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華商場最後一夜】 #會唱最後一夜嗎 #1992年 #中華商場
「他說,中華商場是該拆了,不然,又狹窄,又髒亂,
.......只不過覺得動作快了一點。」
台北市中華商場1992年10月19日晚間度過卅二年來的「最後一夜」,多數商家在一片拍賣聲中,緊抓最後機會出清存貨,1992年10月20日上午十時執行中華商場斷電斷水斷瓦斯工作,並於喊話後準時動工拆除。
日期:1992/10/19
圖說:民國五十年四月興建完成的台北中華商場,將於八十一年十月二十日拆除。
來源:聯合報
攝影:鄭瓊中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92-10-20/聯合報/13版/焦點】
西門巨龍 最後一夜
走過半甲子繁華落盡 人潮來道別離情依依
【記者詹三源╱台北報導】中華商場今天就要拆除了,這條曾經牽動台北市一片繁華景象的「巨龍」,在一連串的住戶抗議聲、商店拍賣聲及過往人潮的懷舊聲中,即將要被剷平,在昨天的最後一晚,到處一片準備拆還的景象,來此做最後-次採購的人潮,接連不斷,似乎有意讓中華商場再嘗繁華滋味,然後落幕,等待另一次重生。
今天首先要拆的部分是「龍頭」忠棟,分布著電子、音響、樂器行及古玩藝品等店家,昨天下午開始,這些首當其衝的店家,準備做最後的搬離工作,部分店家已經貼起暫停營業的告示,忙著打包、搬運,有的則已搬遷一空,但許多店家仍做最後一次的大拍賣活動,並大喊「含淚價」拋售,將拍賣氣氛帶到頂點。
一家正忙著一邊打包,一邊喊出特價品拍賣的電器行,聚集了一堆選購電器的民眾,店老闆斬釘截鐵的說:「最後機會,不買沒機會了。」然後向購買的民眾解釋著說:「市政府沒良心,賠點錢就賣了。」大部分來來往往的人潮,搶購便宜貨的人不少,一家鞋店老闆表示,他是贊成要拆的,但沒想到會這麼快,只好犧牲點,能賺多少算多少,虧一點也賣了。他說,中華商場是該拆了,不然,又狹窄,又髒亂,實在也不像樣,只不過覺得動作快了一點。
一些過往的民眾則向店家質疑是不是真的要拆,一家店老闆毫不遲疑表示一定會拆,然後指著每件五十元的衣服說:「不買沒機會了。」有的客人買了貨怕沒有保障,店老闆也要客人放心,同時遞上名片,要他們有任何疑問,可到新遷移的店面詢問,顯然也做好了遷移的準備。分布在二樓的店家,礙於樓梯間的狹小,或人潮擁擠的不便,紛紛以繩索吊掛物品搬遷;有些店家則將貨物搬走,搬不走的櫥櫃、玻璃櫃等,只好留下讓拆除隊處理了;許多一樓的店家則將遺棄的廢物,堆積在走廊,留給拆除人員善後。
在中華商場的最後一晚,除了忙著搶購商品的民眾,以及忙著最後拍賣的店家以外,許多住戶、店家都已遷離,表面上看來,配合拆除工作的情形,大致順利,但是面對成排高掛的白色抗議布條,今天的拆除行動,能否全然無阻,也讓人擔心。
【1992-10-20/聯合報/16版/都會掃描】
中華商場 再看一眼
【記者黃鴻鈞╱特稿】當電視機還是黑白當道的時代,中華商場早已五彩繽紛﹔而今,彩色電視充斥台北街頭,中華商場及其亮麗的霓虹招牌,今天起將走入歷史。無情的怪手就要到了,也許幾天的功夫,整個中華商場的故事將夾雜住戶的嘶吼聲、和著泥沙埋入黑暗的地底;不久的將來這兒會有盎然的林蔭大道和繁華地下街市,中華商場的執著無奈,卻只能在夢裡細訴。電視畫面還留在黑白的時代裡,中華商場早已五彩繽紛,可是彩色世界坐鎮台北街頭之後,中華商場屋頂的霓虹招牌開始褪色。中華商場崛起於民國五十年代,綻放在六十年代,式微的七十年代末期,決定了它沈寂的命運。
