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的星級評分
單純問別人一條路線多少星,大概參考價值不高,首先應該了解該筆者的評分準則。
坊間眾說紛紜,但負責任的網站大多都有獨立解說評分準則如何。我由在晴報寫專欄開始已經是參考漁護署計分方法,貪他夠科學,但現時連漁護署都已經棄用,而且該評分準則大致只適用於郊遊級別,需要攀爬、綑邊、溯澗等都不適用(雖然我也甚少介紹這類路線)。之前應該是在fb發帖還是story有提過,但因為採用別人的準則,就原來沒有在自己的網站解釋過(!!!) 雖然應該甚少人會透過搜尋主動找到我那使用免費工具建的網站文章,SEO當然也做得不好。
直至去年出書,就有在書中第10頁就解說詳細評分計算方法。主要是以距離、坡度、所需時間及路況作盡量客觀的計算。距離和坡度是客觀事實,所需時間及路況則是主觀陳述。即使由我同一個人行,六年前行所需的時間與今天走同一路線所需的時間定必不同。而一個平日經常行山的人和只在週末才行山的人經過數年以來的體力和經驗也會相距甚遠。人的行山體力與腳踝技巧等會與日俱增。
因此了解筆者的經驗與評分準則,比劈頭第一句就問:「這條路幾多星?」來得有用。
而由於部份路線距離短、坡度不高,但路況再難,綜合計算出來的星級可能也不算高,因此也必須了解當中詳情,是否有其他注意事項。例如蚺蛇尖坡度大、路況差,總體計算就評為四星;而舂坎角山的路途短、波幅不大,但路況殊不容易,因此綜合計算出來也只是二星。加上出遊當天天氣狀況與個人狀況也會影響最終花費的時間。路面狀況也算是主觀的因素,但對不同人來說不同的難度,可能老手覺得很容易,而對新手來說卻是很難。然而這也只是總分數中的其中一項,因此也未必能在總評分中全面反映。但內文中有詳細描述路況,必要時會加入相片,所以只要細閱內文,做好準備,才能快樂登山安全回家。
假如想再準確一點掌握時間因素,建議可以選一條一星或二星的簡單路線試行,對照本書列出的時間跟你自己走的時間,兩者的差別便能作日後走其他路線時參考之用。
近日幾乎全民行山,因此做好準備,出發前看好路線、路況,最好用app先畫好路線,搜尋好起步及終點位置的交通(該乘什麼車,班次如何,會否塞車等)、預計沿路是否有任何退出點以防中途遇上突發情況什至意外,計算要帶備多少糧水,要走多少小時等等。知道路況的話,有需要帶備行山杖(假設大家都穿行山鞋的了),不會在山徑上像瀡滑梯般把草坡泥頭踩走,更能幫助減緩山徑的耗損呢。最近行山遇到不少遊人問路,知道自己目的地的都算好了,越來越多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哪裡,走過來就問我們從哪裡來,怎麼去、要走多久等等,真是無言,但這種情況山友間似乎都越來越普遍遇到了。
此外,當然可以準備垃圾袋,把自己的垃圾帶走,什至可以多帶個鉗把沿路的垃圾順道拾走啦。
做好準備才去行山,不單是對自己和家人等負責任,更是對大自然環境負責任的舉動。🙇🏻♀️💚
郊野行樂,也請謹記郊野公園已移除所有垃圾桶,記得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包括充滿細菌的口罩垃圾;#勿留火種;最好 #源頭減廢,#自己垃圾自己負責!每次行山多帶一個鉗個袋就可以一起 #一人一袋和你執 啦~ 切記勿破壞環境及生態,支持 #山野無痕!做個負責任嘅山友!
