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想過的生活,一直有人正在過著,那些你一直認為很難的遭遇,其實不過就是生活本身……
工作中還是難免有情緒化或者當炮灰的時候,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這只是一份工作,我沒有必要讓它毀掉我的個人行為,而且工作是可以換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錯位而去討厭一個人……
當自己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要怎麼樣獲得內心的平和,怎麼才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怎麼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動?
你不只是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這些人,告訴自己這些人的人生與你無關,你還必須要讓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他們真的跟你不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遠到他們自己發覺這個議論只是自己純粹的無聊扯淡。
取自《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
最近有人跟我討論我的工作型態,我是說到,我的工作不太穩定,不過比較能做我想做的事。
「至少賺到開心,是吧?!」對方這樣總結。
我本來附和了一下,這段互動就告一個段落。後來想想,也不純然是開心,因為很多人如果處在我的位子上,不會開心的。
以我來說,常常跟不同人互動,他們各自的情緒狀態也不同,是會遭遇大小不等的挫折的,而且還難以預期,至少不像坐辦公室。這如果是換成我所知道的一些朋友,那不安全感就會很強烈。
我同時感到興奮,也同時會有壓力。有時工作排得緊,睡眠就不得已被壓縮。有時工作排得鬆,又怕喝西北風。
相對於「開心」,我更像是不斷做對我來說,有意義的工作。做我的工作,要很有意志力,也要耐煩,更需要抗壓性,還有健康的身體。
這幾天賴芳玉律師問我:「你在做什麼?」
「我也不知道!」這是我常有的回答。
我是真的不太清楚怎麼說明,因為我的工作多變,難以定義。演講是各位可以看到的行程,心理治療是跟不同單位私底下的配合,可是,直播、出席新書分享、幫書寫序、大量閱讀推薦書、跟臉書上的朋友們相互陪伴……,這些林林總總,常常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或許,我的工作就是觀察人,以及思考跟人有關的議題。我常常感恩我能做到這種工作,成長飛速,很難無聊。
職場的議題我很少認真思考,這位作者的職場體悟可以參考。
對了,今天在和平青鳥跟賴律師會討論她的新書,會從她的書中,討論「魔幻、謊言、愛」這三個元素,會不同於之前的直播。歡迎各位朋友也一起來看看這有時間限定的美麗書店!
*********************************
當你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
“ 我知道我不需要迎合所有的要求,也做不到讓所有人喜歡,可是當我身邊縈繞著這些躲避不開的聲音的時候,我還是難以抵擋不被影響。 ”
【文/ 達達令】
1
進入職場的第一年,很多人提醒我要保持低調千萬不要樹大招風,於是我就安靜的做一個職場小白,盡量不跟任何人起衝突,分配下來的事情也會一一完成沒有抱怨。
有一天我的主管找我談話,說我太低調太沉悶了,說部門招你們這一批應屆畢業生進來,就是希望你們有活力一些,也可以活躍團隊的氣氛。
主管還建議我,說你看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那個誰誰誰,他現在就已經開始接手一部分的重要工作了,你應該像他一樣多發言多提建議多表現自己,不然你的職場之路是很難走的。
於是後來的時間裡,我開始要求自己盡量多表現一些,比如主管分配工作的時候能主動承擔,比如部門分享活動的時候多跟同事互動,比如說經常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寫郵件跟主管彙報。
可是當我沉浸在這些希望討好同事以及主管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逐漸變成了一個很焦慮的人。
隔壁桌的同事今天的表情不對,我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今天在茶水間倒水的時候沒有跟她打招呼;主管把我昨天寫的方案退回來是不是覺得我寫得一塌糊塗;還有跟隔壁部門同事溝通工作的時候,我總是會提前在心裡問自己一遍,我最近有沒有在開會的時候反駁過他的建議讓他不高興了?
這種感覺讓我開始對職場產生恐懼,有段時間早上一度很害怕起床,走進公司門口打卡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忐忑:天啊! 我祈禱今天不要讓我太心累,最好隔壁同事請假沒來就好了,最好主管出去見客戶就好了,這樣我就不用為了讓他們對我滿意而絞盡腦汁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跟身邊的人說出我的焦慮,於是我開始自己寫日記,有天夜裡我突然想起我大四那一年在報社實習的經歷。
我當時被安排在政治新聞部門跟記者去跑新聞,因為是實習生,所以大部分時間做的都是打雜的事,比如說把記者老師今天寫出來稿子的基本版面排出來,然後送到校對室初審,接著把校對過後的稿件拿回來修改,再送二審,在這個期間我們還要把稿子交給負責整個專題排版的老師,讓他把各個豆腐塊平衡的放在一整個大版面上。
當時負責排版的老師是一個肉嘟嘟的男生,我已經忘記他的名字了,就叫他小K老師吧。
小K老師是個安靜的男子,至少在我那幾個月的相處時間的感受是這樣,他每天中午來報社,先將今天的新聞版面排出一個雛形,下午坐等記者把稿子拿回來放進去,再根據初審二審三審的結果不停的進行修改。
小K老師很有耐心,一個版面會有很多篇稿子,每一篇稿子的採訪記者都會來跟他打交道,要求加一句話改幾個字或者是一個標點符號,有時候會精確到標題要加大一個字型大小,他會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哼著歌,嘴上一邊說著「別急別急,慢慢來……」然後手中的鍵盤飛快的切換著快捷鍵,三五下就把一個整齊的版面搞定了。
剩下的閒置時間,小K老師會一個人玩植物大戰僵屍,而且是一空閒下來就玩,哪怕是等著一個記者上洗手間的三五分鐘,他也會趕快把剛剛排版的視窗切換到遊戲這邊玩一下。
我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就問他為什麼,他給我的回答是,我的手需要保持敏感度,這樣才能維持新聞版面排版的速度與品質,玩大戰僵屍時每一次他都會用不同的策略去嘗試,這樣還能保持頭腦接受資訊的反應速度。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玩起遊戲來還如此有理有據的,而且還是工作時間。
但是後來有一次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那天晚上我們在值班,突然收到通知說某個新聞需要撤下來,所以值班的記者開始緊急安排替換的稿子,然後重新排版,但是卻發現按照這個速度排版下去,等到明天早上稿子也出不來,於是有人說要打小K老師的電話請求幫忙。
不一會小K老師來了,也是好脾氣慢悠悠的坐下來,然後移動指尖幾下就搞定了,那一刻我看到其他記者拿著版面飛快的拿去審核,再看到周圍一群人大大鬆了一口氣之餘,不停向小K老師表示感謝。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小K老師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也是因為這樣,我想起他每次因為不喜歡運動,於是就很直接的拒絕辦公室舉辦的那些籃球賽羽毛球賽,他每天慢悠悠的在辦公室裡穿梭,然後安靜的在座位上玩遊戲,也不需要跟同事打成一片,但是身邊的同事都會對他客客氣氣,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等著小K老師幫他們排出漂亮的版面來。