#清倉跳樓大拍賣
這兩天中華商場正舉行「清倉」、「跳樓」大拍賣,這次的招徠顧客手法絕對是童叟無欺。有人說殺價是中國人的天性,曾經在中華商場消費的民眾幾乎都擁有殺價的經驗,一套服裝、一組電子零件得意的被殺下一半價錢之後,不到兩天你又要懊悔買貴了,可是從來不會有人再去和店東理論,因為是中華商場買的。
民國五十年中華商場落成,隨著西門町的全盛時期,它成為耀眼的明星;中南部來的遊客不會錯過目睹中華商場風采,平房矮牆的時代裡台北中華商場整齊羅列的三厝鋼筋水泥建築,顯得特別的昂揚,南部來的鄉下孩子在火車進入台北車站前,就已雀躍於窗外雄偉的中華商場,它是六十年代台灣經濟的櫥窗、台北都會的地標。
#將成永遠的回憶
打開中華商場的話匣子,台北人似乎有道不完的回憶,三四十歲以上市民的記憶行囊中,訂做一套最時髦的卡其制服,不管是喇叭褲或AB褲,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到中華商場;零用錢不多的學生歲月,一組電子零件、一張心愛的阿哥哥流行唱片,在中華商場都可以找到﹔送給摯友的鮮花或小工藝品若出自中華商場,代表著貴重和誠意;義棟真北平的菜餚是盛情的宴客款待,點心世界的酸辣湯,訴說熱戀中情人三味;多數人家中牆上懸掛的錦旗或陳列獎杯,若出自中華商場商家傑作並不足為奇;三樓幽暗角落,命相館裡擁有失意者的寄託和希望﹔茶館中廉價的茉莉花茶,伴隨著「反共抗俄」標題的報紙,一起被思鄉的人們吞噬。
#滄海桑田卅一年
三十一個寒暑交迭的三百六十五天,無情地飄逝,馬路勢必改建拓寬、低矮的平房註定要被碩大堅實而昂揚的華廈取代,就如瓦斯淘汰掉煤球薪炭般的理所當然;蔚然大觀的台北自會掩掃昔日風光,這是文明演進的必然過程,於是中華商場由絢爛歸於平淡,滄海桑田,儘管戀舊懷古,物換星移是不變的定律,任何一位平凡人都無法抗拒,只是從民國四十年代的違章棚屋,粉墨登場成為耀眼的經濟明星,洗盡鉛華淪落成東區商圈的配角,時不我予的感覺豈不唏噓。
也許存倉的貨品可以成為店家的剩餘價值,但屬於記憶的瑰寶是不容易被廉價拍賣,這兩天有許多中年人忙著帶著孩子到中華商場訂做制服,他們告訴孩子說:「老爹當學生時就是在這家店訂做制服」,他們期盼將來兒孩輩聽故事時,不要把中華商場的際遇,當成悠遠、浪漫的「女媧補天」神話訴說。
#留待他日話夢痕
假如中華商場的隕失,能減少那麼一丁點的不甘與抗爭,它可以擁有淡水最後一班列車般的懷舊之旅,更可以像圓山動物園搬家似的來一場演唱會,中華商場為何要像悲劇英雄,留待他日話夢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ksubwoof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前去華強北都是找電子零件、買音響補品和山寨電話,但淘寶出現後,還不如去網購買,所以今次介紹在深圳地鐵華強路站(1號線)A出口步行約十分鐘內就到的九方購物中心,購物中心共分七層,包括地上6層,地下1層,擁有兩百多家品牌商戶,設有停車位3000個,彙集精品超市、星級影院、時尚服飾、特色餐飲、休閒娛樂等...
