚訊一發布時,果真造成了不小的轟動,也贏得很多人的祝福。
除了陳納德與陳香梅間的感情外,在「一千個春天」裏還介紹當年十四航空隊的情景,為了拍攝機場的景物,外景隊特地開至嘉義的某空軍基地錄影。為了拍攝抗戰時期昆明的街景,在新竹新埔的老街上也留下演藝工作人員的足跡;為了拍攝陳納德及陳香梅返回美國故鄉,及後來陳香梅到華盛頓奮鬥的情形,美國許多地方包括阿靈頓公墓、白宮、陳納德的故居、陳香梅現在的住處都陸續的出現在螢幕上。
陳香梅的好友林芳〈羅敏飾〉,也是一名戰地女記者,林芳是一個敢愛敢恨的新女性,個性爽朗且好打抱不平,當她喜歡上一個有婦之夫余開文〈蕭大陸飾〉時,勇敢的面對別人的非議,只希望自己能獲得一分珍貴的感情,但瀟灑的林芳卻沒有陳香梅的幸運,因為她所喜歡的男人,是一個不敢面對挑戰的人,只落得抱憾終生。
吳曉威〈李光弼飾〉是陳香梅青梅竹馬的好友,陳香梅對他僅有兄妹之情,但他早對香梅心存愛意;在香梅遭遇困境之時,吳曉威毫不猶疑的幫助陳香梅,就是在陳香梅結婚以後,吳曉威仍保持君子風度,視香梅為好友。
李博遠〈劉延方飾〉是一個傑出的戰地記者,他是陳香梅初出茅廬時的競爭對象,但最後彼此因惺惺相惜而成為好友。李博遠是一個標準的戰地記者,除了爭取新聞外,對多難的國家更有股赤誠的關懷,是一個上進愛國的青年。
「一千個春天」除了故事和外景吸引人外,演員陣容也十分堅強,專業的演員有宋岡陵〈飾陳香梅〉、向韻如〈飾陳靜宜〉、劉延方〈飾李博遠〉、曹健〈飾連絡官老戴〉、魯直〈飾司機老王〉、羅敏〈飾林芳〉、張冰玉〈飾女管家盧嫂〉、蕭大陸〈飾余開文〉、林美吟〈飾余妻〉、王宇〈飾趙福〉、陶述〈飾趟妻〉,王海明、陶蓮蒂、靳琪珮、夏威、姚智弘、解金虎、張方霞、傅碧輝、雷鳴、張樹澤、常仲達、李登傑、于守仁。
客串演出的非職業演員有飾陳納德的魏伯儒,飾演吳曉威的李光弼〈兼副導演〉,飾演中央社主任的王大空〈國語日報社社長〉,飾演醫師的丁松筠〈光啟社社長〉,還有已離開影劇圈多年的王定和、葛蕾並在劇中客串一對華僑夫婦。
《第二篇》
寫在台視「一千個春天」播出前
文/陳香梅
歷經先後兩年多的籌備,切磋和修正,電視劇「一千個春天」,在千呼萬喚聲中,終於要與大家見面了。
台視總經理石永貴先生,早在籌備之始,就強調這是一齣「慢工出細活兒」的作品,「慢工」確實是做到了,是否是「細活兒」呢?就有待觀眾來做評斷了。
「一千個春天」,從一本傳記小說,成為一齣電視連續劇,台視所花費的財力、所投入的耐心,確實到了空前未有的地步,對於這樣一個有創意、有抱負的節目,我能夠聊盡一己之力,尤其在尋求一個比較恰當的劇本上,而能有所幫助,自然倍覺快慰。
「一千個春天」的原作,內容多為陳納德將軍和我的日常生活寫照。然而,這段戰時戰後生活,卻又與世局或大或小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見微知著」這角度來看,它在在都反映了我們中國人,在八年抗戰歲月中,所經歷的苦難,所遭遇的試煉。其後自由中國在寶島的自力更生,更是有血有淚的考驗,值得觀眾們回味與反省。
我所以樂見「一千個春天」搬上螢光幕,一方面是希望與經歷過抗戰的人士,一起來紀念那段熱血飛揚,堅苦卓絕的歷史歲月。另一方面,則更希望年輕人,從這齣戲的演出中,加深對中國近代史的了解,尤其是可歌可泣的八年抗戰史實。
尤其,我希望這一代的中國年輕人了解,今天大家所以能生活在一個富足安逸的環境裏,正是無數上一代的大小人物,前仆後繼地犧牲奉獻所換取來的。回想四十年前,中國的處境是何等的危險艱困!而所以能衝破重重橫逆,贏得最後勝利,從而開創新局,正是因為中國人有著見義勇為的鬥志,有著犧牲奉獻的精神。這些來自歷史的啟示,實不容中國年輕人忽視啊!
