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你的50年老酒如此好喝?-財訊第627期
前些時候-就在部桃群聚感染尚未爆發、疫情還不是那麼緊張的時候,我參加了一場餐酒會活動,現場媒體、達人和品牌全都是老朋友,兩道菜後,很自然的端起酒杯四處遊走聊天抬槓。一位我十分敬重,也是台灣最資深的品牌大使,基於教導晚輩的愛護立場,苦口婆心的一再「大聲」告訴我:「威士忌是要用心去感受、去欣賞的,不要用腦袋去分析」,我敬受教誨,連番認錯,舉杯齊眉一飲而盡。
其實我並非情急之下的塘塞,我完全贊同威士忌的美好如果不能用心去感受,大概就只剩下酒精而已。不過在那一瞬間,我稍微擴大解釋了所謂的「心」,可不只嗅覺與味覺而已,喝酒的環境與人所共同塑造的氛圍,全都是用心的範圍。酒對環境不對,或環境對了而酒不對,都無法達到醺陶陶的境界。什麼是酒對環境不對?例如聲光宴飲場合,手中美酒受到食物影響,便難以體會杯中物醞釀的荏苒時光。而什麼又是環境對了而酒不對?凜然冬夜一燭燈火,翻遍家中僅存冰涼的啤酒,可能淒寒意起,更添孤寂。
所以影響酒中風味的因素絕對不是只有嗅覺與味覺。假設,當我們有機會端起一杯五十年老酒,理智基本上斷線,只想一頭埋入杯中去好好享受。但且慢,這裡的「五十年」是極度誘惑的關鍵字眼,若加上琥珀色的酒液、晶瑩剔透的水晶杯和主持人娓娓道來的歷史掌故,視覺、聽覺或手指尖端傳來酒杯的觸覺,立即在我們大腦聯合運作,甚至嗅覺與味覺尚未發揮作用之前,已經先為這杯酒刻上「珍稀而美」的標籤,以致入口後,讚嘆與吁訝齊飛,笑顏共辭藻一色。
沒有對錯,我們的大腦就是這麼容易受導引,或欺瞞,以致各大國際烈酒競賽,通常會將不同酒齡、不同區域(國家或地區)的酒款分開評比,原因在於,假如美感的體驗是如此主觀,又如此受制於外在條件,不如先行區分以示公平。相對於分類競賽,我獨鍾酒齡、桶型、地域、風味屬性全數被打破的「麥芽狂人大賽」,無論是四十年的波本桶或無年分的初填雪莉桶、台灣的重泥煤與印度的風味桶,都在相同的基準下較勁,而所謂的基準,則是評審們毫無頭緒、完全盲飲的情況,取其感官的平均,每位評審都擁有相同的權重,答案公開前沒有人知道自己喝的酒款是什麼。
由於外部條件多半與售價相關,而售價又會干擾品飲評價,所以消費者通常會要求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包括酒廠、酒齡、酒精度及/或橡木桶處理,反而需要用心感受的風味不在其中。調酒師呢?他們必須時常品評從剛蒸餾出來的新酒到熟陳數十年的老酒,該如何杜絕條件的影響?