#當你享受大自然
#保育就成了責任
#源頭減廢
#自己垃圾自己負責
#無痕山野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香港山女
#mountaingirlhk
FB/IG/MeWe: mountaingirlhk
「香港有幾多條行山徑」的推薦目錄:
香港有幾多條行山徑 在 貝貝Alice-小寶貝夢遊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前幾日我地去咗行山,其實我萬般唔情願帶埋貝貝去,因為我好驚佢唔肯行扭抱!諗起個畫面都gg,但係爸爸好堅決帶埋佢,仲話有咩事佢抱⋯⋯
點知!佢竟然自己行咗9成!除咗上斜有少少行唔郁,但每次一見到樓梯,就非常興奮,話要自己行晒(最重要今次差唔多全程都拖住爸爸🤣我可以好輕鬆咁行),就係咁一步一步行咗幾個山頭,成功完成咗第一次嘅行山之旅,足足行咗兩個鐘!我都好恩慰,同時懷疑因為佢太耐無落過街,難得有得出去,所以狀態大勇!
我印象中佢人生應該未試過長時間行咁多路,但點知當我一心以為佢行咗兩個鐘山,放晒啲電應該好快瞓著,點知回程搭車無瞓!😑返到屋企無瞓!😑食完飯沖埋涼都無瞓!最後都係差唔多22:30先瞓!😑😑😑😑😑知唔知我嘅心情幾差😂?佢臨瞓都仲講緊想同我玩⋯然後第二朝走黎拍醒我:「媽咪?爸爸呢?我要同爸爸行山喎!」吓!仲行?😂我想話我都行到小腿痛!
介紹返,我地今日行嘅山路喺青衣自然徑,我地由長宏巴士站對上嘅入口開始行,再行返落青華苑走,對我呢啲行山初階者黎講算係非常好行,雖然對我黎講都幾多樓梯🤣,但每條樓梯都有扶手,每條山路都係鋪好晒,每行大概十分鐘就有多個野餐區、觀景亭及健體設施,的確係一條老少咸宜嘅行山徑。聽講上山睇日落係非常正,但係因為拖住貝貝,行行下都勁驚天黑晒都未落到山!
青衣自然徑 (長宏至青衣西路)
全程:約4公里
需時:約2.5小時
體力需求:1星(路程不長,最高點僅約200米,休息位置極多)
技術需求:1星(全部青衣自然徑都是靚路,大部分路段都有欄杆扶手)
起點交通:青衣港鐵站搭九巴248M到長宏
終點交通:在青華苑站搭巴士至各區
參考網頁:https://www.hk01.com/即時體育/348276/青衣行山路線-黃昏上山睇日落好去處-俯瞰青馬大橋馬灣風景
——————————————
FB: 貝貝Alice-小寶貝夢遊日記
IG:bowl_lam
記得讚好我地 Page 之餘,仲要 Set 做搶先看呀~
#貝貝Alice #90後媽媽 #香港媽媽 #新手媽媽 #新手爸爸 #育兒日記 #育兒生活 #行山好去處 #青衣自然徑
香港有幾多條行山徑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傳奇山徑又添精彩一章】
3500公里是怎麼樣的概念?
我在Google Map上試用「測量距離」功能,以香港為起點拉出直線,發現3500公里原來是代表著:東至關島,北至俄羅斯南部,西至印度中部,南至印尼南部。簡單來說,就是乘飛機也要五六小時的航程。
如果這樣的距離,用雙腿要走多久?
