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大肉」可以說是過年期間的標配,這一方面具有儀式性的意義,象徵著過往一年的豐收以及對未來的期望,另一方面卻也讓我們擔心自已的健康是否也因此受到影響。或許,在當前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下,未來我們的「大魚大肉」可能都會變成「人造肉」,保留下我們喜歡的口感與味道,又能在食品工程的介入下降低對於身體的負擔。
不過,人類到底為何那麼喜愛「肉食」呢?
這篇來自【MPlus+】的文章,摘錄了《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部分文章,帶我們看到當今食品科技正在努力攻克的問題,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人類食肉的天性又是從何而來?
------------------------------
食肉的天性
二○一三年波斯特漢堡演示時播放的宣傳片中,出現了一個在想像培養肉時特別關鍵的要素:人類對吃肉的渴望以及人類吃肉的行為都是天性。這就是說,人類雖然是雜食動物,卻對吃肉這件事特別有親切感,這種「對肉的渴望」,並沒有類似對穀物、蔬菜或菇菌的渴望得以相較。58這個概念往往會藉由因果關係或純粹聯想,與人類的演化聯繫起來,也就是說,肉食是人族(我們所屬物種與親緣關係最接近的已滅絕祖先所屬的演化樹的成員)可能從巧人、直立人再到智人的演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思考肉食一事,有時意味著對深層演化時間尺度的思考。它很容易就把我們引到早期人類學家所珍視的那種「不受時間影響的」語體,這些專業人士「否定同代性」(如人類學家約翰尼斯.法比安[Johannes Fabian]所言),因為對他們來說,當代的「原始」民族通常代表了歐洲人發展的過去。
在已開發世界的流行文化中,人們對肉類的喜愛自古以來根深蒂固,常常與狩獵關聯在一起。在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幾年,這種說法的一個版本在「原始人飲食法」(paleo diet)中清楚可見,這種飲食法強調我們應該仿效智人祖先在舊石器時代的飲食——換言之,就是在生理上的現代人出現後、新石器革命發生前的那段時期的飲食,也就是在人類朝往農業定居的過渡期開始之前的飲食(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指由技術變革所界定的紀錄時期)。大部分原始人飲食法會要人吃下大量瘦肉,以及水果和蔬菜,飲食中包含非常少或是根本不包含精製麵粉、糖或其他工業食品。原始人飲食法的推廣者聲稱,這樣的飲食法能阻止當代文明的疾病模式,其中包括心臟病與癌症。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628?fbclid=IwAR1cEUiH2H0l39OJQHEH_SbmWNHbxc42c1r_23jtwfabkDgYNQtpPwrONTY
同時也有4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2的網紅日本去哪兒情報中心,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LIVE講座 2HR 完整版] LIVE facebook動画 https://www.facebook.com/949182558463386/videos/615055993182915 直播連結 26:00可以拉到這邊觀看整場回放~ 活動開始 9/15 1430-1630 日本連線(特派...