格蘭菲迪的首席調酒師布萊恩金斯曼曾說,他的日常工作分為兩大塊,其一是品質管控,眼前的樣品只有「是」與「否」兩個答案,合乎標準為「是」,出乎尋常則「否」,不需要灌入任何個人情感。但是調製酒款時,由於作品將在未來與消費者連結,因此有其生命意義。調製完成後,他會花長時間做多次品飲,將每一次品飲的心得記錄下來,而紀錄使用的詞彙也將斟酌再三,以便與消費者溝通。
不過這裡又衍生出新的議題:面對生長環境不同、飲食文化各異的消費者,如何選用他們聽得懂的語彙來傳達、觸發個人的感動?這個複雜難解的議題,不惟調酒師需要思考,更是品牌大使時常面臨的課題。大摩的首席調酒師理查派特森回憶,當他剛入行時,只懂得使用如輕、中、重的酒體搭配高雅、圓潤或強壯等形容詞來描述酒款,而後才慢慢學會更精確的語言,例如柑橘味,如果能描述甜美的果實或略顯苦澀的果皮,才能讓消費者更深入領略。
在理性分析下,所謂的「用心感受」應該包含來自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資訊,以及嗅覺、味覺的體驗,最終化作無以言喻的享受。至於為什麼五十年老酒這麼好喝?我何等幸運,最近一次品嚐到的老酒是不可思議的麥卡倫五十二年,讓我只能用窘迫的辭藻記錄當下的感動。但清醒之後不免懷疑,「五十二」這個數字是否會產生先入為主影響?老實說,不可能沒有,即便我自信可以跳脫大多數的外在條件,但誰知道呢?我的大腦很可能欺瞞我。只是若非身為品飲撰述人,我寧可單純的享受,不必去分辨風味,再用我有限的文字能力描繪風情。
「食物嗅覺形容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 咖啡杯測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氣味形容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氣味形容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食物形容詞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食物形容詞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甚至聽覺都可以影響食物感受?!... - VoiceTube 看影片學英語 的評價
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 咖啡杯測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手的咖啡品嚐指南(一)
拖到現在終於寫了第一篇啦!請大家幫我鼓鼓掌。覺得有幫助的話可以分享給喜愛咖啡,及喜愛咖啡色的朋友。
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要怎麼訓練自己的感官?今天我想試試看把我的經驗分享一下。
我以前對咖啡的印象是又苦又澀,對人生的期待則是又甜又美好(對不起離題了)。曾經很不明白咖啡包裝上描述的那些風味到底是不是行銷手法。那麼多形容詞,究竟是怎麼喝出來的?
我想先聊聊怎麼用心地品嚐咖啡,注意力放在哪可以讓你比較快豁然開朗。所以對咖啡品嚐(甚至食物品嚐)有興趣的,這裡的討論希望有幫助。
1. 記住你聞過的味道
之前有提到嗅覺的記憶訓練,其實就是很有用的方法。就像之前稍微提過的,我們對食物的味道印象,其實是結合了嗅覺跟味覺兩種感官(大腦對食物的印象,還包含了觸覺,視覺,甚至聽覺,譬如生菜的清脆聲,會讓人覺得新鮮。但這邊先講”味道”印象),先掌握你這兩項感官能力,對了解咖啡有很大的幫助。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馬上開始認真的感受你每一口吃喝下去的食物。每一次累積的記憶都將在你的資料庫建檔。資料越多當然能做的分析 — 咖啡風味理解,就越詳細。如果你覺得很難對這個味道有深刻的定義,試著比較一下捏著鼻子跟沒捏鼻子吃下去的感受。捏著鼻子時候嗅覺感官被干擾,所以一當你放開手,馬上就會感覺到味道的立體感,這個時候就快點存檔,然後捏鼻子的手可以放開了。
2. 試著練習形容跟命名這個味道
存了那麼多檔案,需要的時候叫不出來豈不是白搭?我一開始也很困擾的就是怎麼喝了這麼多咖啡,每次用上的還是那幾個形容詞好像所有咖啡都一樣。問題就在於,我不知道怎麼抓出對的記憶。有沒有一種情況就是嚐到一種味道明明很熟悉卻怎麼樣都叫不出名字?就像李子維(啊,我叫出名字了)。當你沒辦法連結時,你覺得你記得的味道,其實還沒真正擁有它。就是這麼玄。
