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藍圖】位於上環半山必列者士街嘅 #社區會所,已經有超過100年歷史;建築糅合 #中西特色,提供嘅康體設施,曾經係本港最先進,包括 #鑊型跑道、冷暖水泳池等。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都會藍圖 #Now財經台
===============================
- 下載《Now財經》App,睇盡財經及地產新聞 -
iOS:http://bit.ly/11bgYgy
Android:http://bit.ly/ZLf9WC
*記得將我哋個page設為「搶先看」呀*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華三院文武廟位於香港太平山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及於開埠早期於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用中國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文武廟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歷史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道人生:香港人不要「怕痛」 - 李怡
昨天拙文有讀友留言,提供了一個《義勇軍進行曲》英文版「March of The Volunteers」的YouTube連結,那是美國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Paul Robeson)唱的。羅伯遜,是我青年時代非常著名的歌手。以下是英文歌詞:
「Arise, you who refuse to be bond-slaves./Let's stand up and fight for/Liberty and true democracy!/All our world is facing/The chains of the tyrant./Everyone who works for freedom/Is now crying./Arise! Arise! Arise!/All of us with one heart/With the torch of freedom!/March on!/With the torch of freedom!/March on! March on!March on and on!」
搜尋資料,知道這首英文版的《義勇軍進行曲》,是1941年羅伯遜在紐約一個演唱會唱出來的。那一年,中國左翼指揮家劉良模被基督教青年會派赴美國求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在美國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在林語堂引見下,他與羅伯遜會晤,他在羅伯遜面前唱了幾首抗戰歌曲,其中包括《義勇軍進行曲》。幾個星期後,羅伯遜在演唱會最後,突然宣佈要為中國人民唱一首歌,「這首歌的標題是『Chee Lai!』」,於是他先用中國語唱,然後用英語唱出上面歌詞。
英語歌詞沒有「中華民族」,沒有「長城」,沒有「敵人的炮火」,更突出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要掙脫暴君(暴政)的鎖鏈,為自由和真正的民主抗爭。在不違中文原意下,英語歌詞更具世界意義和永恒意義。
暴政奴役人民、強權壓制自由,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不斷上演的悲劇,因此為自由而抗爭,也就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地球角落,都此伏彼起。
香港人在享有一百多年的自由之後,自1997以來,自由不斷遭到侵凌、剝奪。與龐然大物的強權相比,香港人勢單力薄。在形勢比人強的境況下,香港人的選項有三:一是逃亡,即移民;二是對逐漸稀薄的自由空氣慢慢適應;三是在被侵凌的環境下討價還價,期望在劣勢下爭取到一些保障。過去的香港人大都作這三個選項,而沒有第四個,就是抵死抗鬥,決不屈服,直到去年反送中掀起的年輕人帶頭、過半市民捲入的抗爭。
為甚麼說有過半市民而不是中共港共所說的極少數呢?只要看網上主流輿論、200萬市民遊行,特別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就知道了。
去年的抵死抗爭,因為曠日持久而沒有實際效果,許多香港人都累了。港版國安法在人大提出後,前述的三個選項又再抬頭。中國擺明違反《基本法》的規定,為香港立法,面對這種橫蠻,法律界和部份民主人士就選擇接受這個違法行為而提出較為保障香港人權益的建議,如不可設追溯期、要按普通法原則詮釋及由香港法院審理、制訂日落條款……等等。
在美國提出因港版國安法而要改變香港特殊地位時,也有人提議美國不要完全改變,最好給香港保留一些特殊地位,使香港不必完全依靠中國。
這種期望討價還價,使香港人在忍辱偷生中過得稍好的第三選項,出發點不能說不好,但從過往20年的經驗來看,對於立意要在香港實施全面管治的強權來說,示弱不會使它收手,矛盾縱使略有緩和,但香港人的處境只會更壞,因為強權只會得寸進尺。而香港人的屈從,就使原本要制裁中國與香港的美國可能卻步了。
不妥協地抗鬥一定痛,美國對香港的制裁一定使香港人痛。前兩天袁弓夷說,要走這一步,香港人不要「怕痛」。
面對強權想要妥協的人,或者真是想讓香港人得到一些最低的保障。但我想到著名哲學家海耶克的話:「那些幻想以犧牲最基本的自由來換取最N低的保障的人們,最終會發現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耳邊迴響着羅伯遜低沉有力的歌聲。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歷史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八十年前短片.紀錄長洲被遺忘的時光(Colorization版)】
短片是廣州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駱愛華(Edward Lockwood),與妻子Muriel Webb Lockwood及兩個女兒——Dorothy和Anne,在1939年暑假前往長洲渡假時拍下的影片。片段在近80年後被一名叫Lawrence MacDonald的外籍人士上載到社交平台,讓一段封塵的歷史重現於當世人們眼前。
長洲是小漁村、至十九世紀末仍是海盜出沒地帶,為何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會變了外籍人的渡假勝地?一切從英國租借新界說起。
長洲被港府接管後,外國傳教人員紛紛到島上展開福音事工,例如倫敦傳道會早在1904年已登島開基、隨後設立談道所,島上開始出現外國人的足跡。
至1919年,港府曾在長洲立界石15塊,劃出外籍人士專享的高尚住宅區域;綜合文獻記載,這個「洋人區」很大部份位於長洲東南部花瓶、南氹灣一帶,那裡山崗可遠眺壯麗海景,是島上風景最好的地方。
但隨着香港被日軍佔領、重光後華洋分治的政策被視為不合時宜,這些界石失去法律效力,長洲「洋人區」不復存在、這段往事也漸被人遺忘......