食 人族 祖先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弱小民族嘅神奇加速
由反送中運動爆發開始,香港出現攬炒呼聲,亦有人以加速主義形容香港抗爭運動路線。呢種不惜同歸於盡嘅決心既係民眾自主嘅選擇,其實亦係不由自主嘅歷史結果。以下我會講吓香港不由自主捲入東亞變局嘅遠因,希望大家會明白香港同中國嘅距離,繼續相信中國解體必然發生嘅預言,喺運動由熱烈轉向平淡嘅呢段時間,毋忘初衷,努力精進,為下一波嘅抗爭做好精神上嘅準備。
文明開化,分道揚鑣
香港其實由一八四二年起,就已經受惠於英國殖民主義而植入咗同華夏唔一樣嘅文化基因,由嗰一刻開始,我地香港嘅成長軌道已經同滿清、中華民國同中共政權完全分開。當今中國政治制度嘅百病叢生,正係因為佢地仍然未進入現代,仍然以敵我矛盾思維看待一切,而香港則一早已經超越因為生命時刻受到威脅而無法發展出互助精神嘅華夏食人文化。喺英國人嘅管治之下,香港先民走出自相殘殺嘅歷史輪迴,喺殖民地裡面以半農耕半漁獵模式生活,然後開始有工業商業發展,逐漸成長為享譽全球嘅國際城市,撇除兩次世界大戰帶黎嘅破壞,以太平盛世形容香港先民嘅生活,可以話係相當恰當。
反觀中國境內,由滿清解體去到軍閥混戰,再去到中共建國七十年,平民一直都係喺生死關頭徘徊。處於朝不保夕嘅叢林狀態,佢地無法想像未來,長遠經營人際關係嘅概念亦無法紮根於佢地嘅思維之中。中國嘅長期滯後,以及將會持續多至少一個世紀嘅時間滯後,直至各個族群喺後中國解體時代搵到向心而凝聚之前,都會成為東亞嘅不穩定因素。由此可知,香港先民得天獨厚,疏遠精神世界極為狹窄嘅華夏食人族,一方面安然接受基督新教國家嘅文明開化,另一方面繼續從同中國嘅交流之中消化同沉澱專屬於香港嘅某種東方精神,所謂加速,喺香港人嘅歷史裡面一早就已經埋下伏線。
港英政府嘅管治,係會尊重其他文化,甚至會鼓勵當地人堅持原有傳統,香港因此自然而然就成為咗免於戰亂而又宜於居住嘅城市,而香港人順勢而為,亦自然難以倒退返去接受中共治下嘅生活形態。喺單一殖民者嘅有力保護之下,香港先民獲得建立庶民文化嘅足夠空間,承載香港文化嘅共同語言亦得以傳承不衰,影視作品喺最輝煌嘅黃金時期更一度向亞洲其他地區輸出。兩相對比,我地就會發現,香港同華夏嘅距離,固然係文化上嘅距離同地理上嘅距離,但最重要嘅,其實係時間上嘅距離,因為香港係比成個中國提早接近兩個世紀進入現代社會,好早就開始咗成為準世界公民嘅文明練習,堅實嘅族群文化認同,已經高速咁達到咗現今中國人所難以想像嘅高度。
加速嘅契機,在於文明開化嘅突入、歷史軌道嘅轉向,令人類得以避開不得不行惡嘅艱苦環境,休養生息,培養內心善性。以前嘅香港人同英國人好常講,香港係「借黎嘅時間,借黎嘅空間」,所以註定煙消雲散,再次融入華夏穢土之中,但當獨一無二嘅歷史軌跡開始浮現,我則認為以「特定嘅時間,特定嘅空間」去形容似乎更為貼切。喺成為殖民地嘅呢段時間,香港先民逐漸搵返何謂愛,何謂敬神,何謂倫理道德,於是成為民族,成為值得擁有主權國家嘅族群。呢啲概念唔係源於西方,而係屬於全人類所共有,但英國具備成熟而強大嘅歷史傳統可作借鑑,至自然咁成為咗香港先民再次擁抱美好生活嘅借力對象。故此,殖民香港,令東方人因西方文明撼動而振作,既係文明匯聚嘅難得因緣,亦係大英帝國嘅偉大成就。
日本飛躍,華夏滯後