日常裡除了熟悉各項食物,也試著逼自己練習給予幾個形容詞來定義這個味道。比如你咬了一口蘋果,感覺到酸甜,也利用嗅覺練習記住了蘋果的香氣,可以給幾個除了“蘋果”以外形容詞嗎?這個味道有點清脆,酸不是尖銳而是圓滑的,味道的顏色是明亮偏白的,香味清新帶點花香。給你自己多一點線索去連結這個味道跟蘋果,下次你嚐到類似的體驗就更容易循線把這個名字捉出來。
我還想說的是,感官經驗跟每個人的背景,記憶印象有很大的關係。當點了咖啡看著小卡,卻品嚐不到上面的味道,並不用氣餒,不用拘泥於你有沒有品嚐到一模一樣的味道。
3. 多比較
常常比較真的會是很快認識咖啡特性的方法。深烘淺烘一起比,更可以理解酸度或醇厚度差別。不同處理法的咖啡一起比,你可以喝出水洗跟日曬的差別。一旦有差別對比,果香是什麼感覺,巧克力甜感是什麼,都會比較明顯。更進階一點的也可以比較一樣處理法但是不同國家的豆子,比如哥倫比亞水洗跟瓜地馬拉水洗,會是很有趣的練習。
最後,這些分享不會讓你看完就變大師,其實任何的文章或是書籍影片都只是輔助,只有多喝多嘗試才是最佳途徑。下一次我們可以詳細的討論一下做了這些準備之後,面對你面前的這一杯咖啡,該怎麼樣去一步步探索。
#yjoanne_新手咖啡品嚐指南
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神父的鹽
三普稱武漢肺炎為Chinese Virus,這其實在無意之中,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在國內有一群華腦稱,「武漢肺炎」是歧視,咱們的三普大已經直接稱是Chinese Virus了,這些華腦紛紛都閉了嘴.
也許是太過震驚,也許是民族性使然,支配台人很容易,遇到美帝就龜縮了,其實Chinese是一個特殊詞彙,國內媒體紛紛翻譯川普指的是中國,別無其他,有志一同的.
米國不久即補上「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除了物資交換外,台美今後也將在藥物、疫苗開發,以及各項防疫及抗疫措施方面加緊合作,顯然,提高了台灣的地位,並加強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事實,相比中國慫恿各國將台灣當作中國的一部分,視為疫區,米國在指控Chinese Virus的時候,台灣不包括在其中,反而是一同解決問題的夥伴.
在正常的情況下,字尾+ese,用於形容詞和名詞,泛稱國家或地區的人or語言,Japan就是Japanese,偏偏,套用在中國,就出現不太正常的問題,China->Chinese的轉換,中間會出現一大串壓縮包,出現「華人」或「中華」這個群集,這些等於China又不等於China,是中國人又不是中國人,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壞事發生的時候,比如有人指稱病毒來自中國(Chinese),他們會跳出來說這是歧視,因為泛射到了我,例如一位華裔醫師說,
「我對於川普使用『中國病毒』的字眼感到非常恐懼,這顯現出他的種族優越主義和仇外心理,既然美國總統決定走這條黑暗的仇恨之路,那麼國家將陷入嚴重的麻煩.」
Chinese包括中國與中華,中國人的、華人的,這樣子,當有人指稱中國的,華人就會跑來護航,但是當中國指控米國把病毒傳給他們,這些人都噤了聲.
照理說,Chinese應該出來嚴厲指控China,做出區隔性,認為他們這樣不實的指控,會造成米國華人的困擾,彷彿是我們Chinese在指控米國,而我們亦是米國人,但似乎,凸顯Chinese與China不同之處的機會中,Chinese並沒有發出顯著的聲音.
Chinese這詞,顯然像是中間選民一樣的詞彙,China做壞事的時候,Chinese出來圍事,理據是會指涉到我,而不是我幹的,我不是China,但我不是China這件事,又不會特意強調,要讓人隱隱感知,當China發出強國的影響力,Chinese顯然與有榮焉,認為給自己增加面子,而Chinese本身相較China人,又有一點優越性,簡單來說,就像是China的保母.
我們可以看出,Chinese對China,幾乎沒有免疫能力,China的危害基本上已經擴張到全世界,並且開始動搖真實,Chinese的表現就很尷尬,除了無法抗拒統戰,逐漸被滲透,替代,因為China也是Chinese阿,一方面卻對於他們的影響力有著深深的誤解,認為那是增加自己的榮光.