從想起這件事之後,我開始集中精力於我的工作本身,我做好每一個月兩期的企劃專題,跟客戶打交道的時候盡量留下文字檔筆記方便到最後能夠統一整理檔案,跟其他部門同事溝通的時候我也透過郵件提出需求,實在需要當面溝通的時候我也會先把事情來龍去脈解釋清楚,然後提出幾個選項好讓他配合我的工作。
工作中還是難免有情緒化或者當炮灰的時候,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這只是一份工作,我沒有必要讓它毀掉我的個人行為,而且工作是可以換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錯位而去討厭一個人,至於有時候需要做很多看起來很無聊沒用的事情時,我不再抱怨說自己是被逼的,我會告訴自己,那就當練習文筆或者蒐集行業資訊當長見識了就好。
***
2
當我到了第二份工作的時候,即使有段時間我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因為我發現自己寫出來的方案沒有辦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不過在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學會說服自己,這就是我的風格,我只需要按照我的邏輯把屬於我的工作部分完成,至於涉及到這個產品的前景好與不好,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我不再去問這些終極問題。
在現在的學習思維裡,很多人會提倡專注是一種能力,尤其是在如今的碎片化資訊時代,能夠區別對待每天所接收到的各種知識觀點更是難能可貴,可是有時候我們卻忘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沒有辦法太過專注。
有人建議要經營自己的人脈,所以盡可能的認識更多的人更好,也有另外一種觀點就是人脈要學會斷捨離,尤其是要遠離負能量的朋友以及社群網站上那些很嚇人的沒有經過科學認證的所謂常識,於是我們一直強調要遠離有毒的雞湯以及那些不切實際的勵志故事。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雖然這麼做了,但是我們依然覺得焦慮,依然因為身邊的人評價你的瞬間就把你建立很長一段時間的自信給推翻掉。
而且有時候這些推翻是很有用的,比如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那個女生一年後就嫁人結婚生孩子當家庭主婦了,那個時候你覺得她太早把自己的一生就託付了,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可是這麼些年下來你發現她還是過得好好的,也沒有出現什麼狗血的情節讓你證明自己當初的判斷是對的,所以這一刻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
又比如說你看到有比你年紀大的同事在這座大城市漂泊奮鬥,突然有一天他告訴你他要回老家了,而且是那種真的告別這裡回到故鄉的離開,這個時候你的心裡那份要在大城市拚出一片天地的激情會有些振作不起來,因為你發現按照如今的這個職場發展,你到了他那個年紀也有可能跟他一樣,迫於大城市的壓力也想著回到老家算了,於是你一開始走入這座城市的初心又開始動搖了,然後夜裡也會問自己,反正總要回去的,要是趁著年輕就回老家,說不定還能遇上一些合適的工作機會呢……
這些思考的片段曾經在我的腦海裡糾結過很久,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解開這個困局,直到某一天夜裡冥想的時候,我的腦子裡冒出一個念頭:很多時候我都是拿別人的經歷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所以我自己的價值觀或者是一開始的信念,也會因為別人的結果不一樣而左右搖擺。
那個當家庭主婦的女孩如今過得很好,於是推翻了我一開始覺得女生一定要有自己事業的觀點;那個跟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如今要回老家了,於是推翻了我一開始覺得大城市有更多機會也能成就更多夢想的觀點。
這些以別人的際遇為參考的標準,居然成就了我自己的價值觀論點,這真的是一件讓我後知後覺,更是感覺驚恐的事情!
也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學會了不要理會別人那些多餘的建議跟評論,我也學會了要建立強大的內心不要去理會這些閒言碎語,但是我依舊會因為周圍的議論而玻璃心,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我根本就沒有把建立強大內心這件事情付諸行動,我只是一味的高唱要內心強大,一味的逃避別人的評價,但是卻從來沒有試著如何去做才能內心強大。
明白了這一點以後,我開始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下手,我先跟我最親近的兩個閨密建立了一個群組,和那些純粹分享無聊八卦跟買買買的姐妹群組做出區別,我在這個小空間裡跟她們分享我內心的一些規劃,大的方面比如說想以什麼樣的方式過一生,實際的方面包括準備什麼時候結婚要小孩,打算在這個城市裡安居樂業該做什麼樣的準備,以及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些夢想清單的事項,這些我都一一和她們分享。
做完這件事情後,雖然感覺生活什麼都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心裡卻舒暢了很多,因為我開始把自己內心很虛的一些思考落地呈現出來,並和她們分享,於是她們開始知道,那些家庭主婦跟事業女性的討論跟我們無關,那些是否應該逃離一線城市的討論也跟我們無關。
因為我找到了第三條路的出口,我開始專注於完善我自己當下所要完成的人生事項,我覺得我的生活是有追求的,這份動力不再跟別人的評價討論有關,也不需要每天安慰自己要內心強大,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僅僅是,用自己的經歷去證明我的邏輯思考是符合我自己的規劃的,這跟對錯無關,跟別人的人生選擇更是無關。
***
3
我還將我的社群好友群組做了一個標籤分類,大概是不同的討論群組裡該如何自我定位,比如說我跟前同事建立的群組,這個空間裡我們通常會分享一些關於互聯網行業的有用新聞,或者是一些創意包裝文案企劃有關的東西;比如說我跟另外一批同事建立的群組,我們會分享關於讀書健身的心得體會,或者是公司當地一些吃喝玩樂的建議。
我從原來的被動跟著別人的發言走,轉變為嘗試著在這個群組裡建立我自己的標籤,比如在第一個群組裡,我給自己的角色就是互聯網行業興趣愛好者,第二個群組裡我給自己的角色,就是一個完善自己的樂享生活愛好者。
這些感覺一旦建立起來了,那就沒有人會問起你為什麼要跳槽到互聯網工作的問題,也沒有人會問你在大城市打拚覺不覺得辛苦這樣的問題,也不會有人提出既然要享受生活那就不應該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一定要去看書旅行什麼的。
在這些同類的磁場裡,每個人都開始跟我分享那些我想要的東西,至於那些負面的能量或者是沒有意義的提問或者質疑,也都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就不會再拿別人的例子來混淆我價值觀的建立,我感覺生活瞬間清淨了好多。
於是我開始明白,當我向別人分享或者梳理好一種固定的價值觀,就不會再受到另外一種價值觀的強加干擾,就比如說我們的父母總擔心我們在外打拚過得不好,以前的我們總是不停跟他們解釋再解釋,殊不知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該讀書旅行該升職加薪該結婚生孩子就一一去做,他們看到這些結果,要比你跟他們嘮叨「我就是不願意回老家,老家有什麼好?」要有用千百倍。
有很多人問過我,當自己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要怎麼樣獲得內心的平和,怎麼才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怎麼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動?
