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收看】2021全球熱門關鍵字「淨零碳排」你跟上了嗎? 🌱
地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 對全球經濟、生態都帶來劇烈影響, 實踐 #減碳生活 是每一位世界公民的責任! 🌎
ITRI College+推出 #生活碳足跡系列微課, 用簡短30分鐘帶你逐步了解減碳新科技, 從日常食衣住行育樂著手, 打造時尚的減碳新生活!
✅ 怎麼計算一盤番茄炒蛋的碳足跡?
✅ 怎麼聰明選購碳標籤產品?
✅ 企業該怎麼找到減碳熱點?
加入會員免費看👉https://lnkd.in/gpU62Ph
延伸閱讀「2050淨零碳排可能嗎?工研院5大策略拚永續」👉https://lnkd.in/gacBNyp
食衣住行育樂減塑 在 琳琳Re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現在食衣住行育樂全都環繞著寶寶👶🏻
不管是寶寶用品還是大人用的所有東西都要嚴格把關
畢竟很多病菌都是大人從外帶回來的!!
小孩生病辛苦的可是媽媽沒日沒夜的累😫
所以洗衣我也很講究~
除了幫寶寶準備專屬洗衣機之外
大人的洗衣精也有特別注意成份⋯
因為抱寶寶會接觸衣物一定要用無毒無害的
‘‘蒲公英環保超濃縮洗衣膠囊‘’ 很推薦給大家~
✔️超濃縮五合一酵素,強化洗淨力能瓦解常見生活上的污漬,而且一顆膠囊就可洗淨衣物,不用倒蓋子測量沾手又滴的到處都是
✔️ 植物性介面活性劑不添加含氯漂白劑與甲醛使用很安心
✔️ 檸檬與橙花兩種天然香氣,好聞療癒
✔️ 使用日本進口水溶膜,遇水即溶快速溶解
而且洗衣膠囊還很環保唷!!能減少塑膠瓶器的使用~
為了下一代的健康和美好環境我們一起守護愛地球❤️
#蒲公英 #環保超濃縮洗衣膠囊 #自然又無害 #衣起友善環境安心洗淨
食衣住行育樂減塑 在 中學生減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塑膠・自然(前)
-
塑膠之前:
在塑膠出現以前人們生活與自然共生。記得我阿嬤細說掃帚是以竹子、芒草或椰子鬃編製,畚箕則用來自於家中用盡的沙拉油罐的鐵皮。水桶有木製也有鋁製,木頭櫃子仍保留日式滑門的模式,是阿公的木工廠親手做的。PE塑膠布出現之前,稻子收成後的稻梗會編織成草片,蓋在尚未曬乾的稻穀上防雨,也會編織成斗笠、簑衣,保護家人不受寒氣與水氣的侵襲。
以前農舍附近大多有的一塊小竹林(到現在我苗栗竹南阿公家外仍有一大片的竹林與椰子林,裡面生物多樣性極高),竹子生長快速、質地堅韌且用途廣泛,與農村生活關係十分密切。自清朝至民國早期,衣食住行多取自於竹子。處處竹圍、竹叢是過去農村代表性的景觀。今天大概只能在五金行裡看到一些竹編的日用品(學校外掃區也是用椰子與竹子編成的大型等腰三角形的掃把,小學時操作不易)。 最後的「垃圾」是家裡打掃後的塵土、菜屑、竹子屑、木屑、稻草。塵土和菜屑埋在土地中堆肥;竹子屑、木屑、稻草則用來燒飯、煮開水。取之於自然,也回歸自然,使人們與大自然的運作緊緊扣再一起,形成了一個平衡的關係與完整的循環。
-
塑膠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塑膠進入人民的生活。1960年代後半,台灣的石化產業起飛,1968年中油成立第一座輕油裂解廠(一輕),1970年代,石化工業成為政府為了度過第二次石油危機而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而後至1980年代,滿足內需市場,台灣的石化加工品──紡織、塑膠、玩具等──行銷世界。由於政府大力扶持,缺乏石油的台灣,卻發展高耗能、高耗水、高資本密度的石化工業,甚至成為「石化王國」。 石化產業推波助瀾下,打著廉價、輕便、防水等優勢,塑膠滲透人們的生活: 餐具、合成纖維衣物、掃把、水桶、包裝等等,食衣住行育樂,無不見其蹤影。爾後,在生產技術上克服種種障礙(例與汽水產生碳化作用),逐漸取代其他材質—玻璃、陶瓷、木頭、紙張、麻布。以前阿嬤出門買肉包裝用的是後院的大香蕉葉,裝在一個竹子編成的菜籃中; 外頭攤販挑著木製擔子賣豆花,以印有青花的瓷碗盛給客人「內用」,這些景象皆老早退出我們的生活中。
-
舊的離去,先的景象浮現。民國70年代B型肝炎防治中宣導飲食衛生,「不潔的飲食習慣會傳染B型肝炎」是「錯誤」觀念,但衛生署並不刻意去糾正,因為預防B型肝炎意外順便預防A型肝炎。當時衛生署迅速制定硬性措施,如「使用公筷母匙」、使用免洗餐具就成為防治B肝最直接也最暴力的善意謊言。當時從高級飯店到巷弄小販,紛紛將可重複使用的筷子換成用過即丟的免洗筷,產生連內用也使用免洗餐具的現象。
-
現今疫情當頭,衛生防疫當然優先處理,但小編認為環保是一個光譜,而這光譜會因環境影響下往兩極移動。當疫情過後我們如何再次減少廢物產生,並為循環經濟佈局抵擋下一次類似的衝擊。
-
#EarthDay #aus小編 #plastic #ecology #nature #history #oilcrisis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