談論撼動,不得不提嘅就係日本幕末至明治時期嘅驚人加速,急起直追。香港民族從港日比較之中,會更領略得到人類如何主宰時間。明治維新之所以用短短三十年嘅時間就追上西方列強嘅工業水平,正係因為佢地擁有可以幫助佢地加速嘅深厚歷史傳統(日本同華夏溝通總係困難重重,正係因為華夏缺乏歷史傳統),引導佢地用極短時間吸收得到外國文化嘅精髓,繼而篩選同翻譯為可以喺本國之內快速普及嘅知識。明治日本大幅躍進嘅關鍵,正在於喺接收外國文化之時,明治時期嘅日本人可以喺歷史傳統嘅基礎之上,快速分辨得到新事物對自身而言係有用定多餘,因而可以較為輕鬆咁排好事態嘅緩急輕重,擇其善者而從之,集中火力發展,同時繼續靠自己嘗試研發——呢種處理文化交流嘅思考模式從來都係人類之所以一直進步嘅重要原因,但喺華夏文化之中,則長年受到壓抑,淪為社會嘅末流。現代日本嘅崛起,係江戶時代職人同產業技術結合嘅成果,係森林哲學同征服意志混合嘅神風,西方國家無法理解,只因佢地意識唔到日本居然傳承得到咁強大嘅意志力。
面對西方列強進迫,日本堅持「日體」,華夏則懶得放低「中體」,各有各嘅頑固。然而,喺「本學為體,西學為用」嘅相同口號所掩藏嘅實況之中,華夏喺實際執行上係完全缺乏潛力,最後自然只有繼續滯後於世嘅下場。十九世紀日華走向之差天共地,正係源於華夏所因循嘅歷史傳統就係以直接抄襲為常,唔重視徹底消化完再加以改良,而日本所堅持嘅歷史傳統則係已經相當穩定嘅獨立秩序,阻隔佢地輕易將外來之物全盤接受。日本嘅歷史傳統同精神力量,令佢地喺明治八年就已經起好大約兩萬四千間小學,明治廿二年就已經制定出憲法,明治廿三年就已經建立到議會,到戰敗之後又喺短短十年之內就奠定產業復興嘅基礎,進而喺短短廿年之後就再次對美國產品構成威脅,唔難想像,日本呢種因文化獨立而激發出嘅爆發力對唔了解日本嘅人而言有幾咁難以消化。換言之,速度之所以突然改變,並唔係偶然,而係因為肌肉本來就有爆發力,目標本來就清晰明確,同埋歷史傳統本來就有異於其他文化嘅獨特之處。香港速度自然唔可以同日本相提並論,但同滯後狀態以千年計嘅華夏文化比較,香港可以話係有絕對優勢。
日本嘅飛躍進步,根本原因在於江戶時代嘅繁榮並唔係建基於剝削,而且日本文化對大自然係由始至終都相當崇敬。明治時代,日本政府深受西方思想影響,一度推行神社合祀運動,打算為增加土地利益而大規模拆毀神社同砍伐同神社相連嘅森林,但從未受俗世所污染嘅學者南方熊楠意識到森林對人類有幾重要,於是同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聯手抗議,最終成功制止政府魯莽舉措,為人類文明保留大片淨土。南方熊楠曾經出國留學,知道文明開化嘅意義,但同時亦清楚以西歐為中心發展而成嘅西方文明並非唯一正確之進路,可見佢根本唔係用緊現代國家之爭嘅框架去思考東方同西方嘅差異。生長於日本嘅機緣,係佢具有貼近人類祖先原始視野嘅靈性起點。日本速度之所以令人驚撼,正係因為日本唔只係代表現代日本,而係傳承緊喺華夏食人族領域已經近乎失傳嘅人類文明珍貴精神遺產,一接觸到有益於人類嘅西方科技產物自然就會一拍即合。
帝國失速,香港反超
速度係相對嘅概念,我地由唔同觀點角度出發,就會睇到唔同速度。因此,我地亦可以話速度只係表象,唔可以忽略嘅係令速度形成嘅距離同埋時間。香港獨立之路之所以由一直浮浮沉沉,突然發展到如同小跑車於高速公路之上奔馳,係因為香港民族就係要等到英治遺產徹底消失,至會忽然反彈,繼而暴走。送中條例所揭示嘅法治已死,英治遺產嘅土崩瓦解,令香港人無法再逃避現實,怒火因而突然引爆,一切不設實際嘅幻想瞬間燒毀。因為英治,我地擁有過比其他族群更多嘅保障,於是軟弱,因為英治,我地亦培養出比其他族群更強嘅惰性,於是自省。承擔集體嘅錯誤,為民族解放付出鮮血嘅代價,既係我地遲到嘅報應,亦係我地覺醒嘅儀式。由少數有識之士對香港民族嘅關懷思考,去到民族主義嘅大規模動員,再去到由雨革至反送中嘅民族運動,只係香港民族發揮應有民族性而觸發之民族成人禮必經程序。