我目前能得到的答案就是,既然別人的閒言碎語跟關懷建議沒有辦法逃避,那就想辦法自己開闢出一條路來。
你不只是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這些人,告訴自己這些人的人生與你無關,你還必須要讓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他們真的跟你不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遠到他們自己發覺這個議論只是自己純粹的無聊扯淡。
那這個時候多嘴的他們幹什麼去了呀?
他們去騷擾另外一個跟他們差不多水準,但是又稍稍有一點特立獨行的人了。
期待這一個特立獨行的孩子,也能早日脫離當前的困局,跑起來,跑得越遠越好。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128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飛速移動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資訊] DJB官網日本暢日卡大阪使用心得- 看板Japan_Travel 的評價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問題] 日本上網選擇- 看板Japan_Tra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黑特蝦皮悠遊購SIM卡假4G? - 旅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開箱日本網卡 - 個人看板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飛速移動| Taipei 的評價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飛速移動的推薦,PTT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抱怨] 蝦皮購買中國網卡- 看板e | 飛速移動ptt - 訂房優惠 的評價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飛速移動ptt - 哇哇3C日誌 的評價
- 關於飛速移動評價 在 飛速移動日本 :: 最新工商業登記 的評價
飛速移動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那些你不想過的生活,一直有人正在過著,那些你一直認為很難的遭遇,其實不過就是生活本身……
工作中還是難免有情緒化或者當炮灰的時候,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這只是一份工作,我沒有必要讓它毀掉我的個人行為,而且工作是可以換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錯位而去討厭一個人……
當自己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要怎麼樣獲得內心的平和,怎麼才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怎麼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動?
你不只是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這些人,告訴自己這些人的人生與你無關,你還必須要讓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他們真的跟你不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遠到他們自己發覺這個議論只是自己純粹的無聊扯淡。
取自《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
最近有人跟我討論我的工作型態,我是說到,我的工作不太穩定,不過比較能做我想做的事。
「至少賺到開心,是吧?!」對方這樣總結。
我本來附和了一下,這段互動就告一個段落。後來想想,也不純然是開心,因為很多人如果處在我的位子上,不會開心的。
以我來說,常常跟不同人互動,他們各自的情緒狀態也不同,是會遭遇大小不等的挫折的,而且還難以預期,至少不像坐辦公室。這如果是換成我所知道的一些朋友,那不安全感就會很強烈。
我同時感到興奮,也同時會有壓力。有時工作排得緊,睡眠就不得已被壓縮。有時工作排得鬆,又怕喝西北風。
相對於「開心」,我更像是不斷做對我來說,有意義的工作。做我的工作,要很有意志力,也要耐煩,更需要抗壓性,還有健康的身體。
這幾天賴芳玉律師問我:「你在做什麼?」
「我也不知道!」這是我常有的回答。
我是真的不太清楚怎麼說明,因為我的工作多變,難以定義。演講是各位可以看到的行程,心理治療是跟不同單位私底下的配合,可是,直播、出席新書分享、幫書寫序、大量閱讀推薦書、跟臉書上的朋友們相互陪伴……,這些林林總總,常常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或許,我的工作就是觀察人,以及思考跟人有關的議題。我常常感恩我能做到這種工作,成長飛速,很難無聊。
職場的議題我很少認真思考,這位作者的職場體悟可以參考。
對了,今天在和平青鳥跟賴律師會討論她的新書,會從她的書中,討論「魔幻、謊言、愛」這三個元素,會不同於之前的直播。歡迎各位朋友也一起來看看這有時間限定的美麗書店!
*********************************
當你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
“ 我知道我不需要迎合所有的要求,也做不到讓所有人喜歡,可是當我身邊縈繞著這些躲避不開的聲音的時候,我還是難以抵擋不被影響。 ”
【文/ 達達令】
1
進入職場的第一年,很多人提醒我要保持低調千萬不要樹大招風,於是我就安靜的做一個職場小白,盡量不跟任何人起衝突,分配下來的事情也會一一完成沒有抱怨。
有一天我的主管找我談話,說我太低調太沉悶了,說部門招你們這一批應屆畢業生進來,就是希望你們有活力一些,也可以活躍團隊的氣氛。
主管還建議我,說你看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那個誰誰誰,他現在就已經開始接手一部分的重要工作了,你應該像他一樣多發言多提建議多表現自己,不然你的職場之路是很難走的。
於是後來的時間裡,我開始要求自己盡量多表現一些,比如主管分配工作的時候能主動承擔,比如部門分享活動的時候多跟同事互動,比如說經常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寫郵件跟主管彙報。
可是當我沉浸在這些希望討好同事以及主管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逐漸變成了一個很焦慮的人。
隔壁桌的同事今天的表情不對,我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今天在茶水間倒水的時候沒有跟她打招呼;主管把我昨天寫的方案退回來是不是覺得我寫得一塌糊塗;還有跟隔壁部門同事溝通工作的時候,我總是會提前在心裡問自己一遍,我最近有沒有在開會的時候反駁過他的建議讓他不高興了?
