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部量子共振
腦部神經細胞內的微管通過量子同調組合成人的靈魂。腦部量子作用來自量子同調的波函數突變或者波函數崩塌function collapse。因為腦部的濕熱環境,波函數突變一閃而過,維持時間只有約萬份之一秒。未出現波函數突變時,微管內的粒子在超位置,即是沒有確定轉動方向,不會有任何決定和行動。波函數突變時,粒子出現轉動方向。波函數突變結果無法以量子力學計算出來,只知道機會率。由於甚麼情況都可能出現,產生自我思維和決定。這樣的量子運算和結果就產生感覺、決策和反應,這就是靈魂。一般情況下,腦神經細胞微管的波函數突變不是一齊發生。太多微管一齊出現波函數突變令腦部同一時間得到太多數據和決定,因而癱瘓腦部量子功能,產生癲癎抽搐。每個人的量子同調頻率有輕微差異,在不同頻率之下有不同反應。例如以某一頻率閃動的閃光,有些人看了會發生癲癎,有些人沒事。眼睛將閃光頻率直接輸入腦部以腦細胞微管進行量子處理。由於這頻率與量子同調頻率吻合產生共振,所有微管量子作用一齊出現,量子處理無法進行出現檔機。
量子同調現象經常在日常生活出現。當然,要突入靈界闖進第四空間量子世界,不使用最尖端科技絕對辦不到。可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體驗量子同調,沒有甚麼困難。有些環境令人感到舒服、興奮或者不安。有時候,我們會莫明其妙地對某人或者某團體產生歸屬感或者厭惡感。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去到上環很古老的地方。那裡十分安靜,老樹盤根,所有建築物和樹木都有懷舊感覺。一下子,時間好像停下來,仿佛回到一百年前的香港。這就是環境的量子同調。宇宙萬物都有振動頻率,一切來自振動。當腦部量子同調頻率和環境一致,相關的靈魂感覺就會互相影響。那就是說,人可以通過環境和物件感受到量子振動及產生反應。如果兩個人有幾乎一樣的量子同調頻率,他們不必說話,可以眉目傳情,心靈相通。
有沒有想過為何人類喜歡音樂,每個人喜歡的調子並不一樣。那是因為音樂傳遞韻律和節拍,將頻率送入腦部。只要音樂頻率配合腦部量子同調頻率,這個人會在音樂之中如痴如醉,好像失去自我那樣。頻率完全配合的話,當然產生抽搐。看看派對和音樂會的人如何陶醉就知道量子振動對靈魂的影響有多大。
頻率振動可以令人開心也可以令人痛苦。走近高頻率電機設備會令一些人頭痛失眠,有些人不受影響。
量子同調共振有缺陷,那就是容易產生共振,很難清除。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產生量子同調共振,如果這些共振不停發展下去,必然傷害腦部。因此,人要每天睡覺而且要花人生1/3時間睡覺。只有睡覺才能調整或者清除個別粒子的量子同調共振。冥想也可以重組量子同調,但是,效果和睡眠有點分別,不能完全取代睡眠。
冷凍可以令人冷靜下來,因為冷凍可以壓低粒子振動頻率截停太強的量子同調共振。溫度太低會讓量子同調完全停止進入冬眠狀態或者假死狀態。強光令人難以入睡,黑暗容易入睡。因為強光振動幅度較大,增強量子振動,令共振更容易維持下去。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讓你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當人類已經有能力應付「饑荒、瘟疫、戰爭」後,那些原本「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
