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為什麼充斥這麼多違法吸金案,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要怪法官!是法官放掉這些人,因為法官認為這些參與吸金的老鼠會的中高層都是被害人。法官真荒謬,難道法官不知違法吸金行為兼具加害人與被害人的角色?
法官當然知道,但何以如此?因為法官不食人間煙火,總覺這些人也是投資而血本無歸,因此竟莫名其妙地同情被告,然而銀行法第29條明擺著:「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託資金、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甚至該法第29條之1還進一步規定:「以借款、收受投資、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者,以收受存款論」。法律條文如此明確,法官怎能不辨?所以法官為這些吸金老鼠會的中高層想出了一個所謂「資金決策或控制權」的違法理由,認為這些人並無吸金之決策權?
笑死人!首先,違法吸金的構成要件並無所謂資金決策權或控制權,法官運用法律沒有的構成要件來判決,就是擺明違法!其次,法官不懂吸金,吸金需要什麼決策權?吸金只需要吸到人,就能夠分到錢喝到血,這部分只要有一個階層架構就足以讓高層賺中層、中層賺下層的資金了,只要有人不斷加入,老鼠會就不會垮台,吸金之中高層就永遠能夠吸金吸血、有錢可賺,但是一旦後繼無人,就會出現後金無法補前金之困境,倒閉隨之而來…再者,法官真好騙,以為那些痛哭流涕的吸金中高層也是被害人。法官啊,您要不要認真檢視一下,那些中高層幹部拿到多少好處,他們所投資的資金有多少是來自下層組織投資之佣金啊,吸人之血而投資,然後在法庭哭說自己也是被害人,老天有眼啊…鬼都不信啊…全世界只有台灣法官會相信這些人的鬼話啊
這些人被判無罪之後,法官們,你們看著好了,下一個吸金案又開始了⋯難道這一切一切的惡性循環,法官們都不用負責嗎?
https://tw.appledaily.com/local/20191031/O2NRLZB5ZPQMYFIMK4EK7QHKJY/
首先其次再者好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總是不自覺變成濫好人的你──
▌在人際關係裡,經常過度壓抑情緒、默默積累壓力
▌在職場上,無法鼓起勇氣拒絕別人
▌在感情上,老是淪為工具人
▌在家庭裡,總是一肩承擔扛不起的責任
▌在人生中,永遠害怕競爭,主動退縮,無法做回真正的自己!
在工作和人生掌握主導權的你需要 ──
前美國職棒大聯盟總教練杜洛契(Leo Durocher)說過:「好好先生總是排名最後。(Nice guys finish last.)」球場上需要有求勝意識的球員,不需要好好先生,人生也是如此。所以你需要——
★硬起來!
這世界從來就不美好,保持基本防備心,
不要習慣性的息事寧人,才能避免被人利用。
★變強大!
「以牙還牙」的人看似氣量小,但事實上這樣的人才懂得生存,
因為「報復」的特質可以化為強悍的戰鬥力,保護自己並掌控主導權。
★有點壞!
賈伯斯說:有時候,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最好方式就是發脾氣。
表明自己的態度,堅持主張,是一種威懾的手段,也是捍衛自己權益的措施。
取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本書的有些價值觀,跟版面上熟悉的說法不太一樣。不過,這是層次的問題,就像對方是小學生,我們就不太可能玩大學生等級的遊戲。
尤其談職場,那是利益傾軋的場合,跟我們常談到的家庭情況會有些不同。有時候場面就是會弄得很難看,抹黑、造謠、排擠、刁難……,這些小手段會影響考績與升遷,主管不一定能明辨是非,也不一定有膽主持公道,在社會上混得夠久自然就會經歷過。
而且有時候是看似交情好的夥伴在背後捅刀,因為利益本來就會排擠,事情不是你做就是我做。多受幾次傷,自然懂得這本書所提到的道理。
今天晚上9點半直播會好好談這本書,人性有時展露的黑暗面,就是很暴力。使用非暴力溝通,要搭配界線,才夠力。
祝願您,能理解善良不是罪,但濫用自己的善良,會讓自己活得很累!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59944437355171
……………………………………………………………
再善良,也要帶點鋒芒
【文/ 周維麗】
最近有個朋友常常問阿豪借錢,阿豪向來是個熱心的人,朋友有難一直都是義不容辭、仗義相助,所以他很快就答應借出一萬元,可是朋友卻執意要三萬元才行,這讓阿豪很為難,因為他不只要還房貸、車貸,加上自己的母親最近生病住院也花了很多錢,能夠出借一萬元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阿豪擔心朋友真的急需用錢,於是不只自己拿出一萬元,他還額外跟別人借了一萬元交給朋友。可是即便如此,朋友也沒有顯得感激或高興,反而還在拿走這筆錢之後,一直在背後說阿豪的壞話,認為他做人太小氣,對朋友不夠仗義。這些話傳到了阿豪的耳朵裡,讓他感到很委屈,明明自己一直都在為朋友著想,為什麼卻換來這樣的評價?
