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讀:馬歇爾與中國內戰的what if?】
The China Mission: George Marshall's Unfinished War, 1945-1947
歷史就是無限的 what if 問題和答案,由1945年12月至1947年1月擔任美國派遣往中國特使的喬治· 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當年如果能成功令中國避開國共內戰,今天的中國、美國和世界的歷史,會被轉往哪個方向?
馬歇爾是誰?他在1901年於軍校畢業後,先後參與美國在西班牙和菲律賓的戰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羅斯福總統委任他為美國陸軍參謀總長,他可說是帶領盟軍戰勝德國和日本的總司令。1945年二戰結束後,他本來計劃退休,卻被杜魯門總統邀請到中國擔任特使。
世人認識馬歇爾,多因為著名的戰後美國經濟援助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Marshall Plan),原來他離開中國後,1947年立即成為美國國務卿,推動馬歇爾計劃,兩年後離任,小休後短暫成為美國紅十字會主席,於1950年再被杜魯門總統邀請出山,擔任國防部長,扭轉韓戰局面,一年後才能真真正正的退下來。
馬歇爾是怎樣的一個人?他一生於軍事、外交的成功生涯,相比在中國的十三個月,未能成功為中國帶來和平,不能避開內戰,可說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失敗記錄,而美國能以巨額經濟資助歐洲的重建,為何沒有為中國提出相同的馬歇爾計劃?
去年底我在德國柏林的一家小英文書店,碰上這本2018年出版的”The China Mission: George Marshall's Unfinished War, 1945-1947”,被封面馬歇爾與蔣介石的合照,和書中開頭一段形容馬歇爾到訪延安與毛澤東會面的文字吸引,買下來了,最近終於有時間把它讀完。閱讀這些歷史,也許有助了解今天中美「國際線」外交的互動。
本書2018年出版,作者Daniel Kurtz-Phelan是Foreign Policy雜誌的執行編輯,這本著作讀起來就像馬歇爾在中國的十三個月的日誌,詳細地把他與國共兩方的游說過程記錄下來。
1945年12月是什麼概念?廣島和長崎被投下原子彈,才是同年的8月發生,二戰才剛剛結束,戰勝國中除了美國為首的盟軍,當然還有蘇聯和中國。然而蘇聯建立共產世界的野心,和對歐洲國家的虎視眈眈,在美國眼中顯然成為一個新的潛在敵人,而以國民黨政府為首的中國,卻陷入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邊緣,美國當時的希望,當然是防止中國落入共產黨統治,形成中蘇聯線,然而面對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大總統,卻是恨鐵不成鋼,俗些說更是「幫唔落手」。
馬歇爾初到中國,還算有點蜜月期,國共願意進行三方和談,甚至達成短暫停戰協議。美方的希望,是國民政府能重組憲法,結束一黨專政,引入共產黨和其他第三路線黨派,成立聯合政府,以民主改革防止出現內戰;另一方面,美國亦擔心蘇聯協助中共,把滿州戰線延至全國,挑起內戰。
然而蔣介石卻信心爆棚,相信國民黨內的好戰派,自以為殲滅中共,指日可待,加上黨內利益團體的貪腐,對美方的要求,一直拖延,甚至質疑馬歇爾為什麼偏幫中共,而不肯向國民黨作大額經濟援助。
而共產黨方面,毛澤東派出周恩來參與三方會談小組,但事實上當時美國朝野都摸不清中共底牌,究竟他們是激進分子,還是真心進行土地改革的正面力量?國民黨越是專政、腐敗、不肯改革,無論是中國平民還是美國人,甚至馬歇爾本人,都無法無條件地支持國民黨。
作者360多頁的敘述,詳細地描述了這個三方的拉鋸戰,一刻似是和平在望,轉眼間卻又在手指縫間流走。作者對馬歇爾的評價是正面和同情的,始終他謙謙君子的態度,即使他立場堅定,但始終未能令國共兩方「屈服」,反更受到美國國內的政治牽制,而駐在中國的美軍亦遭受中國平民要求撤軍的壓力。本以為數個月就可以完成的和平任務,結果經過了十三個月終於無法不放棄。
馬歇爾離開中國前,以1800字總結失敗,國共各打三十大板。對國民黨,馬歇爾說他們被反動派利益集團壟斷,對他提出的改革根本性地漠視甚至反對,反卻要求美方無條件支持;對於中共,馬歇爾指他們的論述一貫地罔顧事實真相,不肯妥協,不惜要自己國家經濟崩潰,讓人民受苦,也要達到令國民政府倒台的政治目的。以今天我們的語言來說,這就是「攬炒」,因此也可以說,中共本就以攬炒而成功立國。
話雖如此,美國當時對中國的政策,是否過於以反抗蘇聯控制為思考主導,而忽視實質對中國各派別鬥爭提出更有效的方向,令中國錯失在戰後的成立民主制度的機會,這是歷史的一大 what if 問號。無論如何,馬歇爾大概還算好人一個,1953年終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首位已軍人出身背景的獲獎人,當然得獎考慮主要因為他在歐洲推行的馬歇爾計劃。