這種感覺讓我開始對職場產生恐懼,有段時間早上一度很害怕起床,走進公司門口打卡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忐忑:天啊! 我祈禱今天不要讓我太心累,最好隔壁同事請假沒來就好了,最好主管出去見客戶就好了,這樣我就不用為了讓他們對我滿意而絞盡腦汁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跟身邊的人說出我的焦慮,於是我開始自己寫日記,有天夜裡我突然想起我大四那一年在報社實習的經歷。
我當時被安排在政治新聞部門跟記者去跑新聞,因為是實習生,所以大部分時間做的都是打雜的事,比如說把記者老師今天寫出來稿子的基本版面排出來,然後送到校對室初審,接著把校對過後的稿件拿回來修改,再送二審,在這個期間我們還要把稿子交給負責整個專題排版的老師,讓他把各個豆腐塊平衡的放在一整個大版面上。
當時負責排版的老師是一個肉嘟嘟的男生,我已經忘記他的名字了,就叫他小K老師吧。
小K老師是個安靜的男子,至少在我那幾個月的相處時間的感受是這樣,他每天中午來報社,先將今天的新聞版面排出一個雛形,下午坐等記者把稿子拿回來放進去,再根據初審二審三審的結果不停的進行修改。
小K老師很有耐心,一個版面會有很多篇稿子,每一篇稿子的採訪記者都會來跟他打交道,要求加一句話改幾個字或者是一個標點符號,有時候會精確到標題要加大一個字型大小,他會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哼著歌,嘴上一邊說著「別急別急,慢慢來……」然後手中的鍵盤飛快的切換著快捷鍵,三五下就把一個整齊的版面搞定了。
剩下的閒置時間,小K老師會一個人玩植物大戰僵屍,而且是一空閒下來就玩,哪怕是等著一個記者上洗手間的三五分鐘,他也會趕快把剛剛排版的視窗切換到遊戲這邊玩一下。
我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就問他為什麼,他給我的回答是,我的手需要保持敏感度,這樣才能維持新聞版面排版的速度與品質,玩大戰僵屍時每一次他都會用不同的策略去嘗試,這樣還能保持頭腦接受資訊的反應速度。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玩起遊戲來還如此有理有據的,而且還是工作時間。
但是後來有一次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那天晚上我們在值班,突然收到通知說某個新聞需要撤下來,所以值班的記者開始緊急安排替換的稿子,然後重新排版,但是卻發現按照這個速度排版下去,等到明天早上稿子也出不來,於是有人說要打小K老師的電話請求幫忙。
不一會小K老師來了,也是好脾氣慢悠悠的坐下來,然後移動指尖幾下就搞定了,那一刻我看到其他記者拿著版面飛快的拿去審核,再看到周圍一群人大大鬆了一口氣之餘,不停向小K老師表示感謝。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小K老師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也是因為這樣,我想起他每次因為不喜歡運動,於是就很直接的拒絕辦公室舉辦的那些籃球賽羽毛球賽,他每天慢悠悠的在辦公室裡穿梭,然後安靜的在座位上玩遊戲,也不需要跟同事打成一片,但是身邊的同事都會對他客客氣氣,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等著小K老師幫他們排出漂亮的版面來。
從想起這件事之後,我開始集中精力於我的工作本身,我做好每一個月兩期的企劃專題,跟客戶打交道的時候盡量留下文字檔筆記方便到最後能夠統一整理檔案,跟其他部門同事溝通的時候我也透過郵件提出需求,實在需要當面溝通的時候我也會先把事情來龍去脈解釋清楚,然後提出幾個選項好讓他配合我的工作。
工作中還是難免有情緒化或者當炮灰的時候,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這只是一份工作,我沒有必要讓它毀掉我的個人行為,而且工作是可以換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錯位而去討厭一個人,至於有時候需要做很多看起來很無聊沒用的事情時,我不再抱怨說自己是被逼的,我會告訴自己,那就當練習文筆或者蒐集行業資訊當長見識了就好。
***
2
當我到了第二份工作的時候,即使有段時間我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因為我發現自己寫出來的方案沒有辦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不過在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學會說服自己,這就是我的風格,我只需要按照我的邏輯把屬於我的工作部分完成,至於涉及到這個產品的前景好與不好,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我不再去問這些終極問題。
在現在的學習思維裡,很多人會提倡專注是一種能力,尤其是在如今的碎片化資訊時代,能夠區別對待每天所接收到的各種知識觀點更是難能可貴,可是有時候我們卻忘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沒有辦法太過專注。
有人建議要經營自己的人脈,所以盡可能的認識更多的人更好,也有另外一種觀點就是人脈要學會斷捨離,尤其是要遠離負能量的朋友以及社群網站上那些很嚇人的沒有經過科學認證的所謂常識,於是我們一直強調要遠離有毒的雞湯以及那些不切實際的勵志故事。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雖然這麼做了,但是我們依然覺得焦慮,依然因為身邊的人評價你的瞬間就把你建立很長一段時間的自信給推翻掉。
而且有時候這些推翻是很有用的,比如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那個女生一年後就嫁人結婚生孩子當家庭主婦了,那個時候你覺得她太早把自己的一生就託付了,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可是這麼些年下來你發現她還是過得好好的,也沒有出現什麼狗血的情節讓你證明自己當初的判斷是對的,所以這一刻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
又比如說你看到有比你年紀大的同事在這座大城市漂泊奮鬥,突然有一天他告訴你他要回老家了,而且是那種真的告別這裡回到故鄉的離開,這個時候你的心裡那份要在大城市拚出一片天地的激情會有些振作不起來,因為你發現按照如今的這個職場發展,你到了他那個年紀也有可能跟他一樣,迫於大城市的壓力也想著回到老家算了,於是你一開始走入這座城市的初心又開始動搖了,然後夜裡也會問自己,反正總要回去的,要是趁著年輕就回老家,說不定還能遇上一些合適的工作機會呢……
這些思考的片段曾經在我的腦海裡糾結過很久,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解開這個困局,直到某一天夜裡冥想的時候,我的腦子裡冒出一個念頭:很多時候我都是拿別人的經歷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所以我自己的價值觀或者是一開始的信念,也會因為別人的結果不一樣而左右搖擺。
那個當家庭主婦的女孩如今過得很好,於是推翻了我一開始覺得女生一定要有自己事業的觀點;那個跟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如今要回老家了,於是推翻了我一開始覺得大城市有更多機會也能成就更多夢想的觀點。
這些以別人的際遇為參考的標準,居然成就了我自己的價值觀論點,這真的是一件讓我後知後覺,更是感覺驚恐的事情!