赫赫有名,橫跨美國東岸14州的「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簡稱AT)正是3500公里。尋常人打算徒步把它走完,得花上約半年時間。據統計,只有20%左右的人有毅力真的把它由頭走到尾。有工作在身的都市人,用分段形式把它按時走完,是比較務實可行的做法。若然用跑的話,目前最新紀錄,是由比利時好手Karel Sabbe在2018年以41天零7小時多創下。
AT自1937年建成後,日漸成為美國以至全球知名的徒步徑。曾經以為,AT如此有名定是因為風景優美吧。豈料在我看完Netflix紀錄片《誓破紀錄的Karl Meltzer》(Karl Meltzer: Made to Be Broken)之後,才發現事實似乎並非如此。這套片刻畫了Karl Meltzer以不到46天時間打破跑步穿越AT紀錄,過程固然極盡艱辛,但在鏡頭中我卻沒有看到像UTMB沿途的那種壯麗。事實上,早有人稱AT為「綠色隧道」(Green Tunnel),就是暗指這條步道景色單調。
就如劉禹錫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AT雖然沒有錦繡山河,但以步行或跑步形式挑戰的人日多,就使它在登山愛好者之間名氣暴漲。久而久之,以AT為主角的書籍、紀錄片以至電影就接連出現。
除了剛才提到的netflix紀錄片外,大家只要在amazon之類的網上書店一搜已可找到大堆關於AT的書籍及電影。談經歷的固然有,以實用角度教導後來者如何成功挑戰AT的亦不乏。當中最著名的,作家Bill Bryson就將挑戰AT失敗的經歷寫成A Walk in the Woods,於1998年出版;後來書在2015年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由港人熟悉的羅拔烈福及愛瑪湯遜等主演,台灣譯為《別跟山過不去》,大陸譯為《林中漫步》,但此戲在港似乎沒有上演了。
相比之下,華人作者關於AT的中文專著,我暫時只見有徐銘謙的一本。作者為台灣學者,她於2006年參加計畫獲選前赴AT學習保育、修築步道,並在2008年寫成了《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舊作絕版多年後,2015年她把書易名再出新版,就是《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至於今次勾起我談AT,全因是超馬跑手Scott Jurek的新作North。Scott Jurek在2012年的舊作Eat and Run(中文正體版《跑得過一切》、簡體版《素食,跑步,修行》)在跑圈中早已一紙風行。事實上,Scott Jurek本身也是非常優秀的越野跑者,再加上他堅持純素飲食,身體力行地反駁了「茹素有損運動表現」的看法,大家當然會對他的飲食、訓練與出賽經歷有莫大興趣。
睽違多年,Scott Jurek終於有新作推出,而且是與妻子Jenny在2015年聯手挑戰AT的經歷。此書出版,記錄著又一位名人挑戰這條傳奇名徑。AT的名氣是從何累積而來,於此又見一斑。
征戰越野賽事多年,Scott已年過不惑。妻子Jenny,亦經歷了兩趟小產。在這情況下,他們都背上了各自的理由,希望通過一場挑戰去再度尋覓自我。
這趟旅程,跑的是Scott,駕車支援的是Jenny。有別於往日對待比賽的認真,他們這次挑戰相對隨心得多——Scott不單從未試路,甚至AT所穿越的14個州份,Scott也沒踏足過幾多。然而,基於這並非正式比賽,所以夫妻二人對此亦安之若素。
話雖如此,Scott畢竟是精英選手,他這次挑戰也並非「郊遊」,反而是銳意以46天的時間打破前人紀錄。那就是說:要連續近七星期,每天跑差不多兩個全馬,絕對是能人所不能的超級考驗。
不像《復仇者聯盟》,這裡劇透絕無問題——Scott當然如願打破紀錄。但當中如何克服傷患,堅持完成的種種細節,才是書的重點所在。此書的各個章節,由Scott和Jenny梅花間竹式分述,有點像「一題兩寫」的做法使敘述顯得更為新穎立體。
目前此書尚未有中譯本,但除英文紙本或電子版外,我推薦大家也不妨考慮將有聲版本一併買回來,因為朗讀者正是兩位作者本人。相信伴之以讀,諸君更能如臨其境。
原刊於2019年7月號《Sportsoho運動版圖》
香港有幾多條行山徑 在 香港郊野公園Hong Kong Country Park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山徑 你有份 】 今日係香港首條長途遠足徑—— 麥理浩徑啟用嘅紀念日🗓️。... ... <看更多>
香港有幾多條行山徑 在 Mobile01: 首頁 的推薦與評價
Mobile01是台灣最大生活網站與論壇,報導範疇從汽車到手機,從機車到居家裝潢,還有相機、運動、時尚、房地產、投資、影音、電腦等領域,集合最多精彩開箱文與評測推薦 ... ... <看更多>
香港有幾多條行山徑 在 郊遊|遠足|中級路線- [香港行山] 麥理浩徑第三段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簡介⚓麥理浩徑是 香港 最早啟用的一條長途遠足徑,亦是 香港 最長的遠足徑。起始於西貢北潭涌,貫穿了西貢東、馬鞍山、獅子山、金山、城門、大帽山及大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