香港失眠數據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無法完成的歷險記 ◎林達陽
That in order to make a man or a boy covet a thing , it is only necessary to make the thing difficult to attain .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一、
我也曾於尋常的天空下翻牆而過
去浸入水中,去向有錢的人挑釁
去成為理想的夏天,或其陰影
我也曾因背誦經典而得來一把刀
得以自己描述顏色與圖形,以一種
表演形式去吸引另一種,關於神
多數時候我不打算了解太多
我耍賴:「其實,信仰也不過就是……」
就是我有很多把戲,譬如愛
或者不愛,遙遠的世界因此更值得好奇
我樂於變壞,樂於過自己的狗日子
把頭埋入風裡懶洋洋地等待,等待
一隻蟲子輕輕箝住我,給我
成為速度的理由,即使只是虛構
二、
如果這裡就是遠方,我願為了那女子的秘密
受罰,使那個秘密,變成我們的秘密
一起寫懺悔的公開信,打翻彼此的墨水
使所有的字彙混為同一意涵讓我們
監視彼此的誓諾和背叛
我們一起監視房間,監視燒開了的水
我們監視不存在的鬼也監視
鬼一般的人,監視他們成為一個個迷宮
躲在自己熟悉的那部份
驚嚇從別的部份走過來的人
監視她終於打開她的盒子
像我打開我的,從望遠鏡裡
監視兩種變異,一種似乎是愛情
另一種我已經忘記
三、
我想打撈水底星月的謎底,想成為海盜
想駕馭生活如一艘賊船,劫取意義我所相信
去違逆眾人,去敗給終將來襲的暴風雨
讓風雨逼退我們回到最初的島嶼,讓風雨
打溼我的小名如那些火花一樣的鬼點子
打濕我的髮,拈熄幻想的引信
那些炮竹也不能抵禦的愛與死,像風雨那樣淹沒
所有漂浮的節慶,往日就要變成寒冷的波浪靜靜的
漲滿四周如沸水,強迫我們示弱,強迫
我們緊緊靠著不能選擇,捲起自身成為
彼此的菸,讓閃電點燃彼此嘴中
煙霧一般的成長,風將修正我們的口音與台詞
像時間,耐心修改一個讀法正確的別字
四、
沒有光線願意探索我心,盜賊與天使
共同埋藏一場無法避免的坍塌,腐壞的
時光的行板在響,在我腳下蜘蛛張開捕夢網
沾滿明滅如神秘笑臉的水光,在遠方
眾神已經入睡,蜘蛛已經張網
如今我才明白遠方只是一個未知的
空桶子,不聲不響的空桶子
我始終躲在裡面,因嘗試獨自
打亮想像的火光,而發出聲響
註:此詩獲得第三十六屆香港青年文學獎首獎
--
◎作者簡介
林達陽(1982年-),台灣高雄人,臺灣新生代詩人、作家。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畢業,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學士,國立東華大學藝術碩士。作品以新詩、散文為主。曾獲三大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香港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高中時與高雄女中、道明中學學生共同創辦第一屆馭墨三城文學獎,推廣南部校園創作風氣。高中畢業後與高雄中學校友凌性傑、陳雋弘、黃信恩、趙家緯等人成立出版坊松濤文社,致力於出版高雄年輕創作者的文學創作。
--
◎小編皮皮賞析