Chinese群集基本上,已經淪為China的工具,由於他基本上,自認和China不太相同,當China發生各種醜聞,落後的文明,會予以切割,所以經常會以一種無害的姿態,框架他人以Chinese認同,認為素不相識的人,理所當然是Chinese,而不容他人否認,一否認,便形同觸怒自己的認同,觸怒自己.
這種類似China硬要框架他人為自己的一部分,並且予以家暴,不同甘,但是要共苦,可以定義為同樣性質的軟性暴力.
台灣,礙於國際現實和殖民歷史,也會選擇Chinese這種稱呼,甚或有人當作自我認同,認為是較無害的,或者較為接近自己,但事實上,最後的結局都是走向China.
在外國人眼中,Chinese就是China,而儘管,一些早已遠離中國和中國無關的人,因著自爽,或著懷鄉情結,甚或一股「莫須有」的迷思,認為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和China臍帶相連,硬是擠到Chinese裡面去,認為是一種是也不是,好的屬性歸我,壞的屬性不屬於我,的空間之中,而非創造貼近自己的族群的詞彙,或新的認同,假設「華」好了,也可以是Hua,或是Flower之類.
他們不會將這種自爽或情結加以容納或動搖到自己的語意,認知,解讀,認為我就是單指China,無關的意識不要滲入,無關的人不要對號入座.
而有趣的是,說到歧視,羊城晚報幾年前,刊載過一篇「我是中國人不是Chinese」,說-ese的用法,被英國人用來說「低等的、不重要的、弱小的、怪異的、帶有疾病的種族」,換句話說,這是另一種意識,認為使用Chinese本身是對中國人的歧視.
在台灣,某些活在迷思裡面的人,會認為Chinese = 華人 = 中國人,但我不是大陸人,例如某位網紅說的,別人問你是不是Chinese,要承認,因為這是事實,然後說自己會加我是台灣人,來自台灣.
言下之意,就是把整個台灣,框進去Chinese裡了,是在其下的概念.
並且指揮其他人,你不可以否認自己是華人,是Chinese,有些是事實的東西,「不能用不理性的說不是,只能接受.」
並指稱他人無知,自己遭到網路霸凌.
基本上,這就跟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是中國的一部分,你不可以說不要,你必須接受,是一樣的想法,一樣的概念.
這種想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霸凌.
「我們可以很驕傲的大喊『我們是台灣人』不可否認我們同時也是華人(中國人)」
她說,這樣的觀點,近乎於白癡.
Taiwan not China.
Taiwanese not Chinese.
蔡英文說,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認同而道歉.
但顯然,有一群華國巨嬰,不分男女,又笨又壞,解讀為,自己的認同,不需要道歉,反而要其他人的認同,向自己道歉,而他們的認同,偏偏又是病態的,強加在其他人身上,以為是一種事實,甚至要其他人不准否認.
他們終究是在別人的家裡,要其他人為欺負這個家的流氓和自己做考慮,她是認同流氓,而不是家,把自己的家當作流氓的一部分.
我們講難聽點,這種就叫做寄生蟲的思維,brother.
川普一席話,無疑戳破了他們妄想和謊言,雖然不能說沒有歧視的風險,但是「反歧視」的概念,神父認為,不能凌駕「真實」,正是因為有一群人,為所欲為,隻手遮天,進而動搖世界上眾人認知的「事實」,另一群人放縱,甚至加以維護,所以,人們不得不捍衛真實,指出真相.
在正常的情況下,「反歧視」是正確的,他是一種去指涉性,「去意識化」,這個病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換句話說,藉由歸屬任何一個人,使得原本指涉的對象,去除責任.
然而,這也連帶的消除他們所欲的目標「反歧視」、「去汙名化」以外的,如事實,人們的認知,認知來源,認知權利,你知道的,命名,是一種按圖索驥,也就是人們最基本的,賴以追索的工具,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至少你知道來自哪裏,這都能幫助你認知到那個不明的東西是「什麼」,依此,減少恐慌,或有所行動.
