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如何做好遠程採訪?】
最近疫情蔓延,很多工作或者活動企劃,都只能轉為線上溝通。那麼,原本就非常仰賴當面溝通的採訪,又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底下的分享出自中國作家葉偉民,他分享了疫情時期,採訪改為線上進行時,所需要注意的三個重點。
一起來看看吧。
-
遠程採訪的三個錦囊 / 葉偉民
最近收到幾個諮詢,都是問如何遠程採訪?犯懶了不是?好東西都是用腿跑出來的。不過,我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遲鈍,疫情反復,確實跑不得。
採訪是溝通的藝術。不能見面著實惋惜,錯過場景和細節是一方面,諸多潛在的損失才不可估量。如一見如故、談笑風生的可能,或激烈交鋒、金句頻出的互動,又或翻出舊相冊為你娓娓道來的寶貴場面。
不過,我們也要尊重現實,如果遠程採訪已成為必要,也能通過一些方法和技巧來對沖不利。
錦囊一、功課要更足,問題要更短
採訪前的準備永遠不嫌多,遠程採訪更是。對方看不到你,只憑聲音建立信任的難度要更高。這時候,如果對方寫過的文章,說過的話,你都能信手拈來,他會很驚喜。
其次,做好採訪提綱,提前給到對方。如果是電視電臺等遠程連線,最好先和對方溝通練習一遍,效果會更好。
真正採訪時,問題要短,不要疊加提問。相互看不見,缺乏表情、肢體語言輔助,長問題會讓對方疲于應付,回了芝麻忘了西瓜。
我們要學會分解問題,把大問題拆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減輕對方單位時間的跟進壓力,回答自然更飽滿放鬆。
遠程採訪還有個隱患,有些話會被對方誤解,遇到性子直的,還會有言語衝突。這不是壞事,代表對方被激發了,有激發才能露真容。
這時不要慌,耐心溝通,不可意氣用事。要多從對方立場發問,同時用「借嘴」的方式提出質疑或反對意見。
最後,要做好速記,或征得對方同意後錄音。
錦囊二、最好的採訪時間就是馬上
採訪終究是強實踐的活兒,像升級打怪一樣,要多刷經驗值。採訪中如何說話、應對、追問,如何獲得對方的信任,有時候比問題本身更重要。法寶有兩個,換位思考和堅持。
換位思考,也就是想別人之所想。採訪者要懂得問,更要懂得聽。沒有人有義務接受採訪,他想要什麼?他為什麼憤怒?他為什麼撒謊……所有疑問和困難,只從自身出發是得不到答案的。
再是堅持。很多時候,採訪的難,不在別人在自己。有些作者拿起電話前,要做大半天的心理建設,無非是畏難心理作怪,怕被拒絕,怕尷尬,怕發揮不好……
在做好功課的前提下,最好的採訪時間就是馬上。很多困難都是想像出來的,真要來,早比晚好,集中比分散好。
保持平常心,多想辦法解決,找中間人,從週邊入手……只要堅持,最後都會有好事發生。我在十多年的記者生涯裡,也無數次驗證過這個事情,它真的行!