經過推動中國和平進程的失敗經驗,美國在往後與亞洲的反共鬥爭之中,顯然硬了起來,由韓戰到越戰,馬歇爾不肯支援腐敗的國民黨,但尼克遜總統就毫無懸念地支持腐敗的南越政府,結果只是更加泥足深陷,無論是冷戰時代以至冷戰後出兵其他地方如阿富汗、伊拉克等地,同樣是想停止人家的內戰,達致「和平」和自身外交目的,可惜就算不能肯定地說是重複「錯誤」,至少客觀上還是持續未見成效。
#光書評 #書評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韓戰 著名 戰役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讀星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文有感
兩強對峙 小國不輕易選邊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國總統川普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路透
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六月八日在知名的「國家利益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川普政府為何幫助了中國」,他認為川普的國家戰略政策錯誤,包括中美貿易戰的攻防、新冠疫情蔓延的應對,以及有關種族歧視抗議的處埋,都進退失據,客觀上反而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此中美對峙之際,馬凱碩此文別具意義。
川普向來強調美國優先,認為過往全球化觀念與自由貿易協定只會傷害美國人的工作權益與貿易利潤;許多國家只願意享用美國所提供的公共財,卻不願意負擔相對責任,導致美國人民必須要負擔更多的經濟成本。從他上任之後就陸續退出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朗核協定」等組織,最近也宣布將終止與「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他的孤立主義及強權政治讓美國在國際上不得人心,失去許多原先站在同一陣線的盟友,如歐盟以及五眼聯盟的一些成員。同時因為川普反覆無常的施政風格,以及對未開發國家(尤其是貧窮的非洲國家)的冷漠,使得美國成為一個不負責任的國家,國家信用加速流失。
馬凱碩更指出川普經常在言語或推特上侮辱中國,或許他希望這樣可以損害中國大陸政府在其人民心中的地位。然而過去美國著名的外交家喬治.肯楠有句名言,在敵人面前不要羞辱對手,應該要尊敬對手。這幾十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的躍進,使得其人民對國家的向心力達到最高。根據最新的《艾德曼信任指標》,中國人民對其政府信任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全世界排名第一。川普不斷地羞辱中國大陸,反而會激起強烈的民族主義,使得人民更加團結,更有自信,相對提高中國政府的聲譽。
同時他也指出川普更低估了中國的優勢及實力,因此美中之間的對弈不見得能有勝算。美國在二戰後參加很多戰役,其中有牽涉到中國的,如越戰、韓戰等都未得到什麼好處。在西方迷失,東方崛起的現在,美國所遭遇到的中國比起過去的蘇聯及日本更為強大,最終誰勝誰敗,尚不得而知。
馬凱碩此篇文章雖為個人觀點,但背後還是可以見到新加坡政府的想法,就是希望美國政府可以改弦易轍,未來中美兩國應是對峙性的博弈加合作,而不是直接的對抗及衝撞。因為兩強對峙,造成全球經濟衰退,而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夾在中間的小國,無論朝那邊靠攏都有可能遭殃。因此在這種局勢之下,不輕易選邊站是最佳的保身之道。新加坡如此,情勢地位更為敏感的台灣更是如此。
就如同我過去一再強調的,我們沒有改變國際現況的能力,也沒有可以影響世界的實力,就必須要隨時以「小國」的心態自處,「不攖中國之鋒,不做美國之卒」,清楚地知道危險在哪,務實的在夾縫中尋求台灣可以生存壯大的空間,以避免淪為大國角力下一顆被犠牲的棋子。何況川普任期僅剩五個月,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後,是誰上台,新的對台政策如何都是未知數,我們應該要更加小心謹慎的應對,為台灣的未來保留更多的彈性與機會。
韓戰 著名 戰役 在 萬國郵政 Simon's Stamps Internation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郵票非洲志🇰🇷🇪🇹:埃塞俄比亞與韓戰]
這枚1968年南韓發行的郵票,以埃塞俄比亞皇帝塞拉西一世的國事訪問為題,圖中兩人就是埃塞皇帝和當時的南韓總統樸正熙。其實這兩個國家有鮮為人知的淵源:韓戰期間,埃塞俄比亞是聯合國軍隊的參與方之一,派出了1200名士兵參戰,中國人民志願軍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有不少埃塞士兵參與。因此在冷戰期間,南韓和埃塞俄比亞帝國有特殊友誼,直到埃塞帝制被推翻、南韓強人樸正熙也被殺,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