進化失敗嘅華夏食人族之所以繼續以極其殘忍嘅方式傷害已經進化嘅香港民族,原因在於佢地始終無法進入文明開化之現代世界。香港民族之所以暫時淪為刀俎魚肉,原因則在於我地尚未累積得到足以一舉殲滅對方嘅力量。目前中國具有一定實力,敵我力量對等之期尚未出現,我地身為弱小民族,一定要識得忍耐,一邊裝備自己,一邊靜候合適時機尋求突破,因為其他國家都需要時間去醞釀戰意,準備迎接中國解體呢個大變局。等到中國瀕臨絕境,我地同中國嘅力量就會轉為對等,屆時就會係香港彎道超速嘅絕殺良機。
香港有香港喺人類文明同世界歷史上獨有嘅歷史發展同歷史位置,因此香港獨立係未來必然會發生嘅事。我地嘅歷史傳統,固然唔可以同以上嘅英國同日本相提並論,但人地有風光嘅大國歷史,唔等於我地嘅小國歷史就乏善可陳,無人問津。我地毋須否認香港歷史受到華夏征服者嘅影響,亦唔應該隱瞞前人民誤信五十年不變之短視。我地要時刻記得,我地身上既同時有農耕民同海洋民嘅血統,亦有近代英國文明開化留低嘅啟蒙,但最重要嘅係,我地努力恢復人類生而知之嘅良善心性,已經喺群眾運動之中互相確認,齊上齊落,已經成為民族嘅共識。我地遇到征服,會保護自己人,挺身對抗,遇到逆境,則會互助互愛,共渡時艱,當一切努力生存嘅痕跡經歷時間嘅濃縮然後結晶,就會成為香港民族嘅信仰依靠,亦必然會成為我地嘅下一代奮鬥不息嘅勇氣源頭。自由即獨立,有愛即民族,呢個係超越時空而且放諸四海皆準嘅永恆真理,而民族主義,亦只不過係呼應緊百萬年前已經出現喺人類生活之中嘅族群情感,係家庭主義嘅擴展復興。
未來十年,帝國將會山泥傾瀉式極速崩潰,香港人亦將會從大量沙石之中再次企返起身,以現代國家之姿立足於世。因此,我將眼前嘅苦難,視為徹底排除自己內心華夏餘毒嘅精神戰,始終相信等待緊我地嘅係帝國陰影完全驅散嘅和平新世界。反送中運動暫時受挫,並唔代表一切已經劃上句號,因為香港民族只係進入咗準備繼續蛻變、長期抗戰嘅休養期。我相信,對香港民族同世界而言都具有劃時代意義嘅香港人歷史敘事,將會喺我地呢一代人手上建構而成,所以,懇請大家繼續忍耐,繼續精進,因為我地好快就會再次起跑,然後戰勝黑暗,陽光普照嘅未來,將會喺望得到嘅前面,等待我地加速追近。
https://gnimmm.com/2020/09/08/acceleration/
食 人族 祖先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uzzOrange】我們從猿人時期就被大自然逼迫著流浪求生,直到「定居」生活出現
在這耗時十萬多年,跨越全球的人類遷徙歷史中,目前最早發現的地圖估計是西元前二三○○年的泥板地圖,地點在兩河流域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這也是人類最早發展出農耕文明的地方。繪圖者在泥板上刻畫了居住地巴比倫城內外空間的地景與許多人造建築物,包括農田、渠道、農舍、神廟、原野、道路……範圍最大的「世界地圖」包括了中央的巴比倫城、屹立北方的高山與周邊的波斯灣海面,這些地圖所勾勒的是他們世代傳承的家園環境。