也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學會了不要理會別人那些多餘的建議跟評論,我也學會了要建立強大的內心不要去理會這些閒言碎語,但是我依舊會因為周圍的議論而玻璃心,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我根本就沒有把建立強大內心這件事情付諸行動,我只是一味的高唱要內心強大,一味的逃避別人的評價,但是卻從來沒有試著如何去做才能內心強大。
明白了這一點以後,我開始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下手,我先跟我最親近的兩個閨密建立了一個群組,和那些純粹分享無聊八卦跟買買買的姐妹群組做出區別,我在這個小空間裡跟她們分享我內心的一些規劃,大的方面比如說想以什麼樣的方式過一生,實際的方面包括準備什麼時候結婚要小孩,打算在這個城市裡安居樂業該做什麼樣的準備,以及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些夢想清單的事項,這些我都一一和她們分享。
做完這件事情後,雖然感覺生活什麼都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心裡卻舒暢了很多,因為我開始把自己內心很虛的一些思考落地呈現出來,並和她們分享,於是她們開始知道,那些家庭主婦跟事業女性的討論跟我們無關,那些是否應該逃離一線城市的討論也跟我們無關。
因為我找到了第三條路的出口,我開始專注於完善我自己當下所要完成的人生事項,我覺得我的生活是有追求的,這份動力不再跟別人的評價討論有關,也不需要每天安慰自己要內心強大,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僅僅是,用自己的經歷去證明我的邏輯思考是符合我自己的規劃的,這跟對錯無關,跟別人的人生選擇更是無關。
***
3
我還將我的社群好友群組做了一個標籤分類,大概是不同的討論群組裡該如何自我定位,比如說我跟前同事建立的群組,這個空間裡我們通常會分享一些關於互聯網行業的有用新聞,或者是一些創意包裝文案企劃有關的東西;比如說我跟另外一批同事建立的群組,我們會分享關於讀書健身的心得體會,或者是公司當地一些吃喝玩樂的建議。
我從原來的被動跟著別人的發言走,轉變為嘗試著在這個群組裡建立我自己的標籤,比如在第一個群組裡,我給自己的角色就是互聯網行業興趣愛好者,第二個群組裡我給自己的角色,就是一個完善自己的樂享生活愛好者。
這些感覺一旦建立起來了,那就沒有人會問起你為什麼要跳槽到互聯網工作的問題,也沒有人會問你在大城市打拚覺不覺得辛苦這樣的問題,也不會有人提出既然要享受生活那就不應該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一定要去看書旅行什麼的。
在這些同類的磁場裡,每個人都開始跟我分享那些我想要的東西,至於那些負面的能量或者是沒有意義的提問或者質疑,也都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就不會再拿別人的例子來混淆我價值觀的建立,我感覺生活瞬間清淨了好多。
於是我開始明白,當我向別人分享或者梳理好一種固定的價值觀,就不會再受到另外一種價值觀的強加干擾,就比如說我們的父母總擔心我們在外打拚過得不好,以前的我們總是不停跟他們解釋再解釋,殊不知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該讀書旅行該升職加薪該結婚生孩子就一一去做,他們看到這些結果,要比你跟他們嘮叨「我就是不願意回老家,老家有什麼好?」要有用千百倍。
有很多人問過我,當自己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要怎麼樣獲得內心的平和,怎麼才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怎麼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動?
我目前能得到的答案就是,既然別人的閒言碎語跟關懷建議沒有辦法逃避,那就想辦法自己開闢出一條路來。
你不只是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這些人,告訴自己這些人的人生與你無關,你還必須要讓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他們真的跟你不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遠到他們自己發覺這個議論只是自己純粹的無聊扯淡。
那這個時候多嘴的他們幹什麼去了呀?
他們去騷擾另外一個跟他們差不多水準,但是又稍稍有一點特立獨行的人了。
期待這一個特立獨行的孩子,也能早日脫離當前的困局,跑起來,跑得越遠越好。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128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飛速移動評價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走,回中國!” 中國正經歷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歸國潮】
這是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人員回國,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達58.48%。
“大磁場”的引力
“我想回中國”,不做巨變的旁觀者,要做巨變的創造者
“你想回中國?”
“對,這個機會很有吸引力。”
“你這個方向系里缺人,終身教職何其寶貴,有人夢寐以求卻沒有拿到。”
“謝謝您的好意。我去意已定。”
美國東部時間2017年1月26日,已獲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終身教職的副教授鄧巍巍向系主任請辭回國。
4月27日下午。在美國講臺上完最后一堂課后,鄧巍巍拍拍手上的粉筆灰,與學生作別。此時,他在美國居住15年,任教已整整7年。
是留還是走?鄧巍巍不是沒有糾結過、徘徊過。“你從哪里來?”在美國的那些年,這個眾所周知的終極問題時常拷問著他的內心。
2016年9月15日,中國“天宮二號”成功發射。曾經的大學同學坐在發射指揮大廳里參與發射,而身在美國的鄧巍巍只能靠刷朋友圈,來了解發射的情況。
那是一種游離于家門外的感覺,這感覺撞擊著他的心,也讓他找到了那個終極問題的答案。
飛速發展的祖國,有著強大的磁力,吸引著他踏上歸國的路。
“梁園雖好,非久戀之鄉!”早于鄧巍巍5年回國的袁軍華喜歡用錢學森的這句話詮釋他的離開。
“我怕再不回來就晚了!我不想當祖國發展的看客!”