〈無法完成的歷險記〉獲得2009年的第三十六屆香港青年文學獎冠軍,此首詩分成四大段,並以《湯姆歷險記》中的句子當成引言,作為全詩的開端。首先,第一段便表現出了歷險的感受,翻牆、挑釁都是為了理想,關於未知的神祇和愛,保持著一種任性的態度——並且樂於變壞,歡喜著過著「狗日子」,就算成為自由的速度是一種虛構,敘述者也不以為意。第二段,承襲了前段的不真實,作者云:「如果這就是遠方」,他願意為了女子受罰,與女子的好壞混為一談,他們好像成為一體卻又彼此觀察,最後他看著女子打開她的盒子,像打開自己的一樣——裡頭似乎是彰顯兩人關係的愛情,但更重要的或是那不可言喻的,已被遺忘。
於是,第三段,作者想要打撈謎底,他並沒有放棄他的冒險精神,所以他欲做海盜、欲違逆眾人、欲反其道而行,直面投降於眾人本會極力反坑的暴風雨。他任憑暴風雨阻退他們的去路、任憑風雨步步逼近他們,使他們沒有選擇的倚靠對方,成為對方的菸,點亮彼此,最後任由風修改我們——如同時間修改一件沒有懸念的事情。
最後一段,暴風雨似乎靜止了下來,那些光和暗、天使和盜賊,都被埋葬在相同的地方。靜止的暴風雨、入睡的神明、蜘蛛網像是捕夢網,皆是明滅一體的代表。最後一段,敘述者說,他終於明白遠方是未知的空桶子,而自己始終躲在裡面,啪嚓啪嚓的打亮火光。
十幾年後,在2020年,林達陽的〈愛與孤獨的證明〉登於聯合報,這首詩一樣節錄了一段英文句子,是英國哲學家George Berkeley提出的問題開頭:「假如一棵樹在森林裡倒下,而沒有人在附近聽見,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
〈愛與孤獨的證明〉
“If a tree falls in a forest and no one is around to hear it, does it make a sound? ”-George Berkeley
確實有過這樣的困惑
如果一隻蝙蝠,或海豚
被關入一只吸音良好的房間
牠覺得自由嗎?
或者牠會察覺世界不能理解
而感到敬畏
確實也曾走入荒山峽谷
谷裡的你看見了高,還是深的感覺?
在不愛的人面前你看見消逝的刻度
還是花在凋謝
天空底下你會怎樣描述熱?
山屋裡失眠的你如何祛除冷與幻覺?
打開燈,光從什麼角度照射讓你聯想太陽
影子落在身後,你在意它縮短又拉長或者
有沒有某一瞬間
你能感知它的重量?
孤單的時候偶爾
我以為自己置身曠野
能夠恨了嗎?
如果拉滿一張弓,你能不能想像一箭之遙是怎樣的地方
或許是一片垂直斷崖
崖底的樹林有纏繞小徑
樹林裡落滿了葉子,我沒有去數
認為樹林是茂密或蕭條、樹葉增加與減少
仍有一部分取決於──
上次,我是與誰走進這片林地
那時世界仍有春日的茂密──
(當我輸入「茂密」,電腦根據數據判斷
顯示這裡要寫:貓咪
換毛的季節裡我們曾為同一隻貓過敏
打著噴嚏,紅了眼睛
但顯然貓並不清楚這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貓咪後來不見了,那我呢?
穿過樹林五十步,湖邊有一小屋
以前我們總說這五十步是有意義的
來回五十便是一百
兩個五十也是一百
五十步笑一百步
「來此寧靜生活的他
嘲笑終究要回到樹林以外世界的我們」
我彷彿仍能聽見妳這樣說,像轉述別人的故事
貝殼一般的牙齒輕輕咬合
在風的潮汐裡發出微弱的聲波
微弱是相對而言
「微弱」是比妳的唇比我的喉結更平的一條弧線
我坐下來,空無一人的深山裡
試圖說話但覺得徒勞
沒有人知道,那時我們發明那麼多的符號與定義
那麼努力記錄的蛛絲馬跡
也不過想證明
在蜘蛛幾何複雜的織網與馬匹奔跑來回的軌跡之前
世界簡簡單單
曾有人走過大山大海
在此歸納經驗與想像,砍樹造屋
私密而熱切地動用全部勇氣
嘗試要在群星與眾神的注視下找尋一種
關於愛的定律
--
首段接續引言的疑問,作者思考:如果是蝙蝠、海豚被關在吸音良好的房間內,會覺得自由,或是敬畏不能理解的世界?接著,作者繼續追問,在谷底,你的感受是什麼?如何描述幻覺?如果除去冷?有沒有感受到影子的重量?