最初的地圖出現在最初的農耕文明並非偶然,人類在採集與狩獵的階段,尤其面對冰河時期變化無常的環境,處於不斷遷徙尋找食物的狀態,沒有地方等候他們回返,下一個落腳點總是令人不安的未知之境。對這些人類原始部落而言,移動身體的歇息之處除了資源依賴之外缺乏「地方認同」,透過繪製「地圖」紀錄與保存環境面貌,並不符合現實生存需求。
發明地圖的關鍵:人類從採集到農耕生活
農耕定居才是地圖在人類歷史中登場的契機 ,其中的關鍵就在人類透過「設計」對於「環境」意義的改造。人類扭轉宿命化被動為主動,控制(譬如學會用火)甚至創造了「人造」的環境條件,是人類演化到定居生活的前提。農耕代表著人類跟土地產生深度而且穩定的連結,它不僅是採集與狩獵之外的第三種生存形態,人類對動植物的「馴化」(domestication)過程,在自然界打造出一個服侍人類需求的「文化」環境。如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文化」(culture)一詞究其語源有「培育」(cultivate)的意思,在歐洲中世紀更直接有空間的指涉,意味「物種培育的土地」。
稻米、玉米、豬、羊、牛、狗等作物與家畜,實質上是人類透過反覆挑選與配種,經過許多世代的「純種化」終於穩定了人類對生物遺傳染色體DNA的資訊控制。小麥一旦成熟便快速落種,人類排除了小麥的自然競爭優勢,反而刻意栽培留在頂端方便摘取的「劣質」麥粒;不夠凶狠不夠獨立的野狼,笨拙地接近營地被人類輕易殺害,在人類的引誘慣養下開枝散葉,繁衍出極為親人的後代:犬類。
人擇的設計「反淘汰」取代了自然界的天擇,「馴化」本來就有帶到家裡來的意思,以農耕為基礎的定居生活創造了「家園」的文化環境。人類馴化動植物,發展出農耕定居文化經歷漫長的試誤摸索,但這個模式一旦穩定,隨著人口增長就開啟了之後財產、市場、城市、奴隸、軍隊、法典、城邦……乃至帝國一一誕生的人類文明擴張之路。冰河時期結束的一萬兩千年前是個關鍵,也是國際氣候會議界定我們目前所處「全新世」(Holocene)地球史的分隔線,全球氣候的回暖成為各地農作試驗成功的珍貴契機。
尼安德塔人與丹尼索瓦人為什麼在冰河結束前就滅絕?許多過去言之確鑿的理論已被推翻,不管就體型耐力、語言溝通能力、用火的能耐、集體狩獵戰略、石器工藝技術、壁畫儀式的表現,智人與他們都沒有明顯差異。因智人大屠殺而種族滅絕的想像固然非常戲劇性,但從沒發現古戰場作為廝殺證據。真正的原因極可能是智人在馴化定居的過程中所增強的競爭優勢,狗的祖先是最早被智人馴化的動物,為狩獵行動增加了人犬協同作戰的優勢,狗的嗅覺循跡與追逐速度也擴大了智人狩獵的作戰半徑,相對之下也就限縮、掠奪了其他人族的生存資源。隨著智人馴化植物家畜的摸索過程而逐漸增加的「基地」(homebase)切割了其他人族小部落接觸繁衍的基礎數量,讓他們在生態資源的物種競爭中逐漸失去人口再生產的內在動力。
地圖的出現,標誌人類的安定感
地圖是人類在空間中移動的資訊工具。人類從古猿人露西開始就一直被大自然逼迫著四處奔走苟活求生,這樣意義的「環境」變化無常、冷酷無情全然引不起人們動手「抽象製圖」的動機。我們追蹤了人類從東非出發到席捲全球的漫長移動歷史,定位了比預期較晚的「地圖」誕生座標,確認了一個道理: 地圖的繪製預設了觀看地圖、伺機準備移動的人類身體對於環境的本體安定感 (ontological security)。只有經歷世代的在地化帶來傳承定居的家園,人們才會對早就在那裡的環境萌生資訊理解的渴望:我們什麼時候來到這裡?我們身在何處?我還沒走到的世界還有多大?定居範圍之外的世界是什麼模樣?