2012年,袁軍華受召于“千人計劃”青年項目,結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工作,回到位于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兩年后,他的夫人,同樣就讀于加州理工學院的張榕京回國。
……
歸去來兮,許多人遵從的是內心的呼喚。
“希望廣大海外學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國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斗中實現自身價值,努力書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2014年初,一封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留德學子的回信從中南海傳遍全球:“走,回中國!”一時間,歸國成潮。
國際大咖回來了——
2017年,蜚聲中外的“大師”、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是迄今為止世界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圖靈獎”得主中唯一一位亞裔專家。
實際上,姚期智早已“歸心似箭”——十余年前,他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在清華,他先后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理論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和量子信息中心,親自授課,指導學生論文,其計算機科學實驗班被外界稱為“姚班”。十余年間,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從這里邁向世界學術舞臺。因為“分量重”,姚期智回國被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中國的“風向標”。
領軍人物回來了——
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高能物理王貽芳、人工智能甘中學、新藥創制丁列明……他們的回歸使中國在各自領域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提高了10年到15年。
夫妻雙雙把家還——
從加拿大歸來的一對夫妻何理、盧宏瑋,丈夫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妻子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回到祖國我們現在已經參與到國家級重大工程建設中,覺得特別有成就感,這在國外是很難想象到的。”盧宏瑋說。
同門團隊把業創——
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率高徒陳宇翱、陸朝陽先后回國,三人三奪世界量子電子學和量子光學領域最高榮譽——菲涅爾獎。他們在回國后組建了一支中國物理界的“夢之隊”。
潘建偉主持研制的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包括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在內的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英國《自然》雜志評價: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不到十年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勁旅。
“80、90后”登場了——
《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雜志評選的2015年度全球杰出青年創新人物(TR35),中國“80后”青年科學家戈鈞躋身其中。
從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后一畢業,戈鈞即選擇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大學,回來時,帶著懷孕的妻子。“中美之間的科研條件在迅速縮小差距。”戈鈞說。
從第十二批“千人計劃”青年項目開始,而1980至1984年齡段成為絕對主力,“90后”首次闖入“青千”榜單。
潮涌東方,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來了史上規模最大、領域最多、范圍最廣的留學潮和歸國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說。
中國留學人才的加速回流形成態勢成為“現象級”:1978年,歸國人員僅以數百人計;2009年回國人員數量首次突破10萬人,2012年27萬人,2016年突破40萬人……
人員結構從“高精尖”向多層次擴展。從業領域從科研向創業、公共服務等多元化擴展,堪稱全方位“登陸”。“尤其是最近5年呈現規模化、常態化,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形成‘不落潮’。”中央組織部人才工作局局長孫學玉說。
“大磁場”的魔力
歸國人才找到了創新創業的大舞臺,“迎來了黃金時間”
2009年,不平常的一年。
那時,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的燕紹九博士正在美國懷俄明大學做訪問學者。“只有身臨其境才真切體會到,對美國而言,肇始于華爾街的那場金融危機比當年的14級颶風‘比爾’更恐怖。”
危機的寒風迅速吹到科研領域,經費投入青黃不接。“很多研究中斷了。項目批不下來,研究生縮招。”燕紹九回憶說。
此時的中國,一個傾全國之力的引才聚才計劃正在醞釀。2008年的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
孫學玉表示,海歸主要是被“吸”回來的。
這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大磁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指導下,中央組織部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組成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小組。各地各部門建立引才工作小組或辦事機構。
人才項目推動引才聚才。繼中央啟動國家“千人計劃”后,各省區市、高校、大型企業及社會組織的“海外引才計劃”全速推進。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蘇的“雙創計劃”、陜西的“百人計劃”、廣東的“珠江人才計劃”、深圳的“孔雀計劃”……多地把引才辦事處設在了國外,有的甚至把引才聯絡辦公室開設到了美國知識密集度最高的硅谷。
10天,輾轉3國5個城市、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拜訪3名諾獎級、院士級戰略科學家以及10余個海外產業領軍人才團隊……這是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武漢市委組織部長楊漢軍生前的“招才”時間表。“引進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個創新團隊,甚至帶動一個創新產業。”這是楊漢軍生前心中的急迫……
現年60歲的崔平曾是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所長,但是在同事們眼中,她更像是一名“知心大姐和大管家”。
2013年12月11日,美國硅谷。寧波材料所的兩場招聘會分外熱鬧,每場近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慕名而來。
與7年前相比,崔平的感受是“冰火兩重天”。第一次赴美國招才,她拉著幾十公斤重的宣傳冊,穿梭在不同的會場,問津者寥寥。
崔平率領招聘團隊四面出擊,開展全球“相馬”大行動。連美國硅谷都設立了人才聯絡處。如今,寧波材料所云集了800余名科研人員,其中院士1位,海外高層次人才200余位。寧波材料所平地起高樓,站在了科研的領先位置。
為促進歸國科學家安心工作,中央和地方不斷完善政策。為海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入出境、稅收、醫療待遇、社會保險、子女入學、配偶就業、項目申請、經費補助等提供政策支持。
這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新的大舞臺——
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起世界上最先進的強磁場實驗裝置的故事,是近年來“歸國圈里”的美談。
“強磁場有強魔力。”“越比較越自信。”率先回國的“頭雁”、強磁場中心副主任王俊峰說的感言,道出了這8位博士的共同心聲。國內的科研條件今非昔比,在這里可以擁有“獨立實驗室”,而在美國是很難實現的。
他們看到,位于貴州山區的“中國天眼”、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陽”、廣東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北京懷柔的“北京光源”……一個個大科學工程或相繼完工,或即將上馬。
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57萬億元,比2012年提高52.5%,年均增長11.1%,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調查中有81%的留學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創業機會比國外“要更好,甚至好得多”。
這就是中國“大磁場”的魔力,歸國人才在這里找到了創業的大天地——
龐大的市場,為歸國人才創業提供廣闊的舞臺;升級的需求,讓歸國人才所掌握的高技術得以施展。他們創辦的環保、新能源、生物、金融等領域公司,如雨后春筍在中國大地上快速萌生、成長。
