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31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伊朗縱貫鐵路(2021)
今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七月在中國福州召開,當我們只關注疫情時,世界仍然沒有停止運轉,大會中又通過新的世界遺產名單,其中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是伊朗縱貫鐵路,鐵路一直是我喜愛的交通工具,再加上是在我喜歡的伊朗,教我如何能不注意它。
鐵路是工業革命後出現的最新交通工具,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往往就伴隨著鐵路建設的進步,不論是殖民母國,或是被殖民國,鐵路的出現都能使貨暢其流,使得經濟、人員、文化的流動帶來發展的過程。
縱貫伊朗南北的這條鐵路始建於1927年,於1938年竣工,興建時的伊朗面臨西方列強所設下的障礙與壟斷,在不平等的環境下夸駕(Qajar)王朝禮薩汗實施了大規模的改革,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新稅收政策,為興建伊朗自己的鐵路募集資金,並聘請西方工程師及企業展開鐵路設計和建造,全長1394公里,沿途有90個車站,從北部裡海連結到南部波斯灣,穿越厄爾布士山脈和札格羅斯山脈,經過河流、高原、森林和平原各種地理環境,以其規模和克服陡峭路線和其它困難所需的工程而聞名。沿線有174座大型橋樑、186座小型橋樑和224條隧道,其中包括11條螺旋隧道。
我第一次到伊朗自助旅行時曾經搭過從德黑蘭到艾華茲(Ahwaz)的路段,那時當然還不是世界遺產,這算超前部署嗎?其實世界遺產只是金牌加身,不管是不是世界遺產,只要喜歡它一樣也可以在你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像郭婞淳得金牌大家都是錦上添花,莊智淵雖然沒得金牌,但大家對他的尊敬也不會少,運動員每場比賽全力以赴就好,旅行者把自己要看的景色搞懂就好,沒搞懂就不要在那邊叫選手沒實力,沒搞懂就不要在那那邊叫不好玩。
那趟旅行在臥鋪車上待了16小時,印象深刻的不是火車,反而是在車上邂逅的阿妮絲(Enis)一家人,從陌生害羞到熟悉,最後還去她們家住一晚,親戚朋友都跑來看我們外國人,帶我們上街挑衣服,教怎麼樣綁頭巾,坐在客廳的波斯地毯上享用媽媽準備的大餐,將桃子、葡萄等多種果乾塞到雞肚裡,再放到加入蕃茄醬的大鍋中熬煮,雞的精華融入湯中,也是饢餅最好的沾醬。煮好後再用小火煎到金黃色就大功告成,好吃到差點把手指吞了進去,入境隨俗放棄文明的刀叉,直接雙手萬能的大快朵頤。
雖然只待了一天半,但我們深深感受到他們全家的熱情,阿妮絲和堂妹合畫一個娃娃,在褲管上面寫下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字母,送給我們做紀念,媽媽也做了三明治讓我們在路上充饑。真正離別時雖然只相處短短時間,但大家都哭得唏哩嘩啦,實在是捨不得,那次別離到現在都沒重逢,算算阿妮絲應該已經是20多歲的女孩了。
這是我喜歡火車的原因,不單單只是交通工具,有太多的情感故事發生在這列長長的載具上。不是外國的鐵路才有故事,可以先從了解我們自己的縱貫線鐵路開始。
頭巾運動伊朗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成為伊斯蘭女權運動發聲的重要管道】
2014年起,伊朗記者艾林賈德在Facebook創立粉絲專頁「My Stealthy Freedom」,鼓勵伊朗婦女脫下頭巾,並將照片上傳至社群網路,抗議伊朗強制規範伊斯蘭婦女服裝法規,並支持伊朗婦女自行選擇是否攜帶頭巾的自由。
而伊斯蘭世界的其他國家似乎也因為網路的力量,開始更勇於在公開平台上發聲,捍衛自己的權利,而2020年的社群媒體,也成為這些社會運動擴散消息的主要管道,透過社群媒體的易擴散性與使用者的高參與度……
#社群 #伊斯蘭教 #伊朗 #社群 數位外交行動計畫 Digital Diplomacy
頭巾運動伊朗 在 陸秀慧 Desiree's Plan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Rosewater叛諜風暴 (Jon Stewart, 2014)
Country : USA
Score : 7/10
美國人氣談話節目《The Daily Show》前主持人Jon Stewart,他從政治娛樂跨界,自編、自導、自製真人真事改編本片,聚焦曾轟動一時的「伊朗裔加拿大記者Maziar Bahari伊朗被俘事件」。原來該名記者是《The Daily Show》鐵粉,因為「伊朗綠色革命」上該節目受訪,沒想到「第一次上節目就被抓」。而該位記者被釋放後,也針對此一事件出版回憶錄《Then They Came for Me》。之後,Jon Stewart便主動聯繫Maziar Bahari,表達想要將他的故事改編成電影,同時也為言論自由挺身而出。其事件背景為2009年6月伊朗舉行總統大選,選舉結果由當時現任總統阿赫馬迪內賈以絕對優勢連任,落選的對手穆薩維認為選舉舞弊,於是大批民眾湧上街頭抗議,由於穆薩維以綠色作為競選顏色,因此示威群眾大多以身穿綠衣或佩戴綠色絲帶、頭巾等,表達對穆薩維的支持。對許多伊朗人而言,他們寄望2009年的大選,穆薩維能夠上台為國家帶來改變,但敗選的結果讓他們希望落空,在這場示威遊行中不少民眾在混亂中遭到槍殺。Maziar Bahari為Newsweek遠赴德黑蘭報導這場選舉與之後的街頭運動,而遭到伊朗當局監禁118天後釋放,其返國後將這段境遇出書。對身為記者的Bahari而言,民眾的言論、遊行抗議、暴動,都是極佳的新聞的題材,衝突的畫面同時具有高度新聞性,外國媒體本就享有自由報導的權利,然而問題就出在選後的暴動。伊朗長期以來被西方世界冠以「不民主」之名,以致於官方不願意暴動成為外人,尤其是西方人士不知其所以然,而大書特書的題材。再加上面對人民突如其來的抗爭,局勢失控,最後伊朗政府只能以激烈手段鎮壓收場。對伊朗政府而言,身陷泥淖之際,自然無法容許外人在此時以聳動的報導火上加油,更何況是立場偏頗、先入爲主的西方媒體記者。凡是均有一體兩面,平心而論,本片成功傳達西方觀點,在多倫多影展大受好評,獲得美國的「言論自由獎」肯定,也符合美國長久以來對伊朗「言論自由」大加撻伐的主流觀點,單一窄化地滿足了特定不熟悉伊朗,完全被美國邪惡軸心謬論矇蔽的普羅大衆。伊朗並非沒有言論自由,對身爲外國人的我們,也可以自由地在名勝古跡拍照,但避免在特別的活動、特別的地點、特別的時間,拿著相機在伊朗街上大剌剌拍照,應該是所有伊斯蘭教國家的基本潛規則,就像是你不會對著警察自拍一樣!對於這個多年來飽受誤解與汙名化的古老國家而言,太多的事情是無法一語道盡也難以說清。Bahari本著媒體工作者職責揭開真相,但在敏感時刻遭遇被以《間諜》名義監禁的窘境,其實是誤踩潛規則須自負的風險,而這風險的背後便含有伊朗官方對於西方世界既有的防範與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