馴化野生動植物是人類倒轉與環境的主從關係的設計關鍵,人類從選種到配種、操縱動植物的DNA染色體,取代天擇創造了符合人類所需各種工具性品種,靠馴化動植物為己所用創造出定居其中日益豐富的文化,才開始有了地圖以圖像抽象掌握空間的意義。文化(別忘了它的一個語源是「因培育馴化而出現的土地」)於焉化身為地圖上的故事,在這過去、現在與未來重疊一起的空間舞台展開,標記描繪出關於「我們」的過往傳說、當下行動與未來野望。我們繞行許久的地圖之旅終於在人類移動的歷史中找到起源的「文化之地」,也揭開了理解地圖的最後一塊拼圖。
要使用地圖前,得先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讓我們從遠古回到未來,再思考一次我朋友「這年頭誰還在用地圖?」的發問,很多人都會同意她的看法,不是嗎?看著手機裡的谷歌地圖邊在大都會裡匆忙奔走的我們,請你回想看看,為什麼會模糊了自己正在使用地圖的身體感受?
試著喚醒你的身體經驗回答這個問題:「使用地圖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我收到的回答幾乎千篇一律,讓我感到驚訝:「當然是先找到目的地!」是的沒錯,地圖是人們企畫各種活動不可缺的一環,東京都地鐵每天四千多萬次的搭乘就有四千多萬個移動目的,在大都會華麗多樣的人類文化大堡礁中遊走,我們需要先有個「目的地」才有移動路徑的盤算與規畫。「行走的人」始終以跨步前傾的姿態存在,總是懷著夢想在前往某個目的地的路上。但我認為正確使用地圖的方式是:「首先,找到自己在哪裡!」
不知身在何處,無法將身體與地圖上的某處疊合,目的地與規畫路徑都將失去參照。谷歌地圖的導航功能極為便利有效,在我們動心起念移動時,它快速提供了「客製」(tailor-made)路徑建議。攤開傳統全觀地圖閱讀的瞬間,難免有「嗯,我在哪裡?」的喃喃疑慮,也在谷歌地圖「放大」(zoom in)貼近你此刻週遭的貼心服務中消失了!如今反覆拿起、放下手機讓使用地圖的過程變得片段且零碎,但為何我們身體在地圖上移動的直覺依舊統合流暢?原因是,找到自己在哪裡照理更直覺原始的第一個動作被手機殷勤迅速的 GPS 定位服務給取代了。
但不要忘了,地圖仍舊與我們同在。回到地圖原點的歷史旅程提醒我們,人的移動無論穿越時空的距離、不論載具與動力有多大差異,速度與路徑如何轉轍變換,始終是帶著身體移動內在親密的經驗。從真實生存所在位置的熟悉確認出發,到邊界之外未知世界的試探好奇,固然「地圖為探索而生!」彰顯人類不懈地拓邊冒險的精神偉大,但不管是大航海時代的船隊艦長,都市叢林裡奔走不懈的企業戰士,翻山越嶺夢想攀高的登山客,或者電影《星際效應》中困在與時間競賽兩難的寂寞太空人,最終能夠回到原點的家才是沒有遺憾的完美旅程。
我在哪裡?我來自何方?我的目的地在哪裡?怎樣的人與物在路途上等著我?下個左/右轉的決斷時刻將出現在哪裡?蜿蜒曲折的長路末端之後,我將會成為怎樣的人?最後,無論到達目的地與否,我可以找到回首的歸鄉路嗎?在人類世成為眾多糾纏人類困境的爭議主題的當代,人類分辨得出家園的面貌嗎?人類找得到回家的路嗎?人類還有家可歸嗎?這些看似鄉愁的發問不再浪漫,已經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嚴峻課題,我在翻頁的下一章等你會合再出發。
#文化 #社會 #歷史