“二維碼居然已經取代了大媽的零錢筐。”讓全球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美國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漆遠沒有想到的是,一次回國的經歷,讓他對中國創新刮目相看。
“萬萬沒想到,中國市場的魔力如此強大。”漆遠告訴記者,他回國后加入的螞蟻金服團隊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普惠金融服務,公司形成了獨特的“硅谷幫”現象。
中科合成油公司總經理、首席科學家李永旺這樣感嘆:“我要是留在國外的話,一輩子只能給國外的‘大牛’打下手、當跟班。”如今,中科合成油與神華集團合作在寧煤投產成功煤制油項目,已占據世界全面領先優勢。
七月的黃淮平原,太陽頂著天高。連續襲來的熱浪,焦烤著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吳麗芳和她“80后”“90后”的學生們。
為了搶建一個移動羊棚進行農牧耦合改土技術試驗,他們的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我們有3個核心試驗示范區,在懷遠、渦陽、太和縣,走一遍得三四天。我是基本上兩周去一次,車上放個袋子,里面放著球鞋、膠鞋、草帽。”吳麗芳說,現在化肥能撒,農機能開,有時在農村一待就是幾個月。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袁隆平帶領團隊攻關“雜交水稻”技術,幫助解決中國人吃飽飯的問題。如今,從新加坡歸來的吳麗芳,依托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作為中科院“第二糧倉科技工程”總協調人,求解“從‘吃得飽’到‘吃得好’”的“糧食安全方程式”。
小麥赤霉病,多見于黃淮海平原,被稱為“小麥癌癥”。吳麗芳從新加坡回國后,與它對陣了三年。團隊通過交叉學科研制出一種隱性納米防護膜,噴一次,就像是給小麥涂一層防曬霜,赤霉病的發病率可降低50%至70%。項目目前已進入產業化商談階段,計劃明年上市。
談起歸國的感受,吳麗芳說:“中國這個‘大磁場’的設置是為科學家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我們因此迎來了科研的黃金時間,想干啥就能干成啥。”
“大磁場”的活力
做偉大復興“生力軍”,助力祖國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
穿越歷史的星空,總會發現那相似的足跡——
一部百年中國留學史,就是一部推動中國近現代化的變革史。
150年前,容閎、詹天佑、茅以升等中國早期留學生,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先驅;
60多年前,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鄧稼先等留學歸來,成為建設新中國的棟梁……
時至今日,中國留學生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經過多元文化的熏陶、全球化視野的歷練,有著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意愿,是全新的國際化人才群體。
他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世界?
“海歸科學家作為知識技術轉移的人才力量,正逐漸成為中國學術發展與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高新技術應用的推動者、推動中國創業發展的領跑者。”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有關負責人指出。
——促進基礎科研水平大幅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0%以上的兩院院士,都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千人計劃”分13批引進7000余人,絕大多數來自美歐等科教發達國家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包括6名諾貝爾獎得主、80余名美歐等發達國家科學院、工程院等院士。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施一公等海外回國人才帶領下,自2009年以來,已在《自然》《科學》等世界頂級期刊上發文70多篇,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
8年前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短信:“希望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這條信息,他的學生,“80后”的青年科學家陸朝陽在手機里存儲至今。陸朝陽與老師潘建偉有一個“心靈契約”:老師推薦他去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量子技術,他承諾學成回國效力,把最新理論和方法帶回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潘建偉分赴海外學習的弟子,以極高的“歸巢率”陸續回國。正是這樣一支隊伍的歸巢,使得中國近年來量子科研異軍突起,連續在量子理論、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涌現世界級成果,在量子革命的發展史上,標注下新的印記。
——助推科技創新創業大潮。
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后創建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形成創業文化,為中國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如李彥宏創立百度公司等,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創辦的企業已有73家掛牌上市。“千人計劃”專家、浙江貝達藥業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三個、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凱美納”;同為“千人計劃”專家的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德超,回國后帶領團隊開發上市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生物創新藥“康柏西普”,是我國近10年批準上市的第一個大分子藥物。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升至2016年的56.2%,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發明專利申請受理躍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領先地位,其中海外留學人才做出積極貢獻。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00多個,入園企業2.4萬家,2015年技工貿總收入超過2800億元。
——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017年5月,我國南海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將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重要影響,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盧海龍擔任試采工程首席科學家。載人航天、“天河”高性能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蛟龍”系列深海潛水器等戰略高技術突破背后,留學人才身影頻現。
2017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而在10天前,最懂“天眼”的南仁東,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對于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這位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高材生,放棄日本國立天文臺客座教授職位,將生命燃燒在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促進國際交流和對外開放。
一些專家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國方案”,推動重要國際性學術會議在中國召開,提高了我國在相關領域學科的國際地位。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回國,人才集聚效應日益凸顯,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撬動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千人計劃”的實施,推動各單位在人才和科研機制上大膽突破、先行先試、新人新策、特事特辦,實現“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許多專家帶回先進科研管理理念和經驗做法,對國內人才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積極影響。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實行“科學家為主”的管理機制,較短時間內實現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雙豐收,成為國內科研機構改革的“試驗田”。