再來,作者切入了題目所提及——孤獨。孤單有時候讓人以為置身曠野,但我們卻無法猜測一箭之遙的地方發生了什麼事,如同一箭之遙外的地方,無法得知樹木是否倒塌。更精確的說,並不是無法得知,而是決定權本就不在自己的手上,在與我走入樹林的人。於是「我們」出現了,我們過敏於同一隻貓,像是〈無法完成的歷險記〉中的我們一起監視房間,然而貓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就像我們所監視的,竟是不存在的鬼,「我們」身處的位置距離另外一方十分遙遠。盒子被打開了、貓咪後來不見了;前者的我們退回島嶼、後者回到樹林以外的世界。〈愛與孤獨的證明〉的最後一段,神明與蜘蛛等意象又出現了。全知全能的神明,在歷險記中睡著了,但在愛裡睜著雙眼注視一切;而蜘蛛編織的密網,證明了種種幽微的發生。
綜觀兩首詩,皆以一段引用的英文句子涵蓋整首詩,並從我的角度出發,延伸到我們,我們與他者之間,最後再安安靜靜的回歸自身,乃至詩題。因此小編認為,林達陽就像那隻默默編織細網的蜘蛛,他的意象縝密並且互相承接、變形、纏繞,最後乾淨的收束,風格可說是一致且明確。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怎麼寫」可能還是比「寫什麼」重要,內容比主題重要。我挑選時的標準,第一個還是看文字的處理,若文字水準相近,我就從中挑選出主題較特別的。
——陳育虹,2016年林榮三文學獎評審紀錄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香港青年文學獎 #林達陽 #湯姆歷險記 #冒險 #孤獨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4/20210404.html
香港失眠數據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是否有時覺得接電話很煩,寧可傳傳訊息,發發LINE、FB Message、簡訊、What’s APP。寧願不要被打擾,已經是我們現在多數人的生活模式。(本文略長,文末有塵封七年的書寫曝光)
是否覺得很奇怪,為何有人喜歡看別人吃飯直播或是純粹吃飯的畫面。自己用餐的同時,搭配收看他人的吞嚥咀嚼,彷彿我們並非獨自進食。有些人氣高的吃飯直播明星,甚至可以從影片得到贊助獲得六位數的收入進帳(英鎊單位)。
為何有人願意進入直播間打賞?有位易名為Haekjji的吃播明星居然在某場直播受到打賞高達10萬美金?(請見留言處我會貼她的資料)
榮格說:「孤獨並非來自周圍的人沒有陪伴,而是來自不能與人交流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或是觀點不被認可。」
我們現階段處於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孤獨世紀,跟多年前相比,過去我們要跟他人見面需要等待、寫信、打電話。如今科技發展,我們對互動的模式大相徑庭。過去熱烈擁抱的人際期待,此刻多半處於半閉鎖狀況。
以下節錄、修改自部分《#孤獨世紀》摘要(也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敲下來的沒有複製貼上喔)。這段應該對於一些喜歡研究數據原理的人有幫助。
大腦的顳頂葉交會區是人的同理心關係最密切的區域,孤獨者對於他人承受苦難時,他們的顳頂葉交會區活躍度下降。非孤獨者的活躍度則上升。
此外,孤獨者會強化「壓力反應」,讓身體整體免疫力承受比他者更大的考驗。這種高度警覺,會讓身體彷彿一台汽車處於一檔階段連續開八小時。
因為孤獨者的心靈,在焦慮與警覺影響下,會以自衛為前提運作。這也是為何芝加哥大學大腦動態實驗室主任史蒂芬尼卡喬波博士說:「在樹林漫步時,孤獨的心靈,隨時都會看到蛇。」
孤獨者的血液中,「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特別高,這種賀爾蒙在面臨生命威脅時,會關閉防禦病毒的機制。這代表孤獨者處理身體病痛危機時,特別如癌症,他們的免疫系統相對之下減少了很多防護力。
「壓力賀爾蒙」,也就是皮質醇,孤獨者的分泌速度快。相同的,膽固醇上升速度也相對快。就連血壓也是,孤獨者的「杏仁核」,就是大腦裡面處理「戰或逃」的反應,會讓身體感覺危險意識比較久,會導致白血球製造比較多,還會增加發炎反應,綜合上面幾點。
孤獨者的心靈壓力,確實影響了生理健康。
「孤獨」大概是所有藝術創作中的必要之「惡」,因為孤獨,因為孤獨所衍生來的寂寞、心碎、悲憤、怨懟、憤怒、自我懷疑等等,成就了書寫想像上的豐厚羽翼,或是正值青春年華,愛情激發出我們另一個嶄新人格。