在第三世界的國家之中,甚至文明或經濟水準,相對低落的貧窮地區,2019-nCoV,基本上是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脫節的,新型冠狀病毒,更是對一般人起始認知沒有絲毫的幫助,一個新的東西,冠狀的東西,除非你具有先備的醫學知識,否則,最初你會對他一點認知也沒有,反而只是在告知他們放棄警戒,或不要去探索.
武漢肺炎、香港腳、日本腦炎,就非如此,甚至中東呼吸道症候群、伊波拉病毒、德國麻疹,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一個來源地簡單的命名,可以幫助你立即、迅速的確立,該病症的存在.
當我們有一個簡單索引來源,這可以幫助我們擴大認知網路,無論是來自他的故事性,或是燃起興趣,關於知的嗅覺.
相反,如果我們把那個來源去掉,確實是可以使人們不去查詢這個東西,連帶消除他們的副作用,但事實上,你並不只是消除你不想要的東西而已,而是在消除他的起源,消除一部分他的「存在」.
我們看WHO對於病毒命名的建議是,「裡頭說不可以用人名、地名、職業、動物、食物、文化、族群、產業,要用受到疾病影響的系統、嚴重性、症狀、病原體等」,這就是為了一朵Chinese花,燒毀整座草原,為了少部人的自由,去除多數人的自由,為了少數人自我感覺良好,消除每個人的認知空間.
而這些東西,原本是中性的,沒有任何利害關係,若產生負面影響,偏見或歧視,那都是後來附帶上去的.
也就是說,這些都是政治問題,即使我們把病毒名稱改成「愛」,人們也不會去愛他,就算叫任何名稱,也不會避免掉被歧視的原因.
真正的問題,是在背後的意識,而和那個名詞無關,改掉病毒名稱,認為就可以避免歧視,這就像把發霉的地方上色,以為人們就會去吃那個蛋糕.
例如那些吶喊「冠狀病毒滾回去」的歪國人,我想他們就不會是使用「武漢肺炎」,而是遵照WHO的定義遵守規矩的進行歧視.
在正常的情況下,一些小國或者發源地,為了避免汙名與歧視,「去意識化」是一個作法,犧牲部分的真實,滿足少數人的福祉,進而達成眾人服膺的「公眾利益」,我們盡可能地避免歧視對方.
然而,中國這個不正常的情境之中,他們不僅僅是要「去意識化」而已,而是聚焦在去意識化後各種的作用,去除病毒的「存在」,進而干擾「真實」,換句話說,當這個病不屬於任何一個人,這是一個層次,歸屬於任何一個人的責任,這是另一個,隨我所意,任意指控他人是病毒的發源地,或是兇手來害自己或其他人,做賊的喊捉賊,這是第三種層次.
部分的人權觀點,聚焦在一、二個層次,但是,中國不只要這些,還要用來犯罪.
當武漢肺炎變成新冠肺炎以後,他們可以開始指控任何一個國家,義大利肺炎、德國肺炎、美國肺炎、台灣肺炎....事實上,為何中國會迫切用一切統戰管道敦使他人改用他們指定的稱呼,我想WHO應該不會免錢幫其服務,光是收買和宣傳以及動用親中人士,也會耗費大量的成本,這產生了一個笑話,在疫情蔓延的時候,不是投注資源防疫,而是動用力量去要求其他人改名,鐵達尼號要沉了,還在規定眾人要怎麼稱呼這是一場溫柔的碰撞,中國這樣做的目的,打從一開始就不是去除汙名,而是要想辦法讓其他人背鍋,免除責任,甚至攻擊政敵,轉移內部壓力.
我們來聽聽武漢人的心聲,中國對於數以萬計武漢人之死,堆疊的屍體,焚燒的焚化爐,掩蓋真實,追捕告知真相的人民,「事發至今不僅沒人出來向武漢人道歉,他們還告訴我們要去仇恨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應去仇恨台灣.」
而林書豪等華人犯的謬誤是,他們經常對於中國侵犯人權、捏造謊言、陷中國人於不幸的事情,選擇視而不見,而反而用各種人道主義、高道德的標準,去要求自由國家的人們不要去歧視中國,換言之,就是在間接袒護中國的暴行,並用華人的名義作為他們的保母,大聲呼救,或像是一個嬰兒一樣,在他們的槍尖前面要求其他人不要傷害牠們,然後被牠們傷害.