音響 電子零件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段新聞紀錄片拍攝於1992年10月10日(李慶安主持、陳月卿旁白、同年10月14日在電視首播),就在中華商場動工拆除日(1992年10月20日)前十天,製作單位走訪了中華商場的住戶與店家,紀錄了如今看來彌足珍貴的影像與充滿回憶的過往。(影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影片內容包括了早期中華商場的黑白照片、鳥瞰整個中華商場,專訪中華商場的住戶、店家老闆與顧客,以及由中華路東側觀看中華商場的人潮及車流景觀。
在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昔日中華商場特有的景觀,包括電子零件市場、電腦軟硬體及電動玩具店,還有服飾店、鞋店、禮品店、古玩、郵票與錢幣店,以及大門深鎖的真北平餐館。
製作單位還特地訪問了幾家具代表性店家的老闆:點心世界的老闆趙先生、李大吉禮品店的老闆李先生,以及傳統戲劇鞋店的老闆李玉修先生(知名藝人李國修的哥哥),透露出這些在中華商場經營店舖已經數十載的老闆們內心的不捨、辛酸與無奈。
下面是影片旁白的完整內容:
中華商場歷時三十一年,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為了配合整個西門地區的重建計劃,整條中華路要開闢成一條七十八米的林蔭大道,並且在原址要興建地下商場,如此一來不但疏通整個西門地區的交通瓶頸,並且可以結合西門徒步區、西門廣場、衡陽路歷史街區,和台北車站特定區,所以商場的拆除,堪稱是重建整個西門的重要里程碑,但話說回來,曾經在五、六○年代,風光一時的中華商場要被拆除,確實也是令人感傷懷念的一件事,在那裡的一千多家商店,曾經是全台灣最輝煌、最繁榮的商業中心,有各式各樣的新舊商品,從國外和中南部來的人,都會被帶到中華商場一遊,表示不虛此行,有人說,中華商場曾經是台北人的驕傲,甚至有人形容它帶動台灣經濟的繁榮,但是現在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華商場反而沒落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更是令人不勝唏噓,本單元走訪這個充滿了無限記憶的地方,做最後一次的巡禮。
十月十日國慶日當天下午,我們從中華路東側的大樓樓頂向下鳥瞰,整個中華商場插滿了國旗,旗海和從北門一路延續下來的國慶牌樓,車陣和人潮共同組成了,西區這一片浩瀚繁榮的景象,如果沒有意外,這將是中華商場為我們展示的最後一次繁華景象,因為再過一個星期,它就要繁華落盡,消失在台北的地平線上,在拆遷之前,且讓我們一起來對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老商場,做一次最後的巡禮。
中華商場從北門延伸到小南門,長達一公里多,從第一棟到第八棟,分別命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一千六百多家商號所販賣的商品無所不包,越往北邊,商品越現代化,最前面的忠孝兩棟,前店種類繁雜,有藝品、電器傳統木工等等,而後店就專業多了,幾乎清一色是電子零件,這裡所匯集的商家,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電器零件市場,吸引很多行家和學生到這兒選購,上了忠孝兩棟的二樓令人眼睛一亮,想不到這裡摩肩接踵,吸引了這麼多青年學生在這裡打電動玩具、看電腦、買軟體,顯然這裡也形成一個新潮的軟體資訊中心,熱鬧眩目的情形,使人無法聯想到,這裡一個星期以後就要被拆除了。
這一批學生消費潮從一、二棟的二樓,一直延伸到三、四、五棟的二樓,這三棟可以說是中華商場的精華地段,正好貼近西門鬧區的心臟地帶,並且連接西門圓環,這裡所聚集的學生服飾店,絕對是全國最大的學生服飾大本營,質料花樣應有盡有,而吸引學生更重要的因素是價格便宜,訂製一件長褲只要一、兩百塊。這個老闆才開了三年的店,生意門庭若市,他的哥哥也在隔壁開服裝店,已經有二十幾年歷史了。
