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唔做野】最新總勞動人口跌跌跌跌跌
香港離港潮除了能從強積金提取金額、其他人口淨移出等數字看出端倪,香港總勞動人口變化亦是另一個明顯指標,尤其移民除了是舉家行動,有不少都是來自經濟活躍的人口群組。
根據最新統計處公佈之整體經濟數據【註一】,香港總勞動人口持續下跌不止。由2019年同期 (4月至6月) 總勞動人口397.4萬,顯著下跌至385.3萬(2021年第二季),兩年來足足跌了12萬,對比去年同期亦在保持跌勢。
總勞動人口數字下跌牽涉不同因素,例如受外傭流失,人口老化等因素影響。參考2017年統計處的《香港勞動人口推算》 (2017-2066)【註二】,本地勞動人口原本預計會於2021-2022年到達頂峰,之後才會因人口老化大勢而逐年下跌。但現實上,可以看到香港勞動人口已提早於2019年下跌,似乎與原有以人口老化作推算的預想有頗大落差。
與此同時,外傭數字自疫情後亦下跌了3萬人 (佔整體外傭人口約8%),但這並非佔現時勞動人口下跌的主要部分。故此單以人口老化與外傭流失作理由,並不足以說明現時總勞動人口轉跌。除了因封關因素導致難以聘用外傭之外,亦有可能間接反映香港中產減少聘用甚或已經離港而停止僱用的趨勢。
雖然疫情無可避免是個因由,但也再難拒絕香港離港潮導致勞動人口下跌的因素,也很難歸咎突然有一大批人「又唔做野」。今年第三季 (7月至9月) 受蘋果事件、入境條例、教協解散等因素影響,預期相關跌幅將會更加顯著。
參考資料:
【註一】香港經濟情況最新發展:《總勞動人口及總就業人數》
https://www.hkeconomy.gov.hk/tc/pdf/labour_ch.pdf
【註二】統計署 (2017):2017 年至 2066 年香港勞動人口推算
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FA100042/att/B71710FB2017XXXXB0100.pdf
統計署:勞動人口、失業及就業不足統計數字
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6#
--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3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立法會今年4月通過《2021入境條例修訂草案》,賦予香港政府可以限制任何人出入境香港,8月1日正式生效。世界各國民眾赴港都可能遭到限制出境,陸委會提醒國人審慎評估前往中港澳的行程,並留意人身安全。有學者分析這項政策背後,主要是中國加大對香港控管的力道,尤其目前兩岸關係冷和狀態,一但有國人赴港遭到...
香港疫情入境條例 在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港府作為跟中共越來越像了💢💢💢
相關新聞:林鄭推「反外國制裁法」納基本法 被憂損港金融樞紐地位 https://bit.ly/3jE0URG
--------------------
🔥疫情最新動態👉 https://bit.ly/3wZ6kf7
香港疫情入境條例 在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入境條例8/1已生效❗️加拿大發布旅遊示警「香港當局可能會阻止特定人士離開」⬇⬇⬇
--------------------
🔥疫情最新動態👉 https://bit.ly/3wZ6kf7
香港疫情入境條例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立法會今年4月通過《2021入境條例修訂草案》,賦予香港政府可以限制任何人出入境香港,8月1日正式生效。世界各國民眾赴港都可能遭到限制出境,陸委會提醒國人審慎評估前往中港澳的行程,並留意人身安全。有學者分析這項政策背後,主要是中國加大對香港控管的力道,尤其目前兩岸關係冷和狀態,一但有國人赴港遭到限制出境,會更難以解決,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兩岸能否盡快恢復對話。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950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oAZQu68n44/hqdefault.jpg)
香港疫情入境條例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6月23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pUjPFDKmwWs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政府放寬防疫措施,已打針人士入境或返港,若有抗體陽性證明、病毒檢測陰性,檢疫可由14天減至7天,有人擔心外防輸入「漏招」,有人樂見檢疫要求鬆綁。歐美等地疫苗接種率高,英國疫情縱現反彈,重症亦不多,一些發達國家已準備通關復常,內地「谷針」快馬加鞭,為的也是稍後可以緊貼其他國家腳步,逐步對外重開。新冠病毒大流行難望絕迹,長遠必然要靠疫苗和特效藥「與疫共存」,本港面對的困境,在於打針率依然偏低,放寬檢疫操之過急確有風險,可是看不到檢疫鬆綁方便外遊的希望,很多人又缺乏誘因打針。
蘋果頭條
中共建黨百年,近來經常提及「結伴不結盟」的新外交思維,並強調兩者的分別:結盟是「找敵人」的舊國際關係思維,而結伴卻是「交朋友」的新型國際關係思維。然而翻開過去的歷史,卻發現中共經常「拉一派打一派」、「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最終令原來的友好關係變成敵對,甚至鬧翻收場,例如蘇俄、越南等過往的革命同志,都曾有過一段「蜜月期」,但維持不足幾十年便「反面」,甚至開戰;而中共這種統戰思想亦延伸至國內, 黨內改革派、宗教團體及民企老闆等,均難以逃出友好轉敵對的命運。