可能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明明自己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可是對方卻埋怨得到的幫助不夠多,抱怨自己沒有盡心盡力。面對這樣的人,如果還繼續迎合對方,那就是過度善良了。
過度善良是一種畸形的善良,這樣的人非常樂於助人,可是從來不會給自己設下底線,他們通常具備兩種明顯的性格缺陷:其一,過分善良的人往往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們眼中,每個人都是好人,每件事都是好事,他們總是願意將問題往好的方向想,誇大事情的好處,所以常常會在被他人利用、算計時,顯得手足無措。
其二,過分善良的人往往害怕得罪別人,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Les Barbanell)說過:「善良的人害怕敵意,所以才會用不拒絕來獲得他人的認可。」許多表現得過分善良的人,其實是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會盡量取悅他人,想盡辦法迎合他人的需求,為了避免別人不高興,他們常常會表現得逆來順受、有求必應,他們的「好人」名聲往往是建立在不計代價的付出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種善良也顯得很卑微,缺乏自主意識,容易受到外來壓力的牽制。
美國作家愛默生說過:「你的善良,必須要有點兒鋒芒,否則等於零。」這裡提到的鋒芒實際上就是不妥協的態度,一種明辨是非的能力,更是一種保持獨立的個性。
在大多數人眼中,善良的表現是溫和的,意味著無私奉獻,應該不計一切代價為他人著想,導致一些過分善良的人甚至會表現出妥協的一面。然而真正的善良並不是無底線的妥協,或無原則的迎合,而是應該兼顧自身的利益,還需要帶一點兒鋒芒,以便震懾那些不懷好意的人。
有些人會覺得善良的人就是軟弱,因此會無休止的提出各種要求,認為對方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對於真正友好的人,我們可以用善良的心去面對,但對於這種心懷不軌的人,就必須有所保留,不要總是迎合與妥協,因為人往往是貪婪的,一旦不斷的收到好處,就有可能會變得貪得無厭,所以善良也需要適可而止。
這種適可而止的善良,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善良並不是幫別人解決所有問題,而是幫忙解決比較重要的問題,因此善良的人必須拿捏好尺度,不適合、不需要幫忙的事情就要委婉的拒絕,以免自己成為他人依賴的對象,讓對方變得越來越得寸進尺。
其次,我們的善良應該留給懂得知恩圖報的人,如果接受恩惠的人缺乏修養和感恩之心,不僅表現出貪婪,還對別人的善舉挑三揀四,這對於善良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羞辱。真正善良的人應該有自己的保護措施,雖然善良的舉動並不是為了有所回報,但若是能夠得到對方積極的回應,我們會覺得自己的付出更有價值和意義。要注意的是,一旦自己的善良得到的是冷漠的回應,下一次就該有所收斂。
再者,他們的善良必須建立在原則之上,應該有最基本的評判標準,這個標準可以是法律、道德,或是任何約定俗成的規則。如果他人的行為觸犯了法律、道德,或者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和意志,那麼善良的人就要審視和控管自己的善意,避免自己的善良變成他人作惡的工具。
最後,善良是主觀的行為,而不應該是被動的表達,或是盲目受到他人支配,因此善良的人應該保持獨立的個性,確保自己不會遭到其他人的道德綁架,只要自己覺得不合適,或者不值得給予,那就沒有必要繼續付出。總而言之,善良是一種具有獨立特質的品行,它源於人的真誠,而非人際關係上的壓迫,因此不要將自己的善良浪費在那些不值得的人身上,它不是可以肆意揮霍的資本,只適合用在需要它發揮作用的地方。也不要讓善良變成懦弱的表現,懦弱、妥協的善良會導致人際關係畸形發展。
相較於完全無私的付出,真正的善良應該要有底線,而且是對事不對人,善良的人必須懂得在何時、對何人果斷拒絕。一個聰明的人不會對所有事情都讓步,也不會盲目的妥協每一件事,更不會將自己的善良隨便用在所有人身上,也不會被任何人牽著走。
真正的善良應該帶一點兒鋒芒,這種鋒芒既是為了自我保護,也是為了穩定和平衡人際關係。
.
以上文字取自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博客來:https://pse.is/V645C
誠品:https://eslite.me/REZ5Q
金石堂:https://pse.is/VE5DZ
Momo:https://pse.is/UKLQ8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luminouspublication
.