有服飾店的地方,連帶的鞋店也應運而生,而款式當然也都針對青年學生的喜好,除了新潮的商品以外,這幾棟也夾雜著幾家傳統商品老店,比如古玩、郵票和錢幣,這幾類商品原本在這裡也是相當出名的,古玩古物的愛好者免不了要逛到這裡來,但是這一類的店現在已經關的關,搬的搬,稀零凋落不復往昔了。
中華商場真正保留傳統風味的商店,要過了西門圓環以後的六、七、八棟才找得到,在這裡還不難發現一些風格獨特的傳統商店。
除了這一位跟我們熱絡打招呼的老先生,是四川老鄉以外,這裡從老闆到顧客也都是四川鄉親,鄉音親切,牌技可以通,而彼此之間面孔脾氣都熟,所以很多四川籍的老人家都喜歡跑到這裡來閒聊,拆除之後,這麼溫暖的窩恐怕不容易再找到了。四川老人茶館的隔壁是名噪一時的真北平餐館,門牌號碼從三十三號延伸到五十九號,據說全盛時期店面多達四十幾間,幕後大老闆是已經過世的張體安將軍,如今大門深鎖,對照中華路對面即將開幕的西門英雄廣場,更令人不勝唏噓。
中華商場的小吃店也曾經聲名遠播,全盛時期多達五、六十家,大家習慣到西門町逛街以後,順路走到這裡的南北館子小吃一番,如今小吃店已經寥寥無幾,唯一還維持盛名不墜的是義棟樓下的「點心世界」,依然占據二十個店面,也依然還維持著不錯的生意,但即使如此,也沒有辦法和當年的盛況相提並論。
想要做旗幟、獎盃紀念章、臂章和徽章的人,一定會想到中華商場,這一類的手工藝品,是中華商場後段幾棟的獨門生意,以這一家「李大吉」為例,已經整整經營了三十一年。李老先生是標準的把中華商場,當做自己的產業來做,賺了錢就擴張店面,一間一間地買,把所有的基業全部熬在這裡,商場的拆除對他的打擊不可謂不大。而這一位開傳統木工藝品店的老闆,卻擔心中華商場的拆除,會使得一些傳統技藝消失了,他的憂慮我們在八棟二樓的「李玉修國劇靴店」得到了印證。李先生是名劇場演員李國修的哥哥,他承襲父業,在中華商場開設這個全國唯一的傳統戲劇鞋店,商場拆除以後,他手中的這個行業很多可能就此消失了。
和西門鬧區新崛起的高樓大廈相比,破舊矮小的中華商場確實是沒落了,中華商場的樓起樓塌,正代表著台灣經濟的繁榮與脫胎,但是劇烈的胎變,也陣痛了多少未能跟隨時代前進的人們,為了台北市的整體發展,也為了西區的重生,中華商場不得不拆,但是它的拆除,除了給我們幾許繁榮落盡的無奈和感慨之外,這一棟棟破瓦殘壁之間所隱藏的辛酸悲苦,也有待政府努力去撫平。
《認識 中華商場》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1985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歡迎光臨中華商場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hungHuaMarketBazaar
音響 電子零件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01年7月28日,臺中市電子街。(攝影:郝振泰;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臺中市電子街」是臺中市十大商圈裡,唯一一個以電子產品為主的聯合賣場;有別於大型的電腦3C量販店,電子街的商品不侷限於電腦及其週邊產品,還包括專業的視聽音響設備、電子零件和套件、監視器材DIY、各式線材⋯⋯等,琳瑯滿目的產品總能滿足那些對電器、3C有需求的人。
臺中市電子街商圈,依照官方畫分的範圍,是由中山路49巷和綠川西街93巷,兩條交叉道路所形成的十字形行人徒步區。而在兩條道路四端的入口處,皆有顯著的大型標示電子街的入口,巷道雖不大,但標示十分清楚明顯;而除了主要路段外,巷弄中更是臥虎藏龍,等著你去尋寶。
90年代是臺中市電子街商圈的全盛時期,商家的進駐達到飽和狀態,於是從商圈四周發展成田字形,附近的中山路和民族路一帶成為商家的必爭之地,讓電子街商圈如日中天,聲名大噪一時!
臺中市電子街和大型電腦3C量販店的最大不同處,在於店家大都是自行經營,由老闆親自坐鎮,或是聘請專人與工程師來服務,令客人倍感親切,價格也具有彈性。
專業是電子街的一大特色,老闆與店員大多具有專業素養,因此若是電器、電腦有問題,拿到電子街通常都能當場搞定,也讓顧客對店家的信賴感倍增。
昔日,每到暑假即將結束前,臺中市政府總會和電子街商圈聯合舉辦大型活動,吸引開學在即的學子及其家長們,特地前來採購一番!電子街的拍賣盛會,總是能吸引人潮前來參與競標活動。
而你,曾在臺中市電子街商圈採購過嗎?