錦囊三、做填空題,不要做論述題
採訪提綱很重要,對寫作者來說,是工作方式、邏輯、思考高度的體現,對受訪者來說,見面前是開啟信任的鑰匙,見面後是啟發、指引、交鋒的藍本。
所以,不管是面對面還是遠程採訪,做好採訪提綱都利人利己。
1、做填空題,不要做論述題。
採訪缺乏章法,容易掉進兩個坑:一是大而無當的開放問題,例如「你怎麼看互聯網?」;再是掉細節堆裡,盡問些芝麻綠豆的事,例如「你是先綁右腳還是左腳的鞋帶?」
第一點是論述題思維,第二點純屬閒聊瞎扯,都很糟糕。轉換一下,用填空題思維,提前捋清框架脈絡,找出資訊、邏輯斷層和爭議點,聚焦那裡發問才最有價值。
2、每次提問,一定是剩餘問題裡最重要的。
關係再好的物件,採訪時間都不可能無限長,窮盡所有資訊是不實際的。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問題,保證每次提問,一定是剩餘問題裡最重要的。
同時也要多準備些問題。比如對方只給15分鐘,除了15分鐘版本的提綱,還要準備更多細化的問題。如果運氣好,聊嗨了,對方沒主動結束,你就繼續問下去。
當然,如果可採訪時間足夠長,此原則可以適度放寬。
3、要讓對方舒服,又不能太舒服。
採訪不是挑刺,要讓對方舒服,不然人家為啥要費勁和你聊呢?但採訪也不是溜鬚拍馬,你好我好、無棱無角那是宣傳稿。
必須有些「錐子」問題,不時紮對方一下,激發他,讓他摘下面具露出真身。
4、認真是好,但有趣更好。
採訪狀態過緊或過松都不好,太端著板著,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總讓人有審問感,太嘻哈閒扯又讓人覺得不靠譜。鬆弛有度最好,談完驚濤駭浪,再聊聊家庭、孩子和寵物就挺好,得到的故事也更有血有肉。
5、悄悄告訴你,準備兩份提綱。
當然不是建議你給一套問一套,而是粗細各一份。隔行如隔山,一般人只要看見十來個問題就頭大了,甚至會被嚇跑,因為他會想到做卷子而不是聊天。
給對方一個簡單版提綱即可,列上最核心的問題,不要超過15個。自己那一版就儘量詳盡,上百個也不過分。當然,也要綜合考慮可採訪時間。
有種採訪叫「創造性採訪」,區別於簡單的一問一答,由採訪者主導,在獲取資訊的同時,雙方都達到意想不到的愉悅和高度,即相互激發了。這個說來話長,有機會另做分享。
鞋帶太短綁法 在 布孟璇(小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阿堡的背巾有兩條
一條是阿堡出生前團購新生兒時期使用的3P3嬰兒背巾
另一條就是「恩典牌」收到的Pognae腰凳背巾
(在此非常感謝朋友割愛🙇🏻♀️🙇🏻♀️)
從阿堡可以坐穩開始
除了確定要讓阿堡背著睡之外幾乎都是用腰凳背巾
因為阿堡大了之後帶出門
時常都是面向外背以滿足阿堡的好奇心
可能是心理因素吧
覺得面向外時寶寶有坐在腰凳上比較舒適😂😂
另外還有一點是腰凳可以單獨使用
可以讓老母手不用一直抱著寶寶的重量
但也不會感覺上半身被背巾束縛
啊這一條背巾其實是之前跟老北逛婦幼展時
老北被燒到😂😂
就覺得那個BOA旋鈕很酷
但基於家裡已經有一條腰凳背巾了就一直猶豫
後來老北覺得Hugpapa的外型真的太好看
所以我們還是決定入手了🙈🙈
之前孕期在做背巾功課時
有記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C型背、M型腿」
一直以為腰凳背巾比較難達到
但因為Hugpapa有兩段式腿寬調整
寶寶面向內背時臀部兩側還有包覆
而面向外時可以往內折起縮短距離
除了不會卡大腿肉肉外也能維持M型骨盆
(這款背巾有被國際骨盆協會認證為骨盆安全產品)
我覺得兩款腰凳背巾使用起來功能性其實都差不多
不過前面有提到老北覺得很酷的BOA旋鈕
(Puma之前有出過一款球鞋
就是用這個旋鈕快速綁拆鞋帶的)
真的是便利很多!