“中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形成了重視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圍,形成了從政策到落地的系列人才保障。”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說,抓住祖國發展的難得戰略機遇期,當代留學人員不斷書寫復興路上的精彩篇章。
“大磁場”的偉力
從“索我理想之中華”到“興我理想之中華”,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
2017年9月12日,G81次,一趟開往中原的“人才列車”,滿載著海歸學子。這一天,歐美同學會在鄭州召開年會,海歸大軍吹響集結號。
美、德、英、法……他們的足跡遍布世界每一個角落;學術前輩、先進青年,他們帶回來最先進的知識、最前沿的理念。
“讓我再講幾句好不好?”“請再給我五分鐘,五分鐘就行。”……他們爭先恐后地發言,傳遞著綠葉對根的情意。
104年前,顧維鈞等人發起歐美同學會,希冀用國外先進的科學文化和進步理念,為國家強盛貢獻力量。可在積貧積弱的年代,多少人報國無門,抱憾終身。
今天,歐美同學會的命運發生了驚人的逆轉。歸國對于留學生們而言,不再是“毅然決然”的抉擇,而是擁抱希望的“欣欣然”。他們成了中國創新創業的領跑者和生力軍。
百年潮,中國夢。
歷史的大潮逐夢浪高。
“從上世紀美國、日本、韓國3個國家的成功趕超看,實行人才優先戰略,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孫學玉表示,誰搶占了人才培養、吸引和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贏得了未來。
西方媒體評價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中國將其視為令其站在科技前沿、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到新水平的關鍵捷徑。
“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這些強盛的起點在于人才。”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面對“兩個‘一百年’”的目標,我們對人才的渴求超乎尋常,我們需要做得更多。
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人才需要“掐尖”。
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公派留學生,1987年底,白春禮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回中國。“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他說。
白春禮把當時國際最先進的納米技術研究帶到了國內。29年后,已經成為中科院院長的他,又把王中林——國際上研究納米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引回國內。
王中林是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他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又因在納米技術領域的基礎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這是中國緊缺的拔尖人才。對比美國20多人的實驗室,中科院為他提供了200人的團隊,相同的文化背景、良好的合作氛圍——王中林舍不下如此優厚的科研條件。“回國吧”,2016年,王中林做出了決定。
“人才計劃不是拔苗助長,也不能‘請來女婿氣走兒子’。”在白春禮看來,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穩定關鍵人才、培養未來人才,是引才聚才的理想路徑和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越來越重視柔性引才。尊重人才流動規律,但求所用,不求所有。回來,我們歡迎;再走出去,再回來,我們還歡迎。”孫學玉說。
不拒眾流,海納百川。引才、育才和推送人才并重,中國不斷為全球人才競相在華創新創業提供沃土。
中國仍處于引才“黃金機遇期”,正在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
2017年的一個夏日,太湖邊的演播廳內座無虛席。一場由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主辦的海外歸國留學人員主題音樂會在這里舉行。
著名海歸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演奏的《梁祝》、吉林大學黃大年先進事跡報告團的散文朗誦、演奏家鄧建棟領奏的二胡曲……
“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一首《東方之珠》,也是一部“赤子曲”,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字眼無不叩響在人們心間。
百年前,也是透過這水與天的相連,求學海外的學子們從海上歸來,共同凝聚起全民族千千萬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千難萬險。大海,隔不斷一位位游子思念祖國的赤誠之情;海浪,寄托著一代代海歸始終不渝的強國之夢。
“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扎在土里。”習近平總書記用的比喻,形象而又深情。
有一種海魚名鮭,不管游到何處,成熟后都會踏上逆水返鄉的旅程,只為心中唯一的夢想——回到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中國夢激蕩最大“海歸潮”。
飛速移動評價 在 [問題] 日本上網選擇- 看板Japan_Trave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好
本人預計明年會去日本遊玩
以下是簡單資訊:
兩人十天九夜
上網需求量大需要吃到飽方案
旅伴工作性質的原因可能無法拔sim卡
============================================================================
最近在研究上網問題
以往是都以租借分享器為主
沒有嘗試過網卡
看到現在很多人推的eSIM覺得很新鮮有心動到
以下是我列出幾點網路方案
想請教版上各位大大們的建議~
1.DJB暢日卡eSIM+開手機熱點分享給旅伴
優點:身上不用多帶一台分享器
缺點:若10天24小時都開著熱點,手機可能會發燙+常常很快沒電
(我的手機型號是i12 pro,旅伴是i8 plus)
2.DJB暢日卡實體卡+購買行動wifi分享器
優點:可以自行挑選體積小、續航力較好的分享器
缺點:多花一筆買分享器的錢、只有出國才用得到、網上資料很少可行度是個問號
目前研究的分享器型號有:NETGEAR AC797(日版)
FUJISOFT FS040W
TP Link M7350
D-Link DWR933
以上四款,請問有大大使用過嗎?
3.老樣子繼續租分享器
優點:不用動腦、還算穩定、有問題直接找出租公司
缺點:續航力最久只能撐8~10小時、身上必須多帶行動電源
感謝各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147.8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apan_Travel/M.1666751761.A.1B2.html
在這邊跟大大們回報一下結果~
考慮到各位提及的優缺點再做了一下功課
剛好我跟旅伴都是台哥的月租戶
所以最後決定我用台哥的漫遊通esim、旅伴用台哥原號漫遊
兩種不同方式也可以分散風險~
分享器就不考慮啦
感謝大大們!
※ 編輯: anna10tw (114.42.147.81 臺灣), 10/27/2022 19:50:29
... <看更多>
飛速移動評價 在 #黑特蝦皮悠遊購SIM卡假4G? - 旅遊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08/19於蝦皮拍賣上的實體店面,購買日本大阪4G吃到飽SIM卡,今天下飛機後,插入SIM卡網速並非賣家所宣稱4G高速吃到飽,僅支援4G訊號,並非4G速度, ... ... <看更多>
飛速移動評價 在 [資訊] DJB官網日本暢日卡大阪使用心得- 看板Japan_Travel 的推薦與評價
使用時間:2023.6月底(端午節假期)
購買的方案:在DJB的官網購買暢日卡,流量是吃到飽的,共買了6天,總共640元
(官網最多可以買到30天,可彈性選擇)
出去玩的前些日子都太忙,大概前五天才想起要買網卡這件事,還好送貨還算快,大概過
兩天就收到SIM卡,SIM卡裡面有包含說明書、SIM卡本人,以及取卡針,操作方法很簡單
,我是在飛機降落前10分鐘就先換好卡,只是原本的卡片要記得收好就是,下飛機後關閉
飛航模式就可以使用。
使用狀況:
收訊的狀況都還蠻穩定的,因為我們這次是自由行,很多行程都要靠自己去找,變成
google map是不可缺少的,但不管是在地鐵或是市區,收訊都是蠻良好,也沒有降速的問
題,基本上和在台灣是一樣的,只是測出來的結果不確定是不是受到人潮或景點的影響,
數據看起來沒有那麼飛速,但使用上都跑蠻快的,用IG發文、看限動,或是用Youtube看
影片是沒問題的!
整體來說使用的經驗蠻不錯的,下次如果有要再去日本會再購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8.173.2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Japan_Travel/M.1689140005.A.F87.html
版上推
※ 編輯: chevady1995 (118.168.162.53 臺灣), 07/13/2023 15:23:1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