食 人族 祖先 在 日本去哪兒情報中心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LIVE講座 2HR 完整版]
LIVE facebook動画
https://www.facebook.com/949182558463386/videos/615055993182915
直播連結 26:00可以拉到這邊觀看整場回放~
活動開始 9/15 1430-1630
日本連線(特派員:高橋小姐) 鳥取市役所
鳥取砂丘遊客中心 Tottorisakyu Visitor Center (鳥取砂丘ビジターセンター)
鳥取砂丘
騎駱駝
砂丘會館 (特派員:山根先生 螃蟹先生)
伴手禮美食:海鮮丼2200円 猛者蝦もさえび1000円
艾瑞克&潔西姊姊 旅遊鳥趣事分享
講師
1 艾瑞克 / 李昂霖 Eric https://www.facebook.com/ericl1110
鳥取文章 http://ericgo.com/category/japan/totori/
2 潔西姊姊日本台湾日常 https://www.facebook.com/jessyjapan
觀看直播LIVE,將有機會再獲得日本鳥取小禮物!
活動辦法:
1.按讚:對此篇貼文按讚 (要按讚粉絲團領獎時才能tag到你喔)
2.觀看直播,轉分享給所有朋友
3.☀️☀️☀️截圖直播畫面上傳此置頂貼文留言:抽鳥取限定禮物5份 (九月底抽出 還未看完的一定要記得看回放~)
4.直播即時留言互動: #我愛鳥取 隨機掉落小禮物
5.☀️☀️☀️填問卷:直播結束後會開放連結填寫(9/30問卷關閉,感謝大家參與),請看完直播內介紹的投影片PPT內有QRCODE問卷。會另從填寫信箱抽獎數名,最大獎是星巴克鳥取馬克杯😍 (九月底前都可以觀看回放填寫)
https://www.facebook.com/tottorisi/posts/4345863785461896
由鳥取市役所主辦、傑森整合行銷執行,於9/15舉行「鳥取市線上直播講座」,邀請知名旅遊作家「艾瑞克/李昂霖Eric」和日本旅遊達人「潔西姊姊」,線上分享鳥取旅遊,引起熱烈迴響,參與的朋友們不用出國,就宛如置身鳥取,並有機會獲得空運來台的日本鳥取小禮物,更期待疫後可以親身前往鳥取旅遊,而來不及參與的朋友,9/30之前也可以觀看直播,介紹的投影片PPT內有QRCODE問卷,填寫問卷即可參加抽獎,最大獎是最受旅遊族喜愛的星巴克鳥取馬克杯。
ニュース掲載
觀看日本鳥取市線上直播講座 有機會得到星巴克鳥取杯|欣傳媒
https://www.xinmedia.com/article/198375
觀看日本鳥取市線上直播講座 有機會得到星巴克鳥取杯 | 蕃新聞
https://n.yam.com/Article/20210925522456
觀看日本鳥取市線上直播講座 有機會得到星巴克鳥取杯 - 旅遊新聞 - PChome 新聞
https://news.pchome.com.tw/travel/liontravel/20210924/index-16324513802398356015.html
活動通頁面(Liveのお知らせページ)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9130303288530323530
鳥取市.鳥趣事 FB
https://www.facebook.com/tottorisi/
日本鳥取市,深度旅行漫遊散策!