音響 電子零件 在 hksubwoof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以前去華強北都是找電子零件、買音響補品和山寨電話,但淘寶出現後,還不如去網購買,所以今次介紹在深圳地鐵華強路站(1號線)A出口步行約十分鐘內就到的九方購物中心,購物中心共分七層,包括地上6層,地下1層,擁有兩百多家品牌商戶,設有停車位3000個,彙集精品超市、星級影院、時尚服飾、特色餐飲、休閒娛樂等功能。
九方購物中心百度地圖位置 (Baidu Map)
http://j.map.baidu.com/bsZQ7
深圳地鐵乘車地圖 Shenzhen Metro Map
http://www.szmc.net/page/html5en.html
華強北站(7號線)或華強路站(1號線)都可到達九方購物中心
FB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subwoofer

音響 電子零件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深水埗警署是香港警務處西九龍總區深水埗警區的分區警署,屬於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為了處理大量中國大陸人湧入香港後,在深水埗區所引起的治安問題,深水埗警署於1924年動工,於1925年竣工,當時鄰近海旁及深水埗軍營;深水埗警署僅比九龍現存最古舊的警署──油麻地警署,遲兩年落成。香港保衛戰時,深水埗警署被駐港英軍充作軍營用途,至香港日治時期時,被日本皇軍改為深水埗集中營的指揮部。1978年,長沙灣警署落成前,深水埗警署為深水埗分區總部,管轄範圍於香港保衛戰前遠及荃灣一帶。深水埗警署由公和洋行設計,是英國殖民地典型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分為A至E座,其中以面對欽州街及荔枝角道的C座歷史最悠久。C座樓高3層,建有傳統圓柱門廊,並且設有裝飾欄杆。傾斜屋頂鋪上中式瓦片,數支煙囪在屋頂突出。面對內庭一面設計則比較現代化,展露包浩斯風格。深水埗警署樓高3層,為了應付需要,大樓旁於後來分別增建了多座現代化建築物。
鴨寮街Apliu Street俗稱鴨記,是香港深水埗的一條街道,以專門售賣電子零件和電子產品而聞名,故有電子街或電子零件街的別稱。根據梁炳華編著的《深水埗區風物志》記載,十九世紀,鴨寮街一帶為大海,附近有農田、魚塘,填海後曾經有飼鴨養的寮。二十世紀初期,深水埗被納入城市發展,需要興建街道,鴨寮街因此而得名。1930年代起,鴨寮街是一條專門售賣二手貨品的街道,曾被視為九龍的摩羅街。到了1980年代,鴨寮街逐漸成為了電子零件的集散地,漸漸發展成以電子硬體、電訊、數碼產品為主的市場。大廈地舖主要銷售手機、保安系統、無線電、音響器材及電子零件、五金工具等,街上的200個檔口則有很多廉價貨品發售,例如手電筒、數碼產品配件、電子零件、連接線、變壓器、燈泡、電鑽等,亦有舊電器、遊戲機、黑膠唱片二手貨品等。因應2011年旺角花園街排檔奪命大火,政府資助全港43個排檔區的小販搬遷及重建排檔,冀減低火警風險。其中深水埗鴨寮街一段排檔,剛於2014年11月完成有關重建後,檔主憤言該計劃嚴格限制他們只能在細小範圍內擺賣,根本無地方展示貨品和存貨。
欽州街小販市場Yen Chow St Hawker Bazaar,又稱為深水埗布藝市場,俗稱「棚仔」,是香港目前碩果僅存的布料集中地,位於深水埗荔枝角道373號。小販市場早在1970年代開始有布販進駐,全盛時期共有190多檔經營,其後政府停發小販牌,如今僅餘21個布販繼續在市場擺檔。1978年,由於政府要在欽州街興建地鐵深水埗站,將該處的小販安排到此臨時擺檔至今。小販市場每一個檔攤都堆滿了布膠板帆布,雖環境昏暗,但布料價錢相當相宜,款式多元化,普通的綿布、麻布、各種花式的格仔布,甚至牛仔布也可以找到。因此成為時裝設計的學生常到之處。2015年8月中,食環署突然致函布販,稱政府需收回欽州街小販市場興建公私營住宅,該署曾與受影響的布販開會,提出四個補償方案,包括撥出各區空置攤位供布販繼續經營,布販亦可選擇交回小販牌照,領取80,000元的特惠金。據悉,有布販在會上炮轟食環署的補償方案欠誠意。布販又不滿安置方案提及可在各區空置攤位繼續經營,惟無交代攤位的位置,擔心檔位偏遠無生意可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