東方正論
連日來,蘋果汁持續渴市,皆因荼毒港人26年的《蘋果日報》即將執笠,正常市民莫不舉杯同慶。隨着保安局先後凍結黎智英私人公司及《蘋果》相關3間公司資產,更傳出至少有一間主要往來銀行因應自身風險,主動凍結壹傳媒旗下其他附屬戶口,800名員工有汗出、無糧出幾成定局,更因隨時停牌停刊而令股民和訂戶血本無歸。漢奸集團窮途末路土崩瓦解,咎由自取事小,累人累物事大。《蘋果日報》之死,由黎智英及兩名高層涉違國安法被檢控拉開序幕。
星島社論
營運二十六年的《蘋果日報》連日成新聞主角,停運消息滿天飛。不少《蘋果日報》員工未等董事會周五拍板決定是否停刊,未理會僱員褔利近日相繼辭職。繼網上「九點半蘋果新聞報道」前晚播出最後一集,財經組部分辭職、部分提早休假,昨凌晨已不更新網上財經新聞,蘋果英文版亦在昨午停止更新。部分員工稱不滿董事局沒果斷結業。壹工會前日有最新消息,透露昨與管理層會面,如果董事會周五決定蘋果停刊,網上新聞最快於周五深夜起會停止更新,周六出版的《蘋果日報》亦將會是最後一份。
經濟社評
中美全面角力,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卸任前,形容中美關係正處於十字路口,反映形勢嚴峻。在美國全方位打壓下,中國應對戰略漸見成形,一邊努力與美國管控分歧,一邊積極拉攏歐盟,並調整外交風格,擴大朋友圈來破局。惟美國鐵了心遏華,中國在作最好準備之餘,仍須做好脫鈎的最壞打算。崔天凱向全美僑胞發辭別信,指中美關係正處於關鍵十字路口,美國對華政策經歷新一輪重構,面臨在對話合作與對抗衝突之間的選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UjPFDKmwWs/hqdefault.jpg)
香港疫情入境條例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6月17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MDSR_nxe8vM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廣東台山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一迴路冷卻劑的放射水平增加,國家核安全局表示與個別燃料棒破損有關,核電站安全運作未受影響,外媒所謂「出現核輻射泄漏」說法不實。核安全是世界各地民眾都很關注的課題,台山核電站距離香港百多公里,特區政府必須與內地當局保持緊密接觸,掌握最新情况,然而天文台並未發現輻射水平異常,公眾應可放心。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就核事故有明確等級劃分,成員國出事有責任通報,然而燃料棒破損很常見,通常由核電站自行處理,外國核專家指出,這類問題一般毋須通報。
蘋果頭條
每年5、6月都是教師轉職時期,各中小學亦會刊出招聘教席填補空缺。今年乘移民潮起,各類型學校均有不少教師提早退休、移民。直資滙基書院(東九龍)校長鄭建德表示,該校迄今有8至10名教師離職,佔教師團隊約一成。有甫大學畢業任教私立名校一年的教師指,任教學校的學生退學人數,保守估計有30至50人;為求保障,加上今年教席空缺較去年增兩至三成,因此決定轉職,未幾獲地區受歡迎津校聘任合約教師,她直言:「而家終於等到機會,長遠會想轉做Perm(常額教師)。」
東方正論
作為本港司法體系的一部分,法援署的設立原意是讓沒有經濟能力的人也能尋求法律公義,絕對是文明社會的體現。問題是,隨着本港泛政治化嚴重,法援審批又存在漏洞,不僅淪為反對派予取予求的提款機,甚至變質為「政府打政府」的工具。「爆眼女」獲批司法覆核纏訟逾年並藉此煽動黑暴,就是最荒謬的例證。眾所周知,爆眼女為阻警方向醫管局索取其醫療報告,即使警方已獲法庭手令,仍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千方百計阻撓,甚至指定由反華政客資深大律師夏博義擔任其辯護律師。
星島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近期在全球多國略為放緩,不少國家冀可恢復對外聯繫。歐盟成員國昨日同意,解除八個國家及地區的旅遊限制,來自有關地區的旅客,入境歐盟國家毋須接受十四日隔離檢疫,港澳地區「上榜」;歐盟原本一度要求港澳兩地採取互惠措施後才獲納入該份「白名單」,但及後再有外電報道,歐盟代表已決定取消相關要求。本港工商界均憧憬有關安排,料有助業界恢復到歐洲「穿洲過省」傾生意,以會展業最為受惠,但專家指歐洲部分國家仍被納入高風險地區,本港只有疫苗接種率達七成水平,始能放寬對歐盟國家的入境限制。
經濟社評
本港開埠以來聚焦發展維港兩岸,但隨着國家重點推動大灣區,港人應當摒棄新界北是偏遠地帶的陳舊思維。特首林鄭月娥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透露,新界北的交通未來將加強與深圳對接,新發展區規劃亦會與鄰城配合。創新科技是未來環球發展的主要引擎,港府倘能在河套區以外的待發展土地也加快推動創科,可促進自身經濟產業多元化,更可有機夥拍深圳,抓住大灣區發展機會,帶來互惠互利的蓬勃生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DSR_nxe8vM/hqdefault.jpg)
香港疫情入境條例 在 抵達台中機場!台灣入境已回復正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移民#台灣#機場#清泉岡#台中#入境Music by:SOLO ACOUSTIC GUITAR by Jason Shaw ... 【開箱】香港國際機場:疫情後,旅遊開始復甦機場有什麼不同? ... <看更多>