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辛炳隆指出,當時推動勞保年金時,應該把舊有勞保年資者分開處理,但最後讓舊有年資者仍可選擇新制(指勞保年金),導致過去繳了相對較低保費者,卻可享有年金,進一步造成現今勞保財務快速惡化。
加上過去對職業工會投保勞保審核較寬鬆,導致有大量沒有工作者也在職業工會投保勞保,進一步造成勞保沈重負擔。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副教授郝充仁直言,2008年勞保年金修法,哪些立委提案要將所得替代率提高到1.55%?為什麼採計投保薪資是以投保期間「最高的60個月」而非「最後的60個月」?造成目前勞保年金請領者中近5成是透過職業工會投保者,而職業工會投保人數僅占全體勞保被保險人約2成。郝直言,當時這些立委「都是中華民國的罪人啊!」(請看《新新聞》深入調查報導)
------------------------------
🔥《新新聞》全力監督公共政策,您的贊助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http://bit.ly/3gqzxcT
🔔 加入新新聞Telegram頻道,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3c6Pi5b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學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兩種心靈 #認識人類苦痛的不同模式
#同理心 #受苦意味著什麼
我越來越清楚,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的不同任務教導了年輕醫師用不同的方式同理病人。
兩者都是同理,但它們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同理。同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柔軟可變、讓人感覺良好的情感,也不是一般人使用這個詞彙時所說的那種溫暖而模糊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你,身為同理者,去想像成為別人——那個你所同理的人——會是什麼樣子。
同理永遠不可能完全精確。一個人的經驗密度超越了觀察者所能掌握的,也因此,同理就好比是人生,在這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的事實,每件事實都是由特定的同理者和被同理者的結合中產生。不管你的同理心是多還是少,你同理的方式、你能夠同理一個人生活中的哪些內容,以及如何同理,很大程度都與你是誰、你在那個時空下如何設想自己的任務有關。
教導學生執行同理任務時,觀察者可以觀察到部分同理的組成:如何感知被同理者、如何與他產生共鳴,如何與他恰當地互動,以及哪個人真正渴望與他相處。我們知道,所有這些都會在我們傾聽和回應彼此的過程中呈現出來:我們所看到的人,是以我們希望自己是那個樣子去看,並且伴隨著過去自己被鼓勵採取的感覺和行為。
沒有人是簡單的。我們穿越自己閉塞的過往,穿越過往的眾聲嘈雜來聆聽他們的悲痛。我們能聽見的,往往只有能和我們共振的聲音。
精神科醫師被教導用特殊的方式聆聽:他們會聽到我們大部分的人聽不見的訊號,他們會尋找我們大部分的人看不見的模式。他們的兩大任務一一方面是診斷與開立精神藥物,另一方面是精神動力取向的心理治療教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聆聽和觀察。
作為一名人類學家,我可以看見年輕的精神科醫師必須在診斷和心理治療中分別達到什麼目標,我也可以看見他們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學了哪些事情。我可以看見他們為了完成他們的任務,如何學習去理解個案;我也可以看見他們所學到的那些將成為這些他們是如何學習害怕、厭惡或愛他們的病人;而且我可以看到,一家醫療單位偏向生物醫療或偏向精神動力觀點,將會決定這些單位所認定的適當行為的樣貌。我要再次強調,這些差異是任務的一部分而非醫師的個性所導致,儘管不同的任務永遠肯定會吸引到不同類型的人。我能看出誰在這些不同的領域裡受到崇拜,所以當一位年輕醫師在病人旁邊,不僅可以問他在病人身上看到了什麼,還可以問他應該渴望成為誰來回應病人。
根據這兩種不同的任務,上述所有都是年輕精神科醫師學習成為病人的醫師的一部分方式。這就是本書所要描述與剖析的。
這本書也做了一個讓人更為困擾的結論。無論如何,我們理解了精神疾病的可能原因,也提出許多證據,證明對大多數的患者和疾病來說,精神藥理學和心理治療合併使用的效果最好。當兩種方法可以串聯著用,患者可以更快有所改善,更能待在社區裡而不需住院。兩者都很重要,都不可或缺,而且大多數精神科醫師——無論其本身取向是哪一種都同意這一點。
但是社會經濟的力量和意識形態的結合將心理治療趕出精神醫學之外。對於住院醫師來說,要學習心理治療、或在醫院環境中看出心理治療的重要性,現在比任務的本質,而不是基於這位醫師的風格或個性。我還可以看見精神科醫師如何在不同的任務環境中預測病人的狀況, 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困難;對於患者或醫生來說,現在也比以前更難向保險公司申請給付。