https://event.xinmedia.com/tottori-shi/
鳥取市美景以日本最大級鳥取砂丘著名,入選日本百大海景之一浦富海岸,最強結緣守護愛情白兔神社,歷史風貌鳥取城跡、仁風閣、觀音院庭園。美食有二十世紀梨、神戶牛的祖先鳥取和牛、冬季之王豪華海鮮松葉蟹、猛者蝦。 為日本民藝發源地造就生活美學細緻的態度,也是理想的賞星勝地 ,值得安排一趟深度鳥取漫遊之旅。
鳥取東部地區:鳥取市為中心
鳥取市(とっとりし):福部町( ふくべちょう )、国府町(こくふちょう)、気高町(けたかちょう)、青谷町(あおやちょう)、鹿野町(しかのちょう)、河原町(かわはらちょう)、用瀬町(もちがせちょう)、佐治町(さじちょう)
鳥取東部近郊:岩美町(いわみちょう)、八頭町(やずちょう)、智頭町(ちづちょう)、若桜町(わかさちょう)
JWIマーケティング
傑森全球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jwimarketing.com/jp/
大手な旅行産業グループ傘下のJWIマーケティングは2009年創立以来、世界中の各地政府から台湾現地における誘客プロモーション業務をサポートしています。
顧客のタイプは旅行からレジャー、ライフスタイルまで、幅広く着手。台湾国内では各県政府とも提携しており、安定的に成長し、豊富なPR実績で信頼は絶大です。
各種セミナー企画運営
異業種とコラボレーション
大型イベント企画運営
広告宣伝・FB運営・視察露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aA9r0IP50k/hqdefault.jpg)
食 人族 祖先 在 童話透中島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人到底是怎麼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好久好久以前的人類又是怎麼生活的呢?
每個民族都一定會有關於人類起源、初始人類與神靈生活的傳說。在泰雅族裡,就有這麼一個討論“人與動物應該吃什麼食物”的故事。
遠古時代,一棵神樹幻化出了人類、四隻腳的動物、蛇類跟鳥類。這四種生物漸漸繁衍的越來越多,食物也越來越不夠,首領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歡迎支持島嶼建設,您的支持會用在節目的必要支出(租借錄音室等),謝謝您!
https://p.ecpay.com.tw/B48F0FB
--
📣 在FB粉絲頁上可以看到知識的延伸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m1200story
💬 想跟我們說什麼,歡迎來信:
pm1200story@gmail.com
從各podcast平台可以背景播放我們的節目,開車陪睡玩玩具聽都方便,歡迎訂閱:
Apple: https://reurl.cc/n0pKeD
KKBOX: https://reurl.cc/Y6aAln
Spotify: https://reurl.cc/odMazq
Google: https://reurl.cc/Ld2E8y
#說故事 #講故事 #聽故事 #親子 #故事頻道 #經典改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qiPdbIRQpU/hqdefault.jpg)
食 人族 祖先 在 Miao Aduo cuisin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苗族四月八传统节日这一天,成千上万的苗族男女都要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入歌场周围对唱苗歌。今天主要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晚上还有篝火晚会哦!
迎远方的客人,苗大姐大碗喝酒跳起舞蹈,苗家人热情好客来了不想归【苗阿朵美食】
苗族四月八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鲁发展而来,源于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祖先、祭英雄、祭神灵。 主要流行于湘、鄂、渝、滇、黔等省市。
大家好,我是苗阿朵?
吃都吃得没滋没味,怎能活得有滋有味~
阿朵为你分享农村生活,乡村美食做法,吃的就是原生态美食!
喜欢我的话就赶紧订阅吧!▶【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bKHtlQhrSQTijwtqz_QVQ?sub_confirmation=1】
还有阿朵近期开通了-FB账号,欢迎大家订阅哦~▶【https://www.facebook.com/%E8%8B%97%E9%98%BF%E6%9C%B5%E7%BE%8E%E9%A3%9F-110276027539132】
#苗阿朵美食#苗族传统文化#篝火晚会#苗族四月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PbwJpCf2Vg/hqdefault.jpg)
食 人族 祖先 在 K Show食宿- 土地不是我們從祖先那裏繼承的...而是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土地不是我們從祖先那裏繼承的...而是我們向子孫借的#歡迎紙本五倍券來消費#開放內用及自備餐盒外帶#考量餐飲碳足跡#垃圾減量人人有責.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