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
作者:日本演員樹木希林(1943-2018)
對於幸福,她說──
所謂的幸福,並非「時常在那裡」,而是「要靠自己去發覺」。
對於人際,她說──
我喜歡狠狠跌過一跤的人。
對於癌症,她說──
生病也是有好處的。即使得獎,也不會引來嫉妒;稍微失言,也不會有人責怪你;漸漸沒力氣吵架了,變得十分謙和。
對於老去,她說──
變老絕對是一件有趣的事。年輕時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漸漸辦不到了,但我並不認為這樣是不幸的,反而覺得有趣呢。
第一章 生——關於人生與幸福
第二章 病——關於癌症與生病
第三章 老——關於年老與成熟
第四章 人——關於人與世間
第五章 絆——關於夫妻
第六章 家——關於家人與養育子女
第七章 務——關於工作與責任
第八章 死——關於生與死
樹木希林 七十五年生平年表
「讓我以喜歡的方式死去吧。」
日本國民阿嬤樹木希林的人生哲學
https://youtu.be/n_WHnq89Fec
以量
06/12/2020
#我最近閱讀的書本
養育子女的好處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妳不需要為了給孩子一個手足,而再生一個孩子>
為了要放小說而整理了一下我的長草部落格,發現近期最受歡迎的是其中兩篇。
連結這篇我自己又重看了一次,在妹妹兩歲,手足有更多互動時看,更有感覺。
雖然看他們兩個互動的可愛照片,自己也覺得很催生,但,實際上我還是那樣覺得,父母,特別是母親,不需要因為現在常有的,"母親有責任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種說法,而苦惱於自己生或不生。
生了就自責給孩子的心力被分走,不生,又自責好像對孩子的未來欠缺考慮。
這種"怎麼做都會自責"的風氣,是社會造成的。但這基礎還是一個迷思,就是如果母親給孩子"最好的",孩子就能有"最好的"發展。
但我回想自己的成長經驗,看看自己走到現在,覺得自己發展的"最好的"部分,會覺得"發展"這件事情很有趣,我現在擁有的這些好的,這些對我有益的,與其說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充沛、擁有,和富足,還不如說,有很多其實來自於不足、欠缺,還有失去。
人的成長,往往是因為環境中有所欠缺,所以自己要更努力去發展和彌補的部分。
當然這並不是在說,身為父母要"刻意地"製造欠缺,身為父母當然有責,給予孩子她應該得到的,最重要的就是愛、養育,還有這個世代比先前世代理解的更好的,就是給孩子身為一個獨立個體,她該得到的"尊重"。
但是,對於欠缺或不足,對於自己已然盡力但仍然注定造成的那些不足,要知道那是妳再怎麼努力去給孩子一個看似完美的環境,也必然會有的。
因為任何環境、任何選擇,都是一體兩面,甚至有利有弊,端看用哪一種眼光,去看這個選擇所造成的現實。
比方說,一個有多寶的家庭,雖然多了手足的熱鬧,但孩子總會有被父母忽略,或者被要求配合的時候,這該看成優或缺呢?端看妳當時看的是甚麼,孩子注意到的,又是甚麼。
被忽略有時是好事,我現在看翔,會覺得他多少也少一點壓力,因為家裡不只一個小孩。
但,有時,我也相信,即使我也努力了,他內心還是會有,媽媽現在正看著妹妹,而不是我,的那種難言的寂寞。
他會怎麼處理和應對,會成為他發展成熟的關鍵,就像人總討厭壓力,但在壓力下,往往才會有成長。
另一種情況,一個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總會有被太多人注視,壓力比較大的時候,給他很多的愛,有時會很難做到,同時給他足夠的"忽略"和放手。
孩子自己也會更感覺到,要有成材的壓力,這個部分也是一樣,父母可以盡力去調整自己,盡量不要讓孩子因為獨生而有壓力,但那也一樣是無法做到"完美"的。
人生無論怎麼選擇,都不是"完美的",不可能既是這樣,又是那樣。更何況,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無論他有沒有手足,那都是她人生的一部分而已。
整體組合起來,會是甚麼樣的拼圖,父母不過是起點,畫出來的,都是他自己的掌握。
所以,媽媽真的不要壓力那麼大,做甚麼或者不做,生二寶或不生,都陷入自責。
這種自責,我覺得是當代社會,給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一種不必要的壓力,而且是矛盾的。
因為,"母親要給孩子最好的、做最好的選擇"的這種想法,既誇張了母親對孩子人生的掌控,又弱化了孩子本身,對於各種環境的適應力。
我還是挺喜歡自己寫的這篇文章的,在這裡分享結語。
"無論對妳、對孩子來說,幸福最重要的都是一個「有愛的家庭」,而家人之間有沒有愛的流動,跟人數從來都是無關的。"
#可以分享