如果管理式照護公司的損益中心策略把精神科給付項目裡的心理治療部分砍掉,將導致精神科醫師只能用生物醫學任務所教導的方式去觀察、思考和回應。這將是一個可怕的錯誤。
即使具有某些心理治療背景,即使他們是在診斷和開藥,這個錯誤都對那些對患者更敏感的精神科醫師相當不利。這對我們的社會不利,因為生物醫學鼓勵一種思考精神疾病的方法,這種思考可能會剝奪精神疾病受苦者身上的人性。最重要的是這對患者不利,如果單純只從生物醫學角度進行治療,他們的治療會較差,效果會較不好。
還有一個更隱微的風險。精神醫學不可避免地與我們最深切的道德問題糾纏在一起:是什麼使一個人(person)得以成為人(human)、受苦意味著什麼、成為一個良善而關懷的人又意味著什麼。這裡所謂的「道德」,與其說是一種正確的行為準則,不如說是我們直觀地認為什麼是應該負責的、何時該咎責,以及如何打從內心確定我們的雄心壯志是正確且良善的。
生物醫學和精神動力學方式透過不同的方法塑造出這些基本類型,孕育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道德本能。這些基本類型是證成我們對照顧受苦者有所責任的工具:誰是一個人(這不是個外顯的問題)、什麼構成了那個人的痛苦、我們究竟是誰而得以介入、什麼是好的介入。這兩種方式教導他們的治療者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人。他們有不同的內在矛盾和不同的重點。兩者各有各的強項和弱點。而任何一邊都改變了醫師理解病人、社會感知病人,以及病人自我覺察的方式。
--
📖 本文摘自《兩種心靈:一個人類學家對精神醫學的觀察》,作者譚亞‧魯爾曼為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將自己的研究描述為「心智的人類學」。
電子書 ◼️ https://readmoo.pse.is/3mkz93
紙本書 ◼️ https://reurl.cc/Q6d2n9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學什麼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用 #資產配置 扎根,#財富成長 將無往不利》
在金融界做了8年的前線業務,從戶頭入不敷出到身價上億的客戶我都接觸過,看盡人生百態,成千個個案教我學到一屢屢被驗證的信念「除非有自己的事業,或是會投資理財的本事,否則受薪階級很難致富。」,譬如工作年薪200萬,在台灣已經算是金字塔中上層的收入了吧,但要將此水平歸類至「有錢人」,以台北的消費水準頂多算是日子能過得不錯,可還不到一輩子不用為錢煩惱的地步,想想,在台北買一間破千萬的房子都只有舊公寓可以選呢,更不用說想要留一大筆財產給下一代了,台灣金融機構普遍認定有3000萬(100萬美金)以上的資產才算是高資產群族,一年賺個200萬,完全零支出也要花上15年的時間才能到達,真的還不夠。認識的客戶越多,認識他們的故事越深,要當老闆才能翻身的觀念在我腦中就越根深蒂固,走過證券業、保險業、銀行業,現在的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財能力,毅然決定要將致富的兩個要領雙管齊下,告別銀行職員的身分,在自媒體時代下創業經營個人品牌,並同步持續原本就有在獲利的投資理財,大刀闊斧要用更寬廣的格局實踐我理想的未來。
很多人會下意識的避開談論錢的話題,認為滿嘴價格很不禮貌,但對於在銀行做過理專的我,認為清清楚楚每一筆錢是過生活相當理所當然的事,錢,本是中性名詞,就只是讓人生更美好的一種籌碼,賺錢,賺很多的錢,也只是基於人性與生俱來的慾望,我在工作的第二年就曾買過一本教人如何享受退休生活的書籍,記得當時媽媽看見了還大笑三聲「才剛開始工作就想退休喔?」,踏進第一間銀行時,當時的主管劈頭就問零理專經驗的我「你工作的動機是什麼?」我回答「從一開始就選擇走業務這條路,為的就是能早點百萬年薪,存款破七位數。」像是回答出符合她心中的正確答案一樣,主管聽了臉上立刻綻放燦爛的笑容,是的,有想賺大錢的企圖心才會有付出努力的動機啊。不論是透過工作或是投資理財增加資產,都不是一件簡單且容易的事,你會面臨很多障礙,很多困惑,你很容易就在岔路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於是乎,牢記賺錢的初衷,時時激勵自己,是工作性質不穩定的業務日常心法,你必須找出你理財的終極目標,設定能越仔細,最好不偏不倚正中你的心意,往後要吃下再多苦,你也能用各種方式堅持到最終站了。
第一份工作我走入了證券業,多空方一言不合就掀起驚濤駭浪的股海不適合心態偏保守的理財小白我,於是一年後我就往極端的另一頭保險業奔去,熟透各式保險產品後,才發現那也不適合剛起步只想有速度賺錢的年輕人,後來我轉身一躍而下銀行業,在這裡除了台股之外什麼都有,美股、基金ETF、債券、外匯、保險、定存、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產品涵蓋的範圍最廣,投資理財的工具最多樣,我喜歡挑東西時先地毯式全盤搜索一遍再選出最好的,眼前集大成的銀行立刻就與我的個性配對成功。從理專的腳色中我收穫最深的並不是學會如何一夜暴富,秉持著投資首重於風險而不是報酬的原則,在控管好資產的安全下,把握每一次獲利的空間進而達成理財目標,「資產配置」才是我工作的核心內容。