第一次,叫做悲天憫人,第二次,叫聖母情結,第三次,就叫做共犯.
沒有比武漢肺炎更適合稱呼這場由中國製造的災難,禍亂全世界,人們似乎忘了,病毒的來源可能來自中國P4實驗室洩漏出去的,甚至用於製造生化武器,或發財.
都忘了他們連實驗室的雞蛋都可以煮來吃,實驗用的動物可以拿來販賣.
這就是中國收買WHO改名的妙用.
博大莖深的中國文化,中華文化,支那文化.
支配人們的注意力,讓人們忘卻撞死人的嫌疑犯就是他,還可以重回現場,假裝要救助傷者.
甚至,大聲嚷嚷是見義勇為的路人,撞死人的.
讓人們忘了去探究事實,無暇去追究他的責任,反而疲於應付各種混亂,這樣子,下一波,下下一波,新型冠狀病毒,新新型冠狀病毒,超新型冠狀病毒,都會不斷的發生,今天死完人了,明天又繼續開始.
而人們總無法從歷史當中,學習到教訓.
說到底,最早用武漢命名的,不就是中國人嗎?他們的媒體和官方,起初就是稱「武漢不明肺炎」或「武漢病毒性肺炎」.
而命名「武漢肺炎」,有個好處,對那些無辜的中國人來說,成千上萬死去的武漢人來說,「武漢肺炎」,可以幫助他們,讓中國政府記取教訓,讓他們知道這個災難不是來自異地,而是來自中國政府的掩蓋真實,魚肉人民.
想必,有天,武漢人也會有屬於自己的轉型正義來臨的一天.
把他歸給一個莫須有的名字,他們甚至可以竄改歷史,呃,這跟我無關,跟中國共產黨無關,都是美國人來害我們的,其實,武漢根本沒有死人呢,也沒有肺炎這回事呢.
「武漢肺炎」可以幫助武漢人刻印他們的傷痕,呈現他們的痛苦,甚至是將來討回自己的尊嚴、中國政府應支付的代價,算應算的帳,而不讓世人忘記,「中國政府對不起武漢」、「中共對不起中國人民」.
莫忘了李文亮醫師.
這個30來歲的吹哨者,按捺下的指紋,先是「去意識化」,病毒肺炎不存在,然後再把他打成「造謠」,在電視上審判,接著,告知他「如果你固執己見,不思悔改,繼續進行違法活動,你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你明白了嗎?」
「明白」,李文亮說,這成為他死後的遺書,結局是,無數的吹哨者被逮捕.
而今,中國掩蓋自己的疫情,忽視他們人民的生命,在自由世界大搞文字獄.
神父認為,稱呼「武漢肺炎」為「武漢肺炎」,有兩種意涵.
第一種,是為了捍衛真實.
第二種,是為了正義,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拔除中國的炎】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氣味形容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_百度知道求用于形容蛋糕味道的形容词_百度知道描写食物的形容词_百度知道形容气味的成语有哪些_百度知道zhidao.baidu.com 的其他相關資訊實用味道和嗅覺日語單字微妙 ... ... <看更多>
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甚至聽覺都可以影響食物感受?!... - VoiceTube 看影片學英語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推薦:感官影響味覺 】 嗅覺、視覺、甚至聽覺都可以影響食物感受? ... 生氣,聰明,副詞,價值,顯微鏡,語氣,形容詞,次數,形容,天才,好吃,影片,狀. ... <看更多>
食物嗅覺形容詞 在 氣味形容詞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_百度知道求用于形容蛋糕味道的形容词_百度知道描写食物的形容词_百度知道形容气味的成语有哪些_百度知道zhidao.baidu.com 的其他相關資訊實用味道和嗅覺日語單字微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