我自己本無所求,因緣際會而成了電視劇中的女主人翁,只希望透過台視公司的這次播出,讓觀眾再一次去體會,我們中國人愛國家的情懷多麼強烈!愛自由的精神多麼執著!
中美的外交關係,近百年來就夾雜著一些困擾和誤解。可是兩國人民間的關係,卻一直是友好不渝的,這正是雷根總統一再聲明的看法。最近經由我的安排,雷根總統特別接見亞洲裔的美國人,他一再聲明,美國雖然與中共有外交關係,可是,絕對不會放棄在台灣熱愛自由的朋友們。我覺得這些聲明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我們在電視、電影上,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戲劇節目,古裝悲劇或時裝喜劇都有許多觀眾。但是,以抗戰為題材或背景的戲,卻不多見,因為它牽涉的問題太廣,製作起來,難免會「吃力不討好」。
兩年多前,台視總經理石永貴先生,頗有遠見地認為:抗戰時期的堅忍奮鬥精神值得發揚;而中美同心合力反暴力爭自由的友誼值得回顧……。他覺得有關抗戰的史實與真相,現在正是向歷史做交代的時候,因而想到把「一千個春天」的故事,搬上螢光幕。
我對他的這番魄力和精神,非常佩服。儘管自己的工作十分忙碌,也不由得不接受他的邀請,來幫忙這樁富有創意的盛事。
兩年多來,我抽出了許許多多的時間,為這齣電視劇提供改進的意見,從總經理石永貴先住、節目部經理李聖文先生,到導播黃以功先生、編劇夏美華小姐等等,他們前前後後與我研究這齣戲的時間,至少有一百多個鐘頭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一千個春天」外景隊,到美國陳納德將軍的家鄉去拍外景,受到當地人士非常友好的協助,這正表示,即使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美國友人對中國的友誼,仍然是十分誠摯,對中美合作無間的傳統,也並未有所淡忘。
就我個人來說,四十年前的中美婚姻,曾經是人生旅途上很大的挑戰,而我跟陳納德將軍的十年結婚生活,又剛好處於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動盪艱辛的歲月,但是,這一切絲毫沒有動搖他對自由中國的堅強信念。如今,我在美國雖然小有成就,可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那永不止息地愛中國、愛自由的遺志,而將畢生奉行不渝。
「一千個春天」就要播出了,在又興奮又惶恐的心情中,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它的主題並不在宣揚我和陳納德將軍的愛情故事,而在反映一個偉大時代和兩個優秀民族,所交織成的壯濶史詩,在這一層意義上,我們都只是這股歷史洪流中的浪花而已。
此外,我要特別感謝的是,台視眾多工作人員的長年辛勞,政府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助,和新聞傳播界友人的熱情鼓勵,沒有這麼多方面的厚愛,「一千個春天」就不會成為這麼受矚目期待的電視節目。
中國抗戰開始我還是個初中學生。抗戰後期及抗戰勝利我半工半讀為中央通訊社做記者。陳納德將軍和我婚後不久就開始參與國府撤退寶島的工作,而我們兩人短短十年的婚姻,聚少離多,但我珍惜這段時光,更珍惜這段充滿親情、友情與奉獻的歲月。
正像「一千個春天」主題曲,所流露出的懷念和盼望一樣,最後,讓我們為迎接中國的春天和自由而祝禱!
《一千個春天》
作詞:陳香梅
作曲:王福齡
編曲:項仲為
演唱:王芷蕾
一千次花開 一千次花落 只要與你同在 就是我一千個春天
春去又春來 花落又花開 只要有你關愛 就是我一千個春天
永遠握著你的手 永遠望著你的臉
只要與你同在 永遠不怕秋到冬來
一千個春天 一千個春天
只要有你關愛 就是我一千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