老北有時想主動背阿堡時
老母都會拒絕因為懶得一直調整背巾肩帶的長度
但是因為這個旋鈕我們找到平衡了
旋鈕放鬆時就是老北可背的長度
老母要背時可以直接調整旋鈕收緊
所以阿堡給老北背的機率有變高🤣🤣
其實大人跟寶寶有時穿的衣服厚度也會不一樣
背巾就需要調整了
Hugpapa結合了這項微調旋鈕技術
就可以更方便快速的調整
最後!我自己另外感覺有差異的是腰凳
隨著阿堡越來越重
有發現單獨使用腰凳時阿堡會開始一直往後傾斜
雖然Pognae也有設計止滑坐墊
但可能太重傾斜角度太大
所以阿堡屁屁還是時常會不經意差點滑出腰凳
不過Hugpapa針對腰凳的角度也有設計
所以阿堡坐的還挺穩的
老母自然又可以輕鬆許多👍🏻👍🏻
Hugpapa
#hugpapa #嬰兒背巾 #爸爸背巾 #腰凳揹巾 #旋鈕背巾 #韓國背巾 #新生兒背巾推薦 #腰凳背巾比較2020 #嬰兒背巾挑選 #透氣背巾 #嬰兒背巾比較2020 #背巾推薦ptt #三個月嬰兒背巾 #嬰兒背巾用法 #嬰兒背帶腰凳 #Pognae背巾 #ergobaby揹巾 #beco背巾 #wmm揹巾 #lillebaby背巾 #新生兒外出 #新生兒脊椎背巾 #新生兒適用背巾 #腰凳背巾推薦 #環狀背巾 #揹帶包覆式揹巾 #環型揹巾 #嬰兒髖關節背巾
鞋帶太短綁法 在 聲音訓練專家-周震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王者之聲的私房心法—配音和演講的異曲同工之妙】
文 / 聲音訓練專家 周震宇(摘錄自《聲財有道》)
我常常被問到:「周老師,你天生就這麼會講嗎?」、「你以前在學校是不是都拿演講比賽冠軍?」當然不是。按照我太太的說法,我若沒當講師,就是一枚剛毅木訥的宅男。
現在在台上的唱作俱佳,完全是我用歲月和經驗一點一滴換來的,在壓力、觀察力、應變力和表演力的「力捧」之下,我慢慢抓到了演說的訣竅。
| 壓力 |
剛進入配音圈時,我這個菜鳥常常和資深前輩一起關在錄音室裡工作,錄音間外面則是來專程盯場的廣告業主。
光是要和前輩搭配做聲音表演的壓力已經夠大了,業主追求完美的種種要求更是讓我如履薄冰。
其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是:配音員無法事先拿到稿子,一定是到了錄音室才會知道自己要配什麼角色、和哪位前輩搭配;而且一旦進到錄音室,是沒有排練時間的,錄音室排的通告一個接一個,大家都沒有時間等,不能因為我菜,就耽誤到下一位配音員錄通告的時間。
我必須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演出廣告主所設定的聲音,即便是新人,人家對專業的要求也不會降低,所以完全沒有「鬼打牆」的機會。
配音是極具有臨場感的壓力測試,雖然不像演講那樣必須同時面對幾十人或幾百人,但是它跟演講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
一、沒有神通,只有基本功
配音和演講都是硬底子工夫,我不是這方面天才,所以必須很認份的在平常就把基本功練好,以便隨時可以上場表演。演講時數跟飛行里程數一樣,只能靠實際行動去累積紅利點數。
不管配了幾次音、講了多少次演講,每一次面對麥克風都是唯一的經驗,不會有兩個配音通告一模一樣,同樣的,也不會有兩場一模一樣的演講,即使講相同的題目,也會因為台下聽眾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反應和互動,所以我在剛入行時,只要有演講的機會,我一定排除萬難去講;就像當初我還是配音新人時,什麼樣的通告我都接,因為我要的是經驗。演講這種事,不能一直坐在辦公室裡運籌帷幄,而是必須親上火線、站上檯面,把每一次都當作台下聽眾這輩子唯一一次聽我們演講來認真面對。
二、專業,就是一次到位
所謂的專業,就是要一次到位。一則三十秒的廣播廣告,我要有實力在半小時甚至十分鐘內完成,不能讓客戶在錄音室裡陪我慢工出細活的磨個三小時;一場兩小時的演講,我也不能講到一半跟聽眾說:「對不起,我剛剛講得不好,剛剛講的都不算,我們現在重新開始。」
三、內化就不易緊張
只要感覺到有壓力,就會緊張,不管誰都一樣;在眾人面前講一件自己不熟的事,誰不緊張?
直到現在,每一次要上台演講前我都還是會緊張,而當我準備越充份、對演講內容內化越深(不用看投影片的提示都能脫口而出)的時候,緊張的感覺就越短暫,通常在我講完開場白之後,自在的感覺就會出現。
如果你要我在一千人面前示範剪頭髮(要剪得有型),我嚇都嚇死了,因為我連怎麼下第一刀都不知道;可是,如果你要我示範綁鞋帶的方法,我就會輕鬆多了,因為我綁鞋帶綁了四十幾年。
一個新的講題,第一次講一定是最緊張的,講了五十次之後,就不那麼緊張了;那麼,在講了五百次之後呢?你不但不必看稿,而且還能談笑風生、表演自如,讓台下聽眾充份感受到你的舞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