根據報道,古物古蹟辦事處在八十年代曾派員尋找長洲界石,迄今只尋回其中10塊。
故事說完,再將短片中駱愛華家庭入住的長洲西式平房,與長洲三十年代「洋人區」照片裡的房屋對照,可見兩者風格一致,再結合遠處南丫島山形等綫索,可以肯定短片就是在當年的洋人住宅區拍攝(見留言區)。
這可能是目前能在互聯網上能找到的,唯一一段長洲「洋人區」舊片,彌足珍貴。 原片黑白,色彩由我們後期加工。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東華三院文武廟位於香港太平山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及於開埠早期於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用中國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文武廟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一九零八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並同時為香港祈福。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擋中。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文武廟組群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東華醫院禮堂於1872年落成,1933年重建。禮堂放置了不少東華珍貴的牌匾和對聯,其中包括光緒皇於1885年送贈東華的牌匾;還裝有創院總理的瓷相、大事碑記及有歷史價值的手工製品,如酸枝會議桌、高背椅及鏡屏。東華每年很多重要會議及大型活動,包括週年會員大會、董事局互選大會及董事局交職典禮都在禮堂舉行。東華三院文物館的佈局對稱,中間為大堂,兩側是偏廳。文物館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結構,結構柱以木建造,豎立在具雕飾的花崗石柱座上。牆身以青磚築砌,磚縫非常幼細。整幢文物館坐落於花崗石平台之上,前面有花崗石梯級。文物館的建築優美,糅合中西建築的精髓。
東華三院文物館原為廣華醫院大堂,廣華醫院是首間在九龍和新界區開辦的醫院,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廣華醫院由東華醫院總理及九龍的華人領袖所興辦,於一九一一年落成,作為東華醫院的九龍分院。一九三一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三間醫院合併為「東華三院」。廣華醫院在一九五八年進行全面的重建工程,只有大堂得以保存。一九七○年,東華三院為慶祝成立一百周年,將廣華醫院的大堂改建為東華三院文物館,用以展示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物和收藏珍貴文獻。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五日,文物館由關祖堯爵士主持開幕典禮。文物館自一九九三年起開放給公眾參觀。文物館糅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館內建築物正面的中式裝飾和祠堂布局,清楚展現中式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以及外廊的樑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目前的屋脊建於一九九一年,乃仿照一九一○年的原有屋脊重建。西方建築元素主要見於建築物的側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內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頂由傳統的中式桁條和樑架結構支撐,而偏廳則採用了雙柱桁架。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又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街會所(Chinese YMCA of HK Bridges St. Centre),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現時會所服務有「必愛之家宿舍」、「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及以康體服務為主導的青少年服務。建築物於1981年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09年12月18日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會所由芝加哥YMCA會員籌建,設計師Stattck and Hussey亦是來自芝加哥。會所於1918年由施勳護督(Hon.Claud Severn, C.M.G.)主持啟用,成為當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亦是香港首個市民會堂及體育場館,會所內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康體設施,包括香港首個室內泳池,以及設有懸空的室內鑊形跑道。會所高六層,以紅磚建成,融合中西建築風格,並受芝加哥建築學派所影響,在香港相當罕見。1927年2月18日及19日,中國著名作家魯迅曾於會所禮堂內演講,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1937年後,會所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超過一千名難民。香港日治時期,會所被日本當局的的文教課徵用作日語及德語學校。香港重光後,會所恢復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1966年,隨著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九龍會所完成重建,總部遷到該處,原址仍保留作為青年中心。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歷史 在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本校歷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中學本校 歷史. 53 views · 1 month ago ...more. Chinese Y.M.C.A. Secondary School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中學. 50. Subscribe. ... <看更多>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歷史 在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Chinese YMCA of Hong ... 的推薦與評價
時至今日,它雖然不再是香港基督教青年會的總部,但它仍屹立在必列者士街,為青少年提供康體服務,並於2009年,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By Renee Kwok The Bridge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