然而,無法逃避的是,孤獨確實是當代最明確的顯學。什麼都可能跟孤獨有關,孤獨拓展出新的商機結構。哪怕是單人套餐取代了雙人下午茶,沒有隔間的大格局還比小兩房、三房來得有設計感空間等等。
我們正處在人類有史以來最「孤獨」的時代,想想很諷刺,明明科技讓我們距離縮短了,但人們卻活得比上個世紀中的人們來得不快樂。
工業革命後的財富分配,到2000年、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導致巨大傳統產業變化,工時變長,人們疲於應付繁雜行政庶務,自然產生了一層心靈防禦機制。我們被迫要孤獨,尋找不被打擾的節奏,享受一個人的怡然靜心。孤獨,成為當代人的集體約束。
我們某種程度上,被迫孤獨。
《孤獨世紀》這本書的作者是諾瑞娜.赫茲,如果你想了解,想知道更多數據。不管是醫學或是經濟,這位作者的大量田調都能讓你嘆為觀止,原來孤獨並非我們想像那樣而已,孤獨也不是歌詞或是文學的濫觴。
孤獨讓我們身處於數位寂寞泡泡而不自知,未來,2030年之前,全球將有40%的人口是獨居(相當於34億人)。這本書對於某些人來說,也許覺得「大驚小怪」。
孤獨不就那樣嗎?有需要這樣研究嗎?但作者的田野調查很認真,甚至發現孤獨等同每天抽15根菸……此外,孤獨更擴大了民粹主義,讓那些不被瞭解的人,在政治上找到了宣洩之處。
作者也觀察了美國政治上的川普競選活動,找到他當年的競選,確實找出了不少經濟底層的孤獨者。相較之下,我們台灣不也有?
已經好久沒有寫新書分享報告,希望這本書能讓你覺得有興趣想讀讀,從來沒想到孤獨會是這麼大的一個危機啊!
寫到這裡,其實想題外補充一下。
大概是2014年左右,有出版社找我寫關於孤獨的散文集,我也覺得這個寫作文體很有意思,於是開發了「一個人」的系列短文,從一個人的衣櫥、電視、餐具開始書寫起來,寫了大概有十個章節,後來發現寫作過程實在耗掉太多體能,最後只能暫時擱淺。
不過我還是列一下當時書的自序前言給大家看看,免得大家覺得我沒有寫。這也是為何我很想推薦《孤獨世紀》這本書給大家看看,這本書像是當年那本還沒完成的書稿,背後的一份大數據考究資料。
前言
獨自來到,獨自離去。人們多半生存於這世界上都是一個人。一個人是當代經濟顯學,我們越來越習慣一個人,一個人成為多數人的社會縮影進行式。
但是,當一個人面對多數人追求戀愛方程式,或是成家立業的理想勝利組時,彷彿就是既不安全也不適切的代表吧。隨著當代人們情感川流的律動,一個人勢必慢慢取代兩個人,一個人,越能獨處面對寂寞星光,也必能更誠實地面對自己。
本書分為四個選項:分別是溫度、夢遊、西遊與召喚。讓四個選項重新拼湊,並且理解人生。數好了,一二三,開始。
溫度=親密與永恆之間,我們在黑夜持續失溫
一個人的小宅(完成)
一個人的被單(完成)
一個人的燈泡
一個人的時鐘
一個人的沙發(完成)
一個人的餐桌(完成)
一個人的衣櫥(完成)
一個人的鞋盒
一個人的電視
一個人的相框
一個人的日記
夢遊=關於記憶,選擇夢沒有開始的地方
一個人的睡眠
一個人的下午茶
一個人的晨醒咖啡
一個人的失眠
一個人的跨年夜,節慶之後,動物感傷
一個人的性愛是場Epic Love Story
西遊=延冉而上,取經朝貢胃海洋
一個人的菜市場
一個人的Costco,不合時宜
一個人的蛋糕
一個人的套餐
一個人的麻辣火鍋
一個人的集點
一個人的電冰箱
召喚=引力是不變的黏膩,追尋失語者的咒語
一個人的書店(完成)
一個人的KTV
一個人的旅行(完成)
一個人的漫遊
一個人的殘茶
一個人的散步
一個人的馬拉松
一個人的展覽
一個人的電影,不用買一送一
一個人的病床
這是當時書的結構章節,如果你覺得有興趣也歡迎告訴我,或許哪天我就有動力把這本書完成了,那我就會很感謝如今留言的你與妳。
來幫辛苦的出版社工商服務一下。
《孤獨世紀:衝擊全球商業模式,危及生活、工作與健康的疏離浪潮》
商業周刊1739期書摘推薦
誠品選書.香港誠品選書.讀冊選書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P0700151
書展優惠中,推薦搭配桑德爾《成功的迷思》
博客來 http://bit.ly/P0700151-B
誠品 http://bit.ly/3qw5RON
金石堂 https://bit.ly/3s3doEX
讀冊 http://bit.ly/2Nh4BR1
香港失眠數據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讓你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當人類已經有能力應付「饑荒、瘟疫、戰爭」後,那些原本「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成了「可應付的挑戰」。