只要你有資產,我就認定需要配置。網路上曾有篇文章下了「多數人都不需要資產配置」的結論,認為資產配置只會拉低總報酬,這就是很典型完全不顧風險不要命的例子,當時我一讀,相當心急會有人被這種只摸到象腿就說大象是柱狀形的想法所誤導,特別是才開始累積財富見錢容易興奮又經驗不多的年輕人,不夠完備的配置只要龍捲風一吹,我保證有涉及風險的部位必然東倒西歪。資產配置是什麼?用一句話來簡述就是分配你的錢要放置在哪兒,並不是承作了金融產品才叫有配置,你一定聽過「滿手現金等大跌再進場」這句話,故將錢100%放在現金裡其實也是一種理財策略,那麼資產配置要怎麼做?大家都知道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曾經有個阿姨就對我說「有啊,我都有放在好幾個籃子裡捏,我有一些是放在金融股裡,有一些是放在電子股裡,都在不同的地方啊~」我想我當時一定是臉上一片慘綠來不及做好表情管理,所謂分散風險,是要將你的資產配置在高風險、低風險和零風險不同種類、不同危險程度的投資工具裡,比例則依自己的投資風險屬性作調整,我遇過一位風險承受度極高的客戶,接手服務她時她就已經持有以暴漲暴跌為常態的特斯拉汽車,當我向她報告現在的損益是賠30%以上時,她只是笑笑的跟我說「會大跌就表示會大漲啊,像這種衝來衝去的標的才有機會賺大錢啊。」原先還很害怕撥這通電話的我聽到如此開朗的答案著實震驚極了,很明顯的,我倆的屬性距離有點遠,反思了一會兒後,得到的唯一結論就是再次確認我本人沒有賺快錢的命,因為我壓根兒沒有那鐵打的膽子入場冒險。重點來了,資產配置究竟有什麼好處?因為做好資產配置,我在轉職初期零收入時沒有吃過老本,我在相中投資大好機會時能靈活運用我的資金,還有剛剛回想才發現,在我的印象中過去似乎沒有賠過什麼錢。
老話一句,請先存錢吧,沒有存款的人,意外一來就有很高的機率會落入窮困的底層,即使是領著高薪,沒有多餘的本金能夠滾出更多的錢,想要躋身更上一層階級變為富有,機率也是很低,你在最初所努力存下的不僅僅是實質上的金錢,那是一桶即將革命你人生的新希望啊,還沒存夠一桶金也沒關係,但你一定要從現在就開始去接觸「談錢的環境」,就去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慢慢熟悉,慢慢從大海裡撈出自己使用起來不會感到為難的理財方式,我有對夫婦檔客戶,曾在申購了一支平衡型基金後高高興興的離開,兩個小時過去,先生又再度出現,他說太太回去之後一直沒辦法冷靜下來,又慌又緊張,深怕資金全都跌光光,為了讓她能夜夜好眠,即使先生看好該檔標的,最後還是選擇把金額降至一百萬以下,投資確實要量力而為,腸胃不好就千萬別挑戰極辣的麻辣鍋。如果你在只有一筆小錢就貿然開始高風險的投資,往往趨勢一看不對,你就只能任人宰割坐以待斃,用來投資的資金最好是有可以分批進場的規模,在過程中能用上的操作技巧才能越多,當你的本能越雄厚,你也才能減少心理壓力的負擔,保持理性應變的穩定度,勝率與絕對獲利也才能跟著提高,你看看股市裡把散戶當韭菜割的法人就能理解了吧(笑)。
我的資產配置是以時間來規劃,按投資工具不同的功用歸類至長、中、短期,在一切的開始前,請先測驗出你的投資風險屬性,了解自己能承受風險的程度,梳理好全部的資金,思考過你目前及未來需要解決的財務目標,以利進行。
#投資理財 #財務規劃 #第一桶金 #財富自由
梅姬LU 思維創作|個人品牌經營|財務規劃指導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碩士班畢業,
橫跨銀行、證券、人壽八年金融界業務資歷,
從本土龍頭銀行年度排名中嶄露頭角,躍升前三大外商銀行客戶關係維護經理,
現攢夠經驗值,匯聚能力,決定成就翻新。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學什麼 在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淡江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1.2K views 2 years ago. 鄒幸純. 鄒幸純. Subscribe. 8.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Share. Share. Save. Save. ... <看更多>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學什麼 在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粉絲團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粉絲團, Taipei, Taiwan. 1424 likes · 32 talking about this · 1 was here. 這裡有你想知道的「風管系碩士班」資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