養育子女的好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論是親子間或面對他人,要施以援手,都要在自己覺得愉快的範圍,也就是行有餘力再去做。經濟上的幫助也是相同道理。
孩子有經濟困難時,父母用退休金去援助,只是讓父母的生活以及心情變得痛苦而已,對小孩的獨立以及承擔錯誤的能力並沒有好處。
所謂成熟大人的責任,就是自己的事能自己處理,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了。雖然說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大家互相幫助很重要,但是不搶走對方所需要扮演的角色跟責任,也很重要。
取自《距離拉遠一點,從此人際不糾結》
……………………………………………………………
各位朋友,早安:
我也喜歡跟老人家相處,這些老後如何照顧好自己的觀念,真的需要多花時間建設。
老人家如果要獨立,幾乎都要不斷學習。因為我常跑演講,所以只要願意走出來跟人交流互動的老人家,可以看得到又有活力又可愛的狀態。
不是所有孩子的責任,都要承擔。即便面對自己的孩子,也要把屬於孩子的責任歸還。對老人家來說,這也是為自己負責。
關於如何變老,我們也要長期不斷自我更新,因為這是每個人每天都在面對的議題。祝願您,對自己負責任,不搶走對方需要扮演的角色!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317626162822394
……………………………………………………………
別以「幫忙」的名義,剝奪他人的職責
【文/ 湯川久子】
有人說:「照顧孫子孫女時的銀髮族都神采奕奕。」我周遭也不乏這樣的女性,聽她們聊關於孫子孫女的愉快話題,我也很高興。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人對於照顧孫子孫女感到痛苦。
由於現代人愈來愈晚婚,有孫子孫女的人,年紀大多落在六十至七十幾歲。而就算是在東京都心,所謂的保育園難民(日本的保育園,相當於台灣的托兒所,採申請面試制,常有雙薪父母報了多間保育園全數落榜,工作時不知該把孩子託在何處才好,因此這樣的小孩有保育園難民之稱)也愈來愈多,正值事業全盛期的兒女理所當然地借助父母的力量,但面對體力充沛的孫子孫女,許多銀髮族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另外,比起養育自己的小孩,照顧孫子孫女需要承擔的責任更重。
很多老人家平時靠年金生活只能勉強溫飽,但很多人將小孩託給父母照顧期間,吃飯及外出的花費還是由父母買單。
其中,也有銀髮族哀嘆:「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他們之所以還撐得下去,單純只是因為孫子孫女可愛,或者想從女兒或兒子身上尋求被需要的感覺。
能夠單純享受含飴弄孫之樂的人,共通點在於不忍耐以及不勉強。每個人的容忍程度不同,如果發覺體力已不堪負荷,或者有其他想做的嗜好,覺得照顧孫子孫女不再有趣的時候,解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直截了當跟子女說出想法。
不過,即使對象是子女,要踏出第一步也許還是很難,但你還要把想法多少說出口才行。若覺得直接說:「我幫忙帶孩子的時間能不能減少一些呢」太直接,那就先傳達「年紀大了,最近常感到疲累」這樣的訊息。
另外,你可以開始一個月一次,或週末找一天去上課,並試著告訴子女:「每個月我有一天沒辦法照顧小孩。」這樣人生不但多了興趣,也能稍稍喘口氣。
也許你會覺得這麼做,子女會很失望,但如果不去做,你也不知道結果如何。
事實上,經常有很多人會一廂情願覺得「我媽照顧孫子孫女的時候看起來更有活力,那乾脆趁著孩子還小的時候,有機會就多讓他們聚一聚吧!」
無論是親子間或面對他人,要施以援手,都要在自己覺得愉快的範圍,也就是行有餘力再去做。經濟上的幫助也是相同道理。孩子有經濟困難時,父母用退休金去援助,只是讓父母的生活以及心情變得痛苦而已,對小孩的獨立以及承擔錯誤的能力並沒有好處。
「我不出手幫忙的話不行」這種想法,有時候會讓接受幫助的人產生依賴。所謂成熟大人的責任,就是自己的事能自己處理,這是最低限度的要求了。雖然說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大家互相幫助很重要,但是不搶走對方所需要扮演的角色跟責任,也很重要。
…………
被需要是令人開心的。但不能因為被需要而毫無道理地默默忍受。
——請一定要把「自己」的重要性擺在任何人之前。
.
以上文字取自
距離拉遠一點,從此人際不糾結:93歲女律師洞察人心人性的35個智慧,讓你我活得更自在
博客來:https://reurl.cc/6lEXMO
誠品:https://reurl.cc/5qGXNz
金石堂:https://reurl.cc/VXjnoR
讀冊:https://reurl.cc/142lWV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