這意味著我們已經不需要神祇的保護,神職人員也不再有溝通未知世界的功能,自由意識成了每個人的主人。
然而,我們真的是自己的主人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漸漸知道,自己的「感覺」其實只是一連串大腦生化作用的結果,從來就不是「自主意識」的決定。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也挑戰了我們對自己「萬物之靈」的絕對地位。
我們會迎接一個怎樣的世界?
我們又該怎樣看待這些變革?
我們的命運會走到哪兒?
別錯過《人類大命運》~
想聽更多書評?
請至「啟點文化」官網:http://www.koob.com.tw
【相關課程】《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讓你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
華文世界第一套人際心理桌遊,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詳情請見:http://www.koob.com.tw/relationshipwikishop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dLmwE2BW8M/hqdefault.jpg)
香港失眠數據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段錄音因為剛換錄音設備,所以有點「立體聲」,之後就不會有這樣的情形,還請見諒喔~)
你會不會覺得總是沒有遇到「對的人」?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總覺得自己彷彿是被詛咒的存在。
有沒有可能,你不是運氣不好,而是你忽略了自己的呈現。
就像是數據分析,如果輸入的資料錯誤,無論分析邏輯再正確,結果仍舊無法解決問題喔~
收聽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koobforbooks
==========================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
08/09(三) 或 08/24(四) 19:30
講座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079
【9/7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4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o8h_npWSdk/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CKSQgCsAstyWJWyC9pg09p4qTHaQ)
香港失眠數據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數字會說話,然而,數字說的一定是實話嗎?
可能數字本身沒有說謊,是我們缺乏解讀數字背後意義的能力,造成了理解的錯誤。
我們都需要有思考的能力,否則再多事實與數據,只會讓我們愈錯愈離譜。
收聽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koobforbooks
==========================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
08/09(三) 或 08/24(四) 19:30
講座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079
【9/7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4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7IP-Y-dfMQ/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iKsvyEX_Cg2obGJKwTA7B53Gt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