已額滿8/29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首先其次再者好處 在 Happy Kongner 快活角落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何麒的生活隨筆】
Hoki the Kongner:單車EDC
話說最近我買咗架摺車,有時夜晚食完飯或者放假會踩下單車,都幾寫意。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下我踩單車嘅時候會有啲咩野袋喺身啦。
EDC按字面咁解就係 “Everyday Carry”, 但佢背後嘅精神係做好準備去應付唔同嘅狀況。首先講左法例規定要有嘅野先啦。
我係網上面搵到呢份小冊子,入面有講踩單車有啲咩配件係法規要求你要有嘅嘢:
(link: https://www.td.gov.hk/file…/…/content_182/rs_bulletin_32.pdf)
首先你架單車一定要有嘅就係「前白後紅」,即係要一盞白光嘅前燈用嚟照前面嘅路面,同埋一盞紅光嘅尾燈,等後面嘅車睇到你。咁揀單車燈點先至揀到啱自己用嘅呢?主要就係喺揀嘅時候要睇盞燈嘅光度有幾多流明(Lumens,姐係光度嘅單位)。例如我淨係喺單車徑度踩,其實大約100流明嘅燈都已經唔錯,但如果你踩開單車嘅地方好暗,又或者你會玩越野路段嘅話,咁可能你就會需要揀一盞光啲嘅燈,甚至自己再帶埋頭燈。其次就係要睇燈嘅續航力,即係盞燈着到幾耐,呢樣視乎你平時踩車會踩幾耐。以我平時嘅習慣嚟講,我就會揀大約3-4個鐘續航嘅燈都夠用。不過如果你係會去台灣環島遊嗰啲嘅話,可能就要揀隻續航耐啲嘅燈。跟住你都要睇下啲燈可唔可以用USB叉電,同埋盞燈裝唔裝到落你架車度,尤其是尾燈,因為有啲款係裝喺Seat Post,而有另一啲係裝喺座位下面。
另外,小冊子入面講嘅反光板,鈴鈴同煞車如果你已經裝咗喺架車度嘅話,咁就唔使當EDC咁拎黎拎去啦。
好喇咁講完法例規定你要有嘅嘢之後,不如就講下啲法例要求外嘅野啦。我踩車通常都會孭個細嘅斜孭袋,事關我架車冇水壺又冇袋架而我又唔想裝,所以到最後就決定自己孭袋算數。通常短程我會孭個Sling Bag,而長程跨區嘅話我多數都會孭背囊。
我每次踩車都會帶水,因為踩到咁上下真係會口乾,有時唔使唞都要落車飲啖水。踩短程就會拎個細嘅軟水樽,長程就會拎番個大啲嘅樽。再者,有水係身好處就係有時整親都可以用黎沖一沖洗個傷口,至少可以沖走啲污糟野先。我明白用水黎沖未必係最好嘅方法,但係喺無急救箱嘅情況下就唯有將就下,直到搵到適當嘅治理。
另外每次出車我都會帶少少急救野係身,通常都會係一啲膠布同埋一啲敷料。因為踩單車其實有時都會遇到意外,會跌平衡跌車,會撞到之類,所以有少少急救用品喺身就點都穩陣啲。膠布可以用喺啲細範圍嘅傷口。而敷料就可以用喺啲比較大範圍嘅傷口個度。老老實實,倘若跌車擦傷,個傷口都唔會細得去邊,喺呢啲情況之下,膠布都一定衾唔哂成個傷口,不過呢啲都只係屬於簡單臨時嘅急救救治,受咗傷當然最好都係去睇醫生Check下有無細菌感染啦。
最後就係我次次出車都會戴手套,主要係我以前試過踩單車落斜嘅時候試過因為鎖左頭轆而成個人拋咗出車外,嗰次就係有戴手套所以先無傷到隻手,所以自此之後我真係每次都會戴手套出車,重要係全指個隻。不過全指嘅手套係會比較焗,因此如果你想要戴手套嘅話,你都可以揀半指嘅手套,一黎冇咁焗,二黎靈活少少,唔使除手套都可以用到電話,到你要踩長途要查地圖嘅時候就會方便啲。
老老實實,其實我都想買返個單車頭盔,唔知大家又有無好介紹呢?有嘅話麻煩係留言講低啦。今次講到呢度先,我地鼠年再見喇,Bye~
(本欄逢周三更新。敬希讀者垂注)
-\-\-\-\-\-\-\-\-\-\-\-\-\-\-\-\-\-\-\-\-\-\-\-\-\-\-\-\-\-\-\-\-\-\-\-\-\-\-\-\-\-\-\-\-\-\-\-\-\-\-\-\-\-\-\-\-\-\-\-\-\-\-\-\-\-\-\-\
HappyKongner 招稿喇!!!
我哋嚟緊會喺逢星期一、五加設 【Kongner投稿天地】 ,俾廣大Kongner 弟兄姊妹能夠有發表佢哋意見嘅地方,亦都可以鼓勵大家多啲運用自己嘅闡述能力。
有興趣嘅朋友歡迎直接Facebook Send Message 俾我哋,又或者Email 去 happykongner@gmail.com 同我哋傾都得。
期待收到大家嘅鴻文大作!
納稿標準:合乎邏輯,文句通順,言之成理即可,不過編輯部同事比較嚴謹,大家自己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